《百工匠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工匠心-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绿的颜色接近于铜锈绿,非常有力量,而由跟石绿的原料孔雀石一样,同为含铜矿物的青金石制作而来的石青,则是艳蓝色,有股霸道的穿透力。这两种不可抗拒的强劲颜色,到纸上,却能神奇而温柔地晕染出一片青绿的山水。”

    “慢工需要的是时间,细活需要的则是耐心。可惜耐心和时间,这两样恰恰都是大多数人最不感兴趣的东西,没办法啊!”

    鲁善工看见桌上另一盘颜料,素雅清丽,居然从来没有见过,好奇问:“这是经过您改良过的花青?”

    “哈哈哈,这是我三十多年前创制的霜青。”仇庆年难得遇见懂行的年轻人,高兴道:“霜青就是改良的花青,出来的颜色仍旧跟传统花青有细微差别,更文雅沉着。”

    “其实霜青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大多数画家都发现,花青在纸上怎么都不对味,要么偏灰要么偏红,一点都不纯正。”

    “乡下有专门的种植蓼蓝的农户给我提供原料,浸泡蓼蓝的汁液,加入石灰来回搅拌,就做成像嫩豆腐一样的土靛,这就是霜青的由来。”

    “我把化学锡管颜料叫做牙膏,那里有太多真正颜色以外的成分,所以很多时候,一管颜料的名字,也只是名字而已。”

    “比如牙膏的藤黄,画出来发灰暗淡,驴唇不对马嘴。”说着仇庆年拿出珍藏的一块膏状藤黄颜料,展示道:“按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中记载:所谓藤黄,取笔管黄以嫩色者为上。这块算得是上品,如今即便是在作为其原产地的越南或者印度,也是难觅芳踪。”

    这点鲁善工也知道,正宗藤黄,可遇不可求,物以稀为贵,半竹节大的一块,差不多要五六百。

    藤黄取的是海藤树的树脂,有毒,在树上凿出一个口子,用中空的竹管接住流出的树脂,凝固之后再把竹管劈开,得到一整块藤黄颜料。

    画的时候用毛笔在上面掭一下,就能沾到颜色。藤黄正宗与否,对画作影响非常大,因为作为三原色之一,很多颜色都需要藤黄跟花青或胭脂调和。

    “当今社会任何东西都难以保证品质,工业化给所有生产都拉上快速高效的标杆,殊不知时间的力量,始终不可替代。”

    “有的东西,就必须在自然或者是人力的作用下,缓慢而持续地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其内在力量最根本的来源。”

    老人指着墙上亲手画的一幅美人图,叹息道:“国画里女子脸上的腮红一定用胭脂,或者再加一点点赭石,真的就是一朵如花的笑靥,像长上去那样自然,那才是笑颜如花。”

    鲁善工肃然起敬,敬佩的不只是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还有对方安贫乐道的高深处世修为,突然眼前一亮,拿起书架上小盒子,打开惊讶道:“这是八宝印泥?”

    “不是漳州丽华斋的八宝印泥,老头子闲着没事,自己研究出来的一种。”

    鲁善工看着眼前色泽朱红,鲜艳夺目,细腻浓厚的印泥,凑到鼻头闻闻,清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好印泥!”

    一挑大拇指,赞叹道:“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用特殊工艺制作成八宝印泥。”

    “气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热不干,阴雨不霉,印迹清晰,永不褪色。即使用火焚烧,纸灰上字形依然可辨。”

    仇庆年走到面前,轻描淡写道:“硃砂、艾绒、蓖麻油是八宝印泥的三大主要成分,特别是硃砂,乃决定印泥成色的关键。“

    “它是一种天然矿石,颜色艳丽,能持久不变,还有遮盖性高的特性。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硃砂,可历经百年而不变色。”

    “早年我的师傅还用太监从宫里拿出来的红珊瑚碎渣做过印泥,那时候的红珊瑚,不贵。”

    “印泥是好,可捶打起来却是一件苦差事,强劲的臂力之外,更要求手间细腻的感触,长年累月打下来,手掌才能感知到由粗重的杵传递过来的各个部分不同的粘性,这样才能保证打得均匀。”

    “印泥我现在勉强还能做,泥金是肯定吃不消喽。”仇庆年揉揉肩膀,笑道:“年轻时候做泥金,要一下下用手来回磨,把金箔磨到能在空气中飘起来为止。”

    “整整一天不能喝水吃饭,不能上厕所,只可以稍微吃点饼。一天下来全身都僵掉,可是就这样光是磨,就要磨半个月,手上都是老茧。现在不行,坐也坐不动,老了!”

    鲁善工心中暗喜,这次不虚此行,不但找到正宗曹家紫玉光,还结识一位市井高人。仇庆年坚持古法,手艺精湛,无论颜料还是印泥都堪称极品。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老人年事已高,数量有限,不能大规模生产。鲁善工马上把仇庆年手里的颜料和印泥全部高价收购,并谈好以后长期合作的意向。

    出门才体会到曹德辉的真正用意,对方看出自己识货,有经济能力,所以才介绍老朋友。

    手艺人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算是变相帮助朋友,也是一片好心。

第120章 石中藏奇宝() 
    回到酒店,鲁善工把紫玉光和颜料印泥收好,洗完澡,神清气爽,没想到这次如此顺利。

    一天就搞定全部任务,现在文房四宝全部搞定,荣宝斋的白鹿宣、戴月轩的当家笔,曹家的紫玉光,纪家的百年砚台,加上仇庆年的颜料和八宝印泥,堪称……

    完美!

    基本达到当年齐白石画松石苍鹰时候的顶配,要知道就算是白石老人,笔墨纸砚也是难得之物,若非精品力作,也不舍得用好的。

    有些东西不是钱能衡量的事,特别是手艺,没了就是没了,失传就是失传,急也没用!

    有可能是原材料因为环境灭绝,或是高人前辈后代不济,导致手艺失传,种种原因让手艺传承举步维艰,十分困难。

    所以能见到就是缘分,一定要尽量收藏,说不定还能利用金手指重现工艺,尽力挽救,发扬光大,也不算自己在人世间走一回。

    这段时间接触下来,鲁善工也有不少感悟,制约手艺发展传承的说白也简单,无非就两条:一是老师傅门户观念太深,不愿意分享,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二就是市场率太低,很多手艺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匠人没有得到社会推崇,既没有钱,又得不到名,这么辛苦干什么?

    当然历史上但凡精品力作,匠人无一不流芳百世,故宫任何一件宝贝,传承清清楚楚,作者受万人敬仰。

    主要是中下层手艺,受到市场和潮流影响,很多逐渐被历史淘汰,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规律,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及。

    鲁善工突然有个想法,等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建一个手艺博物馆,尽可能把传统手艺收集起来。不光是作品,还有工艺流程,甚至秘方都纪录下来。

    就好像是物种DNA库,恐龙之所以灭绝,肯定是因为不适应环境被消失,但人们也有权利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经历,研究为什么会消亡的价值。

    鲁善工深吸口气,压抑这份冲动,现在只是痴人说梦,无论身份地位,根本达不到那种影响力,如果强出头,只有一个下场:

    螳臂当车,死无葬身之地!

    “再等等吧,以后达到那个位置,这种事自然水到渠成!”

    前方的路更清晰一些,鲁善工干劲十足,人活一辈子,总要有梦想是不是?

    万一走狗屎运,成了呢!

    第二天出门转转,计划顺利完成,难得来徽州,黄山脚下,人杰地灵,岂能空手而归?

    “就是这里,石材市场!”

    鲁善工打车来到市中心的石材交易市场,这里是歙砚矿石集散地,严格说不只是当地石材,全国各地原材料应有尽有。

    跟景德镇一样,徽州已经成为名片,全国各地书画爱好者,谁不想拥有自己一方极品砚台?

    就好像打游戏,玩家谁不喜欢拥有一身极品装备?其实按照普通标准来说,文房四宝最贵的就算是砚台。

    纸墨笔都是工业化生产,几百块就能买一套使用,砚台算是贵点。大路货也要大几百,四大名砚最少上千,精品过万,甚至十几万。

    鲁善工走进市场,人很多,身边耳朵里充斥着各地方言,看来都是旅客,既然来一次徽州,带块砚台回去也算附庸风雅。

    “来,看看这里,上好歙砚,纹路清晰啊!”

    “走过路过,不能错过!极品老矿口,价格便宜!”

    “这位大哥,这块金星还看不上?您跟我来,里面还有好的!”

    鲁善工边走边看,有种潘家园的感觉,全国古玩市场都一样,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都是假货。

    当然对于石材来说,一般没有假货,都是从山里运下来的石头。只不过质地优劣不同,这也算是一种赌石,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市场很大,两边有店铺,里面都是雕刻好的砚台。其实跟玉石差不多,砚台价值也有两方面,一是石材质地,二就是雕工。

    鲁善工自然看不上现成的砚台,有纪华诚在,随便一块都是精品。继续往里面走,很快来到原料区,这里大大小小遍地都是砚石,不少人蹲在地上,凭眼力捡漏寻宝。

    “这块多少钱?”

    鲁善工随便转转,偶然遇见不错的问问价,果然人都不傻,好的都是漫天要价,最贵的居然要三十万!

    站起身,摇头离开,他对赌石没有太多自信,不过砚石的赌性不大,基本上都是片状,质地有个基本判断。

    不像赌玉,赌木,神仙难断寸玉,一刀下去,一夜暴富,也可能倾家荡产。

    “咦?这里还有旧砚台?”

    鲁善工转一圈,最后来到西北角,这里都是地摊,居然是古旧砚台,好奇蹲下身,随手拿起一块。

    “兄弟有眼力,这是家传清晚期歙砚,你看这雕工,荷花游鱼图,多文雅!”

    中年摊主见有客户,赶紧招呼道:“咱们徽州自古出能工巧匠,这块砚台虽然没有款,但神韵不凡,绝对值得收藏。”

    “今天算是有缘分,给兄弟开个张,五百拿走!”

    鲁善工撇撇嘴,你丫的砚台摸起来比砂纸都刺激!五百?你给我都不要!

    转身离开,长叹口气,看来到哪里都一样,古玩真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继续闲逛,自己不是收藏家,砚台有一方趁手就行。吸引他的是工艺,不是价格和稀缺性。

    突然心头一阵悸动,好像有种东西呼唤自己,跟着感觉来到一个小摊位前,地上摆着七八个砚台,摊主是个同龄人,头也不抬用手机打游戏。

    “这块多少钱?”

    听见有人问话,赶紧抬起头,随口道:“大的六百,小的四百,随便选!”

    鲁善工飞快拿起最大一块,好家伙足有十几斤,砚石很厚,上面灰蒙蒙,看样子还真是有年头的东西。

    “六百!”

    鲁善工没有废话,趁着摊主全神贯注打游戏的时候,掏出现金,放下就离开。赶紧出大门,打车直接回酒店。

    “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关上门,拿出楼下刚买的金属工具,轻轻敲击,用手仔细摸索,终于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

    小心翼翼用刀卡住暗缝,左右晃动,应该是用胶粘住,猛的用力,咔吧一声,里面居然别有洞天。

    “这是……”

第121章 百一砚() 
    鲁善工从大砚台肚子里掏出一块小砚台,入手温润之极,赶紧用清水洗干净,水珠竟然凝结其上,久久不散。

    “这难道是……”

    “鹦哥眼……鸲鹆眼……了哥眼……雀眼……鸡翁眼……猫眼……绿豆眼!”

    “好家伙,足足有百种砚眼!”

    鲁善工看着手里的砚台,通体呈青紫,形状乃抄手型,盈盈一握。奇特叫绝之处是在砚背有101石柱,每柱上有一石眼,眼是淡黄色,还有晴,是黑色。

    “光晕相重黄黑相间,黑睛在内,晶莹可爱者,谓之活眼。”

    “四傍浸渍不甚鲜明者,谓之泪眼。”

    “形体略具,内外皆白,殊无光彩者,谓之死眼。”

    “活胜泪,泪胜死,死胜无!”

    鲁善工捧着砚台,激动不已道:“一百石眼,颗颗居然都是活眼,鬼斧神工!”

    “这是……”

    鲁善工突然有新发现,用手摸着砚台右边,竟然比左边略薄,凑到阳光下观察,表面好像有被磨过的痕迹,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吃惊道:“难道真是传说中的百一砚!”

    乾隆《西清砚谱》记载,砚为太史式,刻制于北宋年间。

    鲁善工想起一个琉璃厂传说:这方宝砚名为宋端石百一砚,制于北宋年间,全部石眼系天然形成,琢砚之初,匠人并不知有多少眼,制作过程中,石眼逐一显现,制砚人独具匠心,因势雕柱,使石柱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堪称鬼斧神工。

    后来乾隆皇帝十分珍爱此砚,曾题诗刻于砚右侧,收置圆明园中。战乱时期百一砚流落民间,收藏之人出于恐惧,怕招杀身之祸,磨掉砚右侧的御题,致使传世珍砚右侧比左侧略显单薄。

    民国时期大藏家苏宗仁偶然在琉璃厂发现砚台,用七十大洋买下,爱如珍宝,特将书斋命名为百一砚斋,以此为镇斋之宝。

    不料宝砚命运多舛,又在浩劫中连同其他珍藏一起遭劫。作恶多端的康生,以卑劣手段故意查抄苏家,把百一砚占为己有,后来恶人伏法,可宝贝不知所踪。

    “难怪要小心把砚台藏在肚子里!”

    鲁善工把玩着百一砚,爱不释手,如同婴儿肌肤,不愧是千古名砚。刚才也是宝物有灵,不愿意明珠暗投,让自己找到它,终于重见天日。

    “既然咱们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以后就相依为命吧!”

    鲁善工哈哈大笑,千里迢迢来徽州,居然能遇见百一砚,看来缘分妙不可言,以后跟着自己,吃香的,喝紫玉光!

    其实对于百一砚的传说不止如此,相传苏东坡曾藏有两方多眼端砚,是历代所藏端砚中的奇珍异宝。

    它们离开坡翁后,在世上流传千年,曾深锁皇宫后院供帝王玩赏,后又在民间颠沛流离,实为传奇。

    其中一方名曰从星砚,池如一字,旁有一眼凸起如月,衬以流云。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

    砚背中心斜凹,下方无边框,中列柱六十三,柱上各有眼,状如众星罗列。

    此砚后也被乾隆所藏,丁酉年在砚上方侧御题诗:天地一月印,空宇众星攒,爝丈宁相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摛辞惬染翰。

    另一方就是自己手里的百一砚,东坡居士一生坎坷,几起几落,但他一天也没有放弃过爱砚、玩砚和藏砚。

    相传苏轼十二岁,与几位小朋友在家后的空地上玩耍,在凿地时发现一块美丽奇石,颜色似鱼鳞般,有着闪烁浅碧的色彩。且石质细润光滑,微显道道脉络,敲之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于是将石块细心地雕磨成砚台,便常用此砚台磨墨写字。发觉此石不仅磨墨容易,而且有保持水份的特点,能将磨好的墨水保持较长时间的润泽。

    父亲苏洵更赞美说:天砚啊!凡是有砚之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