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明月-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刻见吸引了后胜的好奇心,蔡泽便微微一笑,指着那些器皿道:“大行,此物在赵国名为玻璃,在楚国,则被称之为陆离……”

    “不知大行听没听过屈子的《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还有这么一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这陆离乃是南方的一种宝物,常作为剑上或者冠上的佩饰,据说越王勾践有剑名湛卢,吴王夫差有剑名纯钧,上面都有陆离为佩,不过……”

    蔡泽夸张地比划着自己的手指:“也就如同指甲大小的几块,就那样,已是极其罕见了!”

    “陆离……陆离……”后胜费劲脑力回忆着,若没记错的话,过去也有人送他这种宝贝,良久后,他猛地一拍大腿:“来人,快快去把夫人佩的蜻蜓眼给我取来!”

    良久之后,后胜府上的下人终于将那“蜻蜓眼”取来了,却见这是一对指头大小的小珠子,直径不超过一寸,珠的质地为半透明黄色,中间有一个黑色的点,嵌入之珠子里浑然一体,乍一看,的确酷似蜻蜓的眼睛。

    后胜不无自豪地夸耀道:“此乃一位经常往来齐、秦之间的商贾送我的,据说是来自流沙彼端,西王母国的宝物,此物也是陆离所制。”

    一比较,质地果然与长安君送来的那些器皿十分相近。

    过去,后胜一直让他的夫人佩戴蜻蜓眼,以此炫耀他们家的奢侈华贵,可现如今,跟同样是陆离所制的十双器皿比起来,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后胜猛地回头,目光贪婪地说道:“这么大的陆离器,世上绝无仅有,不知这些宝物,长安君是从何处所得?”

    蔡泽面露难色:“这小人便不得而知了。”

    其实这十双器皿,都是在长安君府里制作的,长安君手下有一名叫徐平的方术士,能在三伏天里化水成冰,帮长安君做出几近可以燃烧的烈酒,自然也能巧夺天工,制出这些东西来。

    但具体的做法,蔡泽也不清楚,长安君将徐平和其弟子卢生所在的炼丹房设为禁地,派了亲信严加看管,连蔡泽也不能进去一窥究竟。他只知道,那片被池塘包围的丹房,偶尔会冒出难闻的黑色浓烟,似乎在高温烧制什么,这半年里,长安君东奔西跑,那两名方术士也没闲着。

    长安君隔三差五就会过去一趟,每次都能带回来些蔡泽闻所未闻,见过未见的东西,这陆离只是其中一种。不过长安君不喜欢这个称呼,将其命名为“玻璃”。

    蔡泽不知道的是,楚、越之地不多见的陆离,其实是中国特有的铅钡玻璃,早在西周春秋就已被制出,限于原料,中原较少,南方更多一些。除了玻璃剑饰外,还有玻璃璧,玻璃印章等,只是体型较小,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随贵族葬到墓里。

    而长安君指挥徐平、卢生经过半年试验烧制出的,则是两河、埃及已经流传上千年的钾钙玻璃,后胜辗转得到的”蜻蜓眼“也是来自遥远西方的造物。因为科技树专精的不同,这种在西方可以说司空见惯的器物,传到东方却成了稀世之宝。

    因为长安君的横空出世,让徐平、卢生以沙子和炼丹常用到的天然碱为原料,用烧陶炼铁的大炉多次试烧,终于产出了这些亮晶晶的东西,并用铸铜器的方式,用陶范做出了成型的玻璃器皿。

    光是此物,已让后胜迷了心窍,沉浸在获得“绝世宝物”的喜悦中。一时间,后胜对这些触感冰凉的玻璃器爱不释手,当场把玩起来,只差捧在怀里用脸去蹭了。

    蔡泽将后胜的贪相看在眼里,知道自己和主君的计划成了一半,等后胜依依不舍地让人将这些玻璃器盖上绸缎,仔细送下去保管后,便不失时机地说道:

    “长安君让小人给大行带一句话,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长安君感激大行的传讯,这些小小礼物,便是对大行的回报。”

    “贵重,太贵重了,长安君真是大方。”后胜已经喜笑颜开,但他也知道,如此“珍贵”的宝贝,可不是他一次简单传讯配得上的,拿人手短,自己少不得要再为他做些事,才当得起这份馈赠。

    再说了,这长安君不贿赂则已,一贿赂就是如此的大手笔,后胜在对他财力感到好奇的同时,也对长安君是否还有其他宝贝报以期待。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么豪爽的朋友,他后胜当然也想一直结交下去。

    于是后胜一挥手,让下人统统出去,才问蔡泽:“不知长安君还想让我做什么?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定无推辞!”

    “我家公子并无过分要求……依然是为了安平君家淑女之事,大行也知道,我家公子乃是念旧之人,素来以德报德!”

    后胜微微皱眉:“此事,恐怕不好办啊……”

    蔡泽凑到后胜跟前,压低了声音:“不然,大行乃是齐国新贵,太后亲弟,也是在她身边不多能说得上话的人,我家公子只是想请大行,在太后处简单说几句话,或能让她改变心意……”

    PS;第二章在晚上,关于春秋战国的玻璃,还有外来的蜻蜓眼,感兴趣的自己查下吧

第204章 报怨() 
“太后吩咐的事秦谨,与诸侯信,臣弟已颁行下去,与秦国陶丘有争议的边界,我国主动相让,被赵国所占的高唐、平原,也不再执意讨要……先前派去各国的报丧使节也都已归来,秦赵楚魏韩五国,都愿意与齐友善,唯独燕国方面,并未有使节前来……”

    次日早朝后,后胜被留了下来,向君王后一一禀报了二月份以来的外交成果。

    齐国从齐威王时代起,就改革了官制,在相邦之下,设置了“五官”,分别是大行、大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掌管外交、经济、军事、刑法、监察。后胜之前就做过齐宫谒者,负责接待诸侯使节,如今当了主管外交的大行,倒是得心应手。

    但今日禀报完毕后,他却没有离开的意思,而是欲言又止。

    君王后在后胜说话世,一边听,一边在埋头查看着各地上报的奏书、上计,只是偶尔点了下了,也不知过了多久,等她抬起酸溜溜的脖颈时,却发现后胜还在,不由微微皱眉:

    “吾弟,还有何事?”

    后胜下拜道:“承蒙太后信赖,臣弟得以从一小小谒者,一跃为五官之一,职责重大。弟诚惶诚恐之下,也深感自己学识不足,故而这些天一直在守藏室翻阅史书,查看齐国数百年来外交成败,希望能以前人教训,弥补弟的不足。昨日看到一件史事,心有所感,故而想与太后分享……”

    说着,后胜还主动走上来为君王后捏起了酸痛的肩膀,二人本是血亲的姊弟,因为后胜比君王后年纪小许多,君王后视他如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也不必太避讳,便笑道:“那你便说来听听。”

    后胜眼珠一转,便说起了蔡泽转告他的那个故事……

    “三百多年前,还是姜齐之时,那时候齐顷公在位,齐国虽比不了桓公、管仲时的霸业,但也算强盛。恰逢晋国派了使节来觐见齐顷公,这使节名为卻克,乃是晋国诸卿之一,他本就略显驼背,走路一瘸一跛,登上临淄朝堂后甚是滑稽,齐顷公的母亲躲在帷幕之后看到这一幕,便觉得好笑,忍不住笑出了声……”

    “卻克自尊极强,于是大怒,当时强自忍了下来,可等到返回晋国,渡过黄河后,他便将自己的玉佩沉入了河水中,还发誓说,卻克不报此仇,今生定不过大河!于是这次出使,非但没有让齐晋关系好转,反而更糟,为了报这奇耻大辱,卻克屡屡劝晋侯伐齐。”

    君王后年轻时也阅遍齐史,对这件事有些印象,便道:“之后的事我知道,几年后,卻克做了晋国正卿,晋侯使卻克伐齐,齐军迎战,却在鞌之战里大败。卻克亲帅战车,追得齐顷公狼狈而逃,绕华不注山三圈,后齐顷公与车右逢丑父互换位置与服饰,才得以侥幸逃脱,返回临淄……”

    那一战后,晋国逼迫齐国签订了耻辱的和约:第一,要齐顷公的母亲,就是那个曾经嘲笑过郤大元帅的萧同叔子到晋国做人质;第二,要齐国把境内的垄亩洼埂全改为东西走向——“尽东其亩”,方便晋国的战车随时可以方便地开进齐国。

    对于齐国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不过,这是姜齐的事,与田齐无干,君王后扭过头问后胜:“你将此事说与我听,想要表明什么?”

    后胜松了手,小心翼翼地试探道:“臣弟听闻,长安君已请赵国太后向安平君提亲,欲娶田葭为妻,此番赵国回复国书,也数次提及此事,臣弟是忽然想到,等先王丧期过后,太后却以田葭下嫁他人,这对于长安君而言,也是奇耻大辱啊!”

    君王后凛然:“你的意思是,害怕长安君成为又一个卻克?”

    后胜颔首:“然也,太后执政后,齐国的邦交国策乃是事秦谨慎,与诸侯诚信交往,不结仇,也不结盟,可这平白无故间,却要与长安君结下夺妻之恨了,这恐怕不妥吧?”

    君王后还有些不以为然:“长安君再怎么受赵国太后宠爱,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公子,赵国还能为了他的婚娶之事,与我齐国为敌不成?”

    “短期内自然不会,三五年内也可能不会,可长安君绝非寻常公子,他日前程必不可限量。太后想必也记得,他在临淄为质时,短短数月之间,便让稷下诸子咸服,在朝堂上说死了滕更,还让大王绝秦联赵,举兵伐燕。此子年纪虽小,可他的言谈举止,让臣弟想起了一个人……”

    君王后问道:“谁人?”

    后胜肃穆起来:“孟尝君,田文!”

    说到此人,君王后也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人,曾经是齐国的骄傲,可后来,却成了所有齐人的梦魇,他就是齐国一度覆灭的罪魁祸首!

    “长安君为人,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颇有孟尝之风。我听说他回到邯郸后,赵国轻侠上百人争相投靠,在他去燕国出使时,也有不少燕士愿意做他门客,长安君名望已经传遍燕赵齐三国。据我之见,此人日后地位,定不亚于如今在赵魏炙手可热的平原、信陵。再加上他为人一贯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纵然短期内在赵国没什么地位,可等到十年、二十年后,长安君在赵国,亦或是他国执掌权柄呢?到时候一定会像孟尝君报复秦国扣留、报复齐闵王罢相一样,疯狂报复齐国,那时候,恐怕齐国将有华不注山之耻,垄亩东向之危啊!”

    后胜一阵危言耸听,把君王后也唬住了,但她还是迟疑地说道:“但将田葭赐婚,让她留在国内,好叫安平君不敢为他国献策,这是大王的遗命啊……”

    后胜这时候胆子也壮了,加重语气道:“乱命不必遵循!”

    “你竟敢说先王遗命是乱命!?”君王后勃然大怒。

    在君王后要发作的当口,后胜下拜,诚恳地说道:“太后,臣弟今日只是实话实说。将田葭封为公主,嫁在国内,实在是下下策,是将先王与安平君的恩怨放在第一位,而把齐国的利益放到了第二位!如今太后执政,当汲取先王善政,革除其弊策,为了让安平君为难,而选择与长安君结仇,与赵国生隙,臣弟以为不智,百姓们听说此事,也会觉得王室刻薄寡恩,恐生怨望啊。”

    “再说,安平君之子依然留在齐国,不怕他胡来。太后不如将田葭以公主身份许给长安君,一来,可使天下舆情赞扬此美事;二来,安平君会老怀大慰,感激太后的恩德;三来,长安君也会欣喜万分,连带齐国同赵国的关系,也能恢复如初。这不就是太后希望的西邻和睦么?”

    蔡泽教的话很长很长,后胜背了一半,又自我发挥了一些,这会嘴都快说干了,好在他这番话,终于说到了君王后心里去。

    早在齐襄王棺椁前,君王后已经对亡夫道明了实情:这一切,或许都是齐襄王在嫉妒田单,想让田单晚年不好过而已……

    在临终的那一刻,他或许当真没有把齐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齐襄王依然在政治的漩涡里,重复了上一代人犯过的错误,拘泥于阴谋权术的局限里,反倒让人觉得小家子气,失了王者风范。

    而她呢?是应该继续重复丈夫的错误,还是为了齐国,为了儿子的王位稳固,做出不同的选择?

    或许后胜说得没错,宽容,的确比刻薄更容易得民心,也能让朝野上下对王室不召回田单的不解、愤怒平息下去。

    君王后踌躇了许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既然如此,那老妇便取消赐婚,反正此事也没来得及说与外人,等再过四个月,先王下葬后,便让长安君来齐国迎亲罢……”

    她叹了口气:“又一位公主出嫁,老妇又要赔出去不少嫁妆,但愿如你所言,长安君他日前程无量,有卻克之才吧,不然,这可是一桩赔本买卖……”

    ……

    君王后留了后胜用飨,等他离开时,又去了“葭公主“所在的宫室。

    齐襄王已经出殡快一个月了,可这里依然悬挂着黑白相间的丧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毕竟田葭一直在坚持守孝,每天吃些哀食,她也瘦削下去不少,看上去更是楚楚可怜了。

    不过礼仪上,她依旧很得体,而且还装作没有让后胜传话一般,朝他屈膝行礼道:“见过大行,不知大行今日来,又为何事?”

    后胜暗道此女真是好运气,就算安平君失了势,却摊上长安君这样一位守诺的阔绰君子。他做的这一切,可不止是为了那十双陆离器,也为了长安君日后的权势,以后胜看人的经验,他觉得此子绝不简单。

    于是他便轻咳一声,让不相干的人离开点,走过去几步,低声说道:“公主让我转告长安君的话,已经带到了……”

    此言一出,田葭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抬起头,脸上有些期盼,有些害怕,更多的是忐忑:“长安君如何回话?”

    后胜摸了摸胡须,笑道:“公主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而长安君则让我回复……”

    “谓予不信,有如敫日!”

第205章 识人识势() 
“先生真是高才!我用先生的话去游说太后,太后改变了心意,先生真有能活死人之辩才,化腐朽为神奇之才智啊……”

    在田葭之事尘埃落定后,后胜回到府邸中,对蔡泽就是一阵夸奖,还亲自为这个面容丑陋,身材矮小的燕国人斟酒。

    后胜虽然贪财,可也有几分眼光,纵横策士他见过不少,但多是夸夸其谈,能针对一件事直取要害的并不多,他不由想道:“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差点也对蔡泽无礼了。”

    他刚刚做了齐国大行,掌管诸侯邦交,身边最缺的,就是蔡泽这种人,后胜便有意无意地问了蔡泽一些对时势的见解,他都对答如流,让后胜越发喜爱。

    于是等到酒过三巡,二人酒酣之际,后胜便借着酒意发问道:“在先生眼里,后胜只是一贪财好宝之辈罢?”

    这话问得突然,蔡泽差点一口酒呛住,连忙道:“岂敢,岂敢……”

    后胜却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贪婪:“尽收天下宝物,的确是我的愿望,可在我这里,也不只视珍玩为宝。”

    他对蔡泽说起了一件往事:“当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野狩猎时,有过一番谈话,魏惠王问:‘齐亦有宝乎?’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得意洋洋,说魏国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