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7年第2期-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胜一筹,由此可以清晰地阐明章学诚思想中蕴含的“解释学循环”的要素——所谓“解释学循环”是指在对文本进行解释时,理解者既根据文本细节理解其整体,又根据文本整体理解其细节的不断循环过程。一般认为,思想史上最早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人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不过,比施莱尔马赫年长三十岁的章学诚对乾嘉朴学的批判正是基于“解释学循环”的立场。 
  由于清代儒者并未详细说明乾嘉朴学的方法论,因此作者将“以乾嘉小学的正统后继者自负”的现代语言学家王力的训诂学作为乾嘉朴学的“理想类型”,与章学诚的解释学立场相对照。“根据王力的想法,文本的解释和理解应该尊范自然科学,即通过‘说明’的方法来完成,必须坚决杜绝容许文本解释者主观性介入的‘体会’法。”(第276页)——也就是说,在解释某句话的意思时,王力反对根据上下文背景“主观”地推定语义,认为惟有参照字书中登录的义项从事“客观”的训诂才是正确的。然而,词汇“在不同的背景中亦拥有各种各样的微妙差异,每一种微妙差异都是在各自的背景中‘临时’产生出来的。”(第279页)确定语义时必须顾及上下文背景所容许的“临时”意思,因此王力也承认根据背景“确定”意思的“因文定义”的合法性,并把它和根据背景“决定”意思的“望文生义”严格区别开来。“但是,像这样形式上的区别在实际解释中几乎是无效的。从复数的义项中确定一个义项的‘因文定义’,如果不进一步进行‘望文生义’,通过把义项和背景相吻合来‘决定’具体意思的话,文本的解释就不能完成。”(第280页)作者从而得出结论:王力“对部分(训诂)和整体(文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内容丰富的解释学循环退避三舍,一味地把从部分到整体的方向性绝对化。”(同上)这也正是乾嘉朴学的方法论,其前提是确信“言”与“意”的一致。 
  章学诚对乾嘉朴学的批判恰恰从根本上否认了“言”与“意”的一致。“实斋为此拿出的论据是他擅长的文明史观,即三代之后产生的官师分离——同时也是政治和学术的分离——以及由此而来的表现与意义的不幸乖离……三代以后的私人著述家们,对于自己以不在其位之身直言不讳地陈说自己的语言又过分回避,往往使用暧昧的语言(旁申)或相反的表现(反托),多采用出人意料之外的措辞。后世,在诗文和史学中留下不朽盛名的人全部采取这样依托文采(rhetoric)自陈其说的方法。然而,一旦变得不得不依靠文采,那么,就自然出现了即使没有述说实质也在卖弄文采。因而在阅读古人之书的时候,理解作者意图是很重要的。”(第283…284页)而且,“言与意的乖离现象不仅产生于有意图的‘文采’,和语言的本质也有关系。章学诚不同于对语言的传达能力寄予过分信任的朴学者,他对语言表现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特别敏锐。”(第287页)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文史通义·礼教》)那么,怎样才能对文本达成“神而明之”的理解呢?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要求理想读者具备“恕”的品德:“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这一概念虽然借自传统道学,但在这里已经转化为“脱伦理化了的文本理解的方法概念”(第298页),亦即理想读者的共感能力和移情活动。章学诚还对文本之外的思想传承方式予以表彰:“古人专门之学,必有法外传心。笔削之功所不及,则口授其徒,而相与传习其业,以垂永久也。”(《文史通义·史注》)当然,在章学诚的时代,学术思想的口传传统业已式微,因此他更推崇直观把握真理的“法外传心”。作者指出,这个借自禅宗的术语在章学诚这里并不像在宋学中那样意味着“克服时间的疏隔,把握古代圣人所传之道的超自然方法”(第305页),而是意味着上文提到的在“道问学”中“恢复知的主观性契机”。 
  在本书第五章中,作者精辟地阐释了构成章学诚“知的主观性契机”论述框架的几对重要概念:“高明”与“沉潜”、“性灵”与“功力”、“撰述”与“记注”。章学诚援引《易·系辞上》中的“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将每一对概念中的前者对应于“知来之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以现在和未来为志向的知识态度”、“不依据既存知识框架的创造性知性”;将后者对应于“藏往之学”,亦即“唯以过去为志向”、“只拥有被赋予客观性准则范围之内的妥当性”的非创造性的知性。章学诚高度推崇前者,称其为“别识心裁”、“别具心裁”、“独具之心裁”、“神解精识”(《文史通义》之《书教》《答客问》《释通》等篇)。而它只有通过与个体的“灵动生命力”相关联的“判断的个别化”才能实现。章学诚之所以自豪地宣称“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文史通义·家书二》),正是出于对这种创造性知性的自信。 
  那么,又该怎样看待百年来脍炙人口、几乎成为章学诚思想标签的“六经皆史”说呢?作者指出:“可以说,‘六经皆史’思想否定了孔子之后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典范的经书权威,其中更是隐藏了足以颠覆儒教之根本的起爆剂。在清末革命运动中,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作为革命与反封建的理论武器被积极地利用,这个事实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章学诚自己则只是把‘六经皆史’说所持有的破坏力停留在可能性上,别说实践,就连理论层面上的儒教批判也是等闲视之的。”(第84页)不仅如此,章学诚还用“六经皆史”为当时的清朝统治及其政策赋予正当性根据:“正因为是先王政典,六经才作为先王尚为‘时王’之时人们的典范而具有价值和效力。但是,即便是六经也是时间性制约中的‘史’,那么,它的价值和效力就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换句话说,拥有价值和效力的,只能是各个时代‘时王’所制作的政典。”(第88…89页)——然而,作者强调章学诚不是关心政治的人,“六经皆史”虽然“确实有着把经书、史书同等对待的侧面”,但“这个侧面在实斋的思想中并没有占据着很大的地位。”(第89页) 
  “六经皆史”毋宁说是一个哲学命题,和《文史通义·原道中》里讲的“六经皆器”是同一个意思。朱子学认为“道”(普遍真理)在价值上优越于“器”(个别存在),并将六经视为“道”(普遍真理)的载体;而章学诚则继承了王阳明以降的唯名论思潮,“认为‘器’是事物,‘道’不过是它的影子。‘器’在价值论乃至存在论意义上明显优越于‘道’。”(第82页)在解释学的维度上,章学诚的“道”“器”之辨意味着肯定人类的语言活动受到历史性的制约,因此不可能“对古人的发言从非历史的立场——无视发话行为的时间性负荷的立场——进行解释”。(第293页)这同他对乾嘉朴学的批判和对“知的主观性契机”的推重显然是一致的。 
   
  《朋友还是对手: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美'史库森著,杨培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25.00元 
  “2002年9月28日出版的《经济学家》(Economist)最先承认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认为奥地利学派周期理论尽管长期失势,但是它似乎对1995~2003年繁荣一萧条周期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第148页)“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周期分析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提出的关于资本和宏观经济的时间一结构理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具有比芝加哥学派货币非均衡模型更强的解释力。”(第154页)本书是在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奥地利学派呈现复兴气象的背景下问世的。作者回顾了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发展历程和复杂纠葛,揭示了各自的强势和弱势,认为这两大守护自由市场经济的学派有望在今后建立共同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传》,'美'马蒂尼奇著,陈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36.00元 
  “霍布斯小时候很淘气,不过有时候又很忧郁。当他笑的时候,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他发怒的时候,两眼圆睁,活像两个栗子。他的头发是黑色的,所以得了个绰号叫‘乌鸦’。后来,霍布斯成了个秃顶,余下的头发长至衣领,并且渐渐变白了。”(第8页)本书对霍布斯外貌的描写是非常传神的,对其生平和思想的梳理也是层次分明、面面俱到,对两位研究霍布斯的名家——施特劳斯(Leo Strauss)和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的观点亦多有驳正。有论者认为“对学生和学者而言,这都是一部最好的霍布斯的当代传记”。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杨奎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30.00元 
  向来研究西安事变的著作大都过于依赖当事人的回忆,本书的卓异之处恰恰在于其立论和判断始终建立在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不仅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疑点因之得以澄清,而且这场事变中若干重要角色的真实形象在作者笔下也予人以显露峥嵘之感。说它体现了当前国内西安事变研究的顶尖水平,似乎并不为过。 
   
  《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陆永棣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版,45.00元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本书以这一案件极尽周折的审理过程为线索,展现了一道关于晚清司法制度、官场规则和公共舆论空间的横截面。既考证翔实、立论严谨,又娓娓道来毫无头巾气。书中提到的许多晚清的社会问题在今天其实依然有其对应物,作者的目的不只是厘清历史,更是为了昭示现在。 
新书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语言与认知文库) 本书探讨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认知科学、心理学、美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进行了问卷调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较全面地探究了接受心理和修辞表达的互动关系。观点鲜明、论证细致,对推动相关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张春泉著,2007年1月版,28.00元) 
  《中国天文考古学》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冯时著,2007年1月版,66.00元) 
  《伊阿诺斯,或双头鹰》 本书对俄国文学和文化领域在历史上形成的“斯拉夫派”和“西欧派”的源流、发展及思想对峙进行了全面梳理,介绍了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并深入分析了其各自的思想倾向。(刘文飞著,2006年12月版.32.00元) 
   
  华东师大出版社 
   
  《前方是什么》 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最新教育随笔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促人深思。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吴非著,2006年12月版,22.00元) 
  《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 本书记录了张文质先生在课堂里,在学校中,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在网络讨论中,在静夜阅读、沉思中,对教育、对生活的许多独特感触,片言只语中闪现了诗人的敏锐和教育者的智慧。(张文质著;2006年12月版,19.80元) 
  《走在教育的边缘》 本书汇集了刘铁芳教授三十余篇富有思想的教育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倡导教育人文理念,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展现了一位热衷教育事业的人对当代教育问题深切入微的人文情怀。(刘铁芳著,2006年12月版,25.00元) 
  《写在新教育的边上》 朱永新先生被媒体称之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本书记录了近年来作者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新教育事业的关心与热爱。(朱永新著,2006年12月版,22.00元)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彩色图文版) 丛书分四卷,共收六千多个知识条目,六千余幅彩色插图。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收、借鉴了世界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编撰思路和成功经验,从多个视角出发,筛选出少年儿童最感兴趣、最想知道、最需了解的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注重通过引导阅读,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本丛书将一座精彩丰富、奥妙无穷的知识殿堂展现给了孩子们。(邢涛总策划,纪江红主编,2007年1月出版.168.00元)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分卷版) 全套八册,内容涉及宇宙太空、地球地理、动物植物、科学技术、军事兵器、历史文明、中国世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知识阐述简洁且富有趣味性,图片精美的。可分册购买,以满足孩子的个性选择。(邢涛总策划,纪江红主编,2007年1月出版,12.50元/册) 
   
  商务印书馆 
   
  《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 册当“改革、变化”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时,大学的保守性问题也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很多学者赋予大学的保守性以某种积极、正面的意义。 
  爱德华·希尔斯是二十世纪最具国际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大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大学教授们应该享受学术世界的“孤寂”与“自由”,不应该卷入与学术无关的党派之争,更不能在学术人员的任用上搀杂政治因素;社会不应过分干涉大学的事务。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 
  《学术的秩序》一书是从爱德华·希尔斯论述高等教育的论文中选编而成。在大学已经变得有些“务实”、功利,甚至是浮躁的今天,希尔斯的观点可能并不受欢迎,但它对现代大学仍然有颇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美】爱德华·希尔斯著,李家永译,2007年1月版,26.00元)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山海经》一书,自古称为奇书,学者或据以考地理,或藉之论神话,世人所津津乐道者则无非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远方怪物。本书凭借缜密的分析,澄清关于《山海经》其书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全面而透彻地揭示了此书的本来面目——一本曾经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本书为商务印书馆“活着的经典:口头传统学术书系”的一本。(刘宗迪著,2006年12月版,34.00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