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老七是学文的,对此类历史文化名城尤为钟爱,因此不免要掉一掉书呆子,惹人见笑,朱元璋攻占集庆,是他前进路上一块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血色征途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因着这一点,老七也愿意对这座名城花费多一些笔墨来描写。

    正如巴黎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精神,南京也继承了中华帝国黄金时代的精神,它不仅是国运龙脉之所在,更是文化根基之所在,如果南京二字并不足以撩动你的心弦,那么金陵呢?一定会引发你的脉脉温情。

    人生有一种遗憾,叫做有些事,你明明想去做,却没能去做,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读大学的时候,王闲也没有机会能够踏足南京一揽盛景,大发豪情,可如今,一场意外的穿越,让他直接是真真实实的站在了数百年前的这片热土,心中激荡的情怀,自不必说,因为也无人说,只能在他自己的心底慢慢的氤氲。

    拿下了集庆,朱元璋志得意满,总算又有了一些闲暇的日子,王闲也回归心灵的宁静,真真切切的做了一回文人。

    清晨旭日初升,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为整座房间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如临仙境,这是属于王闲的新的神医府里专门布置出的一间书房。

    窗外爬藤的阴影在纸窗上随风摆动,窗前有一张红木书桌,桌上摆着几本古书,以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用惯了圆珠笔的王闲起初对毛笔颇为不适应,好在从小到大,倒也一直开设有书法课,寻常的书写还不成问题。

    清淡的墨香萦绕鼻息,一股浓浓的幸福感涌上心头,案头的砚台、笔筒无不散发出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可以使王闲会想到孔夫子设帐授徒的春秋时代,或者万国来朝、威临天下的盛唐时代,或者文辞纵横的大宋时代,或者铁骑涛涛的蒙古帝国时代,乃至于还未开启的明朝、清朝以及之前或者之后的每一个日月,就好像他只是偶然的穿越到了元末,却在此时纵览了整个历史的长河。

    王闲原本一时兴起、随意为之的闲书《我的幻想世界》,因为被安琪尔解开了谜底,并且引发了陆云珂、秦之由、秦怜儿等人的极大兴趣,如今已经使得这本书的写作变成一件十分重要甚至于十分神圣的事情了,王闲想要用自己粗浅的笔墨尽可能的将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真实、系统的展现出来,换句话说,王闲想竭尽全力的告诉他们什么叫做文明与发展,在潜意识当中,这并不是他的权力,而是一项义务,必须鞠躬尽瘁的将之做好。

    秦怜儿真不愧是被秦之由有意培养而出,文学涵养较之陆云珂和安琪尔,乃至于自己的父亲秦之由都是高出许多,最直接的便是作用在对文字的敏感度上,她如今竟能很清晰的梳理出汉文字发展演变的轨迹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的简化字,偶尔用简化字、白话文做出的文章已经是有模有样。

    安琪尔一如既往的关切着历史本身的发展演变,她现在能够精确的知道朱元璋会在哪一年登基,之后又会传位给谁,明朝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如何的被终结和更替,以至于如何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总而言之,是一个历史和政治迷了。

    陆云珂就不如秦怜儿和安琪尔那般专注了,兴趣比较广泛,注意力也比较分散,好像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什么都要涉猎了解一点,什么又都是浅尝辄止,知道一点就很满足,不愿意深究,如果说非要有些什么侧重的话,大概是科技的发展吧,交通、通信、军事等等,经常会感慨,如果我能坐上飞机该多好啊,嗖一下就飞远了,如果我能到月亮上看一眼该多好啊,那样我不就变成嫦娥了,如果大家都用手枪了,那我们学习武功还有多大的作用呢?

    三女叽叽喳喳讨论的时候,作为长辈的秦之由则只是安静的在一旁注视,默默的将自己看过的一切记在心中,在他脑海之中似乎已经能够构建出二十一世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人们是怎样的衣食住行,怎样的参与社会生活,怎样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于时常做梦,自己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又该如何的生存。

    王闲为四人描绘出的是一个奇幻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了吸引力的世界,将四人的心牢牢的抓住,以至于一向好动的陆云珂也不整天跳来蹿去了,一有时间就是缠着王闲,催着他速速写书,以满足她的阅读yu望,有时候,王闲也会想,即使是让这四个人穿越到二十一世纪去,他们大概也能够很好的生存吧。

    某一天,陆云珂会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七哥,嫦娥是神仙,所以才能飞到月亮上去,可是你们那里的人竟然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飞到月亮上去,如果那样的话,你们不就是神仙了吗?至少是有着神仙一样的本事,不是吗?如果你们连神仙都做的,那又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得的呢?你说你的穿越是莫名其妙的发生,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可生活中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不都是源于人类的无知吗?一旦我们了解了之后,便会逐渐的掌握规律,并且将其控制,穿越难道不能如此吗?说不定,真的会有时光机器的存在,可以让人在时空中随意的穿梭,就像宇宙飞船可以让人在天地间自由的纵横,如果那样就好了,我真的好想到你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啊。”

    一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充满了渴望。

    “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是你应该也看出来了,在二十一世纪,我可没有现在这样威风,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如果你们真的穿越,我恐怕要深深的自卑起来了。”王闲笑道。

    “不会,你知道了未来,可以在现在过得很好,那么你如今知道了现在,又怎么不能在未来生活的很好呢?”陆云珂摇着小脑袋问道。

    “也许,你说得对。”王闲将陆云珂搂在怀里,心中补了一句。

    。。。
………………………………

第一百零五章 局势与对策

    某日,朱元璋升帐聚将,要在大帅府中与麾下重要人物一同共商大事,王闲当然也是必须到场,出现在大帅府中的还有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在后来,都将自己的名字牢牢的刻在了历史上,比如:汪广洋、杨宪等等。

    朱元璋攻占集庆之后,他所把控的疆域西起滁州,东到溧阳,南达集庆,北至濠州,地跨长江两岸,雄霸长江一线,而此时此刻的天下局势是:东边有元朝将领南霸天扼守镇江,东南边有张士诚占据平江,东北面有张明鉴雄踞扬州,南面有元将八思尔不花驻扎徽州,西面还有一个巨无霸徐寿辉统镇汉阳,在这极大超级势力的周围还有许多地盘都处在元朝将领的控制之中,更何况,还有一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元朝政府,一个天下红巾军总领袖的明王韩山童,称得上强敌环饲,任重道远。

    在朱元璋的大厅正墙上,高高挂着一张地图,清晰而准确的标注着所有值得重视的势力和他们所控制的范围,这样一比较,朱元璋就发现,凭他现在的实力,在这些大军阀面前,依旧什么也不是,真是人比人,活不成。

    “都说说吧,中国的土地太辽阔了,我军纵使占据了濠州和集庆两座大型城池,可是和周边的这些强敌比起来,还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弱旅啊,接下来,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在分析了一遍天下局势之后,朱元璋语气沉重的问道。

    朱元璋说的是事实,上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几年全国各地都打的很热闹,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豪杰,越打越来劲儿,世界是发展的,朱元璋有所行动的同时,别人也不是整天窝在家里睡大觉,所以相比之下,朱元璋还真的不足挂齿。

    但是这话朱元璋自己说说可以,别人却是说不得,否则就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就叫扰乱军心,就要惹上麻烦,所以,沉默了良久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幽幽的投向了王闲,在场的众人也只有王闲敢在朱元璋面前有啥说啥,这个出头鸟,还是有你来当吧,我的神医!

    “呵呵,那便由我来说。”王闲轻笑一声,也不计较,他自然知道其他人的难处。

    “诚如八哥所说,咱们的势力依旧很弱小,可凡事总要思前想后,我们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而且弱小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适当的藏拙也许会更好。”王闲说道。

    其他人纷纷点头,虽然不敢直抒胸臆,适当的表示支持还是必要的。

    “咱们是起义军,就目前来看,咱们共同的敌人,也是最主要、最强大的敌人,还是元朝政府,咱们虽然四面受敌,但也从另一个角度避免了与元朝政府直接开战,有周围的大势力做屏障,咱们这股小势力就会安全的多,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越是不被人所重视,咱们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多,阻碍也就越小,等到咱们暗中积蓄到了足够的力量,到那时再去一步步实现争霸天下的梦想也未尝不可,所以我的意见就是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王闲掷地有声的说道。

    啪!

    朱元璋端在手中的茶杯猛的被他狠狠一把按在了桌上,整个人肃立而起,面色激动的看着王闲,不住的点头。周围的其他人也是忍不住为王闲竖起了大拇指,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其实王闲讲的这番大道理是人尽皆知的,可关键就在于他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他他的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真的是总结的太精辟、太准确、太到位、太得人心了,一下子就戳中要点,将众人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王闲轻笑,这是历史的智慧,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

    “七哥此言神妙,深得我心!”朱元璋憋了半天,终于是道出了这样一句称赞。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伸头是一刀,缩头乐逍遥,该忍的时候就得忍,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怎么把话说远了,说的好听,说的让人接受,这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了,表达一样的意思,从王闲口中说出,就变成了运筹天下、帷幄江湖的绝妙策略。

    诚如王闲所说,眼下的局势对朱元璋来说,看似不利,实则有利,当时的元朝政府正在集中精力和天下红巾军的总首领――明王韩山童作战,韩山童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元军左右周旋,打起了游击战,让元军疲于拼命,无从下手,而在韩山童牵制住元军的时候,张士诚又趁机发展了起来,再加上徐寿辉的从中搅和,反倒是让元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之中,这么一来二去的拉拉扯扯,红巾军便一天一天的发展壮大了起来,当时有童谣形容道:

    满城都是火,府官四处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五六年间,红巾军长驱深入,来回的绕弯子,元朝军队使尽方法四处平乱,的确是没有精力去顾忌朱元璋,也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朱元璋逐渐巩固地盘,扩充实力,逐渐消灭群雄,开疆拓土。

    朱元璋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渐渐的显现了出来,有周围几大屏障保护着,使他无从受到元军主力的攻击,等到其他大势力和元军鹬蚌相争、两败俱伤的时候,朱元璋相反的已经广化民众,成为了最强大的有组织有训练有经验的一股势力,可以和其他势力一较长短了,此消彼长的道理,大抵就是如此。

    就在朱元璋采纳王闲的计策,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之时,天下已然大变。

    正当其时,韩山童早以在亳州自称明王,麾下一文一武两名左膀右臂,便是刘福通和杜遵道,其实以韩山童的威望、功绩以及势力,直接称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这里,“明王”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王,而是一个特殊的称谓,是带有宗教意味和历史传统的,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光明神,是凌驾于帝位之上的。

    紧接着张士诚称王,见号天佑,虽然因此拉了元朝政府的仇恨,高邮之战,被打的几近凋零,结果由于元朝政府内部矛盾,脱脱被贬,攻势也就自然散去,张士诚危机解除,又继续自称诚王了,麾下三员大将便是自己的亲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韩山童不称帝,是有着深层的原因,而且她不称帝,自然有别人称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汉阳的徐寿辉,国号天完,这家伙也是脑子被门挤了,不知道憋了多少天才憋出这么个国号来,比大字多一横,比元字多一个宝盖儿,寓意就是老子要在文字功夫上稳压你一头,麾下的太师邹普胜、元帅倪文俊、将军赵普胜、傅友德四人被统称为四大金刚,看着名称就够血性。

    最后就连扬州的张明鉴这家伙也称帝了,名字更**――青帝,麾下的军队成为青衣军,这家伙是个凶残成性的货,有一项特殊的癖好,就是爱吃人肉,喜欢生刮人肉片,人称“一片瓦”也有“食人张”外号,可说是“食尽扬州人”。

    扬州城曾先后被张士诚和明军两次围困,张明鉴竟以城中百姓人肉为守军粮食。《明太祖实录》载“明鉴等既据城,凶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为食。”

    消灭张明鉴得到扬州后,朱元璋统计扬州户籍,竟只剩下十八户,消失的百姓大多皆为守军军粮了。后人便将当年这十八户人家居住的地方成为十八家巷,沿用至今。

    而《元史》地理志中记载,扬州路人口记录为“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扬州路人口大多集中扬州城,元军食人张部吃掉的百姓应该也不少于八十万,惨状更甚过于清军扬州十日。

    《三国演义》中董卓当朝逼着大臣们吃人肉,一班大臣吓得尿了裤子,唯有曹操毫无惧色,嚼的津津有味,其实在中国古代,吃人肉的记载很多,毕竟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缺粮的情况时有发生,人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吃吃同类当然是很正常的了,正如陆云珂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对王闲的鲜血产生了依赖性一样,有些人养成爱吃人肉的习惯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丛诗诗,不就是莫名的爱喝人血吗?

    别人着急称王称帝,朱元璋不着急,还是做着他那个由明王韩山童册封的大元帅,韩山童很高兴,把朱元璋当成自己的心腹,其他人想打朱元璋的主意,不行,韩山童专门嘉奖了朱元璋,并且放出话来,有本事就来打我,谁找朱元璋的麻烦,我一定首先找他麻烦,这就让朱元璋的处境更加安全了。

    朱元璋是知道读书的好处的,他自己就读书不多,很多事情都说不出个道理,多半情况下都是身边的人替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而且说的很漂亮,朱元璋又是领袖,不经常说话反而显得很有威信,所以他也乐得装下去。

    但是装归装,自己心里得明白,所以他一方面对读书人很尊重,很客气、很给面子,供他们吃好喝好睡好,让这些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供养读书人叫做养士,中国自古就有养士之风,战国四大公子,哪个不是门下士子千人,朱元璋是个聪明人,很懂得以史为鉴。

    养士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些人在地方上很有名气,老百姓们都很尊敬很佩服他们,将士子招致麾下,也就等于间接的笼络了民心,所以朱元璋每攻下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