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的笼络了民心,所以朱元璋每攻下一个地方,不仅对主动来投的士子以礼相待,而且还主动的寻访士子,给予很好的待遇。
朱元璋自己养士,但是他命令禁止麾下的将官和儒生文士交往,等于是直接垄断了养士这一行为,这就是将士子的作用看的大了,事实证明他的大脑简直是天才级别的,如果是武将和文臣分开来造反,那么就都好搞定,但是如果文臣和武将勾结起来,那可就真是麻烦了。
。。。
………………………………
第一百零六章 蜕变
虽然不称王,但是该有的编制还是得有,拿下集庆,一下子收入五十万降卒,再加上原本的周德兴、耿炳文和吴京各自率领的三万军队,一下子便有了五十九万人,按照朱元璋一贯的作风,雷令风行的进行了大裁军,最终将兵力定型在五十万人,明确李善长为太师、汤和为军师、徐达为大将军,形成一个坚固的铁三角,铁三角之下,是常胜将军周德兴、不败将军常遇春、龙啸将军耿炳文、虎威将军吴京、荡寇将军俞通海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如同五岳名山,各自坐镇方隅。
这仅仅是长江南岸,长江北岸还有镇北将军朱文正率领十万大军盘踞濠州,统镇将军姚盛率领三万军队坐镇滁、和二州,犹如两颗耀眼的明星保卫着朱元璋的江北大本营,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提出的缓称王的政策。
唯一没有任何变动的就是王闲,他还做他的军医统领,只是神医府、神兵府的面积都被扩大到一个极宽广的地步,这是朱元璋对王闲和王家军的另类补偿。
其实对于王闲,仅仅一个“神医”的称呼就已经足够了,所有人都知道,在朱元璋身边,还有一个足以和他平起平坐的高人,这个人的价值,超过了朱元璋麾下其他的所有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手下的兵多了,自从渡江以后,朱元璋还是遭遇到了粮食的困难,长期以来,到处战乱的纷扰局面,使得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部分都主动或者被动的从军去了,滞留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却大大缺乏,加上元朝政府横征暴敛,频繁战争反复蹂躏,天灾连绵,粮荒也就更为严重。
当时各处军队的军粮给养,形式上是张贴大榜,诏安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其实还不是等于抢劫,往往大榜张贴出来的同时,大头兵就已经挨家挨户去搜粮了,普通百姓哪里是大头兵的对手,还不是得乖乖的任人宰割。
生产减少了,可消费量却在持续的增加,此消彼长之下,惨状更甚,百姓饿死的多,军队也时常处于吃不饱、饿肚子的状态,张明鉴手下吃人肉的青衣军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境遇下才做出了无奈之举,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只不过别人没有张明鉴这么明显,没有张明鉴这么任性。
朱元璋的军队起初也干抢粮的勾当,甚至有人说,朱元璋的军队也同样干吃人的勾当,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只发给士兵足够路上吃的粮食,而到了作战的时候,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军令上说,但凡是深入敌境,行军作战,一般情况下就是征粮,手段要柔和,但是如果百姓抗拒,那就动手抢。攻城的时候,如果敌军投降,那就安抚百姓,分文不取,如果负隅顽抗,那就可以大肆抢掠,这样一来,士兵们没有不奋勇向前,拼命作战的,遇到的敌军也有很多直接投降的。
抢粮甚至征粮这回事儿,如果只是暴发户一样的走一步算一步,那就无所谓了,舒服一天是一天,吃饱一顿是一顿,可朱元璋不一样,他是心怀天下的,一旦打起长远算盘,过分的征粮抢粮、杀鸡取卵的事情就做不得了。
很简单的道理,往近了说,要想巩固打下来的地盘,往远了说,要想一步步夺取天下,那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服从,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还不都是要靠老百姓缴纳,你把老百姓全部都搜刮的干干净净,地皮挖深三尺,百姓活不下去了,谁还给你长期供给?而且,要是真把老百姓逼急了,就你朱元璋会造反,别人不会造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正在朱元璋愁得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王闲又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别老想着打老百姓的主意了,自己手里有那么多军队,又不是所有人每天都在打仗,与其养着闲人白吃军粮,不如让士兵自己开垦种田,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叫屯田。
朱元璋采纳了,而且命令汪广洋为专门治理水利的官员,负责修筑堤坝,修建水利工程,重视农田生产,以此来供给军需,同时分派不打仗的将士们轮番的到各处去开荒种地,而且立下规矩,粮食生产的多也算功劳,种田和打仗,只要干得好,都有赏赐,这样将士们就不会厚此薄彼了,而且打仗是要死人的,种田顶多是辛苦一下,算起来,种田还比打仗要好一些呢,至少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土地里刨食可比刀尖上舔血容易多了。
军令下达,全军且耕且战,几年的功夫就成绩显著,不仅军粮足够了,还有多余的粮食填满了粮仓,不仅不盘剥老百姓了,而且遇到灾荒的时候,还能够赈济灾民,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日子好过了,士兵也不饿肚子了,真是面面俱到,样样齐全,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广积粮政策。
于此同时,但凡打下一城,就一定要好好的、认认真真的巩固城防,储备战略物资,做好打仗的准备,不仅如此,还要派人抽点民间的壮丁,不想当兵打仗,可以呀,当民兵!
农忙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农民,农闲的时候就组织他们训练,掌握一点军事技能,还能保卫当地的安定祥和,到了战乱的时候,正规军顶不住了,民兵拉上去也能打仗,这样就是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不仅加强了战斗力,也同样加强了生产力,这就是在坚决的贯彻落实王闲所说的高筑墙政策。
三条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这一点上,应该也能够很好的说明为什么当时蜂拥并起的群雄都先后失败了,唯有朱元璋成功的攫取了政权。
因为所处环境相对安全,避免大范围的交火作战,内部的粮食问题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内无忧外无患,朱元璋就能腾出手来搞点事情了。
开始逐步的朝四面八方一点一点蚕食,扩张地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由于名义上仍然归属于明王韩山童,而韩山童打出的旗号是光复大宋,所以朱元璋在行军作战时,也搞上两面巨大的军旗,迎风招展,一面上写着: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另一面上写着:
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一看就是文化人写的,不必说,乃是出自李善长之手,反正朱元璋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不过没关系,作为统帅,他本就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只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就足够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重视一件事就是兴办教育,首先是在濠州、集庆建立学堂,聘请当地的大儒生、大士子讲授经史学问,此后,每攻下一城,也要如此来办,有了办学校的招牌,当地的名士儒生也就愿意来为朱元璋效力了。
当然,这些学堂可不是谁都上得起的,一般都是在军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子女亲人,而且朱元璋本人也在其中,他的老师也是个高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宋濂,我们都学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西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足见其学问之高,影响力之大,朱元璋拜宋濂为师,也足见其眼光之独到。
同时,朱元璋表面上是以明王韩山童为尊,而韩山童是搞宗教起家的,但是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开始逐渐的摒弃宗教,转而重视儒家教化了,这就是朱元璋,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刚刚投军的愣头小子,用红布把头一包,穿着战裙战袄,手中挥舞着大刀,仗着自己有点本事,每每听到战鼓擂响,就喊打喊杀的冲锋在前来争取军功,十年后,却是长袍打卦,走路都要迈着八字步,说话斯斯文文,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满嘴四书五经、三皇五帝,彻底的摆脱了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身份,能够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撰写文章、发号施令、成为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者了,这变化得有多大!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朱元璋是在有意识的朝着皇帝的目标进发,他在主动的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称职的皇帝,老话说得好,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朱元璋无疑就是那个又准备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再坐着准备,在其他的大军阀都忙着四处作战、彼此攻伐甚至是为着意气之争就大动干戈的时候,朱元璋却在不动声色的完成着他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直到属于他的那一天正式到来。
而在此时,神医府和神兵府也发生着一些变化,那就是在秦怜儿的倡导和陆云珂、安琪尔的软磨硬泡之下,王闲终于决定将自己写作的《我的幻想世界》当做教材来教授给王家军的兄弟,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绝对不能让朱元璋一系的人知道,而对王闲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的。
除了《我的幻想世界》之外,王闲也是充分的开动脑筋,调动记忆力,将脑子里存储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后世的一些先进思想都教授给王家军,经过长此以往的教育,王家军竟然很有点“现代化”的意思了,这是王闲始料未及的。
。。。
………………………………
第一百零七章 寻医
在秦怜儿的提议和陆云珂、安琪尔的强烈支持下,王闲在神兵府开设学堂,学堂共分三个年级,也代表了学习的三个步骤,第一个年级学习文字,这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个年级学习历史,这是在为后世的变化廓清脉络,这两个年级所有王家军的兄弟都必须要一步一步的学习,一直到扎实的掌握为止,到了第三个年级,被称为大观,讲述的是二十一世纪时的各种社会现状,分为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诸多科目,可供自由选择。
学堂就以秦怜儿、陆云珂、安琪尔和秦之由为教席,由王闲担任顾问,反正就那么三百几十个人,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可以随时商议。
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战争的升级以及朱元璋麾下队伍建制的不断完善,再加上王闲的刻意避退,能够用到王家军兄弟的地方也越来越少,王闲也开始在神兵府内大力推行体育运动,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等,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深化兄弟们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兄弟们带去很多的乐趣,这是王闲这个做首领的最开心的事情,也只有看到兄弟们开心,王闲才觉得自己尽到了做首领的责任。
这一天,已经清闲了许久的王闲再度被朱元璋招致府中,说是有要事相商,到了现在这种程度,还能被朱元璋称为要事,而且必须有王闲在场的事情那多半就是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战略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紧要之事了,王闲略一思量,莫不是朱元璋终于耐不住性子,要准备向周围的势力动手了?不管怎么样,先去看看再说。
走进朱元璋大帅府内的客厅,便见到朱元璋与一名身材壮硕、相貌奇伟的中年男子相对饮酒,两人都是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这名中年男子,王闲也认识,正是明王韩山童麾下大将军刘福通,韩山童对朱元璋几次拜将封帅,都是刘福通亲自来下的诏书,可以说,刘福通对朱元璋还是相当了解,而且相当看重的,看到王闲进来,朱元璋和刘福通都是同时站起身,含着笑容打招呼,大家都算是熟人了,凭着刘福通对朱元璋的了解,自然是知道王闲在朱元璋集团的地位,因此也是不敢怠慢,而且这一次,他还是有求而来,行为举止上就更加恭敬了。
“王神医,我们好久不见了,神医还是这般神采奕奕啊。”刘福通称赞道,只这一句话,王闲就知道这家伙这次来是有所图谋。
“呵呵,大将军才是真的威武不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实在令王闲佩服。”王闲也是不咸不淡的客套了一句。
“大将军,你指名要见七哥,现在七哥已经来了,您有什么吩咐就尽管明言吧,这要是属下能做到的,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三人落座,朱元璋拱手说道,虽然刘福通在军衔上只称大将军,可人家是明王韩山童手下的第一统兵大将,相当于天下红巾军兵马大元帅,朱元璋又是向来归顺明王,所以在刘福通面前自称属下。
“吩咐不敢当,本将此来,是有求于王神医的。”刘福通摆手说道。
“哦?莫不是治病救人的事?若非遇上什么疑难杂症,大将军也不会暂且抛下前方战事,千里迢迢来寻我七哥了。”朱元璋道。
“不错,的确是治病救人的大事,说来惭愧,本将迄今为止已经娶了六房妾室,只因一直未能生出男婴来,女孩儿倒是一大堆,实在心有不甘,或许是上天也可怜本将吧,一年前,本将与元狗作战,攻城拔寨、左右周旋,期间遇到了一位天仙下凡似的美貌女子,乃是本将生平所未见,本将情不自禁与这名女子同帐同寝,发生了关系,并将其纳为第七房妾室。
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本将的这位新纳的小妾竟然有了身孕,而且经大夫诊断,还是一名男婴,这实在是太令本将高兴了,本将不有分说,直接将这名小妾升为夫人,对她百般呵护,倍加疼惜。
可是,就在前不久,大夫为夫人诊脉时,却说胎儿在腹中胎位不正、胎性不好,竟然一把攥住了自己的脐带,不仅使得胎儿在夫人腹中的发育大受影响,而且为夫人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更要命的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等到临盆之时,夫人必定难产,而且稍有不慎,便会是一尸两命,夫人和孩子一个也活不下来,这可真是要了本将的亲命了。
本将召集了许多名医为夫人诊断,竟都是同样的说法,而且一个一个全都束手无策,本将不由得想到了王神医,素闻王神医医术超绝,妙手仁心,这一次,可一定要出手救一救本将的夫人和孩子啊,本将对夫人乃是真爱,夫人腹中的胎儿又关系到我刘家的香火,多日以来,本将一直夜不能寐、心不能安,还请王神医一定要帮帮本将啊。”刘福通情真意切的说道。
“胎儿在腹中抓住了脐带?这可真是百年难遇的奇事啊。”王闲一直在认真的听着刘福通的叙述,身为一名医者,关心病患是他的本能,听明白了刘福通夫人和孩子的情况,心中也是一惊。
“怎么,王神医,这难道是什么不祥的征兆?还是连王神医你,也束手无策?”刘福通面色一紧,眼神中迸射出道道寒光。
“非也,非也,首先,这可不是什么不详的征兆,而是大大的福兆啊,将军想想,脐带乃是关系到胎儿生死存亡的大事,将军的孩子还在母亲腹中,就知道手握脐带,这就是预示着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够亲手掌控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试问将军,天地之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王闲幽幽说道。
“掌控自己的命运?乱世纷纷、身不由己,人人朝不保夕,谁又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真的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