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董守业安置好兵马之后,还是选择带着徐晃、张辽以及典韦带领一些护卫来到长安城,将军师贾诩以及剩下的将领留在大营安排诸事。
董守业等人是在下午的时候到达长安城的。
长安城东门外有人迎接董守业。
董守业的大姐夫李儒已经等候近一个时辰了,身边带着二三十个军士,全副武装。
董卓是不会来迎接董守业的,在那个时代,儿子出城迎接老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如果老子出城迎接儿子,那就要惹人非议了,多半会有人说作为儿子的一方是大不孝。
孝,是汉朝最高的道德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孝顺那很难混得开。而一个成为孝子,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会相对顺利许多。
董守业看到李儒,非常地高兴,有好几个月没有见面了,也有些怪想念的,可突然之间感觉有些腼腆,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刚刚答完题的考生将自己的试卷分享给自己的家长,成绩非常好。带着些许喜悦,也带着些许不安,试卷的结果不是满分,但绝对是优秀,想要得到家长的肯定,有感觉自己做的不是最完美。
那是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感觉!
董守业这个学生是有家长的,那就是董卓和李儒。
董守业渴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赞美。
董守业在军事上真正意义的老师是父亲董卓,在董守业第一次领军作战开始董卓便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经验都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董卓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放眼整个大汉也没有几个人能比他经验更加丰富了。
也许有人会说皇甫嵩能力比董卓强,这一点我们很难否认,毕竟在现有的文史资料中,这个观点是毫无疑问地成立的。
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那就是董卓出身底层,所经历的险仗恶仗无数,生死之际长徘徊,其战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这一点是作为世家大族出身的皇甫嵩无法比拟的。
董卓从小兵干起,皇甫嵩从将领干起。
沙场经验是可以传授的,董守业好像学得也不错。老师选的好,也是成功的法门。
相对于此,孙坚就比较悲剧了,学艺没学到什么精髓。
东汉末年初,有基层作战经验的将领不少,有中层作战经验的也很多,可是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就非常少了。屈指可数,皇甫嵩、卢植、朱儁、董卓、张温(二把刀,主要依靠董卓)张角(勉勉强强的野路子)几人而已。孙坚算的上是师承朱儁,可是没学到什么真本事,或者说朱儁也没什么真本事,而师承乃父董卓的董守业明显在学习方面胜过孙坚,这也是梁东大会战孙坚失利的原因之一。
李儒作为力挺董守业出战的人,如果抛开二人的亲情关系来将,那应该是对董守业有举荐之恩,根据时代的潜规则,董守业也该自称是李儒的门生。
李儒看待董守业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大姐夫与小舅子的感情,也有长辈看待子侄的感情,也有臣子看待主公的感情。他为西凉军的未来担忧,也从董守业的身上看到一些希望。
两个大老爷们儿在长安城外相互注视了一会,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可能是感觉有些奇怪了,终于回过神来。
董守业朝着李儒行了一礼,开口说道:“大姐夫,我回来了!”说话时,有些激动,显得有些哆嗦。
李儒笑了笑,说道:“平安回来就好,岳父还在相府等着你呢?”
李儒对董守业一方面是给予厚望,另一方面也是略显愧疚的。在他看来,董守业原本可以不用到战场上拼命,即便是接棒西凉军,也不一定非得要上战场,在朝堂上依旧可以做的很好,为人主者,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这才是最为正常的做法。可是为了西凉军的未来,为了这一番事业能够延续,李儒必须让董守业上战场,出身西凉的他明白,只有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战士才能真正地掌握西凉军,真正的战事才能镇得住那一班西凉军的交兵悍将们。这件在朝廷上可以做的好的事,在战场上才能做的更好,将来才能更有效地掌控朝堂。
在这乱世之中,最有话语权的是手中的刀剑,而不是朝堂上一时的得失。即便是白身一个,只要手中的刀剑够锋利,在朝堂上也能说话算数。
这个道理李儒也是想了好久才想明白的,所以李儒想要董守业掌握住最为锋利的刀剑。
天幸的是李儒赌对了,董守业与其父亲董卓一样,是一个天生的战士,是一个天生的统帅。这一点董卓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证明,而其子董守业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证明了。
董守业的胜利是自己的天赋过人,而不得不提的是其父亲的支持,父辈积蓄力量的沉淀作为铺就,换来了董守业的一朝爆发。
董守业无疑是幸运的,董卓是天下闻名的杀人魔王,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父亲,最起码在董守业看来目前的董卓是个好父亲;李儒是天下闻名的“毒士”,可是他一切都为董守业的利益着想。
'小说网,!'
………………………………
第四章 父子
董守业跟着李儒来到议事大厅,里面董卓正跟那儿等着自己的儿子
董守业快步走到董卓跪坐的案几前面,扑通一声往地上一跪,口中道:“孩儿拜见父亲!”说完又磕了三个响头,磕完之后,伏在地面上。
董卓从案几旁站起来,走到董守业的跟前,用双手扶起董守业,董守业也顺势站起身来。董卓静静地看了董守业一会,然后说道:“时间真快,没想到当初只知道和为父怄气的毛头小伙子,转眼之间就长大了,还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董守业听到这话,不禁有点汗颜,老脸一红,扭捏地笑了笑。
旁边的李儒出声附和道:“恭喜太师,守业公子此番在洛阳大显神威,颇有太师当年纵横西凉的风范,真是虎父无犬子也!”董卓前段时间已经将自己封为太师,不干丞相了。
很显然,李儒的这记马屁拍得非常有水平,董卓是舒服无比。
这天下凡是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任你是王侯也罢,凡夫俗子也好,都是一般的心态。董卓虽然是权倾天下,也依旧是凡人一个,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儿子,自然是开心不已。
只见董卓大笑一声,然后大声说道:“文优,说的好,守业此番在洛阳做的不错,灭了关东诸侯的威风,给咱们西凉军涨了志气。”
董守业见状说道:“孩儿今日能取得些许成绩,全靠父亲与大姐夫在背后的全力支持,要说这最大的功劳还是父亲您的!”
董卓咧开大嘴,笑了笑,说道:“守业,你不必谦虚。你这次却是做的很好,为父和文优都为你感到高兴。”说完一拍脑袋,继续说道:“光顾着说话了,快快快,文优,守业,都入座吧!”
李儒与董守业朝着董卓拱了拱手,齐道了声“是”,然后各自走向自己的坐席。
其实,董卓对董守业是有所愧疚的,自董守业出生之日起,董卓就一直领兵在外征战,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父子两人也见不了几次面,等到董守业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又被九宫真人带走学艺去了,这下子想见面就更难了。
父子二人聚少离多,所以感情上有所隔阂,这一点董卓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而愈加感觉对董守业有所亏欠。
要说董卓虽然在战场上威风八面,但是到了家里面也非常的不顺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卓没有儿子。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男人无论其在人前有多么地风光,一旦没有儿子,那再大的成就也都苍白无力。那时候人奋斗一生所求便是荫萌妻子,即便是在当今的社会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很多人最大的人生追求,不是说取得多么大的成就,而仅仅是生个儿子,继承香火而已。
董卓女儿有好几个,但是儿子只有两个,长子早夭,仅仅活到九岁,董守业是幼子,董卓在四十多岁才造人成功,按照那时的话说,便是老年得子。
老年得子分外亲,这句话用在董卓的身上那是再也合适不过了。所以董卓对于董守业那是倾注了很大的感情的,这一点在董守业日常与董卓的接触中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原本董卓的打算便是自己奋斗一生功成名就之后,董守业能在其死后继承自己的爵位,享一世富贵便好,谁想到形势变化让人措手不及,当初的美好愿景已经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权利这东西就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让人着魔,一旦上手之后就再也无法放弃。率领西凉精锐进入洛阳的董卓,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进而掌握天下的最高权柄,风风光光,不可一世。这时候再想将手中的权利交出已然不可能,即便是其自己愿意,其他人也不会愿意。权且交出权利之后的董卓,恐怕也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这时候,形势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退一步不可能是海阔天空,只会是死亡,然后家族湮灭。
董卓已经六十多岁了,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人了,他可以保护董守业一时,却不能保护董守业一世。董卓也是经历过大风大lang的人,他知道一旦自己身死,自己的儿子也难以幸免。
在董卓看来,这一切的转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董守业在自己死后,继承自己的一切,执掌天下的权柄,和自己一样,站在权利的巅峰,如此才能保障生命无虞。
董卓刚刚进入洛阳时,形势复杂,无暇他顾,根本就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等到形势稍微稳定一些,董卓已经彻底掌握洛阳之后,这个问题便开始进入董卓的脑海里,而那时原来的董守业还在跟其父拧巴呢?父子之间相互怄气,很多问题自然无法处理。
再加上,董守业外出打猎受伤,着实是董卓心中捏了一把汗,也就是在这次事件之后,父子二人的关系略微有所改善。等到白波贼攻略河东,守卫河东的牛辅向董卓求援之际,一向与父亲不对付的董守业却如同转了性子一般突然向董卓请战,着实让董卓惊奇不已。又有李儒帮董守业说话,董卓便下定决心让董守业去历练历练。
董卓想到这也有点惭愧,自己在十七岁时还依然在家中游荡,在父母身旁尽孝。而自己的儿子此时却不得不上战场去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原因无他,形势比人强而已。若是董卓一时心软,舍不得孩子上战场,那将来董守业无力继承董卓的事业,到最后只能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咬咬牙,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还好,虎父无犬子,董守业是块打仗的好料子,现如今也能独挡一面了。
想到这,董卓开口道:“没想到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儿便已经是大人了,看来为父真得给我儿说上一门亲事,早早地为咱们老董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小说网,!'
………………………………
第五章 赏赐(一)
董守业闻言大囧,口中说道:“父亲,孩儿暂时不想考虑婚姻大事,只想纵横沙场,为父亲分忧,还望父亲成全!”
李儒笑了笑,说道:“太师,守业公子,倒也是一片孝心,心里满脑子都是为父分忧,太师有此麒麟儿,又何惧关东鼠辈?”
董卓爽朗一笑,然后说道:“守业一片孝心,为父心领了,可是为父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一日不成亲,咱们老董家的香火那可怎么办?”
顿了一顿,又说道:“守业啊,咱们董家一直香火不旺,为父兄弟三人,你大伯英年早逝,只留下你堂兄董璜这么一点骨血。你兄长早夭,为父也只有你这么唯一的一个儿子,你不成亲,那谁来延续香火。”
董守业被董卓这么一说,还真有点惭愧。
此时,李儒笑着说道:“太师,守业面皮薄,不好意思赞成,婚姻大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事由太师做主,小婿自当替守业张罗张罗。”转而又对董守业说道:“守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应该理解太师的一片苦心才是!”
董守业此时颇感无奈,身在古代,又有这么一个强势的父亲,婚姻肯定由不得自己,只希望自己运气好一点,选择个中意的人,或者是让婚姻没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就阿弥陀佛了。
董守业此时只得向董卓行了一礼,口中说道:“此事全凭父亲做主,只不过孩儿有一个要求,还望父亲成全。”
董卓一听儿子同意成亲,心下十分高兴,便开口应道:“一个要求?只要你同意成亲就算是是个要求,只要为父能办得到,为父也能答应。你说吧,到底是什么要求?”
董守业便道:“孩儿希望能先看看对方,若是有眼缘,便可成亲。若是没有眼缘,那便重新挑选。”原来这厮是想搞相亲那一套,不过这厮也挺狡猾,什么眼缘不眼缘,就是看对方漂不漂亮而已,这要是想要推脱,就说对方没有眼缘,自己看不上,那婚期自然是可以往后拖一点。
董卓一听,还以为是什么要求,原来是这个小要求,当下说道:“我儿娶妻,跟那皇子选妃一样,自然是得挑一挑,挑出个出彩的女子,才能配得上我儿。”
董守业一听,顿时满脸黑线:“父亲果然是狂妄嚣张啊,竟然自比皇帝,将自己娶妻比作皇子选妃。”要是在以前,说出这种话可是要杀头的。
旁边的李儒倒是没说什么,显然是对董卓的性格颇为了解,对于这种情况是习以为常了。
董守业见到董卓答应自己的要求,便道:“如此,便任凭父亲做主!”
董卓见儿子这边已经没有意见了,便对李儒说道:“文优,守业的婚事,还要你来张罗张罗,寻访几个适合的女子,来让守业挑上一挑。无论是哪家的女子,只要是我儿看得上眼,就算是抢,咱们也得帮守业抢回来!”
董守业一听,脸上的黑线更多了,这哪是找媳妇儿啊?分明是土匪要抢压寨夫人的节奏啊!
不过,旁边的李儒还是那副习以为常的样子,看来对于抢美女给董守业做老婆的建议并不反对,就差没有举双脚赞成了。李儒朝着董卓拱了拱手,说道:“太师放心,守业的婚事就包在小婿的手上!”
今天的董卓显然是非常高兴,儿子在前线打了胜仗回来,父子之间的感情在这段时间内又增进不少,最主要的是儿子同意成亲了,老董的香火有着落了,想到这董卓都有点忍不住想要笑出声来。人逢喜事精神爽,更何况是双喜临门呢?
董卓旁若无人,自顾自地在那儿乐呵乐呵着。
此时李儒出声说道:“太师,私事说完了,咱们也该说说公事了!”
董卓闻言一愣,不解道:“还有什么公事啊?”
李儒有些无语道:“太师,此次守业公子立了大功,在洛阳平定了孙坚的叛乱,是不是该赏赐?”
董卓一拍自己的大脑袋,出声说道:“若不是文优提醒,险些忘了!”转而对董守业问道:“守业,你说吧,想要什么赏赐,只要为父能办的到的一定给你办到!”
董守业朝着董卓施了一礼,说道:“些许功劳,孩儿不敢居功。只要能为父亲分忧,孩儿便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辞!”
董卓笑了笑,说道:“你这孩子,就是太老实了!”
这话说得董守业有点惭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