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却是有些不解,问道:“刚刚公子不是说袁绍派出周氏兄弟与袁术争夺豫州会失败,怎么这会儿又开始夸赞起袁绍来了?”
董守业看了看李蒙笑了笑,没有说话。
贾诩接口道:“袁本初派出的周氏兄弟不过是一路偏师而已,无关整体大局,再说了,这周氏兄弟也不是袁本初的嫡系人马,即便是全军覆没,也不会对袁本初的实力有任何的损失。这个豫州对于袁本初来说算得上是得到了便是锦上添花,得不到也无关紧要。对于袁术就不一样了,袁术是一定要掌控豫州的。袁本初此举最大的用意便是给袁术制造麻烦,让袁术无法对豫州形成有效的控制。”
李蒙听完,道了一声:“原来如此!”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两个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最好的结果不是自己的产品比对方好,自己的发展速度比对方快,而是在保持己方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尽量给对手使绊子,下黑手,拖住对手的后退,限制对手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己方的发展超过对手,并将其远远低甩在自己的身后。
现在的一些公司的确是这么干的,比如红罐凉茶之间的争斗便是典型,各种不要脸的招数都能用的出来,袁绍虽然不是现在人,没有现在人心中的那些小花样、小龌龊,但是道理方面都是相通的,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而已。
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啊!
说实话,袁绍的阴招使得非常地好,取得的效果也不错,成功地给袁术制造了巨大的麻烦,限制了其发展速度。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豫州局势不稳,原本一些已经倒向袁术的世家大族或者各种势力对袁术的信心开始动摇,有许多人开始观望,在二袁之间摇摆不定。就连汝南袁氏大本营中也分成两派,要知道再次之间,袁氏大本营中的人几乎全部是倒向袁术的。
现在的局势不利于袁术,不过袁术也不是善茬,被人黑了一下,自然会全力反击,管他是不是自己的兄弟呢?
袁绍这次阴了袁术,成果喜人,可是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大麻烦。
'小说网,!'
………………………………
第一章 一路风骚
董守业这次回长安的路走的可比上一次风光多了。
上一次是西凉军整体撤出洛阳,虽然之前也曾击败过曹操、张邈的追击部队,也算是略有斩获。可是撤退便是撤退,即便是所谓的战略撤退也是撤退,在这个年代这种撤退无疑会对这个势力的信心有所打击,因为撤退会传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你打不过人家,你要是能打得过人家,那个傻逼才会撤退呢?
理由可以找出无数种,但是改变不了人们对既定事务的看法。
现在总算可以说的上是一雪前耻了,这一次董守业率领五万余西凉军,大胜关东诸侯各方势力的十三万人马(孙坚军九万、王匡军两万、朱儁军两万),大大地涨了董卓董守业父子二人的脸面,大大地鼓舞了西凉军上下的信心。
胜利是回复军队士气的不二法门,而连续胜利是打造精锐部队,甚至是打造无敌之师的不二法门。
在董守业刚刚靠近函谷关不远的时候,原本屯兵陕县的西凉军中郎将董越便出关十里前来迎接董守业。
董越带着身后的一众人一看到董守业率领大军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就马上上前迎接。
领军的正是董守业,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头,风骚无比,非常拉风。后面跟着个托儿,是典韦那厮仗着自己是个大力士,非要给董守业扛中军大纛撑场面。
典韦自从跟了董守业打了胜仗,也开始得瑟起来了。这次非要把场面弄得声势浩荡一些,炫耀一番,董守业麾下的许多将士也有类似的想法,毕竟接连而来的胜利让所有人都高兴无比,渴望将这种心情告诉别人,渲染出来。董守业觉得没有什么出格之举,也没有太过在意。
典韦这哥们儿扛的大旗可不是什么将旗,一般的将旗也就是三米多,一般人扛着走,没有任何问题。这厮扛着的是董守业的中军大纛,这玩意儿一般都是在重要典礼上用到的,当然也会作为仪仗来使用。
典韦的此番作为明显是扛着董守业的中军大纛作为董守业的仪仗队。
这中军大纛比较重,一般人扛不动,即便是能扛得动也是非常费劲,要是扛着走路就显得更傻逼了。演义中曹操的牙门旗倒了,典韦扶牙门旗的那段中的旗子跟这个中军大纛是一个性质。
所以一般脑袋好使的人都不会干这样的事儿。
可是典韦的脑袋明显不太好使。
最关键的是董守业骑马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扛着中军大纛的典韦还真他妈的拉风!
风骚,酷毙了!
话说董越远远地看到典韦这厮扛着大纛,心想:“公子的麾下果然是有许多能人异士,能扛着大纛行走如常的大力士在自己军中还真找不出来一个,就算找遍西凉军也没有。”
董越可不会觉得这样的董守业太过张扬,恰恰相反,西凉军的将士都是个性张扬的人,这种调调玩出来以后,反而会让人更加崇拜董守业。
董越带着身后的一众人,赶至董守业面前,之前两军互有联系、约定。所以也不会出现什么把友军当成敌军的无聊场面。
董守业看着董越走到自己面前,停住马。
董越等人纳头便拜,口称:“末将董越,见过公子。公子此番大胜关东鼠辈,着实大快人心。”
既然是别人这么给面子,自己也不能装大尾巴狼,董守业见状赶紧从马上跳下,上前扶住董越,口中说道:“董将军客气了,此番大胜全赖驻军将士齐心协力才能建功如此。”
又向众人说道:“诸位辛苦了,请起!”
众人起身之后,董守业对着董越说道:“族叔,你怎么亲自来迎接小侄了,如此可就折煞小侄了,要是父亲知道小侄如此无礼,竟然有劳叔父前来迎接,肯定会责怪小侄不懂礼数的。”前文中曾经提到过,董卓与董越是远房同宗,是平辈,所以按照辈分来讲董守业应该称呼董越为族叔。不过,所谓远房,那就是叫你长辈就是给你面子了,不叫也无伤大雅,不过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给面子还是要好一些的,是主流。
董越一听董守业这话,心中一暖,口中连忙说道:“公子为主,我为臣,为人臣者迎接少主实乃分内之事。公子此番大胜,震动天下,若是我不来迎接才是目无主上,失礼之至。”
董守业听完,笑了笑,说道:“族叔,你我虽为主臣,亦为同宗。您是长辈,以后就和三叔一样,叫我守业就行了。”
董越听完,还要坚持,却被董守业劝住。
于是两者之间的氛围愈加融洽,二者之间的感情、关系一下子增进不少。
原本董守业给这些西凉军悍将的感觉便是生瓜蛋子,能打什么仗,回去读书做学问才是董守业这样细皮嫩肉的小白脸该干的事儿,况且董守业作为当朝丞相董卓的儿子,也没有必要非得上战场,不是有句名言吗:千金之子,不坐垂堂。说的就是董守业这样的人,即便是将来董守业接过其父的势力,其主战场也应该是朝堂之上,打仗,上阵赴死这种事儿,还是让一些大老粗来干比较好。
董越会这么想,其他的许多西凉军将领都会这么想。
董守业不会,因为他知道目前自己所拥有的一些都有可能是过眼云烟,因为巨大的生死危机示众笼罩在董守业的头顶。
庆幸的是经过这一阶段的战斗,西凉军的一众将校再也不敢以为董守业是什么细皮嫩肉的生瓜蛋子了,耀眼的战绩,彪悍的现实总是会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董越带着人马迎接董守业的时候,手底下的将校见到董守业之后都是恭恭敬敬地行礼,不敢有丝毫的冒犯,之前心中也许会有一些作为“粗人”的优越感,现在也荡然无存了,因为现在大家知道眼前的这位主是比自己能打仗的,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白面书生。原本还感觉有些平等心态的人,都开始转变了。
'小说网,!'
………………………………
第二章 潼关
西凉军起于西凉,那是一片**之地,每一刻都有人流血死亡,每一刻都会有**发生,如果不想被别人杀死,那就只能杀死要杀你的人,所以西凉军中的战士一个个都是彪悍无比,火爆异常
想要他们心服口服,那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战功来证明自己,用手中敌人的人头来彰显自己的武勇。
现在有这么一个主,年纪轻轻,领兵在外,听说他本人没有亲手杀过人。
这样的人也许是个好人,可变态的是此人指挥兵马杀了无数人,那个数字想想都会让人不寒而栗。五万人马连续击败十三万人,一场大会战,五万人马几乎全歼八万余人。这将会击杀多少敌人。
作为一个统帅,麾下部队的斩获便是其战功,董越随董卓征战西凉再到如今也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自忖这二十年来斩获的战功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
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取得巨大战功的统帅目前只有十九岁,未来将是一片辉煌。
所以,以董越为首的一干西凉军将士们开始认可董守业,认可董守业是他们的主子。董卓是他们的主子,董卓之子董白董守业是他们的少主,当之无愧的少主,未来的主子。
董守业对于董越态度的转变也明显感觉到了,也没有说什么,别人尊敬你,你总不能怪罪人家吧!
董守业与董越二人说了一会儿话,又向其引荐了自己军中的主要大将,然后便跟随董越一起,进入函谷关内。
入关之后,董越也是大出血,拿出不少家当,来犒劳董守业麾下的将士们。
董守业也没有拒绝董越的好意,坦然接受,其间董守业又以子侄的身份与董越交流,请教,积极地与董越拉近关系,一下子把董越这老小子忽悠的感动不已,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给董守业看。
董守业也没有在董越的地盘上耽搁太久,还是尽早动身早日回到长安。
董越这几天与董守业相处甚欢,见着董守业离开,还有些恋恋不舍,真把董守业看成自己的子侄,当然这也是董守业乐于看到的。
董越还来了一出十八相送,看来古人真是伤离别,无论是董越还是李白与汪伦,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送别时都是一个德行。这哥们儿愣是从函谷关将董守业送到了靠近陕县以西的位置,送了几百里路。董越还想再送送,可是陕县以西再送的话就出了自己的防区了,他可不敢擅离职守,离开自己的防区。军法严明,在自己的防区内怎么折腾都行,可千万不能越界。要是越界进入别人的防区,被人参上一本那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到了桃林塞之后,再往前走了一段路,董守业发现前方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工地,突然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董守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天朝,全国到处都是工地,每天看到的就是工地、工地、还是工地。在看不着工地的日子里还真有点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
这下子,突然目前有个大工地,那感觉真是棒极了,有种魂归故土的感觉。
董守业见着后屯兵华阴的段煨才知道,原来前段日子董守业曾经向董卓提议以工代赈,赈济流民,被董卓采纳。
于是,好几个大工程都开始兴建,比如郿坞,这个桃林塞的大工地也在此列。建成之后这个大工地将会变成一个新的关隘—潼关。
这将是以后的天下第一关。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之要冲,扼守长安至洛阳驿道要冲,是进出三秦的锁匙,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大诗人杜甫游览此关后,曾写道:“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
原本潼关是建立在建安元年,也就是196年,由于董守业的存在而提前建立。第一次董守业从这个险要位置经过之后,就曾与父亲董卓提议过,现在董卓果然兴建潼关了。
段煨也跟董越一样,出关迎接董守业,不过此人老成持重,没有像董越做的那么夸张,毕竟董越与董守业有那么一层同宗关系的意思血脉联系,在感情上双方无疑会靠近许多,这一点段煨是无法比拟的。
不过段煨依旧是将迎接仪式搞的很隆重,给足了董守业面子。
按理说现在段煨是非常忙碌的,毕竟要主持修筑潼关,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百年大计不得有丝毫的马虎。这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由此可见董卓对段煨的信任。要说西凉军中还真找不出什么人能比段煨更加适合干这个,这也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董守业简单地询问了段煨一些修筑潼关的细节之后,然后便带着身边的一些重要将领跟随段煨参观正在修筑的潼关。
简单地参观之后,便带着人马离开潼关了。
说实话,现在的段煨是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是没有功夫招待董守业,能抽出时间搞个欢迎仪式,有带领董守业参观潼关就已经是非常给面子了。当然这一点董守业也非常清楚,也不会计较,作为一个老板,看到员工如此卖力地干活儿,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古代盖房子、搞建筑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现在有无数种机械可以使用,节省大量的人力,而古代所有的一些都得靠人力,之前还在一个新闻上看到过,故宫里面金銮殿后面有个巨大丹陛时,当时修筑的时候用了一千多头牛,耗时好几个月才从燕山拉到北京,可以想象是多么地不容易。
古代人的智慧也是让人感叹,凭借如此简陋的工具可以造出如同奇迹般的建筑,而反观今天一个房子建了没多久竟然自己倒了,真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全体大天朝子民的悲哀。
董守业离开潼关之后,很快就要达到自己人马的驻地新丰了。
这时候,父亲董卓的一个新命令突然送达。
原本,董卓给董守业的命令就是大军返回长安之后,人马停驻在新丰休整,董守业自己带着一些重要将领进入长安面见董卓,领功讨赏。现在董卓却突然传出命令说要检阅董守业的部队。
'小说网,!'
………………………………
第三章 回到长安
接到命令之后,董守业是毫不犹豫地执行不过执行归执行,在方法上还是得有所考量的。
董守业依旧是先将人马开到新丰驻地,然后就地休整一天,养好状态,以最完美的状态接受父亲董卓的检阅。
现在的董守业心里根本就没什么皇帝的概念,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在电视上见过无数个皇帝,所以对于皇帝没有那种敬畏的概念。皇帝也远远没有那么神秘,那么威严,当今的小皇帝才十来岁,不过是一个小毛孩子而已。
还有就是董守业也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董守业清楚地记得自己见到董卓之后,董卓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当今天子是刘协,为我所立”,多么地不可一世,有这样的老子在,董守业又怎么会敬畏皇帝。
在董守业看来父亲董卓检阅自己的部队是自己最为要紧的事儿,至于皇帝、文武百官来不来跟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不过董守业安置好兵马之后,还是选择带着徐晃、张辽以及典韦带领一些护卫来到长安城,将军师贾诩以及剩下的将领留在大营安排诸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