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卓之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董卓之子-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斗一触即发,现在的董卓因为其宝贝儿子董守业的关系,杀戮没有那么重,尤其是对平民百姓的杀戮比较少,西凉军的整体军纪虽然说不能是秋毫无犯,但也是相当克制,没有造成太大的杀戮,没有滥杀无辜。这一切让一些贫寒士子以及一些开明的士族看在眼中,对董卓的憎恨就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重,反而让一部分人对董卓的执政抱有希望。至于杀戮士族,抄略洛阳富户几千家,这事儿也是可大可小,历史上汉武帝也曾强迁富户至长安,也是杀戮抄略不少,也没几个人会因此而把汉武帝当做是昏君。董卓抄略洛阳富户,毕竟有关东联军攻打虎牢关,威胁洛阳这个实际情况的存在,这也让董卓能对此事有几分解释的余地,毕竟要是放任不管,这些资财被关东联军掠去,那不就成资敌了,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情谁也不会干的。而且关东联军也不是什么好人,到了洛阳遇见这些富户那也是毫不犹豫的烧杀抢掠。看看袁绍袁术兄弟领兵攻打皇宫,诛杀宦官时的表现就知道了,那是不分老幼,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啊。

    乱世之中,历史的真相都是被胜利者书写而已。

    ps:第一卷马上就要结束了,应该一直持续到七十章,最近的一段内容都是为以后剧情的发展做铺垫,显得有些无聊,还请耐心地看下去,如果您喜欢本书,还请您积极评论,积极送花,积极收藏,积极打赏。下一章在明天上午11点前更新'小说网,!'
………………………………

第六十五章 贾诩自白

    我叫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今年四十三岁。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人到中年,活着的这四十多年来基本上是一事无成,庸庸碌碌,但是我感觉我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我的一生也不应该如此碌碌无为。

    也许你会笑话我,那你就尽情的笑话吧!

    至少有那么一个人也认为我是不平凡的。

    他是我师父,西凉名士阎忠。

    说到他你也有可能不认识,但有一个与他相关的人你一定听说过,这个人便是一代名将皇甫嵩,也就是搞定了黄巾之乱的那位牛人。

    我师父阎忠就是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时的军师、谋主,战前谋略,战中指挥,战后安抚,都有我师父的身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皇甫嵩的军功章也应该有我师父阎忠的一半儿。

    我师父觉得我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三十岁之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三十岁之后的我便不再如此认为了,张良、陈平辅佐高皇帝刘邦建立大汉四百年江山,这样功劳过天的本事,那样高山仰止的存在,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拍马也不及的。

    但是我依旧觉得我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依旧认为我是有一定的智慧的。

    我师父与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虽然他那样说我有几分为我打气的意思在里面,但里面肯定有几分道理的。我相信我师父不会骗我。

    因为我师父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一个胸怀惊天讳地之才的人,一个有机会成就一番惊天伟业的人。可惜皇甫嵩是个忠臣,他要是能听从我师父的建议,趁机发动政变,凭着他手中的大汉最精锐部队,横扫全国的力量,也许便可以改朝换代,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可惜皇甫家族,世代忠良,这种在忠臣看来是篡逆的事情,他们是万万不会去做的。

    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可惜了我师父的一番苦心。

    所以,我信我师父,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我早年被察孝廉为郎,由于身体的原因,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在到达汧地的时候,遇到了叛乱的氐人,与同行的数十人都被叛乱的氐人抓住。氐人嗜杀成性,我的小命是危在旦夕,生死之间我想出一个主意,编造一个谎言,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让他们不要伤害我,让我写信给所谓的外公段颎,让他出重金来把我赎回。段颎久为边将,威震西陲,在西北地面上是个响当当的角色。这些个羌氐胡人,可没少被段颎带着军队打得狼奔鼠窜,这些羌人、氐人对段颎可是畏之如虎啊!

    我把这尊大佛抬出来一亮,果然就把这些氐人给吓到了,果然没有敢动我一根汗毛,还和我盟誓,请求我不要让我的“外公段颎”率兵讨伐他们,还给了一些路费,派了几个人护送了我一段路程。可笑的这些胡人,也都是一些欺软怕硬的货色。

    我回到家之后,也就是养养病,种种花草之类。当然用我们读书人专用的一些话来说,就是耕读在家。可惜我不是耕读在所谓的南阳,也不是所谓的诸葛先生,也没有诸葛先生那样广阔的人脉。当然我耕读在家的时候,诸葛先生也许还是一团液体呢,或者还是一个穿着尿布的小屁孩儿。

    就是这样,我渐渐有了一些名气,渐渐为人所知。当然,这不是我在装那个什么,而是现在的大汉士子都这么做,出名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么搞的。搞的最好的就是袁绍,这家伙愣是以一个不起眼的庶子的身份,变成了党人的领袖人物,让原来对他不管不顾的四世三公的袁家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在这方面,我跟他比真是差远了。

    所幸,即使我这点微末的名气,也被人知道了。

    永汉元年(公元一**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他本人也升迁为太尉。此时,我被董卓征辟,作为太尉掾,开始为董卓效力。十一月董卓自立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我又以太尉掾的身份为平津都尉,转到董卓的女婿牛辅麾下。

    也是运气,正好此时牛辅与董卓之子董白一起打了胜仗,击败了白波黄巾贼,击破近十万众的贼寇,由于战斗中必有损伤死人的,再加上部队又是立了大功,所以刚刚到任没几天的我就升了一级,做了讨虏校尉,这也是占了是个读书人的好处。

    遗憾的是,没能与董白这个少年将军见面。

    其实董卓我应该称之为董公,应该尊重他,毕竟他是我的上司。当然上司并不是我尊重他的主要原因。

    严格说来,咱们的董公作为一个武将,在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眼里只能算是个一介武夫。但是他在西陲是立过大功的,羌胡为乱,西陲不稳,正是此人在西凉努力拼杀,浴血奋战,为大汉守住了西陲重地。这样的人,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按理说应该得到天下人的尊重,但是那些士族可不会这么想,在他们的眼里永远都是出身、出身还是出身。

    后来咱们的董公实力逐渐在镇压西羌边陲的叛乱中越来越强,再加上大汉朝廷依旧的宦官乱政、**无能、党人争权,终于一丝意外出现了,董公抓住那一丝机会成功控制了洛阳的朝廷。

    作为西凉人出身,很容易遭到关东人的轻视,因为西凉地处西陲,羌胡杂居,所以那些关东人很少有人能正视我们西凉人,大多带着轻视的眼光,能像皇甫嵩那样重用我们西凉人的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选择的机会不是很多。

    在董公征辟的诏令送到我家乡的时候,我思虑再三,还是选择了依令而行。此时的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再不出来干点事情的话,这一生有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同大多数耕读在家的士人一样,耕读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来做官,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

    说实话,我不想空老于山林,我想做点什么,我想改变点什么,但一切的一切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做官进入朝堂才有可能有所作为,这个时代就是如此的现实,没有太多的出路,没有太多的选择。

    我选择了董卓,选择了西凉军,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是个西凉人,我想在一个都是西凉人的团队里,应该不会受到什么排斥,这样很多事情会比较容易一些。

    西凉军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一丝可能,董卓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丝希望。即使这份希望很渺小,但仍有许多人愿意相信,并为之义无反顾。

    我想我也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其实,我并不看好西凉军。

    因为它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后勤粮草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所有军阀都会遇到,而对于西凉军来说尤为严重。这个年代,吃饭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能吃饱饭,什么都好说;吃不饱饭,那什么问题都会被无限扩大。西凉边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叛乱,就是因为那儿的人吃不饱饭,活不去了,那只能是造反了。要是能吃饱喝足,谁还会闲着没事儿造反玩儿啊?

    其次,便是西凉军的军纪问题,西凉军成分复杂,简单地来说就是什么人都有,羌人、氐人各种民族的人应有尽有。老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且这些人都是彪悍善战,英勇好斗,打起仗来自然是战斗力比较高,可是内斗起来也是相当的混乱,不太好管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第一个问题能够解决,吃饭问题能得到保证,只要使用一个适当的方法,也可以使这些人服从命令,纪律井然有序。不听话的不给吃的就行,毕竟不听话的人占少数,只要方法运用的比较恰当,也能顺利解决。

    还有就是人才的问题,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西凉人彪悍善战,西凉这个地方又是常年征战,混乱不已,自然是崇拜武力,优秀将领比较多,同理,这样混乱的地方,一般人生死都由不得自己,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然就没有多少读书人,没文化的人很难做文官,尤其是文官之首宰相。而且现在的天下是士族的天下,这些天天锦衣玉食的人,自然看不到普通人的疾苦,自然也就看不起出身粗鄙的武人,一般的士人也就很难对西凉军产生好感,更别提什么加入西凉军军了。

    拿起点名簿,一个一个的点,西凉军军中还真没有多少文人,勉强算的上的也就是李儒和我,你说少不少。也许有其他人,但我并不知道。

    人才方面简直就是硬伤!

    当然从这一点来说,我加入之后也比较好混。

    当然也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后半生,又或是对青史丹青的几分痴狂,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凉军。但是我发现董卓对于我所看到的西凉军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我想谁也难有好的解决方案,也许这是个无解之题。

    就在我对未来迷惘的时候,一个诏令突然又来到了我的营帐,带给我一丝新奇,带给我一丝新的希望。

    不过我也不能确定这个希翼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总而言之,有点希望总比没有强。

    听说那人会在长安城外迎接我。

    收拾一下,去长安看看吧!

    我叫贾诩,正走在一条未知的路上!

    ps:下午到晚上有点事,没时间更新了,今天就一章吧'小说网,!'
………………………………

第六十六章 迎接(一)

    自从拜师之后,董守业就开始比较规律的求学生活,早上起床洗漱后先活动一下筋骨,练一会儿枪法,上午到军营跟典韦一起训练士兵。下午若是郑泰散朝回来,董守业就到郑泰府上去学习儒学,诗经论语什么的,上午练武,下午习文。

    虽然说读书以早上为佳,但毕竟郑泰也是朝中大员,得参加早朝什么的,若是轮到没有早朝的时候,也会提前派人来通知董守业,让董守业赶去郑府上学。

    这儒学的学习对于董守业来说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在二十一世纪是文科出身,本身也比较喜欢文学历史什么的,听起课来也没什么障碍,反而由于前世的经验,有时也能举一反三,说出一些让郑泰都惊奇不已,也比较赞同的一些新意见。毕竟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也不是二世纪末的当世大儒能比的,虽然这郑泰是学究天人,非同一般,但信息量丰富的董守业与他相比也是牡丹芍药,各擅其场。

    真说得上是老师是授业有道,学生是优秀上进,师徒之间相处也是非常融洽。这一切也让原本有些不愿意收徒的郑泰喜出望外。

    另外,董守业在郑泰府上学习的这段时间也结识了一个人,都是一块儿听郑泰讲课的,董守业与这人的关系却不是一个“同窗”能说的清楚的。

    这人便是郑泰的弟弟郑浑字文公,要说董守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史书上也看到过这个人,此人曾官至曹魏的将作大匠,是曹魏著名的太守之一,治政能力闻名天下,为官清廉,尤其是善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点尤其被董守业所看重,毕竟在古代,善于兴修水利的人才并不多,有一个这样的人才那都是能名留青史,照耀丹青的。

    这郑浑现在约三十岁左右的年纪,言谈中董守业了解到本来这郑浑是在河南尹开封县老家读书,后来董卓西迁长安之时,随大军西迁,然后先在郑泰府上安定下来,准备让郑泰帮其活动活动,出来做官。

    古代的士子,大多数人都是读书,然后出来做官。读书便是为了做官。有道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董守业也是积极与之结交,虽然暂时还不能肯定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把关系先给他打好了这总是没什么打错的。

    结交人才是每个势力都要做的,广纳人才,才是势力能否兴盛的根本。无论是为了当下,还是为了未来都应该未雨绸缪。对于董守业来说,一个人才晃悠在自己的面前,而自己却不知道珍惜,这种情况是无法原谅的。

    而董守业这边也将这事儿知会给自己的便宜大姐夫李儒,让他以后在郑浑的出仕为官上帮上一把,毕竟董守业与郑泰师徒关系已定,这郑浑就成了董守业的便宜师叔了,这板上钉钉的事儿是改不了的。师徒关系是那个时代最为稳固的关系之一,郑泰收董守业为弟子虽然是迫于形势,也有王允在其中斡旋,但是关系已定,双方都无法改变。在不知不觉间,郑泰就被绑上了西凉军这两大马车,只要董卓父子不死,这关系就短不了。这也是董卓父子明知道郑泰不愿意收董守业为弟子,还依旧坚持的原因之一。

    李儒那面也是无法拒绝的,这关系要是还不帮忙,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话又说回来了,以郑泰以及郑家的影响力,还真不用李儒帮什么忙。

    说道这里董守业又使了个坏点子,让李儒尽量把这郑浑安排在目前自己的便宜老子董卓所控制的地区。

    郑浑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是被关东诸侯得到那也是非常的可惜,那也是董守业的损失,毕竟这师徒关系在这儿呢,将来董守业掌权时要是用他也能当做自己人来用,郑浑本身又是干才,到时候不是两全其美吗。

    当然结交人才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还得付诸于实际行动,董守业现在也不是愣头青了,见惯了二十一世纪的各种桥段,想送个礼,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文人总是喜欢一些字画、孤本之类的东西。这方面正好是董守业的特长,之前董守业迁移了洛阳皇宫的藏书楼,把里面的东西全部转移到长安了。在长安城内,董守业早就派遣麾下的军士看管这些宝贝。所以,这些东西就跟放在董守业自己家里一样,董守业想要从中挑选一些送给郑浑,那可是太容易了。董守业这厮可不会客气,为了讨好郑浑,从藏书楼那儿挑选出一些估计是郑浑能看的上眼的东西,麻溜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