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也是选才之法嘛,不过,小昭说得也有道理啊!”李二陛下把好笑收起了一些,但还是没太郑重其事,“小昭,那你说说如何完善呢?”
小昭眨着眼睛想了想,摇了摇小脑袋,说道:“奴家不知。”
顿了顿,她转而又说道:“奴家二哥能看出其中弊端,也定然有完善之法。他不想走科举仕进,可也是优秀人才,陛下定能论功行赏、量才录用。”
李二陛下哈哈一笑,转头对着徐惠说道:“小昭聪慧,亦有见识,可谓是有其姐亦有其妹啊!”
徐惠宠溺地把妹妹搂在怀里,拿绢帕给妹妹擦着汗,问道:“这些都是小郎教你的?”
小昭摇头,说道:“我是从平日里的言谈猜出来的。二哥不喜欢做蠹书虫,而是做实事,利国利民。”
………………………………
第34章 巍巍大唐,江山如画
徐惠觉得跟小妹讲道理没太大用处,关键还在徐齐霖身上,便只抚着小妹的头,含笑不语。
此时,偏殿中响起各种声音,还有徐齐霖的指挥和吩咐。
“先把支架打开,对,就是这样。然后把木盒子放上去,要按标记的号码顺序。上面是一和二,下面是三和四。哎,哎,慢点抬,别摔坏了。”
晋阳公主按捺不住好奇,招呼着小昭,两人跑过去,从门缝向里偷看。
“不知道齐霖搞的什么?”徐惠很纳闷,猜测着说道:“支架,木盒子?好象是盛的什么吃食吧?”
李二陛下也是好奇,但身为一国之君,还是要绷着点,只是捋须微笑,却不猜测,也不置评。
“好吃的嘛?”晋阳公主问着小昭,好象快流口水的样子。
小昭摇头道:“要是好吃的,二哥早给我吃了,不会藏着掖着。再说,这是要献给陛下,要博个封官晋爵的。”
哦,晋阳公主有些小失望,可又觉得不是吃食,要是好玩儿的也不错啊!
好在时间并不算长,徐齐霖这边便布置完毕,打开偏殿的门,走进来,向李二陛下施礼道:“陛下,草民的模型已经摆放完毕,请您御览。”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带着矜持的微笑,起身迈步,走向偏殿。
徐惠看着小弟情不自禁露出的得意样子,抿嘴一笑,走过徐齐霖身边时,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
咦?!让你这个小姐姐摸头,真是有点别扭啊!
徐齐霖低着头,在姐姐面前装出温顺的样子,脸却皱了皱,可谁也没看见他的苦样子。
李二陛下走进偏殿,举目向摆放在室中的物件望去,立刻瞪大了眼睛,急走了几步,仔细观看,呼吸急促起来。
徐惠跟在后面,眼看陛下如此表现,立刻知道小弟所献之物非同一般,只有在激动、兴奋、震惊的时候,陛下才会如此。
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四个大方木盒拼出的模型,模型似是用胶土所塑,上面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还分布着木刻的小城,城上标记着地名。
绿色的山峦,白色的河流,蓝色的海洋,木色的城池,土色的道路,整个大唐的万里江山以立体的形态,冲击着众人的视线和心神。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在中国,有关地图起源的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夏禹铸九鼎的传说,鼎上铸有用来表示各地奇异事物的图像。
这种有山、有水、有道路的地理图画,不仅是为渔猎、旅行提供方便,也被认为是地图志的雏形。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九州地图、天下土地之图、兆域图、金玉锡石之图等等。并且,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并已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地形、地物的表示方法上,较前又有所进步。
当时构筑城池,兴修水利,开凿运河、灌渠等的需要,促进了测量技术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地图绘制开始建立在实地丈量的基础上。
到了秦汉时期,地图更受重视,已经开始象征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统治者则把它用作统治的工具。
此时地图的品种逐渐增加,按其内容,已有类似于行政区划图、军阵图、域外地理图等各种专用地图。
而最早地系统总结中国古代测绘地图的理论、体例,提出了制图必须遵守的“制图六体”,是西晋的裴秀。
裴秀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首先使用了计里画方的方法,并使其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的原则规范。
到了隋唐,地图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比如各道各县的地域图、城池图等等。而且,在制图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依然难以弥补。
而另一位继裴秀之后,中国地理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贾耽,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绘制的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还要等到天宝年间才会出现。
即便是贾耽,所制的地图也是平面的,更不如徐齐霖所制的宏大准确。
当然,徐齐霖也不是傻子。尽管穿越之后的记忆力惊人,前世看过的立体地图能原样恢复得七七八八,可也不敢太过精细。
首先,千百年来,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原样复制根本行不通。
其次,徐齐霖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来解释怎么制的这图。
所以,徐齐霖在记忆的基础上,还是翻阅查看了很多旧有图籍,包括通过姐姐徐惠从宫中借到的。
而且,徐齐霖在比例尺上没有设得过细。这样一来,在细节上便可以模糊处理。比如山势起伏、河流曲折,以及偏处远方的地域,也就不必特别准确。
按照徐齐霖的想法,立体疆域图的视觉冲击是肯定的,以前没见过嘛!以后呢,凭借皇帝的权力、朝廷的能量,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就是了。
也就是说,徐齐霖提供的主要还是一种思路,一种制作地图的新方法。
李二陛下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大唐的立体疆域图,作为九五之尊,作为这万里江山之主,胸中油然而生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巍巍大唐,江山如画。”李二陛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缓缓念着模型两边的红字楷书,轻轻颌首,脱口赞道:“好,好啊!”
新奇吧,震撼吧,没见过吧!
徐齐霖得意地咧着嘴,凑过去又收敛了些,得矜持点,别显出得意忘形的样子。
“哥哥,我看不到。”小昭伸手拉徐齐霖的衣袖,皱着小眉头。
妹妹看不到啊,那哪能行?徐齐霖赶忙蹲身,伸手过去,准备抱起小妹。
晋阳公主踮着脚尖,也看不清楚,嘟着嘴道:“我也看不着啊!”
啊?!公主殿下也不能怠慢哪,两个小女娃也不能厚此薄彼不是。
………………………………
第35章 聚米为谷,指画形势
徐齐霖赶忙把后背转了转,笑着对着晋阳公主扬了扬下巴。
一个五岁,一个六岁,两个小女娃也都不算沉。对十二岁的男子汉徐齐霖来说,咬牙用力,小宇宙爆发,嘿的一声,站起来了。
背着公主,抱着小妹,只要能站起来,徐齐霖就感觉压力不大了。
“啊,啊!”小昭看到了立体地图,睁大眼睛,发出惊叹。
晋阳公主趴在徐齐霖背上,黑溜溜的眼睛眨也不眨,吸气声音就在耳旁,徐齐霖听得真切。
不光是李二陛下和两个女娃,徐惠也是震惊不已。
要说平面地图,她自然是看过的。说是曲曲弯弯的鬼画符,倒是要求过苛了。可要与这一目了然的立体地图相比,嗯,真是差得太远,太远了。
“那是长安。”晋阳公主伸出小手,指点着说道:“离终南山那么近呢!”
徐齐霖指着木框上的刻度,解释道:“公主殿下,地图都是按比例尺制作的。我是取一寸折百里……”
李二陛下也注意到了立体疆域图的细节之处,比如木框上的刻度,以及东西南北的方位。
“齐霖用心了。”李二陛下知道要制出这样一个地图,所要花费的精力,所要翻阅的书籍,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停顿了一下,李二陛下又说道:“这图上尽有模糊之处,山川、河流、关隘、道路等,也未必十分准确吧?”
徐齐霖赶忙说道:“陛下明鉴。草民制此图时,一方面寻研史牒,一方面采掇舆议,可还唯恐不详不实,是以多闻阙疑,讵敢编次。”
李二陛下颌首微笑,对徐齐霖制图的严肃态度表示嘉许。同时,对徐齐霖所说的两个制图之道也甚是赞同。
寻研史牒,就是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这是制图的基础。
采掇舆议呢,就是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可加以询问的有走南闯北的商人,以及来自各地方的人等。
相对于徐齐霖的接触面和能力,如果李二陛下要扩大或完善地图,并不是很难。
搜集旧有图籍,命专人整理资料;询问商人、四夷之使,以及出使四夷回来的朝廷官员。
只要按照这两个原则和办法,以帝王之权、朝廷之力,制出更大更细致的地图,岂不比徐齐霖个人更加容易?
李二陛下还想夸赞几句,却见徐惠冲着他眨眼睛,才想起答应过的事情。捋着胡须想了想,李二陛下开始挑毛病了。
“齐霖,朕记得你曾说过,所制模型能助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李二陛下指了指这立体地图,说道:“可这,怕是无此功用吧?”
说完,李二陛下冲着旁边的宫人摆了下手。宫人赶忙躬身上前,把象猴子般爬在徐齐霖背上的小公主抱了下来。
徐齐霖并不慌张,也不辩解,胸有成竹地微笑道:“陛下请看,这里还有草民所制的模型。”
李二陛下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才发现偏殿的一角还有个四方的物件,上面用麻布盖着。
徐齐霖背上少了“千金”,脚步轻快,抱着小妹走过去,伸手慢慢掀开了麻布。
李二陛下眼中神光一凝,龙行虎步,几下就到了沙盘前,注目观瞧。
没错,就是沙盘。是徐齐霖按照一定比例,制作的吐谷浑一带的作战沙盘。
当时的吐谷浑已经归附于唐朝,是唐朝属国。徐齐霖制作吐谷浑的沙盘,并不是暗示两国会开战,而是在沙盘上把吐蕃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也就在今年,唐朝和吐蕃将爆发第一次战争,起因则是李二陛下拒绝了松赞干布的奉表求婚。
虽然李二陛下知道吐蕃这个地方,知道吐蕃的大王叫松赞干布,但包括他在内,大唐朝廷对吐蕃的情况并没有足够而清楚的认识。
当时,唐朝和突厥、吐谷浑都有通婚,唯独拒绝了吐蕃,是因为吐谷浑在其中作梗,使松赞干布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或许可以这样说,唐吐第一次战争,是松赞干布为了娶媳妇,为了争口气。
对于徐齐霖来说,这个沙盘主要是直观展示道径、险要,从而使唐军在作战指挥上进行一次飞跃。
至于吐蕃,则是顺带捎上。在战争爆发后,能让李二陛下更快地作出应对,从而对沙盘给出更高的评价。
李二陛下看着这用不同色彩标记道路、河流、城镇、树林的立体模型,捋须感慨道:“古书有载:东汉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感‘虏在吾目中矣’!齐霖所制,也是这般功效?”
徐齐霖恭谨地答道:“回陛下,西汉萧何搜集秦国地图助刘邦夺取天下,伏波将军马援聚米为谷、指画形势,助光武帝击败隗嚣、平定陇西。草民羡慕前哲,是以制作此模型,为陛下,为大唐尽微薄之力。”
李二陛下不掩赞赏地微微颌首,温言道:“齐霖有此志向,甚好,足堪嘉慰。只是这个——要如何使用?”
徐齐霖伸手在模型下面一拉,竟是一个抽屉,里面装着些小木人儿、小木牌儿。
“陛下请看。”徐齐霖抖擞精神,把一块小木牌儿插在一个小木人儿头上的圆孔内,上面赫然是“一万”的标识,再把这“一万”兵马随便放在城池模型上。
“哦,此城守军为一万。”李二陛下微笑着说道。
徐齐霖又拿出一个小木人儿,却是骑马的,再安木牌儿,放在一条道路上,指点着说道:“这是一万骑兵,从这里到那座城池的距离按刻度和比例尺可算出,也就能知道大概几日赶到;如果是步兵……”
李二陛下这下全明白了,深深地为这沙盘的功效感到震惊。
在这上面,山川、道径、险要、河流、城镇、远近都一目了然,通过敌我双方的兵力布署和实际的地形地势,便可以制定极为周密的作战计划。
………………………………
第36章 玄甲军?马屁奉上
有了这个沙盘,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决胜千里,可就并不是一句虚言空话。
虽然《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了聚米为谷、指画形势的立体地理模型,但其后的时代,真正供赞画军事行动的沙盘并没有在实践中推广。
甚至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人用过。
这本来应该是个奇怪的现象,可在中国历史上却并不鲜见。
很多新科技、新创造、新发明都是中国人首先搞出来的,但后来不是失传了,就是只在纸面上寥寥数笔,并没有推广开来,更没有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发展。
其中一个原因是知识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科学理论及技术对新的事物和原理进行支持。
所以,即便个别智商超群或技艺高超的人做到了发明、创新,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很容易出现“身死艺绝”的情况。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跨行的隔阂,也就是发明创新者多数都没有文化知识,记载于书的学问人则不懂科学技术。
于是,如果后人想按照古书记载重新还原这些科技、创新,就会发现记述得太过简略,寥寥数语就需要反复研究琢磨,甚至会有歧义和争执。
比如炒钢,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中国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但在最早的史籍记述中,也只能找到间接的描述。
象《太平经》卷七十二中所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
短短的一两句话,首先是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其次是把炒钢的工艺省略到了最精简。
所以,在后世,关于中国的炒钢便有了争论。
有人为此感到自豪,老祖宗真厉害,领先歪果仁上千年;有人就说,这种方法在原理上说的通,但炉温、去除杂质等问题难以克服,在技术上不可能。
徐齐霖在后世就曾看见过网上的争论,你引经据典,我列举数据,为此争得唾沫横飞、头破血流。
老祖宗啊,读书识字、记载于史的老祖宗啊,你们当时就是不去亲自实践,可多写几个字能死啊?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怪现象。
很多创新、发明虽然载于史册,但后人读之,更多地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当成一个传说或杜撰,当成一件说明什么的事例。而不是真的去做,去实现,去证明。
就象李二陛下,虽然看过马援“聚米为谷”的记载,却并不知道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