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坑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坑王-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演示的是不错,但并不代表味道就没有瑕疵。

    赵丰堂扯双筷子刚伸出手去,却被玄虚止住:“我做的拉面乃一根面条团成,中间是不曾断得的,食法也就自然有别于其他面条了。你不见那中端处蛇头样立着根面头子么?就从此处开始用吧!”

    赵丰堂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对方果然是高手。


………………………………

第二卷 洛阳行 第一百七十二章 香山寺

    说罢,玄虚也不顾众人的满脸惊奇,又去制作刀削面去了。

    刀削面的制作也是尤其的别致,普通刀削面无非是将面搓成圆柱状,再左手执了,右手飞刀削于沸水中,待面块浮于水上,便可舀来食用。

    玄虚的削制却非同一般,但见他将那面团又切下一坨,于一碟中团了,置于头顶,然后两手执刀,双刀齐舞,只见得碟儿左右摇摆,两股面流飞落水中,端的是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众人还未看出个究竟,但闻当当两声轻响,刀碟已是置于案板之上,那碟中面团分毫不剩。再看那水中削面,大小匀称,薄如纸片,正在那沸水中做着鱼跃,好不爽眼!

    众人就又发出一声好来,与赵丰堂同来的其中一人早已等将不及,却是亲自去将那碗面端了来,开怀暴食。

    最后做的那七彩面,玄虚倒是费了些时辰。

    他用新鲜的七色蔬菜,洗净捣碎,挤汁滤渣,后用七只碗将那汁液盛了,又用那所剩的面团切成七份,分别置于汁液中揉搓浸泡。

    当汁液均匀浸入面团后,他用一根擀面杖和一把明晃晃的尺余长切面刀,开始制作起来。

    飞速地擀面,飞速地重叠,飞速地切制,却都在瞬间一气呵成,饶是那众多眼睛紧紧地盯着,一眨不眨,只是见得那面边切边呈弧线形地飞入锅内,连绵不绝,竟若一道艳丽的彩虹。

    那面煮好捞入碗中,却是细若丝线,均匀无二,好不抢眼,真个是刀功好生了得!

    众人不自觉间再次叫出一个好字来。

    三碗面做毕,众人久久还不曾回过神来,无不惊异那面还有这等的做法;真以为是到了神界仙地。

    到了这个份上,赵丰堂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毫无疑问,今日“秋风破”的绝活,已然是注定是要轰动洛阳城了。想必今后洛阳城中的富户人家,但凡有了空闲,定会来“秋风破”品尝一碗面条,既解馋,又能看绝活表演饱了眼福。

    ……

    “卢公子!”张易之踟蹰的问,“明日香山寺诗会,我还是不参加了吧!”

    “当然要参加了!”卢小闲毫不犹豫的说,“不但要参加,而且还必须要拔了头筹!”

    “这是为什么?”张易之不解的问。

    卢小闲理直气壮的说:“入宫侍驾之前你好歹也是个文人,虽然因为陛下的恩宠才有了今日的荣光,但你要让那些瞧不起你的人知道,论文才你不比他们差!只有通过诗会拨了头筹,才能让那些瞧不起你的人乖乖闭嘴!”

    张昌宗的文才有限,对参不参加诗会不感兴趣,不过卢小闲这话倒是说到他的心坎里了,他点点头对张易之说:“五哥,卢公子说的没错,你就拨个头筹让那些喜欢嚼舌头根子看看,咱张氏兄弟也是有些真本事的!”

    “说的轻巧!”张易之不由苦笑,“明日陪陛下参加诗会的高手如云,哪个不是作诗的行家,我可没把握拨头筹!”

    卢小闲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怕什么,有我在,保证你能拨得头筹!”

    卢小闲的诗才,张易之是知道的,有卢小闲在拨头筹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去香山寺的都是朝廷的大臣,卢小闲只是一介布衣,根本就没资格参加,这可如何是好!

    卢小闲怎么会不知张易之的心思,他笑着说:“你们肯定会有办法让我同去的,若实在不行可以去求求上官尚宫……”

    张易之眼前一亮,脸上露出了笑意。

    ……

    白马寺,薛怀义的禅房内。

    “这么晚来找我,有什么急事吗?”薛怀义瞅了一眼卢小闲。

    “我打算明天去参加香山寺的诗会!”卢小闲面无表情的问,“你不去吗?”

    薛怀义摇摇头:“她让人来请我了,你是知道的,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卢小闲点点头,表示理解。

    “你想争第一?”薛怀义淡淡道。

    “我对第一不第一同样不感兴趣,但我得设法让张易之得第一!”

    “张易之?为什么?”

    “因为我还要依靠他!”卢小闲也不隐瞒,直截了当的说,“不仅是这次诗会,不久后和吐蕃的钦陵打仗,我也要去凑凑热闹。”

    说到这里,卢小闲微微一笑:“当然,我是以张府管家身份去的,不仅要让世人知道张氏兄弟的文才出众,而且他府上的人军事上也有一套!”

    “真搞不懂你!”薛怀义摇摇头,一脸的苦笑,“这样吧,我帮你抄几首应景的诗吧!”

    不一会,薛怀义便将写好的诗交给卢小闲。

    卢小闲接过看了几眼,揣入怀中,冲薛怀义笑了笑:“改天我请你吃饭!”

    送卢小闲出门的时候,薛怀义又说:“吐蕃的事情要不了几天了,我会抓紧时间帮你抄一些关于行军打仗的书以及洮州地理方面的书。哦,对了,还有吐蕃的沿革以及风俗军制相关的内容,将来你肯定会用的上!”

    听了薛怀义的话,卢小闲不禁有些感动:“谢谢了!”

    “谢什么!”薛怀义脸上再次露出忧郁的表情,“我是不想让你白白在洮州丧了命!”

    ……

    北魏迁都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建造了香山寺。没有北魏,就没有龙门石窟,没有香山寺,就没有现在游人如织的场面。

    香山寺依山而建,赏玩的情趣,全在两个字:“上”和“下”。

    高高低低的院落,让人不得不上上下下地游览。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天王殿、罗汉殿等错落有致,回环往复,一步一景。由于是山寺,各种建筑都随着山势而建,相互交错,十分妥帖,与平地凸起的寺院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最奇的是,每走进一个院落,都要登上一个高台。而每一个高台的周围,又有一圈青石栏杆护着,上面有一两棵柿子树罩着。

    香山寺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特别是今日,那就更不行了,因为大周皇帝武则天率文武百官来到了香山寺,与洛阳城的明堂相较,这儿轻松悠然,很适合饮酒作诗。


………………………………

第二卷 洛阳行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夺锦袍

    大雄宝殿门前的空地上,武则天居中而坐,她的左右手两边摆了长长的席案,一直延伸出好远去。武则天看着眼前的文武百官,心情很郁闷。

    召集这次诗会,武则天是有想法的,她想让薛怀义也来参加。

    这些日子以来,她只顾得与张氏兄弟寻欢作乐了,冷落了薛怀义,心中颇觉不忍,想借着这次诗会补偿一下薛怀义。

    在外人看来,薛怀义作为和尚却甘心成为武则天的面首,让人很不齿。他佛经学的好,那是本份。他带兵打突厥,对方不战而退那是他运气好。他指挥建造了明堂,那都是别人的功劳,他只是挂了名。

    很少有人知道,薛怀义的写诗功夫不亚于上官婉儿,但武则天却是知道的。万万没想到,薛怀义却称病拒绝了她。要是别人驳了武则天的面子,她定不会放过,可薛怀义就不一样了,她无法强求薛怀义。

    武则天当然不会知道,薛怀义佛经学的好、会带兵打仗、会盖明堂、会写诗,这都是因为他穿越带了一个图书馆。武则天更不会知道,她念念不忘的薛怀义,在穿越之前是个小姑娘。薛怀义根本就不需要她的补偿,甚至想离她越远越好。

    张易之所坐的案几,与武则天离的并不远。此刻,卢小闲就站在张易之身后。

    洛阳城离香山寺并不算远但也不算近,皇帝摆驾而来宫中自会安排,可大臣就得自己坐马车来,当然少不了带些随从。不过,这些随从们可是没资格来这里的。卢小闲能进来,是经过上官婉儿特批的。

    他瞅着武则天怏怏不乐的模样,再一联想薛怀义没有来,立刻猜出了她的心思,心中不由觉得好笑。

    “陛下!可以开始了!”上官婉儿小声提醒着武则天。

    不管怎么说,诗会是自己召集的,文武百官都在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武则天也不能扫了大家的兴。

    她叹了口气,强打精神站起身来,扫视了一圈缓缓道:“今天举办这个诗歌比赛,是要让众爱卿表现下自己。诗写得好的,朕重重有赏!”

    说到这里,武则天停住了。

    重重有赏,赏什么呢?

    因为薛怀义的缺席,武则天对诗会没有了兴趣,压根就没想好给什么赏赐。但话说出口了,总不能反悔。

    不过,这难不倒武则天,她顺手将身上披着的锦袍解下,继续又说:“朕这里有件锦袍,谁写得又快又好就赏给谁!有谁觉得自己写得更好的,就来夺袍。”

    武则天话音刚落,文武百官便欢声一片,个个摩拳擦掌。在这种场合下,能夺得锦袍,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呀!

    有人跃跃欲试,自然就有人退避三舍。

    今天能来参加诗会的人,都是写诗的高手,想夺锦袍哪有那么容易。万一夺不到锦袍再出了丑,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在心里已经打了退堂鼓。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之际,上官婉儿背着手在慢慢踱步,目光不时的瞥向张易之身后的卢小闲。

    武则天所举办的诗会,上官婉儿无一例外全是主持并负责裁定优劣。应制诗是臣僚奉皇帝所作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武则天登基这么多年了,应制诗已经写不出什么花样了,她并不感兴趣。让她觉得好奇的是,卢小闲为何要参加这次诗会。

    上官婉儿的目光,卢小闲假装没看到,他的注意力在另外几个人身上。

    大臣身后站着随从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卢小闲,另一个是武三思身后的谢云轩,还有一人是太平公主身后的青衣男子。

    毫无疑问,谢云轩、青衣男子与卢小闲一样,是被特批来到这里的。

    谢云轩这厮还是一身白衣,面上波澜不惊,不时的向卢小闲投来会心的一笑。

    卢小闲顶烦他这副模样,虽然牙痒但也无计可施,只能在心中恨恨道:让你笑,待会看你还能不能笑的出来。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李显和李旦的妹妹,极受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太平公主三十来岁,丰满强壮,宽额大脸,容貌姣好。唐代以丰满为美,在世人眼中太平公主算得上是一个美人了。

    不过,卢小闲对太平公主的第一印象却不怎么好,也说不上是为什么。卢小闲的目光在太平公主身上并没有停留,而是越过太平公主瞅向她身后的青衣男子。

    青衣男子长相清秀,面色有些苍白,一身的书卷气,但却柔中带刚。

    同类人!

    这是卢小闲看到青衣男子第一感觉。

    没错,这种感觉很强烈。他敢断定,青衣男子和谢云轩,和自己,都一样是靠计谋吃饭的。正因为有了这种感觉,他才会更多的关注青衣男子。

    青衣男子的目光也在卢小闲身上来回扫视,他们二人的目光碰撞在一起,没有刀光剑影,一切都那么随意。

    就在卢小闲打量青衣男子的时候,已经有大臣做完了诗,交到上官婉儿手中。

    上官婉儿看罢,只是微微摇头,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

    不说话就等于是否定,上官婉儿的举动让很多人觉得气馁,甚至有些写好了诗的官员,都没有勇气把诗交给上官婉儿了。

    张易之的诗也写完了,他不经意的回头,看了卢小闲一眼。

    卢小闲朝他微微摇头,示意他稍安勿躁。

    张易之没有说什么,又转过头去。

    张易之和卢小闲的轻微举动,落入了上官婉儿的眼中。她心中越发好奇,很想知道他们俩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就在这时,狄仁杰的诗写好了。

    狄仁杰是武则天非常看重的大臣,这一次,狄仁杰也没让武则天失望。

    上官婉儿和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作品表示满意,边听边点头。

    上官婉儿看了一眼武则天,既然陛下满意,她也无所谓,马上宣布:“狄阁老诗写得好,这锦袍就……”

    “等等!”突然有人打断了上官婉儿的话。

    众人向说话之人瞅去,竟然是梁王武三思。


………………………………

第二卷 洛阳行 第一百七十四章 庆功

    上官婉儿微笑的看着武三思:“不知梁王陛下有何见教?”

    武三思朝着武则天施了一礼:“陛金口玉言下,既然说了谁的诗写的好,就把锦袍赐给谁。如今,臣的诗也写完了,想请陛下评判一二!若陛下认为臣的诗不如狄阁老,臣自然无话可说!”

    众人一听,不由愣住了。

    武三思这是在和狄仁杰叫板呢,话里的意思很明白,认他为自己的诗比狄仁杰写的好。

    武则天确实说过,谁的诗写的好就把锦袍赏赐给谁,现在有人提出异议了,她当然不能出尔反尔。更何况提出异议的还是她的侄子,武家人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想到这里,武则天朝上官婉儿摆摆手:“既是如此,还有自认为写的好的,都一并呈上来吧!”

    听了武则天的话,又有三五人上来将诗作递上官婉儿。其余的人,都端坐在原处一动也不动。

    想要出彩,不仅要有实力,还得要有勇气。一个是当朝宰相,一个是皇亲国戚,真若压他们一头,恐怕以后日子也不会好过。很多识时务者,都退避三舍了。

    见没有人再呈诗作,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吩咐:“婉儿,你且将三思的诗读来听听!”

    上官婉儿拿起武三思呈上的诗作,大声朗读:“凤驾临香地,龙舆上翠微。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碧涧长虹下,雕梁早燕归。云疑浮宝盖,石似拂天衣。露草侵阶长,风花绕席飞。日斜宸赏洽,清吹入重闱。”

    论起诗的意境,狄仁杰的诗和武三思这首诗不相上下。但论起拍马屁来,狄仁杰比起武三思就逊色多了。至少,狄仁杰就没有武三思拍的这么直接,这么露骨。应制诗本来就是为了歌功颂德,从这一点来说,武三思比起狄仁杰的确高出一筹。

    卢小闲忍不住朝着谢云轩瞅去,他敢断定这首诗是谢云轩捉刀代笔之作,以武三思那点水平,怎么可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谢云轩并不回避卢小闲的目光,脸上依然带着波澜不惊的微笑。

    对谢云轩这副做派,卢小闲十分看不惯。明明就是个年轻人,活的有血有肉些不好嘛,非要做出老成的模样,累不累?

    卢小闲朝谢云轩撇撇嘴,做了一个鄙视的表情,懒得再理会他。谢云轩的诗是写的不错,可惜,他还没完全把准武则天的脉。

    这首《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写得还是有情有景、可圈可点的。可是,问题就出在说得不合武则天的心意。

    左一句“凤驾”右一句“重闱”,明明写的都是皇后的身份。如今的武则天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太后,而是坐拥江山金轮圣神皇帝。

    诗中说武则天是‘凤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