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岭南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岭南王-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魑募惶致勰敲闯林氐幕疤猓卜潘刹簧伲衷诶钍烂裎势穑镁墒轮靥帷

    “嗯,这到也是,如果不是大战影响,朕早已着手准备。”李世民也差点忘了这件事情,冯戴文一提,他才想起,点点头说道,随即让旁边打瞌睡的内侍记下来。

    老太监动作灵活,脚步无声,快速拿出纸笔,记录下来,一点也不像刚才要老死的样子。

    “对了,父皇,第一艘全钢材蒸汽船已经试航成功,这次我们就是坐它回来的,等明年在制作四艘,儿臣打算组建一支船队,进行远洋探索。”冯戴文看了一眼老太监,回头汇报道。

    “哦?全钢的船只?也能在水上航行?”李世民一听来了兴致,往常只是听到汇报在制造,没有想到已经做好了。

    “当然!儿臣岂敢胡言欺君,只是船只过于巨大,进不了河道。”冯戴文拱手正色道,随后又解释了船只性能,规模。

    “居然如此巨大,还有何人是吾对手,哈哈!可惜近期朕没有时间,要不然一定要亲眼看一看。

    好!此事朕准了,不过既然你提出来,可是已有腹稿,是做和安排?需要朕如何支持你。”

    李世民兴奋的起身来回踱步,大笑两声,赞叹不已,也知道冯戴文他不会无故提出船只,于是停下来问道。

    “父皇英明,这第一次远航,儿臣预计用大船五艘,其中三艘让私人出钱进行商业贸易,一艘作为大唐使者,一艘为补给。

    因此需要朝廷派出能说会道之人出使,另让水师都督刘仁轨带领船队,他有多年航海经验。”冯戴文为李世民倒上茶水,继续说道。

    “为何不全由朝廷前往贸易?刘仁轨朕同意,他手下水师何人接替为好?出使之人又有何建议?”李世民点点头一连串问题问出。

    冯戴文知道李世民性格就是喜欢掌控,大事一般都会问清楚缘由,心中早有思量,他一问起立即回道:“由私人出钱,能够减少朝廷开支,毕竟一艘船从制作,到完成,需要大量钢材,工钱,还有货物到补给,非二百万贯少不了的。

    至于水师接替,儿臣推荐刘仁愿,他也有一定水战经验,出使人选建议用年轻体壮之人,因为海上航行同样幸苦,而且这是远航,一年半载回来不到的。”

    “言之有理,可有合适人选举荐?”李世民想了一下,端起茶喝一口,往后一靠,懒洋洋的问道。

    “正使儿臣建议又皇家之人担当,最好要英武不凡,相貌堂堂,且礼仪出众,这是代表大唐脸面,能力反而是其次,至于商讨细节可交由副使来做。

    人选副使儿臣推荐象林郡守王玄策,此人在南海多年,与各族皆有往来,处事稳妥,能力出众,担任副使绰绰有余,至于正使,父皇以为淮安郡王长子李道彦如何?”冯戴文考虑一下,为李世民推荐了三人。

    对于冯戴文推荐的三个人,李世民还是很满意,刘仁愿也是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只是年轻了一点,这影响不大,王玄策在南海做的成绩一直都在他关注之下,毕竟南方现在已经取代北方,成为重要的粮食,食盐,霜糖产地。

    至于李道彦,无论是相貌,能力,还是身份都非常合适。

    (本章完)


………………………………

第372章 闲聊

    “朕同意你的看法,准备妥当之后,朕会下旨加封!”李世民怀揣双手,半躺着回答道。

    “年后你又打算弄出一点什么?别告诉朕会老老实实呆在辽西。”李世民眯着眼睛问道。

    “嘿嘿!儿臣就是打算老老实实呆在辽西,在把广安与孩子接过去,这几年都没有好好陪陪她们。”冯戴文不好意思的笑着说道。

    “哼!你陪广安和孩子,这是好事,朕同意,不过说老实,朕可不相信,那一年不弄出点事情来,才是怪事,辽西那个不用马拉的火车,能不能在长安修一条路出来。”李世民从鼻孔发出一声冷哼,讽刺的说道。

    “父皇这可是冤枉儿臣,这弄出的事情可都是好事啊。”冯戴文睁着眼,一脸无辜样子回答道。

    “好事是不错,但是朕的宫殿,两年了,进展还如此缓慢,长安城都快改造完成了,龙首原上宫殿才打好基础。”李世民不悦的说道。

    冯戴文一愣,这才明白过来,大战完了,李世民又想起了他的宫殿,至于火车,正好辽西运行了几个月,已经没有问题,剩下只是改进,为长安这边修建一条铁路也是好事。

    “这个为父皇修宫殿,岂能马虎,当然要慢慢来,儿臣休息几日,年后就监督他们加快进度。

    至于您说的铁路火车,儿臣建议先修一条通往洛阳的,这样一来许多到长安的货物就能够快速往来,也能维持火车道路的费用,您意下如何?”冯戴文考虑着说道。

    “城里不能修建?”李世民眉头一皱,睁开眼睛问道。

    “火车快若奔马,百姓许多都未见过,城里人口太多,容易造成百姓伤亡事故,而只修建到洛阳的道路,这也是因为长安洛阳,来往货物,人群较多,这才能维持开支,乃至于赚钱,其他地方必须要等朝廷富足之后,在来修建。”冯戴文解释道。

    “嗯,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这火车成本有多高,不会像大船一样吧?”李世民点点头,又摇摇头问道,对于冯戴文做事,花钱的速度相当头疼,一般几十万贯都不是一个事情,开口就是百万贯往上说。

    “有过之而无不及,火车道路地基要结实,上面铺设钢轨道,而车身也需要每日检修,铁路也需要有人巡查,维修,这就是不小的开支,而且还要不停往返,燃烧的煤炭也要不少。”冯戴文解释道。

    “嗯!这几年你也辛苦了,朕虽说富有天下,但你也不缺财富,所以也就没有赏赐多少,不过要是有何要求都可以给朕提出来。”李世民坐起来,仔细看了一下冯戴文变粗糙的脸,略微感慨的伸手拍拍他肩膀说道。

    “父皇一直对儿臣信任有加,对冯家也是多番恩宠,冯家上上下下实在难以报答圣恩,岂有过多要求。”冯戴文心头一暖,感动的起身拱手说道。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开国以后,朕一直处理政务,深有体会,这几年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国库充裕,乃前所未有之盛世,爱卿居功至伟,朕心里一清二楚。

    无论是军政,你或者说冯家,都是为国考虑,并无私心,这一点朕心甚慰,实在难得,尤其是军事,军校,武院也好,还是狂信徒也好,都可以算是朕之亲卫,所以汝带在多兵马,朕从未有过担心,日后有何想法,尽管放手施为。”李世民点点头,双手扶他坐下说道。

    “臣肝脑涂地难报圣恩万一,定当尽心尽力,回报圣上!”冯戴文感动的说道,虽然自己初衷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推动历史方向,但是李世民的信任,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动。

    “贞观五年比贞观四年,粮食收入多了三成,百姓收入增加更多,只要是推广到新粮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家家有余粮,而且随着水果,蔬菜的推行,家禽养殖,鱼塘与家禽套养,让不少家庭富足起来,朕在长安附近走访数十县城,都非常满意。”李世民得意笑着,开始为冯戴文介绍大唐的变化,这些都是冯戴文不太清楚具体数据的,毕竟辽西与其他地方肯定不同。

    “恭贺父皇,这是盛世景象,明年必然更加兴盛。”百姓富足,冯戴文也是由衷的高兴,连忙拱手道贺。

    “要说最富有的,还是你万年县的庄子,与你母后建立的工坊家属村落,不但做工,还养鱼,种藕,养鸡鸭鹅,种蔬菜水果,在卖出去做成罐头,可以说羡煞旁人,前番大战,近百村庄,居然捐款十万贯,这可是比以前许多商人还要富有。”李世民不敢相信的啧啧赞叹道。

    “这都是父皇,母后恩泽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才有百姓自发回报圣恩,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这是千古明君才有的事迹,自古以来,恐怕唯有三皇五帝治事才有这些盛景。”冯戴文笑着拍马屁道。

    “嘿嘿!朕比之三皇五帝还是有差距的,天下大同,这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做到。”李世民嘿嘿笑着,看得出来他心情非常不错,显然冯戴文的马屁拍得他心痒之处,但是嘴上还是谦虚说着。

    “《礼记·礼运篇》有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儿臣以为这就是大同世界,且终将在父皇手中实现。”冯戴文沉思一下,想起一段话,诚恳的说道。

    “哈哈!这也是朕为之努力的目标,爱卿与朕共勉之!”李世民高兴的大笑道。

    两人谈着,谈着,酒意上头,不时放声狂笑,纵情高歌!不知何时,才都睡了过去…………

    就在李世民设宴之前,李恪李泰就去到后宫,各自带着礼物去见自己母亲。

    杨妃刚用膳完,独自在花园散步,宫女远远的跟着。

    “参见娘娘!您看是谁回来了!”一名内侍堆满笑脸的小跑到杨妃旁边,恭敬的指着花园门口说道。

    (本章完)


………………………………

第373章 儿行千里母担忧

    “恪儿!”杨妃回头一看,李恪正大步走来,不由激动的喊出声来。

    “孩儿拜见母妃!”李恪快步走到杨妃面前,恭敬的施礼道。

    “我儿回来了,回来就好。”杨妃一把拉起李恪,仔细打量,眼中含泪,喃喃的说道。

    “孩儿不孝,让母妃你担心了!”李恪搀扶着杨妃慢慢走回大殿,一脸懊恼的说道。

    “没事只有吾儿平安就好,母妃只是太久没见,想念得紧。”杨妃擦擦眼角泪水,看着儿子,含笑说道。

    “母妃不用担心,孩儿一直在后方看守,姐夫并未让我们上战场。”李恪并未说出自己上战场杀敌,扶着杨妃坐下安慰道。

    “我儿回来就好,母妃不求你做出多大成绩,只要你平安就好。”杨妃坐下,拉着李恪仔细端详着道。

    “嘿嘿,母妃您放宽心就是,有姐夫在,他不会让我们深陷险境,对了母妃您看,这是孩儿为您带的礼物。”李恪摸摸头,嘿嘿傻笑一下,指着刚刚侍卫抬进来一口箱子说道。

    “你这孩子带什么礼物啊,母妃又不缺少物件,不过卫国这孩子到是对你们几兄弟不错,日后可要好好听话。”杨妃摸摸李恪头,笑着说道,随后在他搀扶下走到箱子前。

    “孩儿明白!”李恪答应一声,立即献宝一般打开箱子。

    “你这孩子,哪里来这么多贵重物件?”杨妃宫中生活多年,自然眼光非凡,看着箱子当中许多物件都是制作精良,一看就不会是一般民间之物,不由略带担忧的问道。

    “母妃别担心,这都是姐夫准备的,太子哥哥,四弟都有,说是让我们孝敬长辈的。”李恪连忙安抚他母妃。

    杨妃这才安心下来,虽然不缺金银首饰,为了不辜负儿子一片孝心,从箱中拿出一根金步摇,插于头上,随后吩咐人抬下去。

    “吾儿懂事了,也能干了,在过一两年,让你父皇给你好好找个妃子!”杨妃吩咐宫女打来清水,给李恪洗手洗脸,自己在一边满意的看着长得高大,宛若成人的儿子点头微笑道。

    “母后说的那里话,姐夫说男子十八岁之前最好不要破身,对身体不好,据说这是孙思邈神医说的。”李恪吭哧着,涨红脸说道。

    “好,好,等你十八岁之后在说,不过吾儿有空管管你弟弟,小小年纪不学好,母妃心软,实在不好管。”杨妃又想到自己小的那个儿子,才几岁就调戏宫女,又不敢让李世民知道,生怕李世民一不开心就打他半死,只有为难的对李恪说道。

    “母妃您放心,年后孩儿就带弟弟去军营锻炼一些日子,保证让他变个人样。”李恪了解一番,不由心头无名火气,眉头一挑,强制压抑着,语气清淡的说道。

    “嗯,你要注意点,别弄伤了他,毕竟他还小。”杨妃迟疑了一下,叮嘱道。

    “嘿嘿!母妃放心,想当年我们还不是那么大,就跟着姐夫锻炼了,您看,孩儿现在身体好棒。”李恪想到能把弟弟像新兵一样操练,就忍不住嘿嘿一笑。

    杨妃一想也是,至从武德八年开始跟着冯戴文锻炼,儿子从未生过病,还长得特快,不由满意的点点头,认同了李恪的意见。

    …………

    丽政殿

    “母后您看!这是我和大哥孝敬您的!”李泰献宝一般,带着侍卫把宝箱搬进宫殿炫耀道。

    “是吗?”长孙先是打量了一下李泰,随后笑盈盈的走过去,猛的伸手揪住李泰耳朵。

    “你个臭小子!胆敢上战场去,简直不知死活!冯卫国怎么敢让你们上去,本宫改天在好好找他算账!”

    长孙瞬间变脸,大发雌威,怒气冲冲的吼道。

    “啊!疼!疼!疼!快掉了!啊!孩儿错了,母后饶命。”李泰措不及防,与长孙相差无几的个子,被揪住耳朵,连忙把脑袋向长孙靠近,脸色都疼得变形,赶紧大声求饶。

    “哼!你是想要担心死母后,还是想要气死母后。”长孙看过战报,自然知道李恪李泰两兄弟跟着捡了几个人头,虽说有冯戴文照料,还是担心了好几天,接到辽西胜利消息,这才完全放心。

    李泰这一回来,当然要把怒火发泄出来。

    李承乾在长孙笑着过来的时候,就感觉不妙,偷偷的后退几步,完全无视李泰求救的眼光,故意转头盯着宝箱,犹如里面有稀世珍宝一般,目不转睛的盯着,直到长孙发完火,才暗自送一口气,摸摸脑袋上的冷汗。

    李泰幽怨的看了见死不救的大哥,换张笑脸对长孙说道:“母后别生气,小心气坏身子,儿臣一定听您的话,再也不上战场了。”

    “唉!儿大不由娘啊!养大了就不在听话了。”长孙犹如变脸一般,刚还怒气冲冲,这会又抹着眼眶,坐下去幽幽的叹气说道。

    “不会,不会,儿臣一定听您的话,您让儿臣向东,绝不向西,您让儿臣撵狗,绝不撵鸡。”李泰手忙脚乱的扶着长孙,指天对地的说着。

    “嗯!我就知道我儿是个乖孩子,一定是冯卫国没有看好,改天在好好收拾他。”长孙这才满意,也不在假哭,反而转移怒火。

    李泰现在完全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立即出卖冯戴文,忙不迭的点头说道:“対及,対及,母后英明,姐夫没有拦住我和三哥,全是他的错,您改天好好说说他。”

    “好了,以后你们就好好呆在封地,在敢上战场,母后就打断你们的退,免得死在外面,还让我们担心。”长孙何等人物,岂有被李泰一点小动作就转移视线,不过也没有继续折腾李泰,只是下了懿旨,算是打消了李泰的美梦。

    “啊!”李泰一听,日后要呆在封地,不能到处跑了,顿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

    “长安事务繁忙,不若让三弟,四弟留在长安帮忙,也能经常给母后您请安,母后意下如何?”李承乾见长孙怒火平息,这才开始出言解围。

    (本章完)


………………………………

第374章 震慑

    “好吧,就留在长安,好好教一下弟弟妹妹,看他们都有点体弱,就按照你们锻炼那一套,好好锻炼他们。”长孙点头同意,随即又给李泰找点事做。

    “儿臣遵命!”李泰送一口气,垂头丧气的答应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