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王盛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画家王盛烈-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旧中国在沉沦,但是沉沦之中也在觉醒,中国不会沉沦,中国正在觉醒!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力量一天比一天壮大起来!让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人民看到真正的曙光!

    当时在东北这块富饶的黑土地上,还处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对这位土匪出身性格豪爽的东北汉子,他的历史功过自有评说,这里不想连篇累牍。

    不过,就在这一年,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能筹建东北大学,也算难能可贵!也许是想为自己树碑立传,兴办教育,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也许是刚刚被直系军阀曹昆,吴佩孚之流打败,记取了众谋士幕僚之言,认识到了要想兴邦立业,就需要大量人才!

    人才从哪出,不能只靠招贤纳士,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大批的人才就得靠自己培养,那就要靠教育!

    不管怎么说,筹建东北大学此一举,不失为英明之举!这在后来的岁月里,得到验证!这所著名的学府,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人才!

    东北大学的筹办,意义不仅在其本身,他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影响整个东北乃至全国,很多对前途迷惘,徘徊的那些有志的青少年,莘莘学子,重又踏上了知识改变人生的道路!踏上了知识救国的道路!

    就在这个黑暗尚存,曙光初露端霓的时代大背景下;就在这一年张氏父子的教育兴邦培养人才计划的点点亮色中;就在这一年的果实累累收获季节;就在这一年的一个深秋初冬的日子――十一月一日,在东北辽宁沈阳与抚顺交界地,在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寝风水宝地之东陵的南面,一个叫五岳乡中华寺小山村一个王姓家里,呱呱坠地一个小男孩,这已是他们家的第二个男孩。他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关东画派创始人,大画家,王盛烈。
………………………………

第二章美丽家乡中华寺

    五岳乡中华寺村是一处小村落,这里依山傍水!山是长白山余脉绵延于此,层峦叠嶂,横亘在村西北,犹如画家用笔墨随便在天地间那么一抹。水也是长白山水系蜿蜒至此,加上山里流下来的泉水,其情形真有点像南宋诗人杨万里所描写的那样: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北方山村四季分明,春季里一片新绿,处处生机盎然,春和景明;夏季水草丰润,草长莺飞,烈日炎炎;秋季天高云淡,大地一片金黄,稻浪滚滚;冬季皑皑白雪千里雪乡一望无垠……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11月份,正是秋末冬初季节,这里已是寒山瘦水。

    展目遥望,群山那一抹黛色,如今已变得灰黄枯槁。在霜剑风刀的淫威下草木已被雕零,有的地方山石裸露,夏季赋予他的绿肥红瘦的身衣,如今已被如刀的西北风毫不留情剥去,昔日的妖娆丰姿如今荡然无存,如今是露骨头露肉,冷眼看去,感觉真有点像面黄肌瘦,瘦骨嶙峋的老人蜷坐在那哀声叹息!

    深秋,随着生冷的西北风阵阵袭来,山上阔叶树的叶子几乎全部脱落,唯有几片凋零残败的残叶还在枝头垂死争扎,似乎还与枝间有难以割舍的情缘,还在紧紧不放,做着生离死别!树下那些发黄发干的的树叶裹着败草,被寒风掀来掀去,最后慌里慌张跑到沟沟坎坎里躲藏起来,愈积愈多形成厚厚一层!踏上去软绵绵的。

    漫山败草已是一片荒芜枯黄,从山脚一直蜿蜒到山顶,直达天边!

    满山遍野惟有稀稀落落黑油松还是那么青,那么绿

    此时地里的庄稼基本已经收割完毕,苞米囤子高粮垛子整齐的排在场院里,有骡子有马有劳力的农户地里的活基本已完事,地里已是光秃秃,留下一排排一行行尖尖向上的苞米茬子高粱茬子,像是摆在那里的刀丛阵。放牛放羊的走进去真得加十二分小心。

    但大多数农户还在抓紧往家收拾秸杆,生怕一场雪下来,一铺子一铺子秸杆被雪捂在地里面,到时候装不好装,扛不好扛,湿漉漉的,冻手冻脚的还弄一身冰雪……灌的满脖颈子都是那滋味才遭罪呢!

    此时节在通往村子里的小路上,时常有马车牛车拉着浮悠浮悠一车苞米秸子或者高粮秸子……后边别着绞棍棒,,从远近不同各个地块进入村子里面,随着各家各户小院里,一座座柴火垛,就高涨了起来。

    村子不算大,也就五六十户的样子。前后三条街,鸡犬相闻。站在村口高处一眼望去,庄稼院家家户户都差不多,一排排一个个,坐北朝南的房子……只不过有的大了点;有的小了点;有的是砖房;有的是土坯房。

    房前屋后都有几分菜园子,收些土豆萝卜白菜……边边落落搭有鸡架狗窝猪圈,养些鸡,鸭,鹅,狗,猪……院里院外常有这些畜禽出没,咯哇乱叫,一片生机盎然。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闲时间三姑六婆也会结伙到山里采集点山货野果蘑菇之类,大老爷们便到河里捕点鱼虾,多了吃不了,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零花钱……

    一年到头都是基本这样渡过的!只要没灾没难,没什么风吹草动,小日子过的虽说不是那么富裕滋润,倒也平静顺心,一年到头有点余钱,也还算不错!

    如此这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就靠这片土地,山林,溪水生活,延续至今。

    五岳乡中华寺村,从历史地理人文这些角度追根朔源,这个地区应该是汉族聚集地,历史上因为战争,灾害,大批汉人由关内迁徙至此,戍边屯田。

    这里与长白地区女真满族聚集地接壤,西北有蒙族,由于政治军事贸易等原因,使得三个民族渐渐融和……所以这里成了汉人居多,杂居着几户满,蒙人家,历史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

    大概是受地理环境,人文等因素方面的影响,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俱有了一种勤劳纯朴忠厚善良的优良品质。民族的融合,又使得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心胸开阔,待人处事很大度!不太斤斤计较。

    村中王姓居多,其中有一家王姓,汉族,男主人四十多岁年纪,是村子里教私塾的先生,据说祖籍山东青州,好像是水浒传,霹雳火秦明把守的地方!但是乍看去,此人长像怎么看怎么像是蒙古呼伦贝尔那边的人……颧骨高高,两腮较宽,皮肤黑黪黪,单眼皮,黄眼珠……说话舌根很硬,喉音较重。待人接物也有点像蒙古族那般热情好客,倾其所有。

    这家主人,初略的读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之类……喜欢谈古论今,有时……不是卖弄是兴致所至,不管村民懂不懂,就给村民诵读一段,之乎者也……所以村民都称其为文化人,是大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大先生,工一手好毛笔字!这在当时很了不起,不用说全村凤毛麟角,就是全乡也不多见。难怪人们又都尊称为他写字先生。

    因为会写字,平素不时有人请他代写书信。逢年过节更是村户盈门,求其写对子春联的坐满一炕……他从不吝啬笔墨纸张,欣言应允,炕桌一放,一挥而就,把乡亲们答兑的一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正因为在村民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有一定的威望,为此,有不少村民乐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念私塾,不求有多高的文化,只求识文断字就行!但是这也要牵扯他许多精力,会给他增加许多不便,会影响他的农活,收成……但是他从不面露难色,总是笑而纳之,

    他天生他就喜欢小孩子,认为教书育人是大事!责无旁贷!当然乡亲们也不能让他白教,常送些吃的烧的用的。什么新鲜果蔬下来,挑最好的,都要让孩子带给先生尝尝鲜。

    女主人万氏虽然没多大文化,但是村里村外勤俭持家的一把好手,为人精明,算帐来的快!能倒腾一些小买卖!开一间小铺,卖些油盐酱醋日用品……虽然发不了大财,但也能贴补家用。日常用品,起码不用到外面去买!

    由于男的有文化,女的会经营,因此小日子过的还算殷实!日久天长积攒点钱,购置些土地……小日子过的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大先生已经好几个月没出门了,深秋,地里的活忙的差不多了,就等上冻后打场了!如今每天收拾收拾院子,收拾完院子,便回到屋里躺着去看那,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三国,水浒,西游……

    昨天,天气很好,阳光充沛,大先生在家呆的实在闷的慌,便背个手在村里溜达溜达,他听人说中华寺,来了一名高僧,是从北京红螺寺那边过来的,一路云游到此,沿途讲经说法,顺便也传布一些鲜为人知的时事新闻,两天前来到中华寺,见到他的村民无不伸大拇指,赞不绝口,认为此长老见多识广,气度不凡!

    大先生闻听此事,便想拜见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高僧!

    今天先生一早就带着二儿子盛烈出了门。,先生背个手,在前面走,小盛烈在后面一蹦一跳的在后面跟,不一会就来到村前小河旁。

    每到夏季到来,村前头这条小河,便会吸引许多小孩子到那去玩耍,小河水不是很深,但是宽宽的浅浅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亮亮的闪闪的,浅处清彻见底。

    ,河水绕过星罗棋布的鹅卵石,潺潺流去。细沙子底硬硬实实很干净,踏上去别提有多舒坦!

    溽暑季节,村里小孩子们大中午的,都会跑到这里来玩,甚至大人喊吃饭他们都不想回去!拿大人的话来说是长到这了!他们嘻嘻哈哈,赤着脚趟来趟去,又打又闹,弄的河面全是活蹦乱跳的水花,这些水花顺流而下,带着一路欢歌,仿佛还带着胸中片片白云……孩子们腑身撩去,蓝天白云晃晃悠悠,……令人浮想联翩……虽然比不上岳阳楼记中描写的那样美那样有气势!春和景明,波谰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但偏僻小景更让人亲近,有更多的情趣回忆在里面。

    先生每经此地,便会想到盛怍,盛烈两个孩子同他们的小伙伴,赤脚光屁股天真无邪的嬉闹情景,便会报以发自内心的一笑……如同翻阅十分优美惬意的旧诗词散文篇章!百看不厌。如同呷一口陈年醇香老酒,品一品,回味无穷。

    如今是深秋季节,大部分河床干涸,卵石裸露,似有若无的细流,只能在石间找到,不过也好,人们到此不必脱鞋,只要抬身一跃从这块石头跨到那块石头,再从那块石头跳到前面那块石头上,三跳两跳便可过去!路经此地倒也免去不少麻烦。

    父子跨过小河再走千八百步就到了中华寺。
………………………………

第三章静听禅师话诗文

    中华寺就在村前河对面的山脚下,寺院不大,大约有三个四合院那么大!四周大树环抱,春,夏,秋总是青荫荫的。寺院是青砖青瓦结构,因为长时期风吹雨淋,变得有些发灰发旧,个别的庙舍上,瓦沟瓦缝里长出了稗草,因无力修整,枯败与新绿杂陈,看去显得有些破败老旧。对开的朱红色庙门已见剥落,看去呈半红半粉色,漆面龟裂,有点斑斑驳驳。

    大先生领着小盛烈进了庙门,直上大殿敬完香,行完礼后,父子二人经寺里一小僧引见,在一间净室,见到了那位正在盘腿打坐的法号叫云鹤的长老。

    初次见面,僧俗二人免不了寒喧两句,然后分宾主落坐。

    大先生遂即将藏在身后的小盛烈,带到云鹤长老面前。

    “盛烈!快过来拜见师父长老!”

    小盛烈怯怯的向云鹤长老深施一礼,然后趴在地上就要给云鹤长老磕头,被云鹤长老一把搀住。

    “行了,行了,小施主!”云鹤长老展开他那双慈眉善目,认真看了一眼小盛烈,见小盛烈虎头虎脑,精神气十足,眉眼间灵气毕现,不由得吃了一惊,随口说了一句:

    “啊呀!此子灵气逼人!想是天上文曲星下界不成?……”

    大先生听云鹤长老夸赞儿子心里自然十分得意,美滋滋的,但是明面还需客气一番。

    “长老言过了,犬子哪会是文曲星下界!你看他那样,缩一头夹一尾,见生人就有点……长老末笑!”

    说完亲切而又爱怜的拍了拍儿子的头,对儿子说道:

    “行了,去玩吧,你不是老想看那些佛像吗?就在庙里各殿奉着,去看看吧!不要走远!我和长老说几句话,咱们就走!”

    小孩子不喜欢在大人面前静静的傻呆呆的坐着,一来受拘束,二来觉得没意思,七岁的小孩子正是顽皮好动!正是捅猫蛋狗都嫌的年龄,小盛烈也一样,一听父亲这句话,乐不得的,便一蹦一跳离开净室,跑到院中天井去了。

    中华寺每间佛堂里的陈设,对村里的大人来说不是很陌生,但是对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小盛烈来说,处处感到陌生神奇,来之前,长他四岁的大哥盛祚就吓唬他说,庙里十分“森”的慌,一进庙门两侧的四大金刚高高的,如何如何吓人,一个个拧着眉瞪着眼!……那眼睛比灯泡还大!还有青面獠牙的小鬼,张牙舞爪……胆小的都能把你吓死!

    然而小盛烈并没被大哥的话吓住。他站在天井当中东西南北看了那么一眼,什么时候他都希望有头有尾,不喜欢半截插杠子,今天也一样。他从庙门处开始,每一间都是东一头西一眼看上那么几眼,有的干脆进入室内仔细端详,他不喜欢安祥的,他喜欢造型夸张表情生动的塑像,像大哥说的四大金刚,像笑口常开,笑没了眼的大肚弥勒佛!……在这些塑像面前未免驻足多看几眼,有的一步三回头,还有点流连不舍的样子!

    净室里,大先生和云鹤长老已经开始海阔天空推心置腹的聊起来。

    一开始,云鹤长老自然不会忘记自己身份,职责及做为行脚僧,云游来此的目的。

    所以一番客套话后,便与大先生攀谈起来,他先谈些佛经,什么出家人要慈悲为怀,戒杀生,求正果,佛能普度众生之类……以此弘扬佛法。

    然而大先生是俗家,对佛经兴趣不是很大,但又不能扫了大和尚的兴致,客随主便,只是陪着频频点首,一概的“那是,那是……”并不插话也不接话。

    云游天下,见多识广的云鹤长老,什么不明白!他看出这位施主兴趣不在于此,一个人寡言淡味的这样说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没说多少,便把话题很快转到历史和当今趣文趣事上来。

    “敢问施主祖籍是……”

    “噢,听老辈人说,祖籍山东青州府!大概是道光年间举家迁徙来此。”

    “噢,山东青州……那可是历史上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生活的地方!”

    “是吗?……师父不说,弟子还真不知道……也许出来的早,所以对祖籍的人文景观……不是太知晓……”

    “施主说的有其一定原因,但是不仅仅在此。”云鹤长老说到这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女人啊,都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封建社会歧视女人,压制女人,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不是他们称道的贞节烈妇,故而不被封建王朝所推崇,历代封建文人也受封建礼教束缚,“谈虎色变”很少提及她!别说历代文人,连当今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他也有点……”

    “长老说的是王国维王老先生?……知道,知道!很荣幸咱们是一家子……他可是声名显赫,是当今叫的响的大学问家!老饱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