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王盛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画家王盛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老说的是王国维王老先生?……知道,知道!很荣幸咱们是一家子……他可是声名显赫,是当今叫的响的大学问家!老饱学!……咳!只可惜投了昆明湖了!……在下不明白,好好的他为什么要投昆明湖自寻短见呢?这么大的学问家太可惜了!……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他的死有多种猜测……依老僧所见……归根结蒂他还是看破红尘,产生厌世情绪……”

    他对亡国之君——宣统皇帝溥仪由逊帝成为废帝一直耿耿于怀……你可知道他们之间,有解不开的私人情节,他们是君臣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关系,他学问渊博,被蒙古族一大学士看中,举荐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食君禄当思报君恩……可是社会在进步,他一介书生无力回天……另外家遭不幸,爱子不幸夭亡……咳!在逊帝成为废帝的悲愤情况下,在家破子亡的悲哀情怀下,他难以排解胸中的郁闷……导致严重失眠,拿医学的话说,得了抑郁症……他痛苦不堪,才选择了解脱……我记得他写过一首词叫《采桑子》其中可见一斑。”

    “噢,弟子愿闻其详。”

    “开头两句是: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诗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这辗转难眠还不足以说明他的病态吗!诗中说出了他已看破红尘,他说道,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飘渺烟河之中吗?这首词写出了他的人生感悟,有诗人的灵性但也道出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排解不了,以至……咳!想不到这样的一个大学问家却陷入了封建和反封建思想两股激流的碰撞漩涡中,不能自拔……最后选择远离人世,去投湖,做他的柳絮浮萍去了……实在可叹,可叹啊!”

    云鹤长老说到这有些语塞,大先生也是深受传染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云鹤长老才又叹息说道:

    “可惜这位大学问家了!……说起来王老先生其貌不扬,但学问渊博!这个人性情很古怪!有点与众不同,别人从外国留学回来,都是西服革履,登堂入室侃侃而谈,言必称希腊……他老先生还是穿着满清时旧服装,长袍马褂,脑后还拖着一根灰白的辫子,但是就是这样看去有点守旧像是老夫子一样之人,上了大学讲坛,讲起课来丝毫不让那些翩翩有学者风度的人,他功底深厚,广证博引,用他的真知灼见,折服众多挑剔学子!讲起课来,娓娓道来,那可是字字珠玑,出口成章,脍炙人口,语惊四座!学生们听之,无不交口称赞,慨叹不断!因此对他十分崇拜!……学生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文学艺术方面上的享受!……”

    “是,是,我也有所耳闻!不怕您见笑,我也很喜欢古文,古文观止里的那些文章我都能咏,年轻那会,我也曾想坐火车去北京……哪怕听他一堂课也好,感受感受学者的风度……只可惜现在人不在了,心里的愿望也实现不了啦!”

    大先生深感遗憾。

    “施主,听说过他的三个境界之说吗?那可是在文人中广为流传,津津乐道啊!”

    “凡夫俗子愚昧无知,所居山村十分闭塞……愿闻其详?”

    “他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要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实在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另外……不知施主读过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没有,在这部著作里,通篇都是对古典词章的涵咏体察,每一则都以寥寥数语评判出历代名词的妙处,其议论的精当深切,一直受到后人的推许。不过……遗憾的是这本书,只字不提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未免带有封建礼教的偏见,有轻视女才人,对女才人不耻压制之嫌……但是我认为,李清照的才华任何人都是埋没不了的!她的那些美妙的诗篇能广为留传下来,就是最好的证明!对这一点我想王国维先生也是心知肚明……他没有赞扬但也没有批评只是回避罢了……老僧不才读过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依老僧看,李清照可是了不起的女才人,她称得起是婉约派佼佼者,尤其是她的闺怨诗词写绝了,至今无人能比!……闲来没事,我也对她做了一些研究,她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才华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她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格非何许人也?那可是研究诗词格律的大家!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在李清照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时,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写的《如梦令》实在是脍炙人口,老僧至今还能背得几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听听词的意境有多美!写的有多绝妙!又如她的声声慢那真是叠词妙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她的诗词不管什么时候,读起来,就有一种说不清的凄美的感觉!在老僧看来凄美,要比那些华丽的美更让人欣赏……”。。。

    “是,在下对此也是感同身受!但听起来有些太伤感了吧?这是不是后来和她的家境发生变故有关,听说他的丈夫好像是先她而去,孀居,又逢兵荒马乱……”

    净室里两个人谈兴正浓,谁也没注意到小盛烈已经悄悄走了进来,不声不响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他两手托着腮帮子,小眼睛一眨一眨的,全神贯注在听两个大人的谈话。
………………………………

第四章耳濡目染大师情

    云鹤长老无意间看了小盛烈一眼,发现他双手拄着下巴颏,小眼巴巴一眨不眨是那么专注的在听,不由得心里掠过一丝惊奇和可笑,他还没见过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听大人谈话会那么认真,他暗暗的想到,这小孩真是不一般……让他听听也好,从小就耳濡目染文学艺术方面的事,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于是他招了招手让小盛烈坐到他的跟前来。小盛烈也很乖,悄摸悄脚便去坐在他面前,云鹤长老爱惜的摩挲一下他的秃脑瓜顶,又转过头来继续和大先生说话。

    “施主所言极是,他们的家境,确实发生了变化……那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金玉良缘。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同朝为官,李清照善写诗词,赵明诚专修金石,也算是志同道合,应该说是婚姻美满,夫妻二人比翼双飞……但是,同朝为官却是政见不同,当时徽宗驾前不外乎分新旧两派,以赵挺之为首的新派取得当朝徽宗的信任,而李格非被贬成了迁客骚人……你想想李清照身处其中,左右为难,她会得好吗?加上丈夫一去世,她就更觉得孤单凄苦,遂有――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样的孤苦诗句。再后来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蒙尘,她一个妇人家,过上了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所以才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长老所言,顿开茅塞,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哪里,哪里,先生过奖了!老僧也是一家之言,没做更深的研究,略知皮毛而已……据老僧观察和听施主的谈吐……想来施主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之人,和那些求神问卜的乡民有天壤之别!”

    “不敢当,只是读了几年书,教几个学生认字而已……不值一提!……咳!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多大初息,我只想把我的儿子们培养成有初息的人……也不知他们是不是这方面材料?”

    “好啊!从小就应该让他们胸怀大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说到这他又看了一眼面前的小盛烈。

    “……我看这小子有那么一股灵气劲,说不定会有初息,也许有大初息!施主就好好培养吧……老僧是闲云野鹤云游四方,偶然到此,若不然我一定……汝子可教也!”

    正在发痴发愣的小盛烈听到长老和父亲正在议论他自己,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便马上站了起来,转过身,又跨过高高门槛跑到外面去了!

    “也许是投缘?我挺喜欢这小子!”长老看他离去的背影,向大先生说道。

    “咳!你可不知,一天天和他哥哥弟弟神淘傻闹……七岁八岁真是狗人嫌啊!”

    “小孩子吗!哪有不淘不闹的……关键在大人教育引导?但不知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发生兴趣?”

    “这……要说兴趣,他哥哥爱画画,他也跟着画,二人比着画!”

    “那谁画的好呢?”

    “当然是哥哥喽,长他四岁呢!可是这个老二一直不服气……”

    “好啊,有不服气的劲头就好,就有进步就有初息!……说起画画,你可知当今知名画家,弘一法师否?”

    大先生摇摇头:“俗家弟子哪里知晓佛门众僧之事。”

    “非也,弘一法师虽说已入佛门,但他可是半路出家,他出身名门,是富家子弟,留学日本,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特别是画画相当有名气……说这些你也许不知道,贫僧提到一首歌词,想施主一定有所耳闻!”

    “噢,弟子愿洗耳恭听!”

    “好吧!我就给施主唱一段。”

    话说完云鹤长老便一边击桌,一边吟唱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哦,是这首歌?……”大先生猛的想到什么。“听过听过!我是去年在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工科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演出会上听到过,是一个女生唱的,她唱了两首歌一首是《苏武》另一首就是这个!……歌写的好,唱的也好……道出离别之情,听了令人回肠百转惆怅满腹!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对了,这首歌都说是当今才子李叔同所写,怎么成了弘……”

    “是,李叔同所写。先生有所不知,后来李叔同家道中落,母亲病故,他悲伤至极……另外也是眼见当时中国社会**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看破红尘,才出家虎跑寺,法号弘一……按说他是富家子弟,又是功成名就,声名远扬的才子,他的前途应该很光明……可是却毅然转身而退……宁做苦行僧,也不去享受那些荣华富贵,实在让人不可理解,看来一个人若是看破红尘九牛也难拉他回头,老僧实在佩服他的意志和毅力,他真乃古今中外不多见的高洁之士!从出家之日起,屈指算来晨钟暮鼓已有十个春秋,,十年间,弘一**师走过了多少山水寺院,多少僧俗感受了大师的高品懿德。据说他曾在上百处寺院挂单、弘法,却声明终身不做住持、方丈……穿的是一袭补了又补的衲衣,足蹬一双破烂不堪的布鞋,吃的也是极其简单,据说他素食只有清水白菜,还有苦味的咸疙瘩,人家送来一碗香菇豆腐,他都会婉言谢绝。穿的用的更不用说,据说多年间他只有几套衲衣,他的衣服和蚊帐上补丁数百,奇形怪状……他只当这些是身外之物,从不在意半点,因为他的心思早已不在物质享受这上面,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他以一颗明净高洁大慈大悲的心,瞩望尘世,慈望众生。正像他的清凉歌所言,“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真是了不起,真是德高望众的高僧!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名人就是名人,和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是不一般。”

    “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有人评价他是“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施主你可知晓,他可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有目共睹,北大校长蔡元培那是何等名人……是师长也是他的座上客,像宗仰、汤伯迟、任伯年、朱梦庐等都是他的至交,他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另外他也是佛门骄傲,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一心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提到他真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他可是我们僧俗共同敬仰学习的楷模……”

    云鹤长老讲起来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是啊!……”大先生也是深受感染,信服的钦佩的频频点头。

    两个人谈兴正浓,不知什么时候小盛烈又悄悄回来了,这次他一进门转了一个弯躲到他们身后,不让他们看到,席地而坐,静静的听两个大人谈话。

    不过云鹤长老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盛烈还是被云鹤长老发现了,他转过头去把目光落到小盛烈身上。

    “不知施主膝下有几双儿女?”

    “目前有四男二女,长男取名盛祚。次男就是眼前这个叫盛烈,老三叫盛藩,老四叫盛夫……”

    “哦,……名字起的很有学问啊!……想是出于《国语》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四兄弟名字都含家丁兴旺,声誉显赫之意。”

    “正是!……长老真是见多识广,学问渊深!让人佩服!不瞒长老,他们的名字是弟子请教一位老学究起的。”

    “哦,难怪!……外国人怎么起名字,老僧不知,中国人起名字却是很有学问,从一个人的名字能晓得天文地理,能嗅出时代气息,尝到家庭文化,及父母的诉求,心理愿望……盛祚,盛烈,盛藩……想是先生希望国家昌盛,企盼后世子子孙孙的运气永远昌隆富贵也。”

    “正是,正是!”

    “但愿你对四位公子的愿望能成为现实!但愿四位公子能飞黄腾达!”

    就在这一僧一俗谈话还在进行时,净室的两扇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