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机械总局交付给了曹家一百台水力纺纱机,在兴安伯公子的鼎力支持下,曹氏纺纱厂在朱氏纺纱厂旁边建成了。
其他将种子弟也都在永定河旁边,挑选好了厂房,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
曹文诏一家,正式从官僚乡绅慢慢向实业家发展,朱舜培植实业家的谋划,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时代。
()
………………………………
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机
谷雨时节,天空飘着细雨,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庄稼人,忙着播种。
京师大学堂的实验院,也是一片繁忙。
进入实验院,一条长长的主游廊,延伸而去。
主游廊两侧是一间间独立小院,由一条很短的游廊连接主游廊,以供走路。
实验院建造的就是这么简单,没有芭蕉青竹,也没有假山池塘,只有游廊和独立小院。
朱舜专属的独立小院在主游廊的尽头,是实验院最大的一间独立小院。
主游廊尽头是一个拱门,走进拱门,便是山长专用实验小院,门楣上标注着一个0。
0号小院的四周是青砖黑瓦的圆形围墙,地上铺着一层青砖,小院的中间放着一台蒸汽机。
朱舜就站在蒸汽机旁边,思索着怎么提高第一代蒸汽机的热效率,尽快把第二代蒸汽机研制出来,实现工业化生产。
思考了这么长时间,朱舜已经找到了关键点。
汽缸在保持热度的同时,还能让里面的蒸汽得到充分的冷却。
这时,实验小院外面的游廊上传来了脚步声,听这声音,应该是总讲师王徵来了。
没事喜欢到处批判的王徵,刚从旁边的2号实验小院走过出,把宋士意骂的狗血喷血。
志得意满的他,好长时间没有骂朱舜了,上一次还是因为曲轴连杆系统大骂朱舜,今天过来找找感觉。
还没走进实验小院,就听见蒸汽机运动的轰鸣声,还有一股股浓烟直冲天空。
王徵过去瞧了两眼,都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是一点进展都没有,嘴损的毛病又来了:“这都分离多长时间,老夫都从西安府回来了,你小子还是别搞研究了。”
“就你这样的还研究,还不如回家种地。。。。。。。。。”
还没损完,朱舜一把拉住了王徵:“等等,你刚才说什么?”
王徵想把袖子从他手里拽出来,担心损坏了绸缎盘领衣,只能任由他那黑不溜秋的手抓着,没好气的说道:“我们还不如回家种地。”
朱舜皱着眉头说道:“不是这一句,前一句。”
王徵见他没完没了了,更是来火了,这套绸缎盘领衣可是花了不少银子:“这都分离。。。。。。。。。”
还没说完,两人突然对视了一眼,赶紧又把脑袋转向了‘咔嚓’‘咔嚓’运转的蒸汽机。
异口同声的大喊道:“对啊,只要把蒸汽机的冷凝步骤分开,也就是专门设计一个冷凝装置,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两人同时念叨完这句话,一起跑向了0号独立小院的正堂,这是一间扔满各种设计草纸的书房。
两人同时拿起一只精细炭笔,在很大的草纸上写写划划,设计着分离式冷凝器。
两人停下来只有一种情况,吵架。
大骂对方设计草纸上不合理的地方,其他时间就算是吃饭也要拿着设计草纸,睡觉做梦都在设计分离式冷凝器。
半个月过后。
一张完善的分离式冷凝器设计图纸,呈现在了朱舜王徵面前,赶紧送到了河对岸的北平机械局,让几名高级钳工加班加点的打造出来。
三天后,陈衢亲自把改造好的蒸汽机送过来了,为了防止有问题,或者需要改进,带了一套工具过来,暂时不走了。
分离式冷凝器,主要是由两个圆筒组成,一个是用来冷却蒸汽,另一个是气泵。
冷却铁筒和气泵铁筒,分别装在蒸汽机的两侧。
朱舜从旁边铲了一堆煤炭放进火窑里面,随着蛋形容器的加热,蒸汽从进汽阀进入活塞汽缸。
进汽阀这根铁管子的外壁,经过改造以后,还有一根铁管子连接着旁边的冷凝器,顶端有一个单向阀。
没过多久,朱舜等人就看见顶端的单向阀喷出了蒸汽,这就表明汽缸里面已经充满了蒸汽。
朱舜在王徵骂骂咧咧的你小子快些的声音里,快步走过去,关闭了蛋形容器的进汽阀。
按照朱舜和王徵两人的设计,气泵铁筒里面的活塞会升起,抽走冷凝铁筒里面的空气,造成真空。
真空状态的冷凝铁筒,气压降低,根据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负压原理,蒸汽会从活塞汽缸进入冷凝铁筒,进行冷却。
第一代蒸汽机是通过往活塞汽缸表面浇水,冷却蒸汽。
里面的蒸汽冷凝成水了,活塞汽缸的温度也降低,需要重新烧热活塞汽缸,保证蒸汽进入里面是蒸汽,而不是立刻冷凝成水。
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大量的热能,降低了蒸汽机的效率。
朱舜和王徵一起设计的分离冷凝装置,蒸汽在冷凝铁筒里面冷凝,活塞汽缸还是热的,就不会浪费热能,提高蒸汽机的效率。
随着蒸汽的不断循环往复工作,蒸汽机越转越快。
五转。
十转。
十五转。
十六转!
很快就超过了第一代蒸汽机的极限,每分钟十六转。
朱舜看着旁边的西洋自鸣钟,继续数着蒸汽机的转速。
二十转。
二十五转。
三十转。
随着蒸汽机的转速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急促,造成的声音也就越大,听见动静的宋士慧、宋士意、焦勖、赵斗米四人,全部跑了过来。
就连宋士慧也放下了烟袋,蹲在墙角,屏住呼吸的看着转速加快的蒸汽机。
随着蒸汽机的加快,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没过多久,得到消息的张焘和天才学子们陆陆续续的跑了过来。
四十转。
四十五转。
四十八转!
一分钟达到了四十八转!
“成功了!”
“成功了!”
“成功了!”
四名弟子和天才学子们欢呼起来,欢呼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很多天才学子甚至用弹冠的方式庆祝。
这可是只有升官了,才会做的庆祝方式。
朱舜和王徵对视一眼,也是哈哈大笑起来,本来还准备多试验几次,没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
二弟子宋士意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恩师,兴高采烈的说道:“恩师,杀猪?”
朱舜点了点头,笑道:“杀猪。”
杀猪是为了吃杀猪菜,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吃这道菜表示庆贺,今天更是为了庆贺。
庆贺一件新时代的到来。
崇祯五年,谷雨时节。
第二代蒸汽机,研制成功。
蒸汽时代从今天开始。
到来了!
()
………………………………
第一百七十九章 蒸汽时代
晚上,京师大学堂的食舍灯火通明,长条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杀猪菜,还有一坛坛米酒和黄酒。
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这些大明科学界的大佬们,全部到场。
西法党人们也都放下了手里的研究,心情激荡了来到京师大学堂,观看传说中的第二代蒸汽机。
预示着工业时代到来的第二代蒸汽机。
酒宴结束,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等人再次来到了0号独立小院,注视静静放在那里的第二代蒸汽机。
徐光启的年岁越来越大了,今年已经七十岁的高龄,身子骨渐渐不行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走过去,竟是老泪纵横。
老泪纵横的徐光启,抚摸着第二代蒸汽机流线型的表面,喃喃道:“我大明。”
“中兴有望了,中兴有望了。”
“老夫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工业时代的到来,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头上渐渐长出白发的孙元化,抹了一把眼睛,走过去扶住恩师说道:“恩师这是说的什么话,什么死不死的,恩师起码能活到工业化的彻底完成。”
“朱小子不是说了吗,接下来要大炼钢铁和精炼煤炭,钢铁和煤炭是工业化的基础。”
“朱小子还等着你老人家发明炼铁的新式机械,还有精炼煤炭的新式机械。”
王徵从后面猛的拍了一下徐光启的肩膀,看的朱舜眼皮子直跳,真怕他把这位大明科学家的第一大佬给拍死了。
王徵似乎也感到自己这么做不好,尴尬的笑了笑,赶紧轻轻的拍了两下徐光启:“老徐你小子又说什么死不死的,咋的,做了工部尚书,就觉的自己是能掐会算的半仙了。”
提到工部尚书,徐光启激荡的心情低落了不少,本来以为坐上工部尚书的位子,可以扭转工部的腐朽。
当他坐上去以后才明白,朝廷的腐朽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不过,今日得见了蒸汽机,徐光启知道自己不会成为陆放翁了。
到死都没见到大宋,光复河山,留下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带着一生最大的遗憾,埋进了黄土。
有了这种第二代蒸汽机,徐光启心里没有任何的遗憾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大明将会出现到处都是蒸汽工厂的盛大场面。
蒸汽工厂,水泥路,瓦斯路灯。
一件件,一样样,蒸汽时代的东西都会一一实现。
徐光启想着朱舜描述的蒸汽时代的场景,从来没把死当回事的徐光启,突然不想死了。
他真的想看一眼,大明的蒸汽时代。
只要一眼,就够。
定了定心神,徐光启回身瞪了一眼王徵,情绪低落道:“你个老小子走运了,比老夫小十岁,估计是能见到大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那一天。”
王徵嘿嘿一笑,不说话了,心里极其的畅快。
这辈子什么都比不过徐光启,当官,对方已经是位极人臣,摘下了天底下最煊赫的六顶官帽子之一。
论名声,对方是大明西法界第一人,自己只是大明西法机械界的第一人,多两个字,意义就不一样了。
论传业授道,对方的弟子已经是一部郎中了,隐隐有成为侍郎的可能,自己的弟子干了一辈子只是个大使,要是没有朱舜连个主事都混不上。
王徵输了一辈子,也遗憾了一辈子,心想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赢了徐光启了。
不过,从今天开始,正像徐光启所说的那样。
王徵赢了。
就凭可以亲眼见证大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直到蒸汽时代的彻底完成。
就凭这一点,足够王徵赢了所有的一切。
什么天底下最煊赫的六顶官帽子,什么大明西法界第一人,什么好徒弟。
在见证大明蒸汽时代的面前,都不值得一提了,自己这辈子也没遗憾了。
徐光启也没有了任何遗憾,所有方面都胜过王徵的他,已然看淡了输赢,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看见大明的中兴。
有了这台第二代蒸汽机,唯一的遗憾也就弥补了。
辽东,沈阳。
女真火器局经过汤若望的大力建设,皇太极撒了大把的银子,人才济济,招揽了很多西洋科学家。
罗雅谷、龙华民、郭居静全都是西洋科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只不过这帮子科学界的大人物,整天不干正事,就是想着传教。
没有一人坐在女真火器局里面,踏踏实实的搞研究,整天拿着一个银十字,到处瞎晃悠,忽悠女真人信奉天主。
却迟迟没有进展,为了让女真人信奉天主教,汤若望和罗雅谷等欧罗巴人策划了好久,决定用一场神迹为天主争取更多的信徒。
这个神迹就是压力水井,为了研究出这个东西,汤若望等人费了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了,当然要拿来为天主争取信徒。
沈阳城的郊外,汤若望以只要过来就发半斤圆麦的代价,招来了很多辽东百姓,基本上都是生活极苦的汉人百姓。
听说有人发粮食,瞬间就炸了锅了,短短几天的功夫就聚集了数万老百姓,拖家带口的一家老小全部过来领粮食。
汤若望也没想到回来这么多远东人,准备的粮食根本不够,来来回回搬了三趟,从女真贵族那里骗来的粮食全部搬完了,勉强才够。
不过看着漫山遍野的老百姓,汤若望满意的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念诵了一句感谢主的保佑。
时间也差不多了,汤若望念诵了一句感谢主,在罗雅谷龙华民等欧罗巴人激动的目光里,走到压力水井旁边:“远东的神民们。”
“昨天梦到主的恩赐,说是这个铁管子里会自动出水。”
“神民们,来,跟我一起祈祷,感谢主的恩赐。”
汤若望等了好一会儿,就是不见一个人祈祷,只是瞪大眼珠子看着他,像是在看耍猴一样。
也有声音,却是小孩子吸溜鼻涕。
汤若望为了掩饰尴尬,只能用力去压手柄,可是压了半天,就是没能压出来一滴水。
汤若望只想着表演神迹,忘记了一件事,这里是辽东,气候寒冷,铁管子就算是有水也冻上了。
汤若望当场涨红了脸,拼命压手柄,但是无论他怎么压都没有水出来。
更加尴尬了。
这时有人说话了,汤若望罗雅谷等欧罗巴人还以为是有人要祈祷了,赶紧看了过去。
一名强壮的辽东妇女专门压低了声音说话,但是以她的大嗓门,就算是压低了也比一般人汉子的大喊还响亮。
“他爹,这个罗刹人不会是个傻子吧,难道不知道管子在冬天会上冻啊。”
旁边的干瘦汉子,正在喜滋滋一遍又一遍的摸着半斤圆麦,听到妻子的问话,不耐烦的说道:“管他作甚,圆麦到手了吗?”
干瘦汉子瞧着强壮妻子瞪圆了眼睛,知道自己口气不好,惹怒妻子了,讪笑道:“那咱们回去?”
强壮妻子满意的点了点头,拖着一个孩子,吼道:“四儿,六儿,九儿,赶紧回家。”
这句话说完,人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叫喊声,数万老百姓如潮水般退走了。
留下空荡荡的泥土地。
()
………………………………
第一百八十章 推广土豆
汤若望等人挖空心思想要传播天主教,尤其是想让八旗子弟接受洗礼,因为这些人数少的八旗子弟就是欧罗巴的贵族。
人数众多的汉人,只是贵族统治下的农奴,地位和奴隶没什么两样。
来到这里已经一年多了,也就洗礼了一名旗主,就连豪格所在的镶黄旗八旗子弟都没洗礼几个。
汤若望等人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成功,谁曾想因为一句话,皇太极同意他们对于镶黄旗两成的八旗子弟,进行洗礼。
话里涉及了一样东西,欧罗巴早就普遍种植的土豆,一种亩产二十石的作物。
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
皇太极许下了重诺,只要汤若望在辽东种出了土豆,就让两成镶黄旗八旗子弟接受洗礼。
京师大学堂,0号实验小院。
酒宴结束的当天晚上,西法党人都回去了,徐光启让其中一人明天上朝的时候,帮忙告假,住在了0号小院的厢房内。
孙元化为了伺候恩师,也没有离开这里,毕竟恩师的年纪大了,身边没有个亲人侍奉,他哪能放心。
第二天早上,徐光启找上了又在研究蒸汽机的朱舜,抚须笑道:“蒸汽机可以推广使用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