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徐光启找上了又在研究蒸汽机的朱舜,抚须笑道:“蒸汽机可以推广使用了。”
朱舜头也没回的点了点头:“是可以推广使用了,我已经让北平机械局着手打造第二代蒸汽机了。”
“接下来就是完善第二代蒸汽机,研究出带动蒸汽火车和蒸汽机船的第三代高压蒸汽机。”
“你老人家可不知道,第三代高压蒸汽机的转速,正常都能达到三百转以上。”
徐光启褐斑老脸的笑容,当场就僵住了:“三百转?”
朱舜郑重点头:“一分钟三百转以上。”
徐光启对于蒸汽时代越发的向往了,真想坐一坐朱小子所说的蒸汽火车,不过今天他有更重要的事情:“朱小子,老夫之所以没走,是想找你借样东西。”
朱舜手里拿着一支精细炭笔,又开始写写划划,随口说道:“徐尚书看上什么东西了,尽管拿走。”
徐光启抚着白胡子,笑了一声说道:“你的名望。”
名望?我连个乡绅都不是哪里来的名望。
徐光启似是看穿了朱舜的想法,慈祥笑道:“你在大明百姓心里的名望。”
“你小子可不要妄自菲薄了,因为求来粮食赈济灾民,还有去年治理旱灾这两件事,你在北直隶老百姓心里,名望比地方乡绅还要大。”
每一任知县知府,甚至是一方封疆大吏巡抚,到了地方上做官,首先要拜会的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
最大的原因就是乡绅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极高,往往一句话,都比知县知府十句话有用。
朱舜很清楚乡绅在大明百姓心里的地位,看来徐光启所图不小,放下了手里的精细炭笔:“徐尚书请讲。”
徐光启从怀里拿出了一个东西,放在了朱舜手上:“朱小子你应该知道大明经常饿死老百姓,就是因为粮食的产量很低。”
“就拿冬麦来说,上田一亩地不过出产三四石粮食,中田和下田的出产就更低了,下田一亩地才出产一石粮食。”
说到这里,徐光启脸上的表情突然有些激动:“这种东西叫做土豆,是从西洋传来的东西,煮熟以后是可以吃的。”
“你可知道这种土豆的出产有多高?”
朱舜的表情有些古怪,很想说我知道,但是为了配合徐光启,摇头说了一句:“不清楚。”
徐光启忽然按住了朱舜的肩膀,似乎是担心朱舜因为接下来的一句话,过度的激动,倒在了地上:“二十石!还是下田。”
朱舜很配合的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心里却在想,二十石也就是两千斤,这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要知道在后世,培育出来的良种土豆,一亩地能够产上万斤,也就是一百石土豆。
徐光启瞧见朱舜不说话了,还以为朱舜被震慑住了,继续说道:“所以说只要推广了这种土豆,就能保证天下的老百姓不再饿肚子。”
“不过,一句推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多了。”
“老夫这些年也做过很多尝试,就是推广不了这种亩产二十石的土豆。”
“一来,老百姓被贪官污吏欺骗惨了,已经不相信官员了,在老百姓心里亩产这么高,肯定是假的,肯定又是官员想出了什么幺蛾子。”
“二来,老百姓不会种植土豆,种植种了一辈子的五谷,产量虽然低了些,但是起码能够保证有收成。”
“这种不会种植的土豆,万一没能种植成功,就不会有粮食,那么全家就都要饿死。”
“所以就要借助你的名望。”
朱舜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叫来了一个人。
大弟子宋士慧。
朱舜拿出土豆交给宋士慧,问道:“会不会种土豆?”
宋士慧放下手里的烟袋杆子,点了点头。
朱舜没想到一直研究棉花的大弟子,竟会种植土豆,看来自己对于这个大弟子的关注还是少了:“先去育种。”
黑瘦的宋士慧接过来土豆,转身走了出去。
相比较嘴甜,人人都喜欢的宋士意,徐光启更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宋士慧,转过脸来继续说道:“粮食种植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
“育种、播种、耕作、浇水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有可能减少产量,甚至种不出粮食。”
“有了这小子的帮忙,老夫也就放心了,过几日就去找皇上,在整个顺天府推广土豆。”
听到这句话,一直站在旁边的孙元化,终于是忍不住了:“恩师可要想好了,真要是捅到皇上那里,东林党又不知道搞出什么幺蛾子。”
“顺天府的乡绅可都很听东林党的话,万一失败了,恩师就要落下一个荼毒乡里祸害百姓的骂名。”
“这么多年的清誉,可就要毁于一旦了。”
徐光启畅然一笑,坦荡而又淡然的说道:“圣人有三不朽。”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
“老夫啊,也不想成为圣人,也不想着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对于老夫老说太过无趣了些。”
“老夫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一个很简单的愿望。”
“让天下的老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
()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工业魔改:辅粮变主粮
徐光启这番话很平淡,但是带给朱舜和孙元化的震动,却是非常巨大。
为国为民,心怀天下。
八个字说起来简单,真正能够做到又有几人,愿意为了这八个字努力去做的人都少,更不要说做到了。
说完这番话,徐光启拄着拐棍离开了这里,身边跟着小心伺候在左右的孙元化。
朱舜继续研究第二代蒸汽机,研究滑阀配汽机构,只要能把这个装置研究出来,不仅可以把耗煤量减少四分之三,还能把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惊人的九十六转。
进一步完善第二代蒸汽机,距离高压蒸汽机也就更近了。
中午吃饭,送饭的人以前都是厨妇,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宋士慧亲自把木盘端了过来。
朱舜带着黑瘦的宋士慧坐在书房的走廊台阶上,扒拉里面的饭菜,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大弟子:“士慧,有什么话你就直说。”
宋士慧放下吃了一半的饭菜,拿起放在腰间的烟袋杆子,点燃了一锅烟草:“恩师,徐尚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
“就算推广了土豆,也会让徐尚书的想法,付诸东流。”
大弟子宋士慧向来都是沉默寡言,今天这么的健谈,看来这些年对于农学,真的有很深研究。
不只是棉花。
朱舜也放下了吃了一半的饭菜,表现出很重视的样子说道:“继续说。”
等到恩师的重视,向来不会表露任何情绪的宋士慧,醇厚的笑了:“面食。”
“恩师,弟子早在去年就在研究土豆了,也吃过土豆,土豆煮熟了以后确实是可以当做饭来吃。”
“但是对于吃了几千年面食的老百姓来说,吃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也可以,但是一辈子只吃土豆,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说土豆永远只能是辅食,当不了主食的。”
辅食和主食一字之差,这里面含义就差太多了,辅食只能在灾年救救饥荒,反正没有吃的,吃什么都行。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是土豆的产量再高,也很难得到全面推广,毕竟老百姓从骨子里还是渴望吃面食的。
不过,大弟子宋士慧既然提到了这个问题,想必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朱舜是真的重视了:“慧儿,说下去。”
宋士慧笑的更加醇厚了,连续抽了三口旱烟,继续说道:“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土豆变成面粉就可以了。”
“如果做成面粉,老百姓都能把土豆面粉做出花来,煎炒烹炸,炸秦桧、糖糕、馒头、胡楼子等等冬麦面粉可以做的,土豆面粉一样可以做。”
说到这里,宋士慧的话锋又转了一下:“可就是面粉这个问题,又是很难的。”
“土豆的产量太高了,以现在手工作坊的方式制作面粉,成本太大,面粉的价格又会上升。”
“这样一来,价格涨到和冬麦面粉差不多,也就失去了种植土豆的意义。”
“如果家家都有一对磨盘,这个问题应该也解决了,但是老百姓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采买磨盘,根本买不起。”
宋士慧突然放下了手里的烟袋杆子,黑黄的脸庞认真了很多:“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阻碍土豆的推广。”
“老百姓很少拥有土地,大明的土地基本上都集中在官僚乡绅的手里。”
“官僚乡绅不愁吃喝,收租子,要么收粮食,要么收银子,绝对不会要鸡肋一样的土豆。”
宋士慧突然握紧了拳头,像是在给恩师汇报自己这年的心血成果:“所以说,只要解决了土豆面粉的问题。”
“土豆就能完成质的飞跃,从辅粮变成主粮!”
朱舜知道自己这个大弟子看似不说话,其实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二弟子宋士意发明了飞梭织布机,实现了织布的初步工业化。
三弟子焦勖研究出了萃取法,开启了近代化工的开端。
就连刚来没多久的四弟子赵斗米,也研究出了东风1型,威力惊人。
他这个作为兄长的大弟子,却是迟迟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虽然宋士慧也知道,选择了农学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长久研究下去。
但是他也有少年意气,也想做出一些成就。
宋士慧说完那番话,情绪高涨了很多,抽了一口旱烟说道:“就像棉纺织业的初步工业化,只有对于面粉碾磨进行初步工业化。”
“才能大批量生产土豆面粉,土豆才能从辅粮变成主粮。”
黑瘦的宋士慧站了起来,整个人意气风发了很多,望着辽阔的天空说道。
“才能实现粮食的量产化和廉价化!”
朱舜却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想到了超出研究,涉及到庙堂政治的领域。
从此就控制了粮食。
朱舜记得一位世界级战略家说过一句话,也是朱舜非常认同的一句话。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掌控土地是不可能了,土地都是大明的,不过掌握了面粉,就相当于间接掌控了土地。
掌握了面粉,等于掌握了粮食的价格。
而掌握面粉的人只能是自己,或者自己人,因为掌握面粉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蒸汽机。
宋士慧意气风发的说完那句话,再次坐在了恩师旁边,抽了几口旱烟说道:“恩师,关于蒸汽碾磨机的构造,徒儿一直在研究,也已经成功了,就差第二代蒸汽机了。”
“有了第二代蒸汽机,一台蒸汽机就可以带动二十五对磨盘,只需要七天就能生产四十三万两千斤面粉。”
“一个月就是一百七十二万八千斤面粉,土豆的产量如果按两千斤来算的话,一个月就能碾磨八百六十四亩地的土豆。”
“这只是一台碾磨机。”
朱舜听到最后一句话,第一反应倒不是震惊蒸汽磨坊的产量,而是深刻理解了宋士慧说的土豆面粉是个大难题。
以蒸汽磨坊那么高的产量,一个月才能碾磨八百多亩地,怕是一个村都不止八百多亩地了。
这还是蒸汽磨坊,要是换成手工作坊,还不知道要碾磨到猴年马月。
()
………………………………
第一百八十二章 蒸汽厂房
第二天,朱舜就带着宋士慧去了永定河河岸,挑选一处适合建造蒸汽磨坊的地点。
厂房的选择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点,一是交通便利,可以利用河流大批量的运输土豆面粉。
二是,地方要空旷,周围没有树木,便于空气的流通,面粉厂最大的问题就是尘爆,如果真的发生了爆炸,威力不亚于炸弹。
挑来挑去,最终选在了黄村附近的永定河河段,这里处于良乡县的中心地带,可以辐射到全县,方便全县的土豆往这里运输。
永定河本来就是一处流域遍及数省的大河,又连接着京杭大运河,以后完全可以通过永定河,以较低的成本把土豆面粉运到更多的州府,让更多的老百姓有饭吃。
毕集推广土豆不是一张嘴一句话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农业革命。
这其中牵扯了太多的利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流血事件,估计要从这里开始了。
朱舜建造了这么多厂房,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流程,找到宋老太爷说了一句,这位老爷子听说要干一件让天下老百姓有饭吃的事情。
立即骑上一匹辽东大马,火速赶往了选好的厂房,招揽了一百多名壮汉听从朱舜的安排。
朱舜带着宋士慧先用石灰粉把厂房的轮廓画好,指着石灰粉说道:“围墙就按照这条石灰粉建造。”
画好围墙,朱舜走到已经被处理的很平整的河岸边,一点一点的教给宋士慧:“面粉厂一共分为五个部门。”
“生产、搬运、仓库、秤房、管理,负责财物的账房先生,划到管理部门。”
朱舜提起石灰桶,继续开始撒石灰,划分面粉厂的区域。
作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蒸汽磨坊,距离永定河最远,潮气太重,生产出来的面粉容易发霉。
紧挨着蒸汽磨坊的是仓库,距离永定河也远,毕竟这里要存放面粉。
秤房在仓库旁边,管理部门在蒸汽磨坊的对面,保持足够的距离,万一真的发生了尘爆,受到的波及也能减轻很多。
朱舜本来还想在仓库旁边修建一条水道,把沉重的面粉运到永定河里面,反正一条细长的水道,也不会产生太多的潮气。
但是没有水泥,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暂时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交代宋士慧用青石板铺出来一条道路,一直铺到永定河边上的小码头。
处理完这些,一天已经过去了。
第二天中午,两人继续划线敲定公厕、高炉水塔、晾衣杆这些疫防重地的时候,忙忙碌碌的周围,又来了七八辆驴车。
这一次运送的不是砖瓦木材,而是一个个直径1。7米的圆形碾砣,全部是用青石打造。
朱舜原来的计划是要用钢铁打造,但是最起码要消耗十几吨钢铁,成本太高,在实现冶金体系的初步工业化以前,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了。
青石碾砣没有钢铁碾砣耐用,但也有好处,成本比较低,也就降低了蒸汽磨坊建造的成本。
不过当这些青石碾砣的直径小于1。1米,就需要更换新的,按照损耗程度来算的话,估计两三年就得换上一茬。
朱舜把这个要点交代给了宋士慧:“慧儿,记住这些碾砣小于1。1米的时候,就要换成新的了。”
“旧碾砣也别浪费,打磨打磨,铺在厂房里垫路。”
下午的时候,朱舜站在蒸汽磨坊区域不走了,思考着怎么解决蒸汽磨坊最大的问题,尘爆。
土豆面粉的组成物是淀粉和糖,含有碳、氢等元素,都是可以发生燃烧的物质。
只有每立方米的空气里含有9。7g的土豆面粉,一旦遇到明火和适当的温度,瞬间就会燃烧,产生剧烈的爆炸。
解决尘爆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降低每立方米的面粉浓度。
瓦特建立第一家蒸汽磨坊以后,没过几年,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