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比其他学员更早的去了边疆,虽然不知道去做什么,但是太子朱慈烺相信先生的判断。
先生曾经给他说过一句,曹变蛟、郑成功、来聘都是要载入正史的,都是能为大明以身殉国的忠义之辈。
正是有了太子朱慈烺的支持,来聘才得以继续留在陆军讲武堂,继续一趟又一趟的前往北方边疆,也为太子朱慈烺留下了一位上将之才。
………………………………
第五百一十七章 人才辈出的陆军讲武堂
这位上将之才作为陆军讲武堂三期炮兵科班长,很清楚火炮最大优势在于据险而守,要想真正发挥火炮的威力一定要把火炮安置在险要地势上。
来聘对于整个北方边疆的山川地理形势这么的了如指掌,只要借助那些险要地势,不过几十斤的虎蹲炮就真的可以在他手里发挥出五百斤斤野战炮,甚至是上千斤要塞炮的威力。
正如来聘所说的那样,三条进入大明的道路为何一定要选择有着重兵把守的山海关,原因就在于辎重的驮运。
在其他两条山路里行军都十分的困难,更不要说是驮运粮食还有火炮这些辎重了。
虎蹲炮就不一样了,虎蹲炮的重量最多不会超过五十斤,以大明军火公司最新研究出来的内模灌水冷却法,完全可以把虎蹲炮的重量减轻到四十斤甚至是三十斤。
三十斤的虎蹲炮就可以脱离对于后勤的依赖了,军士们完全可以背着行军,这也就意味着炮兵可以在燕山山脉那些险峻的山道上像个步兵一样行军了。
虽说虎蹲炮的威力比较小,但是配上来聘对于各处险要地势的了如指掌,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只要把这些便于携带的虎蹲炮摆放在险要地势,那些只是携带刀枪徒步前行的满清八旗兵,连一匹马都没有。
要想越过这些险要地势就得付出五倍甚至十倍的代价,才能攻克摆放着虎蹲炮的险要地势。
大明与满清八旗兵捉对厮杀,正常是十个换一个!
但是攻克了这一处,还有下一处,这种借助虎蹲炮和险要地势的节节抵抗,都能把那些骁勇善战的满清八旗兵憋屈到吐血。
太子朱慈烺很清楚战场上最为忌讳的就是将校不和,趁着这个机会,解除了陆军讲武堂学员们对来聘的误解:“过去,来聘离开陆军讲武堂是孤的安排。”
“他不是回到家里享乐去了,相反去了北方边塞,在那绵延的燕山山脉里艰难的行万里路。”
“勘察他从汗牛充栋的书籍里一点一点找出来的险要地势,力求真实。”
“从崇祯二年满清奇袭京城那件事来看,满清将领们对于北方山脉里的山路很是熟悉。”
“只有比他们知道的更多,更加了解燕山山脉里面的险要地势,才能做到据险而守。”
陆军讲武堂的很多学员听到太子朱慈烺的这番话,心里顿时感到一阵的愧疚。
那些曾经激进的要求驱逐来聘的学员们倒也干脆,全部站起来拳头对着心脏,朝着来聘郑重行了一个军礼。
来聘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一句行万里路说来简单,做起来千难万难。
先不说没有吃喝在荒山野岭待上一两个月,就是呆上三四天一般人也是承受不住。
没有吃喝也就算了,还要时刻担心虎豹这些猛兽的袭击,尤其是无处不在的毒蛇随时都可能要了性命。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旦迷失了方向,就会在绝望中活活的困死在里面。
来聘吃了这么大的苦头,都不能说是吃苦了,是拿着自己的小命去勘察那些隐蔽险要,还被陆军讲武堂的同窗们所误解。
却还能一声不吭的坚持自己要做的行万里路,他所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才是最让太子朱慈烺所看重的。
甚至在心里把他的位置摆在了和郑成功同等的高度上。
来聘能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只是为了一件事。
摧毁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僚乡绅阶层,建立一个新大明。
太子朱慈烺以太子之尊为他辩解,甚至是把罪过主动拦在了自己身上,来聘极其的感动,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再造一个人人有地种,人人有衣穿的新大明。
接下来,本应该是郑成功第二个开始阐述自己的战术思想,也不知是为了压箱底还是别的原因。
他没有第二个站起来,让给了已经迫不及待的满丹臣。
满丹臣的嘴笨不怎么会说话,做事向来都是多干少说,便拉着乙邦才来了一场军事沙盘推演。
一句话不说干巴巴在那进行战争沙盘推演,哪里会有声情并茂的阐述战术思想,能给太子朱慈烺留下的印象深刻。
从刚才太子朱慈烺以堂堂太子之尊,为了洗去来聘的污点,主动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就可以看得出来。
太子朱慈烺对于大明和满清之间的这场战争推演极为重视,重视到都把先生朱舜请来了。
今天这样的机会可不多,但乙邦才不愧是重情重义第一人,二话没说直接陪着满丹臣进行了沙盘推演,放弃了这个在太子朱慈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千载难逢机会。
太子朱慈烺麾下的势力还处于草创时期,陆军讲武堂又是人才辈出,也在不停的招募学员。
如果不能尽快的简在帝心,几年后就会淹没在人才辈出的陆军讲武堂学员里。
太子朱慈烺平时的事务十分繁忙,能够记住的名字有限,记住一个名字就会少一个。
能不能简在帝心,等到太子登基以后这其中的差距大到惊人,三边总督和普通总兵之间的差距。
一个是边关三大总督之一,达到了武官的顶点,另一个官位也不低毕竟是堂堂的总兵,却只是众多总兵中的一位。
乙邦才不像郑成功和满丹臣那般家世显赫,自身又是难得一见的将帅之才,未来必然能够成就一番功业。
同样是贫寒出身,同样是三期学员,还同为班长的来聘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就剩下亿邦年一个人了,他却是什么话都没有说,直接站起来和满丹臣进行了一场战争沙盘推演。
显然是放弃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机,重情重义的乙邦才无怨无悔,甚至没有半点在意。
乙邦才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这份义薄云天的重情重义,让太子朱慈烺牢牢的记住了他。
在这个贪官多如牛毛遍地小人的大明,乙邦才的品性实在是难得可贵,几乎可以说是吉光片羽。
人才难得,关羽岳飞那般的忠义更是可贵。
………………………………
第五百一十八章 灭亡满清的战略大计
陆军讲武堂的四名班长只剩下了郑成功一人,也是太子朱慈烺最为期待的一名学员,一次战术思想阐述。
因为郑成功是先生朱舜最为推崇的年轻一辈将领之一,另外一个就是屡立战功的曹变蛟了。
曹变蛟可是能从孙传庭手上接过总督大旗的,还是个少年的郑成功不知有多少韬略,能被先生朱舜这么的看重。
郑成功站起身来,踢着正步来到了朱舜、太子朱慈烺、吕大器三人面前:“启禀山长,学生郑成功请求战术推演。”
太子朱慈烺又看了一眼先生,先生还是那一幅让人猜不透心思的满脸平静,点了点头说道:“开始。”
郑成功的小脸上多了几分凝重:“学生看过那份见报以后,发现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郑成功的年纪虽小,但他的才干却是受到了陆军讲武堂学员们一致认同,听说是一件严峻的问题,全部都是凝重的看了过去。
就在所有人满怀期待,期待郑成功能够说出什么高瞻远瞩的言论,却等来了一句废话。
郑成功顿了顿,似乎是在努力压制自己心里的情绪:“满清准备了足够的粮草辎重。”
来聘刚才已经提到过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了,这是只掌管上百人的总旗都明白的一个常识,老百姓都明白的吃饭道理。
满清聚集十五万的大军进攻山海关,不准备充足的粮草,难道要看着十五万大军全部饿死。
这句话要是被边关将领听到,本来就看不起陆军讲武堂员们是一群书生武官,一定会大骂一句板肠了。
士兵要是没有饭吃,不啸营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力气去打满清。
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念兵书,看再多的兵法战策也只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赵括。
有来聘的例子在,太子朱慈烺相信这个先生最为看重的郑成功,在这种时候绝不会信口开河,应该是有他独到的见解。
郑成功没有在意任何人的看法,小脸却是越发凝重了:“学生斗胆问山长一个问题。”
“从汉代的匈奴开始,为何北方游牧民族只要到了冬天就会拉起一支大军进攻我中原王朝。”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为了金银财宝、为了女人等等,但在这句话加了一个冬天。
太子朱慈烺有些明白了:“粮食。”
郑成功的小脸严肃的点了点头:“不错,就是为了粮食,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难以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
“各位应该听工业侯讲过400毫米降水线,知道粮食一直是制约北方游牧民族难以成为真正心腹大患的根本原因。”
“粮食稀少,导致能够养活的子民数目有限,每年到了冬天因为牧草的减少可以养活的子民更少了,只能到中原王朝来抢夺粮食。”
“可就在山长公布的那份战报里,虽然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提到了一句,满清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但这意味着一件事。”
郑成功忽然屏住呼吸,艰难的说道:“满清已经不缺粮食了。”
一句不缺粮食了,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严重到大明真的到了亡国的地步。
因为400毫米降水线的制约,纵观中原几千年的历史,从未有过北方游牧民族直接打下中原王朝的记载。
即便是元蒙也是在成吉思汗先统一了整个草原一直打到泰西,统治着远超中原王朝不知多少倍的疆土,最后才在孙子忽必烈的努力下攻克了中原王朝。
其他不管是汉朝的匈奴,还是唐朝的回纥、吐蕃,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一直都只是心腹大患,从来没有彻底攻克整个中原大地。
甚至是自废武功的宋朝,女真也只是心腹大患,在江南一直坚持到女真覆灭。
中原王朝的大厦将倾都是从内部开始的,贪官污吏横行,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现如今的明朝就处于大厦将倾的边缘,甚至比其他历代王朝还要将倾的厉害,大明的官绅不纳粮。
郑成功从一个是微不足道,甚至不会有人去在意的细微之处,分析出满清已经不缺粮食了,脱离了400毫米降水线的枷锁。
在场所有人都明白郑成功为何这么严肃了,本来因为东林党争权夺利,军头林立,流寇遍地,大明王朝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满清又不缺粮食了,大明王朝距离覆灭或许真的不远了。
眼看战争总参谋室里的氛围越来越不对劲,朱舜突然插了一句:“这件事你怎么看。”
郑成功偷看了一眼坐在官帽椅上的朱舜,心里小声嘀咕了一句工业侯难不成真的是神仙,怎么看透我已经有了应对计策。
战争总参谋里除了一个庞大的沙盘,还有一张万国坤舆图,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是在朱舜的指导下绘制而成的一张精准世界地图。
郑成功走了过去,拿起一根长的竹竿,指在了万国坤舆图上方的北海,满清嘴里的贝海儿湖:“这里是满清的天下粮仓,正是满清主要种植土豆的地方。”
“咱们只要效仿当年范文程在北直隶犯下的恶行,把大量石灰撒在满清贝海儿湖省的土地上,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说完,陆军讲武堂所有的学员们也都陷入了沉思,没有一人因为一条计策的高明而陷入欢呼。
所有学员拿出来纸笔,利用已知的一些数据进行实战推算,越是推算越是愁眉苦脸。
郑成功这条计策已经脱离了战术范围,达到了战略地步,但实行起来却极为的困难。
贝海儿湖距离大明边关很遥远,交通线又不熟悉,怎么越过满清的层层封锁抵达贝海儿湖就是个大难题。
这支军队的人数还不能少了,人数少了先不说根本抵御不住满清大量骑兵的攻击,就是撒石灰也没有充足的人手。
满清当初能在短时间内破坏北直隶所有上田和中田的肥力,那是因为有耕种这些土地的老百姓供满清驱使。
贝海儿湖附近确实也有不少满清子民,但他们可都是弓马娴熟的游牧民族,骑上马就可以逃走追都追不上。
灯笔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满清攻打山海关的方法
没有足够的人手以供驱使,难能在那么广阔的土地上撒遍石灰,这条战略大计也就完成不了了。
大明远征军的人数要是多了,这其中的粮草消耗都能拖垮当今的大明,到时候破坏贝海儿湖的肥力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所有的陆军讲武堂学员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朱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等到哪天把蒸汽播种机研究出来了就足以解决了。
小农经济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业社会有的是办法。
有了蒸汽播种机,只需要派遣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护送工业派的工人们前往贝海儿湖就够了。
在蒸汽播种机的运转下,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给贝海儿湖种上大量的石灰破坏土地肥力,如果再搭配化工体系的烧碱,速度就更快了。
随着陆军讲武堂学员们的推演,越是推演越是感觉大明要亡国了,不少学员双手握着纸笔忍不住流泪了,就连太子朱慈烺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好看。
朱舜感觉这个气氛不大对,平静的说了一句:“这件不是现在主要考虑的事情,这要等到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了。”
“战略大计从来都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需要的年数少说也要五年以上。”
“有诸位在,本侯相信大明不会被满清所攻克。”
工业侯朱舜的开导过后,陆军讲武堂学员们脸上的愁眉不展变成了满腔斗志,正如工业侯朱舜所说那样,有他们在一天就不会让满清踏入中原半步。
只有太子朱慈烺的心情还比较沉痛,但在他脸上已经没有了多余的表情,就是避免给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带来压力。
但大明同样有官绅不纳粮的国策,有这条国策在,官僚乡绅的土地收不上来一粒粮食。
大明绝大部分的土地又掌握在官僚乡绅手里,都不需要满清的攻打,大明从内部就先崩溃了。
这也是大明国力一日不如一日的根本原因,满清可就不一样了,大部分土地都种植高产土豆,还是由汉人包衣种植。
包衣所种植出来所有的东西都归满清所有,就连他们的小命也是属于满清旗主们,想杀就杀了。
不过想到即将开展的土改,太子朱慈烺心里又充满了希望,只要把天下所有的土地通过土改收为朝廷所有,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太子朱慈烺突然没了继续听战术推演的心情,转头看向了朱舜,正色道:“先生,我心里还有一些疑惑需要请教先生。”
“我们不如去副山长公舍谈一谈,请先生为为我解惑,这里就交给俨若了。”
朱舜点了点头,两人一起离开了战争总参谋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