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嘉三人只得起身向李世民告退,李治放下书信也呆呆怔怔地跟着三人走出去。
四个人出了李世民住的院子就一个个愁眉苦脸,再也不复刚才在李世民面前的灿烂的笑容,无精打采地走回李治住的小院。
刚一进院门,纪王李慎现就忍不住了,憔躁地道:“道王叔怎么还不来,难道真等着我们都被赶到天涯海角去吗?”
走在前面的韩王李元嘉回头看他一眼道:“道王现在来了也无力回天。”
韩王李元嘉、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都没资格觊觎皇位,他之所以被李治拉来,就是因为不想被分封到海外去。
………………………………
第三百九十九章 伊川县的谣言
午后,东宫紫光殿。
李承乾正半歪在偏殿里的炕上看书,自从穿越以来李承乾每天都坚持学习,几乎把崇贤馆和弘文馆的藏书都看完了。
李承乾每次翻看这些书籍时,都会被古人写书的认真态度所感动。
在唐朝以前读书写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凡是一个人拿起笔开始写书的,所想的都是自己千秋以后的名声。所以他们不容许书中有一点一丝的瑕疵,当然因为时代所限这些书可能会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是每一本书在作者那里都心血凝成的,因此李承乾每次读别人写的书时,眼前就会出现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形象。
所以无论他对这些书有什么看法,只要这些书的内容中重大立场是正确的,他都十分珍惜这些书本尊重作者的辛苦。
李承乾把手里的书读完后就坐直身子,趴在小几上把书里重要内容摘抄下来,并在下面用红笔写下他的读书心得。
李承乾把这一段读书心得认真地写下后,抬头就看见老鬼满脸堆笑地站在他旁边。
老鬼见李承乾抬起头来,忙满脸笑道:“太子殿下您这字真是越写越好了。”说罢看李承乾拿起刚写的书摘仔细端详,知道这个马屁拍对了。
便接着道:“太子殿下如今您的楷书已经自成大家,或可临些行草了。”
李承乾闻言放下手里的字的,摇手笑道:“孤王事忙,不能把心思都用在练字上,写的字只要不难看就行了。”
老鬼闻言忙笑道:“是是,都是老奴涂糊!”
李承乾知道老鬼这么说,是因为李世民曾让李承乾写一篇瘦金体的行书,被李承乾以写不好行书给回了。
这让李世民接连几天不开心。
李承乾深知人生十全十美固然是好,但是人生更多是美中不足,若是因为贪全贪美,欲望不息,总想着自己多才多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早晚会被累死的。
这些念头只在李承乾心间一闪,便正色看着老鬼问道:“你现在来见孤王可是有什么事情?”
“太子殿下圣明,一猜就猜着了。”老鬼笑呵呵地给李承乾戴一顶高帽。
李承乾闻言只是笑笑并不在意,老鬼见此便压低地声音道:“洛阳那边传回消息晋王韩王越王还有纪王这几日天天陪在陛下身边。”
“他们都说些什么?”李承乾问道。
老鬼闻言有些为难地道:“报信人说他们也没有说什么,每日只是哄着陛下开心。”
李治和三王说话的艺术极高,连李世民都没有听出真意,何况是探听消息的内侍。
李承乾也知道他们现在不敢明目张胆地说自己坏话,但还是不放心道:“让人好好盯着,有什么消息飞鸽传书回来。”
“遵旨。”老鬼行了一礼接着道:“还有,吴王给陛下写了一封信。”
“这个我知道,没事的。”李承乾道。
“那奴婢就告退了。”老鬼说完便退了出去了。
李承乾看着老鬼走出去,又拿起刚刚写的字认真端详,看自己的字经过这一年多确实有长进不少。
暗道不若好好练一练,说不定千年以后人家评论唐朝书法家的时候自己也能名列唐四家之中,不过想到练字要浪费不少时间,还是算了,拿起刚才的书继续看起来。
李承乾又看了一会儿书,听见内侍在门外禀报:“启禀太子殿下,丘神绩求见。”
“传他进来。”李承乾忙放下书道。
“参见太子殿下。”丘神绩行礼。
“平身!”
两年过去了丘神绩没有一点变化,依然是瘦高的个子,没有任何表情的脸。
“启奏太子殿下,洛阳传回消息,尹川、嵩县等地有人散布谣言称朝廷之所以要修水渠水库是因为要把他们那里的风水地气引向洛阳,若是朝廷修成了当地将陷成大海,当地百姓也都将变成鱼鳖。”丘神绩开门见山道。
李承乾闻言不由大惊,要知道现在可是唐朝初年还没有经历过狄仁杰废淫祀,老百姓都十分迷信。
散布这样的谣言对于百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真让他们得手了别说修建水渠,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变。
李承乾站起来神色凝重道:“你立即飞鸽传书洛阳命人严密监视此事,务必查清楚可有当地士族参与散布谣言。
同时传信给薛大鼎命他见机行事,但不要轻易打草惊蛇,还有命马周、柳姡У热巳盟蔷】彀颜馐律献啾菹隆!
“臣遵旨。”丘神绩行一礼便快步走出去。
李承乾看着丘神绩走出去也没心情再看书了,直接走出偏殿看见外面还没有黑透,便下令道:“召许敬宗、李义府、薛仁贵、裴行俭和梁方建崇教殿来见……”
说着李承乾自己便当先往外走去。
李承乾来到崇教殿看见殿里已经掌灯,一个青年官员正坐在殿角书写着什么。
抬头看见李承乾走进来,忙起身迎上来行礼。
“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清这人便问道:“上官秘书怎么还在这殿里?”
“回太子殿下今日臣值守草诏!”上官仪行礼回道。
上官仪现在秘书监的秘书郎,李世民喜欢他写的文章经常让其随侍草诏,现在李承乾监国诏敕出自东宫,秘书监也派人来东宫上值。
“好,你就留在这里吧!”李承乾说着走上宝座坐下。
上官仪行礼退回到他座位上。
不一时,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来到,李承乾便把伊川县和嵩县发的事告诉他们。
“太子殿下,陛下此时正在洛阳,伊川和嵩县与洛阳就在咫尺之间,此时万不能出现民变。臣以为应召回薛大鼎暂停修筑嵩县水库和伊水河道。”许敬宗的建议是老成持重。
李承乾闻言不置可否扭头看向其他人,无奈这些人里大部分精通军务,对于治民都没有信心比许敬宗强,都不敢说话。
李承乾正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见角落里的上官仪起身道:“启奏太子殿下,臣对此也有一些浅见不知能不能说。”
“你但说无妨!”这也是李世民的规矩,平常三省宰相在中书省议事时都是规矩森严,一般人不敢插嘴。
但是在御前议事时,无论是中书舍人、起居郎、秘书郎、侍御史都能畅所欲言。
“谢太子殿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先查清楚到底是什么人散布的谣言,现在谣言虽然针对的朝廷修筑水库和伊水河道的事,但若是任由这些人在百姓中扇风点火,必成大患。”
李承乾闻言点点头,然后看着许敬宗道:“陛下那里我已知会中书令,他会及时禀报陛下的,不会让小人有机会从中挑拨。”
许敬宗闻言便知道李承乾心里已有定见便不再多说什么。
李承乾转头看向李义府道:“薛大鼎是任事之官对付奸邪恐非其长,而且他在明处举动都引人注目,也不能查清此事。所以孤王想请义府亲走一趟,你到了洛州带人在伊川、嵩县和洛阳暗中探查此事。”
李义府闻言立即起身行礼道:“臣遵旨。”
然后李承乾又向众人道:“今年长安出了不少事,这几日政务较少,孤王准备到长安城各军屯营去转一转,抚慰各军,你们去准备吧。”
梁方建、薛仁贵等人起身抱拳道:“臣等遵旨。”
………………………………
第四百章 乱起伊川
伊川县,深秋冷雨绵绵密密地下着,看似温柔的雨线,实则寒意透骨。
这个时候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了,往年这时候遇上这样的日子一般人家就不出门了。
男子把前些日子从河塘收割的芦苇弄出来编些席子或是茓子,妇人则开始为一家人做过冬的衣物、鞋、帽等。
可是今年却不同往年,从一入秋县里传说工部尚书要修整伊河,本来老百姓以为是好事,可是后来却听嵩县的女巫蔡文英说:要是修了伊河,嵩县和伊川县的风水就都流出去了,过不了两年这里就要塌陷变成大海,两县里的人也将都将变成鱼鳖。
开始老百姓还不信这些话,可是后来县上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先信了,从他们那里传出来的话比这更严重,说这是什么祭献,就搬离这里都逃不掉厄运。
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这里的祖坟一陷,子孙必然死于非命。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两县的老百姓是真的害怕了,他想求朝廷的大官不要修水渠不要建水库。
就在今日离县衙不远处一座威严豪华的府邸前数百衣衫单薄老人,仅戴一顶草帽遮雨就跪在门前青石板上,任由雨水侵湿他们的衣服,冻的瑟瑟发抖也不肯起身离开。
这些老人跪在这里,就是为了求住在这里的大官,不要把他们祭献掉。
这座大宅伊川县李半城的一处宅子,现在借给工部尚书薛大鼎暂住。
李半城出身赵郡李氏,算是赵郡李氏在洛阳的头面人物。
赵郡李氏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人历代皆有高官,现在赵郡李氏的子孙分居各地,但是他们对外还是会称自己出身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在唐朝出了很高官,比如现在赋闲在长安的前东宫左庶子李百药,就是出身赵郡李氏汉中房;东宫崇贤馆直学士李敬玄也是出身赵郡李氏,历史上李敬玄在唐高宗时做过中书令。
李敬玄的曾孙就是写“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李绅在做唐武宗和宣宗时做过宰相。和李绅同时代在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做过宰相还有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德裕,李德裕是牛李党争中的李派首脑。
上面说的这几个是比较有名的,赵郡李氏在整个唐朝仅官至宰相的人就有十多个其他官员更多。
这些人在报郡望时都会报赵郡李氏,实际上他早在数代之前就已经分开了,没做大官时相互之间可能都不认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维护士族利益上的一致性。
所以李承乾这个东宫太子,虽然对于李半城这个土财主来说是个远在天边的大人物,但并不妨不碍李半城与洛州刺史戴至德等人联起手来对付李承乾。
李半城故名思义他家的房产极多,至少占到伊川县半座城,他把伊川县城里的最豪华的宅子借给薛大鼎,自己就搬到县城外一处临水背山的庄园里居住。
今日他这两处宅子都十分热闹,城里的宅子被请愿的百姓从外面围住了,城外的庄园是则进了许多本地和来自洛阳的达官贵人。
这里有很多都是被李承乾罢官后从长安来洛阳居住的士族,这些人在洛阳没有什么收入,所以经常到洛阳及周边的士族人家打秋风,李半城家在伊川县这些人自然不会放过他。
李半城家大业大能有机会结交曾经在长安做官的士人,自是满心欢喜招待他们,每次来都是管吃管住还送上一些钱财。
不过今日这些人来这里却不是为了找李半城打秋风,是因为有一位贵人在这里举办宴会。
庄园内有一座临水的厂厅,因为这厂厅一半建在伊水之上,李半城就请人题了一块扁额名曰‘临伊榭’。
此时宴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临伊榭里已经来不少人,许多人还是从洛阳来的士人。都站在用碳火烤的十分干燥温暖临伊榭里,眺望伊河上烟雨濛濛的景色,忍不住赞叹不已。
荥阳郑浩和昌黎豆卢严同是从长安来到洛阳,两人又是嗅味相投,在洛阳这段时间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常常一起去拜访洛阳城的一些权贵和家里的世交,一起在各种宴会上宣传李承乾种种不是。
今日这样的宴会同样也少不了这两个人。
“鸿文兄,你说天都这个时候怎么今天的主角还不登场啊?”站窗前远眺的豆卢严有些担忧地问郑浩。网更新最快 手机端::/m。。/
郑浩正往伊水上游看,因为他知道今日的主角这些天一直在伊川县南边嵩县住着。
闻言沉吟道:“数日前韩王就说陛下传谕召道王来洛阳伴驾,只是道王在途经嵩县时受了风寒,就住在嵩县养病。
戴刺史乃是道王的内兄,所以数日前就以巡视地方为由前往嵩县探病,今日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莫不是道王的病还没有好?”
豆卢严闻言知道自己是白问了,郑浩拉拉杂杂说一大堆却没有说到正地方,便住口不说了。
道王在嵩县到底病没病现在都不好说,而且他们是三天前接到洛州刺史戴至德的请柬,在这个关键时候戴至德怎么可能会被一些小事绊住?
那么今日到现在还不出现,就说明他是故意来晚的。
想到这里豆卢严收回目光转身看向厅里头,见一个个锦衣华服的士人,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从容,桌案上的精朽点心、新鲜蔬果和甘醇美酒也没有人再动,三三两两围成小圈子开始议论起来。
豆卢严没有凑近这些小圈子,只是用心细听也能听见几句。
“伊川风水不保……”
“父老向工部尚书跪地请命……”
“这个酷吏,真是要把百姓往死路上逼啊!”
……
……
很多伊川当地士人说起这些都是忧心忡忡的。
郑浩也发现厅中气氛不对,回过头来听见一言半语,不明白正要找熟人去询问。
突然听见“通通通……”一阵踩踏木地板的声音。
众人抬头看时却是此地主人李半城慌里慌张地一边从外面跑进来,一边跑还一边大喊:“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李半城是个二百多斤的大胖子,平时走路有意拿捏姿态还不显。此时急了小跑进来,不但把地板砸的通通响,身上被上等绫罗裹着的炭水化合物也就是肥肉,也一圈圈地都跟着他的身体颤抖个不停。网更新最快 电脑端:。/
乍一看,好像身上箍了一道道花色的蟒蛇在不停地扭动。
此时众人没有在意李半城的丑态,都盯着他那张喘的通红的大屁股脸,焦急地催促他说话。
“呼——呼——……”
李半城喘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平静下来,看着众人都围住他,忙向众从作揖道:“刚刚听说薛尚书下令伊川县令派兵把请愿父老打散,是张县令好说歹说,求了半天情才允许张县令去劝说父老。
若是父老们不肯散去,还是要派兵打散。可怜我县父老冒着冰凉的秋雨前去请愿,薛尚书不但不允竟然还要打他们……呜呜……”
李半城说着竟然以袖掩面呜呜咽咽哭起来。
“这酷吏真是狠毒……”
“薛大鼎他只顾他自己邀宠,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真是没有天理了,竟然要派兵打散请愿的父老。”
……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