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群臣不由都朝李义府看去,李义府今年才三十岁,大殿里数他年轻。李义府虽然得到李承乾重用,但是平日从不骄傲,见谁都笑呵呵地谦躬有礼,是以众臣对他观感都不差。

    “什么办法?”李承乾淡淡地问道。

    李义府闻言忙再行一礼道:“太子殿下,近几年朝廷重心都在北方,很少派御史往江南、江东等州县巡视,臣以为当借此机会派监察御史分批前往江南、江东等州县巡视。

    一则巡视朝廷政令执行情况,再则带一些太子殿下亲注的《四书集注》,送去这些地方州学县学里去,宣扬朝廷教化。”

    李承乾还在思考时,其他大臣都纷纷表示同意,尤其是禇遂良看着李义府孺子可教的模样,把李义府当成同道了。

    不过李承乾却看见李义府的目光不住地瞟禇遂良,心里一动便明白了。

    “李卿所奏你们都无异议的话,那就由礼部牵头,禇卿家以朝廷宣化使的名义为持节钦差,带领御史台的御史前往江南。”这件事不需要人写奏疏,李承乾直接下令。

    李承乾见统一了朝廷高层的意见,立即下旨处理了卢承庆,张文瓘等人。

    一些参与弹劾杜正伦的御史都以此事的主谋是张行成,结果看见张行成带着兵把卢承庆的家抄了,这让一些跟风的大臣一时间都不敢动了。

    紧接着就是礼部侍郎禇遂良带领十名监察御史,奉旨出京巡视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

    两道旨意一下来,朝廷内算是暂时安静下来。


………………………………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一脚踩空的李世民

    洛阳行在。

    这几天长安不平静,李世民在行自然也不安心。

    尤其这两天秋雨连绵,湿冷的天气让他感觉浑身都不舒服。

    这日一早,李世民起床见屋外雨水潺潺,便觉心中烦躁,也不吃饭重新回到床上和衣而卧。

    内侍看见不知道是不是病了,又不敢贸然问,忙遣小内侍去请晋王李治、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和韩王李元嘉前来。

    李世民带着李治来到洛阳整日无所事事,李治便建言把离洛阳近的李世民的八子越王贞和十子纪王李慎,加上唐高祖的十一子越王李贞召来陪驾。

    目的当然是拉拢宗室以对抗李承乾。

    因为这三人都是以好读书著称李世民对他们也十分喜欢,便答了李治,把他们都召到行在,让他们平时和李治一起讨论学问,有时也把他们召到身边玩笑饮宴。

    所以内侍看李世民心情不好就想把他们请来劝说。

    不一时,四王被内侍引进来殿里,李世民听说四人来了,让内侍在自己背后垫一个靠枕,就半躺在罗汉塌上召见他们。

    “参见父皇(皇兄)!”四人同时向李世民行礼。

    这四个人,韩王李元嘉和李承乾同岁今年二十五岁,长的丰神俊朗,一身的书卷气,玉树临风地往那一站,就让人心生好感。

    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和李治相差不都不到一岁,都是十六七岁翩翩少年。

    三人本来都长的清秀俊美,加上锦衣华服仪态儒雅,神采奕奕站在殿里让李世民看着就心生欢喜。

    “快平身!”李世民抬抬手道。

    见四人直起身来,李世民虽然精神依然恹恹的,还是露出一个笑容道:“这里没有外人,你们不必拘礼,都随便坐吧。”

    李元嘉三人闻言行礼致谢后,坐在两边的椅子上,唯有李治走到李世民榻上,欠着身子坐下,关心地拉起李世民的手道:“父皇今天精神不好,可是龙体欠安?”

    李世民见此心里一暖,还没有说话又听李治道:“儿臣刚才来时问殿里的内侍,说您早饭没有吃,也没有传御医看看,这如何使得。”说着满面愁容,泫然欲泣。

    李世民见状十分感动,伸手抚摸着李治道:“雉奴不必如此,我没病,只这几日听说长安城不太平,加上今早洛阳落了秋雨。我心里烦闷就歪在榻上歇歇,这会儿看见你们来了也就好。”

    李治闻言露出笑容,调皮地道:“早知道父皇看见我们就好了,昨晚我们三兄弟就该睡在这大殿地上陪父皇解闷。”

    李世民闻言大笑道:“你有此孝心朕就知足了,秋日天潮地上可睡不得,需知我看见你们都平安健康比自己无灾无病都好。”

    “正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你们还是听陛下的。”韩王李元嘉闻言正色道。

    李世民听了也点点头表示认可李元嘉的说法,李治三兄弟向李元嘉点头表示受教。

    李元嘉温文一笑算是回应,然后又眉头一皱道:“不过皇兄身系大唐江山也该保重身体,不知长安出了什么事情,让皇兄忧心,臣弟虽然不才,但皇说出来或可为皇兄开解一二。”

    “就是,父皇也跟我们说说。”越王李贞忙附合道。

    李世民看几人都好奇地朝他看过来,不由叹气道:“你们以后都要做官,也该关心些政事。”

    几人听李世民有责备的意思都忙低下头,只有李恪讪讪笑道:“都是儿臣不好,这些日子秋高气爽一直拉着王叔和八哥十弟,在洛阳周边打猎,没有留意长安的事。”

    李世民闻言也不深责,直接把这些日子因为李承乾要改革铨选制度,长安的百官群起上疏弹劾杜正伦的事说了一遍。

    在叙述时还给他们讲了大臣只顾党争,而荒废朝政的坏处。

    四人听了都做恍然大悟状。

    “你们说说,朝局不稳我能安心吗?”

    “这些大臣也太过份了,父皇才离开长安不到两个月就开始欺负大哥。”纪王李慎愤愤不平地道。

    这里他年纪最小,虽然不是最受宠的,但是如此说话李世民也不疑心,只是叹口一气还微微点头。

    “这也不值得皇兄如此忧心,皇兄不在长安一些臣子稍不安份也可以理解,只要皇兄一回到长安,他们自然就立即偃旗息鼓了。”韩王李元嘉笑着开解道。

    李世民听了觉得这话也似是有理,正要深思,就听李治夸张地对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道:“你们不常在长安,不知道父皇在朝堂有多威风,平日里都是言出法随,根本没有大臣敢于质疑。”

    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听了都崇拜地看着李世民,李世民闻言先是哈哈一笑,随即佯怒道:“胡说八道,朕岂是那听不进谏言的昏君?”

    李治闻言如同被吓到的小白兔一样,麻利起来,跪在榻前,低着头向李世民请罪道:“都是儿臣无知,每每见父皇乾纲独断,群臣俯首,以为天子就该如此。”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

    李世民看李治勾着脖子额头都快碰着肚皮了,不由笑着拍拍他的后脑勺道:“知道错了就好,起来吧。”

    李治缓缓站起坐到床前椅子上。

    李元嘉看一眼旁边的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酸溜溜的表情,莞尔一笑对李世民道:“其实晋王说的也不算错,不过他在朝堂上只看见皇兄乾纲独断,却忘记了这是皇兄天生的聪明睿智,圣明烛照,所处理的朝政莫说是殿上百官,就是天下万国的贤者也不能找出丝毫错漏,故而群臣俯首天下归心。”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别看李世民经常教育李承乾要以隋炀帝自作聪明为诫,此时他自己却被李治和韩王李元嘉一唱一和吹捧的有些飘飘然。

    哈哈大笑道:“贤弟如此说就过了!”说到这里又长出一口气,十分毫爽地道:“不过眼下长安这点事朕确实没有放在眼里,朕若是回到长安,不过弹指间就能平息纷乱。”

    不过人近忧必有远虑,李世民说罢又忍不住道:“只是朕才离开长安,大臣就是欺承乾,若是哪一天朕不在世了,承乾该怎么办?”

    李世民这话一出口,李治四人虽然心里高兴,但还露出惊容道:“父皇(皇兄)慎言。”

    李世民看着他们故做释然道:“人都有走的那一天,你们怕什么?”

    “有父皇独断乾坤,天下太平,无人敢欺负我等!”纪王李慎垂泪道。

    李治和越王李贞亦是泫然欲泣。

    李世民看他们一眼,不由叹道:“承乾——”

    虽然李世民只说了两个字就停住不说。

    但是四人何等聪明,一见李世民神态,就猜到李世民必然是因为此事对李承乾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要说这四人也确实高明,全程没提李承乾一句就把李承乾给陷害了。

    正在大殿里气氛低迷时,内侍启奏:中书令马周求见。

    李世民闻言神色一正道:“宣马卿进来!”

    不一时就见马周脸带喜色地走进来。

    “臣参见陛下。”

    “马卿家平身,赐座。”

    “谢陛下!”马周谢过却不坐下,而是再次向李世民一躬身,带着喜色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平息了长安风波,眼下长安百官已不再揪着杜正伦不放了。”

    “什么?”纪王李慎闻言一惊,被越王李贞一拉低下头不敢再开口。

    李治和李元嘉的脸色也变了一下,又及时恢复正常的。

    只是他们四人的脸色变化李世民都没看见,因为李世民也觉得一脚踩空掉坑里了。


………………………………

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恪来信

    马周不知道他们在刚才在这里说了什么,但是很快就感受殿里的气氛不对。

    忙住声不再往下说。

    过一会儿,李世民缓过来见马周还站在那里,便抬手示意他坐下。

    “马卿你说说,承乾是怎么平息群臣不满的?”李世民淡淡地问道。

    李治几人闻言也都认真地听起来。

    马周闻言便大概把张行成和禇遂良上疏弹劾卢承庆和张文瓘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然后张行成又拿着旨意亲自去卢承庆家抄家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了,想对李承乾的做法评价一下,可是想了半天没有找到一合适词,最后只是点点头道:“朝廷安定了,朕也就放心了。”

    马周虽然见李世民始终情绪不高,但是觉得后面的事必须早早地禀报给李世民,因沉默了下道:“陛下还有一事,太子殿下降旨薛大鼎进封为特进。”

    “嗯?”李世民听的有些疑惑。

    还没有等李治说话,就听纪王李慎质疑道:“这是越制了吧?”

    李世民闻言恼怒地看一眼李慎,此举不但把李慎吓得急忙低下头,就连其他三王也都收敛气息,尽量降低自已的存在感。

    马周则如同没有听见一般,只是看着李世民等他发话。

    过了一会儿,就听李世民疑惑地道:“薛大鼎在这里办差不顺利,承乾为何不给他加钦差使持节呢?”

    马周闻言沉吟一声却没有说出来。

    李世民会意朝李治几人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韩王李元嘉见状忙起身领着李治三人退出去。

    “太子殿下此举似是要提升六部尚书的品阶。”马周待韩王他们出去才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

    猛一听这是一句废话,但是李世民明白马周的意思。

    李世民细想一下,便神情郑重地道:“马卿以为承乾此举,利害如何?”

    “这个臣也不好说,不过太子殿下只是借机给薛大鼎进封,而不是六部尚书同时进封,就可以知道太子殿下对此事还是十分谨慎的。”马周认真地分析道。

    李世民想了下犹豫道:“承乾有意不再设尚书省左右仆射是跟朕说过的,可若是六部尚书都提到正二品那权柄不是依然过重吗?”

    马周听心下了然,左右仆射一直空缺这父子俩果然有默契。

    “陛下,若是朝中没有重臣执事也难镇住地方,而且六部尚书毕竟是六个人分部执事,官品再高权柄有限。”马周这次说出更多他的看法。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又笑着道:“承乾这次办事小心谨慎,没有一次性到位可见这两年的历练让他稳重不少,且由他先试着吧。”

    说到这里又抬头看向门口,眼里露出寒芒,沉声道:“只是洛阳这边你还是要留意一下,朕听赵节说承乾要在这里建的炼钢厂极大,计划炼出来的钢可以给全大唐的军队打造兵器,以后大唐的将士们都能用上百炼精钢打造的兵器了。

    而且还能余下一批钢料用于打造农具,可以供应山东、河北、淮上甚至扬州江南等地,这可是一件关系到天下的大事。”

    这些事马周早就知道,还是他指点赵节来见李世民说的,闻言自然躬身领旨。

    朝廷纷乱平息李世民的心情好了不少,突然觉得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忙大手一挥道:“来人给朕备午膳,再把雉奴他们传来陪朕一起用膳。”

    马周见状连忙行礼道:“事情既矣报完,臣这就告退。”

    李世民点点头道:“好,马卿先退下吧。”

    马周闻言再行一礼便退了出去。

    不一时,李治和韩王李元嘉等三人便到了。

    人到齐了,内侍按李世民的吩咐端上一大锅羊肉汤和十几烧饼还有一些精致小菜,几人围在一张圆桌上便开始吃饭。

    李世民因为没有吃早饭,饭菜一上来就狼吞虎咽猛吃一通,直到吃了半饱才把速度放慢。

    席间李治三兄弟不断地给李世民和李元嘉斟酒、布菜十分殷勤,让李世民大是欣慰没口子的夸奖三人,李治三兄弟被夸心里甜甜的,虽然装出害羞的样子。

    就在李世民一家极力表现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之时,一个内侍匆匆忙忙走进来道:“陛下吴王殿下有来信了。”

    “嗯?”李世民闻言抬一看,见内侍双手托着一封火漆封的信封问道:“是恪儿的信?”

    “吴王殿下从广州送回的来信。”内侍把信托到李世民面前。

    这一次李世民没有现迟疑,放下筷子,接过信扫一眼火封就急忙拆开。

    李世民一面抽出信纸一面站起来走向罗汉床坐下看信。

    这是李恪离开长安后写给李世民的第一封信,所以信里把自从他到扬州以后的事情都写上了。

    李治等人见李世民一接到李恪就把他们丢在一边,只得坐在饭桌旁尴尬地等着,心里酸溜溜地看着李世民看李恪的信。

    突然见正在看信的李世民,猛地一拍床上的小几,大声斥骂道:“真是混帐!居然把那么多大船派去海外,让苏定方以没有大船为借口不直接去攻打高句丽。”

    李治等人听的心里一阵激动,等着李世民继续骂李承乾,过了一会儿却见李世民把手里信纸都看完了,放在小几上,抬起头来哈哈大笑。

    四人见了不免心里一阵失望,但是见李世民看过来,却不敢表现出来。

    “雉奴,承乾果然是对你最好!他答应分封给你的大流球群岛,你三哥去看了,离泉州很近而且地方很好。”李世民说着还拿起信纸朝李治一扬。

    李治闻言内心几乎崩溃,十分艰难地露出一个难看的笑脸,小跑过去接李恪的信。

    还坐在桌边的三王闻言也是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跟着李世民高兴,还是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而悲哀。

    李世民知道李恪已经派船运回来二十万石稻谷,心情大好,想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东征的事。

    看见他们都停下不吃了,便直接赶人道:“既然你们都吃好了那就先回去吧,朕要召见行在的大臣议事。”

    李元嘉三人只得起身向李世民告退,李治放下书信也呆呆怔怔地跟着三人走出去。

    四个人出了李世民住的院子就一个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