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零一章 上疏朝廷
“不能让这个酷吏的阴谋得逞。”
就在大厅里群情激愤纷纷声讨薛大鼎的时候,一个声音特别响亮。
说话的人是郑浩,他在长安被李承乾罢了官,对李承乾身边重臣那真是羡慕嫉妒恨。
“对,不能这个酷吏得逞。”
……
此言一出如同火上烧油一般,使大厅里的气氛更回热烈。
一直掩面呜咽的李半城听见后,便装做擦去眼泪,举起双手示意众人安静。
待众人都看向他时,才无力地道:“薛大鼎本来就是工部尚书,在朝中又有太子殿下撑腰,听说前几天还逾制给他加封了正二品的文散官特进。
他来这里修水库,修水渠说是为了治理伊河水患,其实是为了修好伊河,从伊河上把伊川县山里的煤送给太子殿下炼钢用。
他们要做的事情,谁能阻止得了?”
“唉——”
众人闻言不禁都泄了气,大厅里一片唉声叹声。
李半城见此有意无意地向豆卢严看去,豆卢严闻声心中一动便迈着小步缓缓上前。
直到走到大厅中间,才抬手向众作一个罗圈揖道:“诸位请听我一言。”
李半城见此立即真诚问道:“不知豆卢大人有何高见?”
就在郑浩惊讶看着豆卢严时,李半城已经开始捧哏了。
豆卢严见周围有些不认识他的人正带着审视的目光看他,便笑笑道:“高见谈不上,只是——”说到这里眼神往左右一飘。
李半城立即会意,大声地吹捧豆卢严道:“哎!豆卢大人出身昌黎豆卢氏,太常卿豆卢贤超老大人的侄子,这些年一直在长安做官,随侍豆卢老大人身边,您的见识一定比我等要高!”
李半城吹捧很有用,厅里众人果然都对豆卢严下面要说的话感兴趣了,有那心热的甚至出声恳求道:“还请豆卢大人为我等指一条生路。”
豆卢严见状又故做姿态道:“我叔叔因为上谏被太子殿下罢免,我因受牵连故也辞官回乡,这几日原在洛阳城养病,今日被李先生召来饮宴不想遇上这样的事。
外乡人本不欲多舌,但是想到伊川百姓无辜,诸位又十分热情,只得把一点浅见说出来,请诸位参议一二。”
“豆卢大人不必过谦,您说出来的一定是好的!”李半城继续捧哏道。
“对!”
……
经过豆卢严两翻欲拒还迎的表演和李半城的全力捧哏,豆卢严彻底成为大厅的中心人物,连原本对他所有怀疑的人也疑心尽去,往前站站,准备倾听他的高论。
“刚才李郎君说薛大鼎有太子殿下做靠山,可以不顾百姓死活为所欲为。这话对也不对,太子殿下贵为一国储君,在我等看来确实是已经高不可攀了。但要说能违逆天意民心,那也是难以长久的,不说当今陛下英明神武断不会使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是真能让他一时如愿,难诸君不见那前隋炀帝酷虐百姓,身死国灭的下场?”
豆卢严刚说到这里,伊川当地一个名叫洪图的士绅忙出声打断他道:“豆卢大人还请慎言,这犯上作乱的话可不能轻易出口。”
这些士绅虽然对朝廷破坏伊川的风水修水渠、水库做法不满,但是让他们立即扯旗造反,他们还是不敢的。
众人闻言也都觉得豆卢严这话说的过了,有一些人就点头附合洪图道:“此事定是薛大鼎想要邀功,不关太子殿下的事。”
他们不是替李承乾辩解,而给自己留一点希望。
“哈哈哈”
豆卢严闻言哈哈一笑,再次抱拳道:“诸位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刚才所言正与诸位想得一样,此事或者太子殿下不知情或者陛下不知情。
总之若是太子殿下和陛下知道了此间事情的详情,定不会不顾天心民意强行在此修渠。甚至为了修渠毁一地风水杀数万百姓,所以诸位不用怕那薛大鼎。”
李半城闻言忙朝豆卢严郑重一礼,诚恳求教道:“只是现在薛大鼎不顾百姓死活,下令要派兵打散我伊川县前去请愿的父老。
若是请愿的父老被打了,百姓必然对朝廷生出怨恨之心,后果不堪设想啊。
还请豆卢大人指教,免我伊川县这一场祸事,李某代全县父老拜谢了。”
李半城说的如此郑重,大厅里的一些人也跟着焦急起来,都看着豆卢严希望他能说出一些有用的话。
豆卢严连忙诚惶诚恐地向李半城回礼道:“我身为士人怎么能见一县百姓受苦而不救,这里正有一个办法说出来大家同策同力,救伊川县父老于水火之中。
以我想来薛大鼎冷酷不仁,百姓还是不要与他硬碰,我愿与李郎君一起前去劝说百姓回家。
另外我听说洛州戴刺史这几日巡视地方,今日正当从此经过。戴刺史乃是已逝的尚书左仆射道国公戴胄之子,道国公忠孝传家,戴刺史秉承道国公家训,对下勤政爱民对上也敢犯颜直谏,深得陛下宠遇。
我等当联名给陛下写一封奏疏,恳请戴刺史转交给就在洛阳的陛下案头。”
“陛下就在洛阳?”
洛阳虽然离伊川县很近,但是这时候消息闭塞,李世民这一次来洛阳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些不关心时事的士绅还不知道李世民就在洛阳。
豆卢严闻言向众人微笑道:“陛下携晋王殿下来时,我和郑鸿文郑大人也正从长安来到洛阳,是深知此事的。”
一众伊川本地的士人闻言误以为豆卢严是随驾来的,对豆卢严都不觉肃然起敬起来,对他说的话都不再有任何怀疑。
“那我们还等什么?咱这就写联名奏疏,然后再进城劝父老回家。”大胖子李半城脸上十分激动地道。
豆卢严闻言微微一笑,向众人一指站在他身边的郑浩道:“我在长安就最佩服郑鸿文郑大人的文笔,郑大人出身荥阳郑氏,五姓七望天下敬仰,所以我提议这封奏疏就由郑大人主笔,我等签名如何?”
“好啊!能由郑大人主笔我等自然是求之不得。”李半城连忙附合道。
郑浩站在旁边听了半天早明白了今天的事情。
见豆卢严把事情都办好了,还把出头的机会给了自己,心里十分感激,见伊川县一众士人纷纷请他主笔,略一矜持便同意了。
当下这里由郑浩主笔写好奏疏,就恰看见一条大船从上游而来,有人认得,惊喜地向众人道:“真是天助我等,看那不是戴刺史的座船吗?”
一众士绅也不顾绵绵秋雨,纷纷跑出临伊榭,如幼兽投怀一般向戴至德的座船跑去。
………………………………
第四百零二章 李世民改变心思
禇遂良率领一众监察御史离开长安,就直接奔赴洛阳,准备从洛阳顺运河南下。
禇遂良做为李世民的宠臣,路过洛阳自然要来朝见正驻跸在洛阳的李世民。
洛阳行在李世民寝殿里,禇遂良神表平静对的李世民行礼如仪。
李世民看着稳重的禇遂良心里十分高兴,面带微笑地抬抬手道:“禇卿家快平身,赐座。”
“谢陛下!”禇遂良知道李世民这是要跟他长谈,恰巧他也正想向李世民禀报一些李承乾和长安的事情,便直接起身坐下。
李世民看禇遂良坐下也不跟他绕弯子,直接道问道:“禇卿从长安来,当知长安事,不知朝廷政事现在如何?”
禇遂良来的路上早已想好要如何跟李世民说了。
只见禇遂良略一沉吟道:“启奏陛下,长安有太子殿下监国一切政务都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可谓是政通人和。”
李世民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表示他对现在的长安朝廷很满意。
只是禇遂良接着话风一转就说起了他的担忧。
“太子殿下聪敏明智,又长于处理政务实是历代少有的储君,只是臣近来看太子殿下身边的一些臣僚,让臣有些有担心。”说着禇遂良忧形于色。
李世民知道他说是谁,便直接道:“杜正伦和刘祥道的奏疏朕也看了,确实是谋国之论,承乾称他们是汉之贾谊虽有夸大,也不算谬赞”
“臣不敢不否认二人大人的乃是国干城,但是臣想以汉文帝之贤明难道看不出贾谊的才干吗?
汉文帝对贾谊弃之不用,实在是当时汉朝内忧外患难下猛药。所以只能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傅,以示无心改革,使天下得以休养生息,然后功成于汉景与汉武两帝。
我朝铨选入仕虽然杂乱,然而皆有根源绝非一朝一夕可厘清斧正,杜、刘二位的奏疏虽是千古至论,朝廷却需变通而行,不能急于一时。
也正是因此才使朝臣们纷纷反对,群起弹劾杜正伦。
太子殿下身为监国太子,主一国之政,实应顺应群臣之请。
暂贬杜、刘二人回归林下安养,待时机成熟再行改革之举,方为上策。
可是此次太子殿下虽未颁行铨选改革之令,却强保杜、刘二人此举实难称智。”
禇遂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杜正伦提出改革铨选他也赞成,但是现在不是实行的时候,既然杜正伦和刘祥道已经犯了众怒,就该如当年汉文帝贬退贾谊一样,把这两人也贬退回家,不应该因此跟群臣硬顶。
李世民听着禇遂良的话也陷入了深思,站在君王的角度上看禇遂良的办法是很对的,没必为了现在还办不成的事与朝臣僵着。
当然李世民不可能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只淡淡地看着禇遂良道:“朕听说长安朝堂已经没有纷争了。”语气隐含不满。
李承乾都已经把朝堂上的事平息了,你还来这里说什么呢?
禇遂良闻言向李世民再行一礼道:“若是那么容易就平息了,臣在长安就建议太子殿下立即颁旨改革铨选了,如今此事已经被有心人传了出去,怕是天下士族不安。”
禇遂良意思很明白,接下来一段时间士族可能会联合起来为难李承乾。
李世民一听这话也觉得头痛,他虽然一心想要用‘东征高句丽’以震慑天下士族,但是他心里其实对士族的力量是非常忌惮的。
半晌李世民就有了决断,此事既然是李承乾挑起的,那就让他自己应对,李承乾若是应对不了他东征高句丽,以此对付所谓的天下士族。
因为存了这个想法,李世民竟然想看看李承乾吃苦头的样子了。
…………………………………………………………………
李承乾派李义府去洛阳调查,是打算他自己安排好长安的事,也去一趟洛阳。
只是还没有等去屯营巡视就又碰见一个难题。
东崇教殿里,气氛压异到了极点。
李承乾和坐在两边的大臣都面无表情坐着。
吏部尚书杜正伦跪在大殿中央声音悲愤地道:“太子殿下,不如就如各州刺史所请,贬臣离开长安吧。”
李承乾闻言依旧面无表情,他在等着安坐两边的大臣们说话。
而宰相张行成已经被吓的面色惨白了,这一次真是连他也没有想到,李承乾处理了卢承庆和张文瓘平息了朝廷的纷争,一些地方上的官员却纷纷上疏要求罢免杜正伦的吏部尚书。
到今天各地县令、刺史弹劾杜正伦的奏疏都已经堆满了尚书省一间房子了。
按理说朝廷大臣一致要压下的事情地方官员是没有发言权,可是大唐不一样,不说很多地方官员级别很高,比如上州刺史就是正三品。
还是有很多官员出身士族,他们到了地方上做官,治理地方也是靠着当地的士族,如此就是天下士族是一家,在地方上的官员反而因为有地方士族做为依托,在为士族利益发言时更加大胆。
头几天李承乾接到这样的奏疏就把这些奏疏放在一边,不予理会。
可是没过几天,同一个官员的第二封、第三封弹劾杜正伦的奏疏就上来了,内容一样只言辞越来越激烈。
很多官员上的奏疏里面还有地方一些大士族族长的联署签名,这让朝廷处理起来很为难,再强大的朝廷也不敢把地方上的大族都得罪了。
李承乾看众人不说话,脸色漠然道:“这些弹劾都是空穴来风,朝廷当发明旨斥责。”
说罢李承乾就要起身离开,对这些大臣他连看一眼都不想看了。
“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程铭振起身行礼道。
“是啊,太子殿下这些奏疏朝廷可先放一边,但是明旨斥责这会使天下士族以为太子殿下铁了心要改革铨选,树敌太多。”郝处俊也坐不住了。
实在是李承乾现在身份特殊不宜树敌太多。
李承乾看着他们冷笑一声道:“天下?你们看仔细了,上奏疏的地方能代表天下?”
呃?
群臣闻言不由一怔,因为他们都知道改革铨选会得罪天下士族,现在地方官员联署当地士族上表,自然想当然地以天下士族都动起来了。
“现在上奏疏弹劾的多为河南道的地方官员。”和上官仪坐在角落里的裴行俭闻言向众人解释一句。
“可有关中的官员上疏?”张行成急忙问道,自从地方官员他就如坐针毡。
群臣闻言都看向裴行俭,关中是都城长安所在的地,是不容出一点乱子的。
裴行俭闻言摇头道:“没有!”
群臣闻不禁心里一松。
但是刑部尚书刘德威却依然忧心忡忡地道:“太子殿下,虽然只是河南道的地方官员上奏疏,但也要小心从事,毕竟河北道和河东道的士族与河南道士族关系密切,若是联成一片向朝廷发难,朝廷就只能低头了。”
唐朝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域非常大,河北道主要就是今天河北省、北京、天津等地,河东道,主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省。
这三道若是连起来就是整个北方的三分之二,如果这里乱了天下也乱了。
李承乾闻言想一下,依然冷着脸道:“传孤王旨意发明旨斥责这些捕风捉影的地方官员。”说完柱着拐杖头也不回地走了。
殿里众臣听着李承乾一路上把拐杖把敲砰砰响,知道李承乾心情不好,没有人再敢多劝。
自从上次张行成被李承乾敲打后,现在他也不强硬地顶李承乾了,既然李承乾下了决心他们就只能执行。
李承乾一走出崇教殿刚上了小辇,就见丘神绩迎面走来,知道一定洛阳出事了。
………………………………
第四百零三章 赤天圣母
嵩阳城外有一座道观名叫台香观。
台香观有一观远近闻名的观主,人称马九道长。
马九道长有三十多岁,长的高大英挺。
每每他穿着宽大飘逸的道袍,颌下三缕长须飘飘,手持拂尘,举止言谈又十分潇洒旷达,让人一见就觉得是一个有仙风道骨的神仙中人。
台香观因为有马九道长这样的人物,所以观里供俸的送子娘娘香火非常旺盛,附近几个州县的贵妇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台香观来许愿还愿,为的是能多见见这位风流潇洒的马九道长。
马九道长的风流事迹在嵩县一带流传颇广,其中最有名的是十年前二十余岁马九道长去洛阳做三天祈禳却灾的法事,回来时就带着当时洛阳城中的红歌妓蔡文华。
后来蔡文华就住在台香观后面的一个小院子里,台香观的弟子都称她为观主娘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