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成和禇遂良听了脸色顿时难看起来,想要开口却见李承乾柱着拐杖缓缓走下来,寒声质问道:“一个无凭无据的弹劾就要吏部尚书辞官,那朝廷的事谁来做?”
李承乾说罢霸气扫视全殿,百官包括张行成和禇遂良在内都不由一怔。
李承乾继续霸气地道:“若是孤王这次从了你们,那以后朝堂上政见不和,大臣之间岂不是天天都要相互攀污,若如此恐怕就亡国不远了?”
“太子殿下圣明,《韩非子/亡征》一篇写道‘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今日一些大臣所做所为,正是不顾朝廷规矩,妄想以阴谋陷害大臣,此例一开朝廷必起党争,请太子殿下明辩。”李义府走出来正色道。
李承乾看着李义府走出来,便缓缓走回宝座。
到了此时张行成终于有些怕了,他们这一次确实是有预谋的排挤杜正伦,若是被李承乾和李世民认定这是党争,那他们后果绝不会好。
想到忙再次朝上行礼道:“太子殿下,臣等冤枉啊!张御史弹劾杜尚书,臣等不过是为了朝廷声誉着想建议杜尚书先回家待勘,并无强要其辞官的意思。”
“是啊,太子殿下如此说,臣等怎么承受的起?”卢承庆也跟叫屈。
李承乾见状退一步道:“张御史只是风闻言事并无实据,不过为保公平起见孤王也会派人调查,但是在调查期间杜尚书要照常上朝办公不得有误,待调查清楚后再作处理。”
“太子殿下这不合规矩啊?”张行成见李承乾让步,两手一摊故为难道。
李承乾闻言忙深吸一口气压住火气,顿了顿才似笑非笑地看着张行成道:“若是敌国欲攻我大唐,先害宰相,派人传唱你张行成与你家儿妇有染,孤王也不论青红皂白就罢了你的官,那朝廷不是要吃亏?”
李承乾一句话说完,大殿中先是一寂,然后满殿哗然。
谁都听得出来李承乾是在用极下流的手段威胁张行成,大唐的皇太子竟然当殿说出这样的话,文武百官一时都无法接受。
卢承庆一怔之后,立即郑重行礼沉声道:“臣请太子殿下慎言!”
“请太子殿下,顾及身份,慎言慎行!”百官跟着行礼附合。
可能很多人觉得李承乾这样不按常理出牌,很符合现代人的脾气,一定能得到出人意料地效果。
这么想就有些想当然了,正所谓在哪座山念哪里的经。
李承乾现在是大唐的皇太子,在如朝圣一样庄严的大朝上,像个混混一样威胁大臣,这是在挑战整个朝廷的底线。
在朝廷的重大朝仪上皇太子就应该说皇太子该说的话,做皇太子该做的事,如果胡来那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不过此时李承乾既然已经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自然不会退缩,看着群臣激愤只是淡淡地冷哼一声,待群臣安静下来,才看着张行成平静地道:“张卿家以为孤王说的对吗?”
张行成闻言脸色一白不知该说什么,谁都知道东宫八风殿的供奉是专门编小曲的,对长安城以周边县城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老百姓就信他们的话。
李承乾若真下令编排他,别说是儿媳妇闺女都能给他编排上。
到了这个时候,张行成可不敢拿自己一家人的声誉赌李承乾的底线,过一会儿才脸色发白地道:“就依太子殿下。”
………………………………
第三百九十三章 憋屈的李世民
“就依太子殿下!”
李承乾点点头嗯一声。
张行成见此明显松了一口气。
在昨日决定攻击杜正伦之前,张行成也想过短时间内李承乾肯定会怨自己,但是随着李承乾接触朝政越来越深,一定会感谢他的。
所以他义无返顾地布置今日弹劾杜正伦。
张行成也想到李承乾近期可能会对他进行报复,想着只要忍过这段时间,李承乾明白过来就行了。
可是张行成从来没有想到李承乾竟然要破坏他的名声,让张氏的列祖列宗都跟着蒙羞,这是他万万承受不起的。
承受不起就只能暂时妥协。
可是大殿里的百官却都因此悲愤起来。
有些人虽然还不知道张行成为什么要对付杜正伦,但本能的认为张行成是宰相之一,有统领百官之权,李承乾就应该给他面子而牺牲杜正伦,这才符合朝廷上下遵卑的规矩。
而李承乾却反其道而行,为了保护杜正伦不惜在朝堂上用下作手段威胁张行成,一些自诩正直的大臣见张行成因此而低头,实在忍受不了就要站出来批评李承乾。
李承乾站在高处俯视着下面的大臣,从昨日改革铨选受阻,李承乾的心情就不好。今天面对张行成等人的进攻更是一再忍让,这让李承乾此时处于暴发的边缘,想找一个不长眼家伙出气。
“太子殿下,您身为一国储君言谈举止当效法圣贤,为一国之表率,怎能在这神圣庄严的大朝上,出口威胁宰相?”一个老臣气啾啾地走出来,张口就喷李承乾。
“胡说!孤王何时威胁宰相了?哪个宰相被孤王威胁了,站出来说说。”李承乾要把无赖进行到底。
“太子殿下——”老头气的胡子乱颤,说不出话来。
“好啦,好啦!”刘德威走出来朝那老头摆手示意他不要说了,然后又朝李承乾行礼道:“启奏太子殿下,今日议事至此是否退朝?”
李承乾闻言又扫视一眼殿上百官,抬脚就往外走,站在他身后的刘葵见状忙大声道:“退朝。”
“恭送太子殿下!”
李承乾坐着肩辇直接就去了崇教殿,崇教殿里已经给他准备好了茶水和早点,李承乾气的只喝些水,就开始批阅奏疏。
一般情况下,没有大朝的日子,早上李承乾会召集门下省的侍中和六部尚书以及平章院大学士来崇教殿举行一次小朝会,以此代替原来三省宰相在门下省召开的政事堂会议。
………………………………………………………………………………………………………………………………………
“劳累了一早上,刘尚书请到门下省喝一杯茶,歇一歇再回刑部。”
散朝以后官员们都回各自衙门,刘德威正走着被张行成叫住。
刘德威回头看见是张行成,便笑着道:“今早吃的有些油,此时正想找个地方喝一杯茶,就去你那讨杯茶再回去。”
说着两人便一起去往太极宫里的门下省衙署。
两人来到门下省,进了张行成公署坐下,自有仆送上茶水和点心。
张行成屏退左右,看着正举杯喝茶的刘德威不无抱怨道:“刘兄,今日大殿上为何一言不发?”
刘德威托着茶杯,看着张行成无奈笑道:“张兄,恐怕你已经被人利用了。”
“啊?”
张行成不解地看着刘德威。
刘德威见状只得放下茶杯慢慢给他分析道:“张兄,你我之所以阻止太子改革铨选之法,是怕朝廷出现动荡,是出于一片公心。”
张行成闻言连连点头,表示很认可刘德威的说法。
“可是在昨日议政时我们就站出来反对此事,太子殿下虽然大怒今日早朝却并未提及,说明太子殿下多少也听些我们的话。”
张行成听到了这里稍稍想一下,便点点头道:“今日之事,是我们鲁莽了。”说着停顿一下又接热切地道:“今日虽然得罪了太子殿下,可是并没有罢免杜正伦,你说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吗?”
说罢两眼直直地看着刘德威。
刘德威过了半晌摇摇头,长叹口气,苦笑道:“怕是难了,今日朝上太子殿下被逼到这等地步,岂会善罢甘休?再则,杜正伦的计划传出去,天下士族和一些杂流官员也必要上疏反对的。
还有就是从今日局面看,那卢承庆和张文瓘似也不是省心的人,弹劾什么都好,怎么提起泄露禁中密语的事。”
杜正伦泄露禁中密语,是李世民和李承乾两人之间的一根刺。如果承认杜正伦泄露禁中密语,就等于是承认了李世民曾经想废了李承乾。
现在李承乾地位稳固,李世民也改变了心思,这样的事就最不能再提,否则就是挑拨天家父子关系。
张文瓘重提此事简直就是包藏祸心。
张行成听完脸色彻底白了,看着刘德威道:“我也老朽了,若是不可行,只能辞官归乡了。”
刘德威却依然摇头道:“辞官也不是那容易的,劝你还是给陛下写一份请罪奏疏,送去洛阳看看陛下那边怎么说吧?”
张行成想一下就点点头同意了。
刘德威看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也不住地叹气,要不是昨日他们两人联名给李世民送了奏疏,他都不想再掺和此事了。
………………………………………………………………
洛阳行在,李世民在这里住了一个月了,而且准备过年也住在洛阳。
但是越住越觉的憋屈。
李世民让李承乾在长安监国自已来洛阳的目的,是待李世绩和苏定方两路大军征高句丽小胜之时,他直接从洛阳带兵东征。
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东征的进度却依然十分缓慢。
李世民下旨询问原因,竟然是李承乾下令大军不得轻动,须先派间谍潜入高句丽,以探知高句丽内山川地形,官府武备民生等情况汇报朝廷后再作决断。
这道命令得到长安朝廷的一致支持,李世民也不好强逼两路大军立即进攻。
再者他现所住的地方还是以前他平王世充时住的地方,从贞观初年李世民就有在洛阳修皇宫的想法。
可是当年他打进东都时把隋炀帝建的宫殿一把火烧了,要在洛阳重建皇宫就得大兴土木,大臣们对此坚决反对。
他每闪提及此事,大臣一定说当年陛下因为看不过隋炀奢糜浪费,才一把火烧了东都的宫殿,现在怎么自己也要在洛阳修建宫殿?
这一句话每次都怼的李世民哑口无言。
………………………………
第三百九十四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日,李世民行在与江夏王李道宗下棋,嘴里聊着工部尚薛大鼎眼下遇上的难题。
李世民手里拈着一个棋子,看着低头盯着棋盘,还举棋不定的李道宗,叹口气道:“承乾还是太年轻,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了,伊河泛滥数千年了,历代都没有彻底治理好,他想靠着一个薛大鼎就能想治理伊河?”
工部尚书薛大鼎被李承乾派出来治理洛水支流伊川县境内的伊河。
李承乾要在洛阳建立炼钢厂,需要把伊川县里的煤碳运往洛阳,伊河就是运煤的水路。
但是伊川县境内伊河沿岸多山,河床落差大,河道极其不稳定,每年夏天都会出现洪水泛滥。
薛大鼎来到这里通过实地考查,决定在上游嵩县境内修一个水库,然后疏通下游使煤碳能常年往外运。
只是这系列的工程都被当地士绅阻止了,单靠薛大鼎根本推行不下去。
这些事身在洛阳的李世民自然一清二楚。
李道宗小心地把手里的棋落在棋盘上,抬头看着李世民慢慢劝道:“不如陛下写份旨意派人送回长安,指引太子殿下一二。”
李世民早等着李道宗落棋了,闻言却气的哼一声,先不下棋,抬头看着李道宗道:“他能听朕的指点吗?”
说罢看见李道宗陪着小心的脸,又叹一口气,低头把棋子放在棋盘上,无奈地道:“他不听,先让他吃点教训,然后他就知道东征的意义了。”
李道宗闻言也点点头,认为只有朝廷有绝对的威望,才能有效治理地方。
正说着就见一个内侍领着马周走到殿门口,李世民见马周要站住等内侍进来通禀,便大声道:“让马卿直接进见吧。”
外面两人闻言就直接走进来了。
“臣马周参见陛下。”马周进来先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已经放下棋子转向马周,李道宗见马周进来也起身站到一边。
李世民抬抬手道:“马卿平身!”
“谢陛下。”
马周直起身子向李世民奏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派吏部侍郎刘祥道来给陛下献诗了。”
李世民闻言没有问刘祥道,而是直接问道:“是什么诗?”
马周答道:“回陛下是一首咏贾谊的诗,少年倜傥廊庙才,……”李世民一边听一便站起在殿里慢慢踱步。
“太子殿下写的果然都是好诗。”
马周诗一念完,李道宗就开口称赞。
李世民正在大殿里随意踱步,马周把诗念完,还低着头感受诗里的意境。
听见李道宗称赞,才略有得色地抬起头看一眼李道宗和马周,然后对外面的内侍道:“宣刘祥道进见。”
看着待内侍走出去,又笑对马周和李道宗道:“那刘祥道朕以前也见过,廊庙之才或许过誉了,但是确实是个用心做事的人。”
马周闻言连忙赞道:“太子殿下看人已得了陛下的真传,自然不会看错。”
李世民听了哈哈大笑。
李道宗看马周一眼心道:姓马的拍马屁都是行家。
不一时风尘仆仆地刘祥道进来,把他们写的改革铨选的奏疏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看了奏疏半晌叹道:“杜卿和刘卿确实是廊庙之才,可是你们做如此,岂不是要让太子碰个头破血流?”
刘祥道闻言十分惶恐,慌忙跪下道:“是臣等之罪。”
李世民看着他淡淡地道:“杜正伦和你也都是公忠体国之臣,看出这些问题并没有错,只是提出的不是时候。”
“陛下,近日太子殿下多项政令受阻,怕是不好收拾。”马周神色凝重地道。
李世民闻言先是点点头想要说什么,却突然顿住,神情淡淡地道:“这倒不怕,总之还有朕在,承乾虽然聪明但也缺少段练,就让他在长安受些段练。”
马周见状便不再说什么。
“马卿多留意一下长安的情况。”
“遵旨!”
李世民说罢便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众人见状便行礼退出。
刘祥道跟着马周走出行在后,便焦急地向马周问道:“马中书陛下这是何意?”
马周笑笑道:“刘大人不必担心,陛下想段练段练太子殿下,对此事一时间不会多说什么。”
刘祥道闻言松了一口气,忙去东宫在洛阳的驻点,用飞鸽给李承乾传书。
看着刘祥道明显松一口气的样子,马周心里更觉好笑。
李世民一心想要东征高句丽,就是为了建立无上威信,好一一解决大唐内部的问题。
现在看到李承乾把这些问题一样一样的提出来,也感到欣慰,并没有怪罪李承乾的意思。但是同时也认为仅凭李承乾现在的威信,是绝对办不成这样的事,所以选择隔岸观火。
想等李承乾碰得头血流时,转而支持他东征高句丽,父子两齐心对付内外的敌人。
第二天,马周就把张行成和刘德威的奏疏也给李世民送去,李世民看了依旧不置一词。
………………………………………………………………
东宫崇教殿。
两天时间过去,杜正伦的奏疏内容已经在长安官场传开,攻击杜正伦和刘祥道的奏疏雪花一样送进了东宫。
对此李承乾一律留中不发。
这让张行成和禇遂良都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开战。
这日一早张行成来到崇教殿,看见李承乾和其他都到了,忙向李承乾告罪。
李承乾也不多说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