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259章 教导李世民

    李恪虽然想不明白李世民的深意,但是不妨碍李恪把事情原原本本写信告诉李承乾。

    远在孔兑沟大营的李承乾根本不知道李世民已经把他当大唐朝廷一股重要力量,要与他联合对付反对其东征的大臣。

    李承乾此时刚统一好了内部人心,困在冰城里的薛延陀降卒在露天的冰城里没吃没喝的熬了两天两夜已经全部被冻死了。

    李承乾命人把薛延陀降卒的尸体整理整理,准备让来庆贺大唐大胜的各部族首领都来这里参观参观。

    同时他还收到一个好消息,他派出去找矿的人找到了金矿银矿铜矿还有铁矿等等,有这些贵金属对于后续李承乾大唐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承乾知道这一带矿藏丰富,但是没有想到他们找的这么全,因为现在大唐对这里的统治还十分薄弱,李承乾只准备开采金、银、铜,至于铁矿则下令封锁消息,等大唐在这里的统治跟内地一样时再开采铁矿。

    李承乾一面做着各种治理和生产规划,一边紧急派人送信回长安,要从长安调集工匠来冶炼。还要把刘仁轨调来,这里的治理只能交给像刘仁轨这样能文武又一肚子坏水的人。

    却在此时收到李恪的信,因为信里把李世民行在的事情写的详细,李承乾看了信就洞悉了李世民以及大臣们的想法,有些哭笑不得。

    他这里的虽然破了薛延陀汗帐抓了薛延陀贵族,但是漠北二十联军还好好的。如果允许这些部族摊贩降大唐,然后带着他们的兵全须全尾的返回漠北,那大唐在这一战中能得到什么呢

    面对强大的漠北河套地区还怎么治理

    这些人以后强大了还会来抢劫的,到时候河套地区还是战场,等于是大唐的战略的纵深地,根杯能发展经济。

    不要说,‘跟部族做生意让他有饭吃他们就抢劫了。’这种蠢话,美国经济现在也是世界第一,它不是还靠抢吗

    而且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片土地就只能养那么多人,一旦超过了界限自己人也会饿肚子造反,在没有彻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有限这一矛盾之前那只能让别人少点。

    所以李承乾这一次目的很简单就是把整个漠北草原打残,让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大唐的政策。

    打残漠北就光是要屠杀薛延陀三万人,同时也要把这二十万人留下来。

    在李承乾看来攻破薛延陀汗帐,只能算是胜利了一半,可是李世民居然认为大唐已经胜利了,可以去东征高句丽了。

    李恪这信里也将行在一众大臣的意见告诉了李承乾。

    这些大臣比李世民还有不如,一个个竟然认为过了年就可以搬师回朝了。

    李承乾知道这些大臣既不会支持李世民东征薛延陀,也不会支持李承乾治理河套地区。

    面对这样的形式李承乾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奏疏送去行在,让李世民和大臣们都知道他李承乾打算治理河套地区,别在背后自己打自己的算盘无视他这个在外征战的皇太子。

    李承乾的奏疏内容主要有四条,一是在原秦长城遗址上修筑长城,二是修一条关中到贯穿河套地区的直道,三是罢撤河套地区的羁縻州改设郡县,四是河套地区各部族一律改服易发穿汉服梳汉装习汉语。

    这既是李承乾表明态度也是一次试水,所以内容写的都十分简单,根本没有提及修城、修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从何而出。

    同时李承乾又以儿子的身份给李世民写了一封私信,内容主要是对他要东征高句丽的回答。

    不孝男承乾顿首百拜,启于父皇驾前:

    前闻父皇欲于明年御亲征高句丽,儿臣反复思量,有几句糊涂语禀明父皇参详。

    高句丽者易灭难伐,易灭是因为高句丽人也居住在城市中,大军只要把他们的城池都攻破高句丽也就灭亡了,不会像草原部族那样大军一到就骑马跑了。

    难伐是因为他内部都是城池,需要对一座座城池逐一进行攻打,只要有几座城池攻不破高句丽就能苟延残喘并且与大唐相互攻伐。

    其次就是现在不是征伐高句丽的好时候,高句丽虽然经历了泉盖苏文弑君,但是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乱,权力都归泉盖苏文掌握,国内百姓生活安定。此时没有高句丽的大臣做为大唐的内应,大唐攻打高句丽只能使高句丽上下一心反击大唐。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父皇不详高句丽之详情焉能轻发大军

    大唐若想征伐高句丽需按十年规划》上的计划的执行,先把关中西北各部收拾稳定,然后用数年积攒钱粮,派遣间谍联合前隋时没在高句丽的汉人为内应,先搞乱高句丽使其民不聊生,然后挥军征灭可一战而成功。

    父皇春秋以高,征灭高句丽父皇只宜运筹帷幄不宜御驾亲征,待诸事妥定,自有儿臣亲率大军征灭高句丽,以完父皇之宿愿。

    李承乾自认这一封已经语委婉,就直派人把信发出去。

    李承乾的奏疏送到李世民的行在时已经是贞观十八年了,李世民在行在过新年,虽然没有在长安太极宫隆重,但是因为薛延陀已灭行在的官员还是得了几天的假期,只留少数大臣轮值中书。

    李承乾是皇太子还是前方平定薛延陀的最高指挥,所以李承乾的奏疏一到就被送进给主中书轮值的杨弘礼案头。

    杨弘礼也是隋朝宗室,出征前还是个中书舍人,出征时才被李世民提拔为兵侍郎随行处理机务。

    杨弘礼一看完李承乾的奏疏被李承乾的大胆吓了一跳,李承乾所提的四条从表面看完全就是秦朝对河套地区地政策照抄。

    修长城、修直道、行郡县秦朝早在此地做过了,除了劳民伤财似乎没有什么益处。

    还有就是命河套地区的羌部、突厥、昭武九姓等部落改服易冠,行汉人礼数,这也会引起当地各部落的反抗,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现在正在与回纥等部的谈判,眼前薛延陀二十大军能不速就看回纥等部能不能及时投降大唐了。

    所以杨弘礼认为不管朝廷对此事如何看,现在是绝不对不能泄露出去的,但是这样的事情他又不敢做主,只得起身去见李世民请他出面压制李承乾。

    自从上次李世表示要东征高句丽而被大臣一致反对后,李世民这几天就少与大臣接触,他要等李承乾上书支持东征后再与这些大臣进行周旋。

    这几天李世民一直在等李承乾的消息,然后李世民就等来了李承乾一封私信,信是李承乾亲笔写的一个个瘦金体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信的内容却让李世民怒火中烧。

    这哪是儿子给老子写信,分明是老子教训儿子,居然开口跟老子兵法有云……

    而且最不能让李世民接受则是李承乾说他年势以高,不能再御驾亲征高句丽了,高句丽要留给他打。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信,两眼圆睁,呼呼喘气,额头青筋暴露,已经是怒到了极点。

    正在这个时候内侍禀报杨弘礼求见。

    “不见!”

    李世民大声咆哮。

    李世民这会儿也是哑吧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李承乾给他写的信虽然让他怒火中烧,但他更不好意思让大臣知道。

    一来他被儿子教训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再者就算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这些大臣也只会支持李承乾。

    内侍出去,又急忙回来硬着头皮道:“启奏陛下,杨大人说此事十万火急,而且与太子殿下有关……”

    “什么”

    内侍听见这声音只吓得浑身颤抖不敢吱声。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260章 交付众臣

    李世民乍听见杨弘礼有事涉及李承乾,以为是李承乾将写给他的信同时写成奏疏公之于众了,当即大喝道:“逆子尔敢!传杨弘礼晋见。”

    杨弘礼在外面其实已经听见里面李世民的动静了,以为是李承乾把奏疏上的内容同时写信告诉了李世民引的李世民大怒。

    “臣杨弘礼参见陛下。”杨弘礼趋进来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此时正在气头,也顾得见的大臣那一套礼仪了,直接怒声道:“那逆子真是越来越胆大了。”说着便李承乾写给他的信扔下去。

    杨弘礼见李世民既不让他平身也不问什么事,直接往下扔信纸,以为自己猜对了,也不说别的直接拿出李承乾奏疏托在手里。

    殿里内侍忙捡了信件传给杨弘礼,接了奏疏转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以为奏疏和信件内容一样,看也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两眼圆睁看着杨弘礼,声音冰寒道:“这个逆子简直无法无天,此次朕一定要严惩他,不要以为他是太子又有功勋就可对朕和朝政指手划脚,只要朕还活着大唐朝谁说了也不算,一个一个的……”

    李世民越说越怒,在杨弘礼惊疑目光中霍然站起来,走到书案前在殿里来回走转几圈,突然停下指着殿门口大声道:“来人传朕旨意,派人去打承乾那个逆子二十大板,朕倒要看看谁还对朕说三道四?”

    李世民这会儿是越想越怒,李承乾若是只给他写一封信私下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就算语气不恭他也不好意思向外人提起,生一会儿闷气找机会收拾李承乾一顿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样的事让大臣知道了丢人不说,大臣还会以此来反对他东征高句丽,这就有收买人心兼打击他的威望的嫌疑了。

    李世民现在是真想狠狠地打李承乾一顿,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杀鸡敬猴,李世民因为一向标榜广开言路,不好直接打进谏的大臣,但是李承乾他可以随意打。

    用皇太子来立威也是向大臣表明他东征高句丽的态度之坚定,想要进谏的大臣最好考虑考虑。

    “陛下万万不可啊!太子殿下此次亲自带兵破灭薛延陀汗帐乃于国于家都是大功一件,上疏建言治理地方原本就是份内之事,虽然因为太子殿下少于历练所议国事或有不妥,陛下当好言教导怎可如此严厉责罚?”

    杨弘礼急忙劝谏,无论心里怎么想他都得劝谏,否则就算李承乾不说话太子党也不会放过他。

    李世民闻言一怔,扭头看着杨弘礼语气稍缓道:“杨爱卿也认为太子所言不妥?”

    杨弘礼不知何意忙道:“太子殿下欲效法秦始皇在大河以北修筑长城还要修直道,强令夷人改服……”

    “嗯?”

    李世民闻言大惊,两三步走到小几旁拿起李承乾的奏疏开始细看。

    杨弘礼见此也忙低下头看李世民转给他们信件,杨弘礼一看信上的内容当即后悔此时来见李世民了。

    果然,杨弘礼抬起头想要解释什么时,却见李世民正两眼冒火地盯着他。

    “杨弘礼你怎敢善自拆看太子写给朕的私信?”李世民声音阴冷地道。

    “陛下,臣,臣,臣不知道。”杨弘礼也被吓坏了,这个罪名可大可小,一切看李世民的心情。

    “哼!有事为何不直接奏报?”李世民这会儿有种‘日’了狗的感觉,本来被儿子教训就够窝火了,却还让别人知了。

    杨弘礼看着李世民表情知道此事解释不清楚,虽然觉得自己很冤枉,但也只能转移话题道:“微臣也是刚刚收到太子殿下的奏疏,觉得太子殿下如此建议怕还有其他举动,所以急忙来请陛下降旨免得太子殿下轻举妄动,扰乱大唐正与回纥等部谈的盟约。”

    李世民闻言心里一动便从容坐下,看着依旧站在当间的杨弘礼指指边上的席位命他坐下,然后才余怒未消地道:“承乾要治理河套也不算有错,他既能打下来就让他治理好了。”

    “陛下,重修秦长城和直道都需要大量的民力物力,强令诸夷改服易发怕也会激起诸夷反弹,只怕遗祸无穷啊!”杨弘礼苦口婆心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承乾还是皇太子,他要真想做什么你觉得此时朕的一道命令就有用吗?”李世民依旧平静地道。他此时已经想好如何利用此事达成他东征高句丽的目的了。

    “陛下……”杨弘礼满脸为难地道。

    李世民见状嘴角露出一个嘲讽似的笑容,从桌上翻出尉迟恭的奏疏示意内侍递给杨弘礼。

    杨弘礼见又是一封奏疏只得打开来看,看见尉迟恭写李承乾把两三万薛延陀降卒尽数关进冰城冻死,就觉得有心惊肉跳。

    再看后面李承乾还准备召集河套地区突厥、党项羌以及昭武九姓的首领去孔兑沟庆贺他攻灭薛延陀汗帐,就知道李承乾将有大动作。

    忙合上尉迟恭的奏疏,向李世民劝谏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时召集各部首领前往孔兑河大营,分明是要威胁各部蛮夷啊。”

    “哼”

    李世民闻言只是不屑地哼一声。

    杨弘礼一想自己这不是说废话,忙接着道:“就怕太子殿下威胁了各部首领,再提出什么要求恐怕会适得其反,还请陛下尽快下旨给太子殿下,请太子殿下务必不要,不要轻动。”

    李世民看着杨弘礼见他十分急切,便淡淡地问道:“承乾要治理此地有何不可?”

    杨弘礼闻言正色道:“陛下,这里就是一片毛之地,而且这里又都是夷狄所居,以太子殿下所言治理起来实在是徒费民力,于朝廷无一毫之利……”

    杨弘礼所言跟李世民想的差不多,大唐此时关东人口还远不及前隋时,怎么可能花废力气治理河套地区。

    不过李世民此时却不想杨弘礼如愿,他知道群臣知道也必定一片反对,可是现在李承乾带兵在外除了自己一般人拿他根本没有办法。

    而以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极有可能在近期引起更大的战争,这是朝臣们绝不愿意看见的,那么想要让他下旨调回李承乾,只有支持他东征高句丽。

    谋划了这些,李世民对杨弘礼的说法不置可否道:“既然如此还是召众臣都来议一议。”

    杨弘礼闻言怔怔地看面无表情地李世民,心想难道陛下要支持太子殿下?

    半晌才想到其他大臣也一定会反对李承乾,急忙道:“遵旨!”然后就出去召集在行在的群臣。u


………………………………

第261章 萧禹的污陷

    看着杨弘礼走出去,李世民眼里露出一丝戏谑之色,轻轻道:让你个逆子也尝尝这些大臣的厉害,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跟老子对着干了。

    杨弘礼召集了行在的大臣后,在大厅外就把李承乾奏疏给群臣当众传阅,还沉浸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新年愁绪里的大臣看了奏疏瞬间就炸祸了。

    李承乾这一套就是秦始皇的翻版,秦始皇固然功业无双但是在儒家历史的解说中却是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因为儒家讲究传承,家族香火,国家宗庙都是以传承时间长短为优劣的。

    秦传二世显然秦始皇不足效法,别说秦二世什么,要知道陈胜吴广在秦二世元年就造反了。

    贾谊的《过秦论》里讲的清楚,秦朝就是不讲仁义所以才灭亡的,李承乾现在做没有一样称的上仁义的事,几万降军统统冻死是残暴不仁,要修长城修直道也要劳民伤财,强令夷狄各部改服易发也是要杀个血流成河。

    群臣对于李承乾奏疏的态度很快达成高度一致,就是绝对不能让其成功。

    而且大臣们也都知道李世民向来反对修长城。

    李世民曾论说隋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