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七回答道:“最深的一口盐井,俺们打到过一百多丈深呢!”
乖乖隆地咚,居然能打到一百多丈深?
那可是三百多米啊!
如果在现在有钻头的话,自然是轻轻松松。
但是在大唐,大海碗粗的井口,能打三百多米深的话,还真是让李愔难以置信。
不过凭乔七的性格,既然敢这么说,想必是有把握的。
于是,李愔不由说道:“那真是太好了,这样,乔七,你给本都督找一帮人来打盐井。本都督每日给你们十文钱的工钱,一天管三顿饭。嗯,对了,再让你婆娘找几个妇人做饭,每人一天五文钱,你看如何?”
听到李愔的话,乔七不由惊呆了,忍不住哆哆嗦嗦地说道:“大都督,这工钱,这,这……”
嗯?
嫌自己开的工钱太少吗?
其实李愔不是不能开出更高的工钱,但是李愔要的是将整个益州都发展起来,自然不能恣意任性,哄抬市价。
李愔不由问道:“这工钱太少?不要紧,你们工钱多少?本都督绝对不会亏待你们。”
这时候,只听乔七说道:“大都督,不是,不是,这工钱,实在是太高了!那时候,每天只管两顿饭,一天只有一文钱工钱。您给的,实在是太高了,俺不能要这么多。”
益州这地方的劳动力,还真的是廉价啊。
不过这也难怪。
你看乔七家,穷的连裤子都穿不起。
而整个益州,做工的机会恐怕不多。
闲人多,需求少,一天只要一文钱,就能找来大把的人手。也难怪工钱会如此廉价。
一文两文钱的工钱,虽然是市价,但是李愔真的给不出手。
李愔不由说道:“工钱,就按本都督说的去做,你只管找好人手就好。对了,第一口盐井呢,不需要打的太深,只要能出水,有个十几米深就够了。接下来,煮盐同样也用你们村上的人,工钱和打井一样。”
听到李愔的话,乔七的眼睛马上就活泛起来。
忍不住询问道:“大都督,您是准备长期煮盐呢,还是就几月了事?”
听到乔七的话,李愔不由反问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乔七不由说道:“大都督,如果您只是煮几月了事的话,随便糊弄一下就行。但是如果想要长期煮盐,就需要盖房子,搭建盐池,还有晒盐的地方,仓库等等,就不能这么糊弄了事了。”
嗯,不错!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啊。
这一摊子都弄下来的话,这可是个大工程啊,他们这整个村的人都用上,都未必够用。
想到这里,李愔不由对乔七说道:“乔七,本都督呢,是打算长期制盐,你说的没错,是本都督想的太简单了。”
“这样,你呢,首先以最快的速度,打出一口盐井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煮盐,到时候如何煮,本都督自然会告诉你。与此同时呢,让其他人开始建房子,盖仓库,搭建盐池等等。”
“总之,这一切工作,我都交给你来做。你不需要亲自动手,只负责协调好这一切。我对你只有两个要求,第一,只要干活不偷懒,就不能少发一文钱。第二,这一日三餐,要管饱,要每天都有肉!乔七,你就说,你能不能干?”
听到李愔的话,乔七眼睛都开始泛红,说话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
“大都督,您放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俺们整个村里人的命,都是您救下来的。您找俺们做工,那是对俺们的照顾,俺们不会不知道好歹!您就放心好了,这件事情,您就交给俺乔七了!要是俺做不好,您就拿俺乔七是问!”
听到乔七的话,李愔不由哈哈一笑。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百姓,真的是非常淳朴。
虽然说,不能保证没有一个坏人,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好的。
他们都像乔七这么淳朴,只要能吃上一口饱饭,让全家人不挨饿受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
第302章 无比淳朴的村民
李愔命乔七现在就出去找人,准备打井。
而李愔,则是命小六子回去,带钱过来,顺便采买粮食和菜蔬,一并送过来。
而李愔,则是准备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能打出大海碗大小的井,还能打的这么深的。
刚走到门口,李愔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不由对乔七说道:“对了,乔七,让琦琦也跟着去做饭吧!也一样拿五文钱一天的工钱。”
这丫头,摊上这么一档子事,也是够可怜的了。
让她在家里闲着,反倒是不得劲儿,干脆给她找点事干。
听到李愔的话,乔七怪不好意思地说道:“大都督,俺婆娘去就成了,琦琦,琦琦她就不去了吧,这,这弄的……”
李愔一瞪眼说道:“不行,琦琦必须要去,怎么,本都督说话不好使了吗?还有,你们一家的工钱,一个子儿都不能少,听到了嘛?”
“呜呜!”谁知道,李愔这一瞪眼,竟然让乔七呜呜大哭起来:“听到了,呜呜,俺听到了,呜呜!大都督,呜呜,俺这一辈子,都记得你的好!”
看到哭成一个泪人一样的乔七,李愔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同时心里还有几分恻然之心。
这种事情,对李愔来说,可能就是举手之间的小事。
但是对乔七一家来说,可能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恩情,几乎不亚于救了他们一家人的性命。
李愔看不得乔七的样子,大步走了出去。
而屋里的乔七,似乎自己也感觉到害羞,哭了几声,终是停了下来。
用袖子狠狠地擦去眼睛里的泪水,大步走了出去。
乔七先是在村里,找到以前一起打过盐井的一帮老伙计,向他们说出了大都督的待遇之后。
这帮村民,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惊呆了。
这么好的待遇,这么高的工钱,是他们从来都没遇到过的。
而不用问,这一切都是大都督在照顾他们啊!
一时之间,这些人对大都督,无不感恩戴德。
打盐井,他们是专业的。
这帮人当下就找出打井的家伙什,出发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始打第一口井去了。
而乔七,则是继续找村里的人,准备建造房子和盐池。
如果这么多工作,全部一起开展的话,整个村的人全部都用上都不够。
但是今天才是第一天,好多工作,不可能全部开展的起来。
比方说建造房子吧,你需要先规划好地方,打好地基,然后才能开始建造。
那么一开始,就需要不了这么多人。
虽然钱是大都督来出,人家大都督,可能根本就不差那点钱。
但是对乔七来说,大都督信的过他,他就一文钱都不能浪费。
既然第一天需要不那么多人,那肯定就不能把人全部找来。
被乔七找到的人,都是欢天喜地。
对不少人来说,只要一天管三顿饭,哪怕不给钱都能干啊!
更不要说,一天还有十文钱的工钱了。
而那些没有被找到的人,也不着急。
因为乔七可是说了,随着摊子铺开,他们所有人都会用上的。
也就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
一个时辰之后,小六子已经赶着马车,拉来一万钱,还有一整车的粮食菜蔬,都送了过来。
这一万钱,相信能够用一段时间的了。
东西到了之后,李愔先将乔七找了过来,让他将东西放好。
而看到整整一万钱,乔七直接傻眼了。
他这一辈子,可从来都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钱啊!
同时,乔七也紧张起来。
这么多钱,该放在哪里啊?
最后,乔七一咬牙,决定,就将钱放在盐井的工地现场。
到时候,他就睡在哪里看守。
同时,也要留下几个打井的,和他在一起看守。
对于乔七的决定,李愔不置可否。
接下来的时间,李愔就命小六子带人,连钱带粮食菜蔬,全部都送到工地现场。
看到整整一万钱,就连工地上的那帮村民,全部都看傻了。
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这一辈子,都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啊!
而就在短短的一个多时辰的功夫,现场的灶台早就已经织好了。
百姓还拾来了一垛柴火,有人挑来好几大缸水。
打井的正在动工,盖房子的在打地基,整个现场,好几百口人,忙的热火朝天。
看到这一幕,李愔不由眯缝起眼睛,感觉特亲切。
李愔在后世,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眼前的场景,又唤起了李愔小时候的回忆。
……
粮食菜蔬送到了,乔七婆娘还有乔琦琦娘俩,再加上乔七找来的另外两个婆娘,四个女人开始做饭。
只听乔七婆娘说道:“今个儿一共四十六个人吃饭,煮一大锅饭就够了,还有这菜,省着点用。大都督说了,每天都要有肉,这么多肉,可以够吃一个月……”
我滴天呢!
现在这天气,是二月天,天气还是很寒冷的。
这一次,小六子买来的肉,大概有四五十斤。
在李愔看来,也就是够他们两三天吃的。
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乔七家的居然想着要吃一个月?
就算是二月天,也不能搁到一个月的时间吧?
额,如果腌起来的话,倒是能放这么长时间。
但是他李愔,是这么抠门的人吗?
还有,李愔感觉,现场忙活的热火朝天的,应该是整个村的人都来了啊。
怎么他们就做四十六个人的饭菜是什么鬼?
想到这里,李愔不由问道:“这不是一个村的人都来了么?你们怎么只做这几个人的饭菜?”
听到李愔的询问,乔七家的连忙慌张地说道:“大都督,俺当家的说了,今天根本用不上那么多人,他今天就找了四十六个人。所以,今天只有这四十六个人管饭,拿钱。”
“这剩下的人,都是念着大都督的好,大家伙赶过来帮忙的!这些人,可不是俺当家的找来的,这些人,可都是不管饭,不开工钱的!”
这话听的李愔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虽然李愔知道,乔七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给他省钱。
但是本都督,难道会是这么抠门的人吗?
………………………………
第303章 出水了(三章毕)
他李愔,又岂是这么抠门的人?
在李愔的命令之下,又添了几口锅灶,煮了所有人的饭。
而买来的猪肉,也一次炖了一半。
猪肉的做法流传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从长安城流传到益州来了。
这也引起了益州百姓养猪的热情。
不过,因为养猪是需要一个周期的。
这也导致,好多人都喜欢上吃猪肉,但是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猪肉。
目前猪肉的价格,在持续上涨。
所有人,都被李愔留了下来,就连村里那些孩子和老人,都被喊了过来。
而这些村民,除了逢年过节,或者是吃大席的时候,还是第一次吃到过这么有油水的菜。
尽管只是大锅菜,但是他们也是吃的满嘴流油。
而他们眼中贵不可及的皇子李愔,居然也一碗米饭,一碗大锅菜的,蹲在地上,和他们一起吃了顿午饭。
这让他们和大都督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好多。
下午的时候,李愔也见识到了他们是如何打盐井的。
首先,他们挖开上层的泥土,一两米下,到了岩石层。
这时候,就需要开始用盘车了。
这些工人,七手八脚地将盘车架起来,然后用牛拖着转。
盘车下面,吊着钻头,利用盘车的力量,一下一下的砸击岩石。
很快,就**一个洞来。
最令李愔困惑的是,用钻头的重量冲击打洞,这个原理李愔自然能看的懂。
令李愔诧异的是,等这井打深了之后,他们到底是怎么把那些碎屑从井里面清理出来的。
而接下来,李愔很快就看到了他们的操作。
原来,他们是利用类似于后世的吸轮一样的工具,直接将碎末吸出来的。
并且,根据乔七介绍,这种打井的方式,早就有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可见,在隋唐之前,古代就已经有很丰富的钻井经验了。
而现在民间在用的钻井技术,其实原理仍然是古人钻井的那一套,只不过,他们用了更加先进的现代机器罢了。
古代人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觑啊。
……
人多力量大,这边打井的工作,进行的飞快。
李愔估计,一天至少能够钻出五六米的深度。
并且,第一天的钻探,岩石就开始湿润,这是要出水的前奏。
相信明日,必定会出水。
当然了,仅仅是出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能够保证制盐的用量才行。
但是李愔相信,只需要四五日的时间,就能保证他们初期制盐用量了。
而这几日的功夫,李愔索性就带着薛仁贵等侍卫,驻扎在了小河村。
想要打开益州的局面,这一次的制盐,就是一次突破口。
在制盐成功之前,他就算回去了,也没什么事情可做。
这一次,护卫军再一次严密封锁了小河村。
当然了,因为小河村本来就偏僻,这里的封锁,虽然遭到几大世家的猜疑,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过多的重视。
五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盐井早已经出水了,同时,初期的盐池也建造好了。
村民们还搭建起几个临时的窝棚,可以让乔七他们这些看管工地现场的人,临时居住。
至于房屋,则是还需要再等待几日的功夫。
其实人这么多,墙体早就建好了。
但是他们搭建的是泥胚房,必须要等到泥胚干了之后,才能苫顶,这个是急不来的。
盐井早已经出水,为了保证井水的量足够用,李愔特意多打了几日时间。
现在,这口盐井的深度,足足有三十多米深,够他们初期所用了。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就要开始制盐了。
制盐的第一步,是从井里将水取出来。
李愔颇为好奇的是,井口只有大海碗粗细,而这井又是这么深,他们以前是怎么把水从井里取出来的呢?
很快的,李愔就看到他们是如何取水的了。
他们用了比井口略小,但是长度足足有好几米的一个水桶。
更加奇怪的是,这个水桶,其实就是个筒子,两端都是开口的。
将水桶放入井中之后,沉到一定的距离,然后会有一个竹片从水桶侧壁落下,水桶就装满了。
然后将这一桶水提上来之后,就足够煮一锅盐了。
这种取水的办法,不由的让李愔眼界大开。
古代人的智慧,果然是不容小觑啊。
不过,这种取水的方法,并不怎么效率啊。
所以,李愔直接在商城里面,兑换了一套压水井系统。
额,估计在农村长大的八零后,都应该见过压水井。
压水井的原理,是利用密封的活塞,倒上水之后,猛压几下,利用真空的原理,将水从井里直接压上来。
(简单介绍一下,不展开了,免得说烟雨水,没见过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