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重视联盟。从魏文侯到魏惠王,魏国的强大离不开韩赵魏三国联盟。韩赵魏国土面积相当,又处于中原腹地,都需要面对秦、齐、楚三个封建强国的外部威胁。三个国家虽然锐意进取,但是由于国土小,人口少,难以单独抗衡秦、齐、楚三国,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态势下,三国结成了坚定的三国联盟。三国互为依靠,同心协力对抗秦、楚、齐三个传统大国。在魏国的率领下,三国联盟从齐国和楚国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但是后来三国势力不断强大,各自图谋,不再重视三国联盟。到了魏惠王时,魏国甚至希望消灭韩、赵两国,三国联盟彻底分裂。终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不敌齐国,丧失霸主地位。

    总的来说,魏国的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战国这个时间点正处于中国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折点,只要把握住机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只要站对了风口,魏国想不上天都难。所谓地利,就是魏国独特的地缘环境。魏国虽然被强敌环绕,但魏国同时也拥有两个坚定盟友,只要三国联盟不散,他国就无可奈何。所谓人和,是指魏国国内独特的政治环境。由于魏国的立国过程特殊,所以魏文侯为了防止自己手下的大夫以同样手法瓜分自己的国土,所以一直遏制国内贵族势力的发展。加上魏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所以国内的贵族势力不足以限制李悝变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由于楚国贵族势力的疯狂反扑,吴起死,变法终止。

    但是由于魏国狭小的国土面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魏国虽然能够先发制人,但终究后劲不足。没有广阔的国土纵深和众多的人口,就无法坦然面对周边强敌,地处中原腹地,就必须维持好三国联盟。在这种况下魏国的发展容错率极低,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紧接着韩赵,就被秦国吞并。

    信陵君魏无忌,大秦帝国的克星,一出手扳倒白起和范雎两大牛人,为三晋拓地千里!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击杀魏国大将晋鄙,夺得了十万大军的兵权,但这仍不够,就算加上赵与楚,盟军总兵力也不过三十万,与邯郸城下四十万秦虎狼之师根本没法比,所以信陵君决定果断裁军,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不会吧,兵力本来就不足了,还要再减,这使得是哪一路兵法?

    这是信陵君自己的治兵之法,兵在精而不在多,如果减兵能提升士卒的勇气,凝聚队伍的军心,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信陵君宣布:“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此令一出,信陵君立刻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均表示愿为公子死战,击杀晋鄙之事,自然也就再没有人提起了。

    在当今世界,“不可让一家之独子在战争中因参战死亡”是大量欧美国家不成文的常规,其主旨是保护家庭的完整与维护基本公民权利,防止因战争造成的家庭破裂与道德危机。

    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信陵君已经有了如此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当然,信陵君这么做不仅是为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更是为了让所有作战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勇敢投入到这场生死未卜的战争之中,毕竟秦军的强大乃天下共识,如果士卒们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那这场仗就别打了,结果必败无疑。

    信陵君一道命令下去,十万大军立马走了两万,公子于是带着剩下的八万精兵,立刻向邯郸进发。

    当时的邯郸城已经被秦军围攻了将近一年之久,全城的百姓包括赵王在内,都几乎要喝西北风了,如果魏军再不来,他们恐怕只有投降一途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世主信陵君来了,他的八万援军,直接向邯郸城外的秦军发起了冲锋,在战斗中,信陵君先士卒,并将自己的私属宾客置于士卒之先,极大地鼓舞与振奋了士气;而秦军则猝不及防,一时大乱;城内的赵国老将廉颇见此,也抓紧机会带领赵军冲出城来,与魏前后夹攻秦军。

    这近一年的围城,可把赵国人给憋坏了,城外就是在长平屠杀他们四十万手无寸铁同胞的大仇人,他们却只能待在城里当缩头乌龟,最多只能从城楼上两箭出出气。现在好了,魏国援兵总算到了,终于可以出一口鸟气了,于是赵军一股脑全杀了出来,就连妇女儿童都冲上了城楼叫喊加油。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观望的楚军见机也杀到了邯郸城下,三只部队三面夹攻,秦军首次呈献了不支的迹象。

    第一天的猛攻结束了,秦军稍退。三国援军的几个主将聚在信陵君的大帐里开了小会,商量之后该怎么打。

    楚将景舍认为,秦军在邯郸西南北三个方向兵力都很强,是秦军的主力;唯有东门的赵安平部兵力最弱,只有四万多,我们应该避实击虚,先攻打郑安平部。

    赵将廉颇一向行兵谨慎,他考虑了一下转问信陵君道:“公子以为如何?”

    信陵君笑道:“切切不可,我军应先攻打南门王龁部。”

    “公子你有没有搞错啊,王龁是秦军的主将,他的部队实力最强,怎么会先打他呢?兵法曰“避实击虚”,公子却要选最硬的一块骨头啃,这岂不是大违用兵之道?”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信陵君笑着解释说:避实击虚是没有错,但事实上郑安平才是实,王龁才是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仅牵涉到军事,而且牵涉到政治了。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与秦相范雎一向不合,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明争暗斗。而此次秦国攻打邯郸,白起一直是不同意的,但秦王和范雎却坚持要打,所以白起称病不出,消极抵抗。

    公子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这跟我们解邯郸之围有啥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啦,王龁是白起的人,郑安平是范雎的人,王龁攻邯郸数月而不果,早就想退出这场游戏了,然而郑安平却是他的主子范雎最近才派来支援并监督王龁拿下邯郸的,所以王龁会知难而退,郑安平却一定誓死奋战,这就是我们要先攻打王龁的原因。

    众人一听,全体鼓起掌来,没想到公子把敌分析的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第二,魏赵楚三军依约向王龁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王龁抵挡不住,果然很快就撤退了。王龁一退,西北两个方向的秦军也跟着向向西败退,没多久,近三十万秦军撤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郑安平一部还在邯郸东门苦苦支撑,这时三国联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郑安平四万多秦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二十多万打四万多,这不跟玩儿一样!果然,几天下来,郑安平的部队就只剩了一半,眼看就要全歼秦军,信陵君突然宣布不打了。

    信陵君决定派人劝降郑安平。

    必胜之局已成,再纠缠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徒增不必要的伤亡而已。

    信陵君有客名唐睢,乃善辩之士,自告奋勇前去说降郑安平,公子许之。

    其实郑安平被秦军主力抛弃后,早已心灰意冷,只差一个台阶下而已。

    所以唐睢来到秦营之后,对他动之以晓之以理,再加威bī)利连番规劝。

    郑安平见自己突围无望,只好率剩下的两万秦军乖乖投降。赵王封之为武阳君,三年后抑郁而卒。

    邯郸城终于得救了,城内城外一片欢腾,然而信陵君在经过短暂的欣喜得意之后,却很快陷入了深深的负疚自责之中。

    窃符救赵,救赵无罪,但窃符有罪啊!

    喜欢就分享


………………………………

第132章 信陵君威武

    信陵君明白,救赵就是救魏,救一国就是救六国,在这一点上他顾全了魏国的利益,维护了魏国的信义,他并没有错。

    但是,他毕竟窃取了国家的公器,击杀了国家的柱石;他有负于王兄,他有罪于祖国。他是一个罪人,一个无可奈何的罪人。

    正如公子的门客唐睢先生对公子所言: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公子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愿公子忘之也。而公子矫王令,杀晋鄙,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公子不可不知也。

    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多么深邃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照学习,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所以信陵君听了唐睢的话,连忙再拜道:“无忌谨受教。”

    既然如此,那么信陵君就回不去魏国了,魏国虽然是他的家,但一个罪人岂能回家?

    所以,信陵君只能和他的门客留在赵国,接下来的战事,就交给其他魏将们来处理吧!

    在送走大军之前,信陵君嘱咐魏将:秦军败退,这是魏国收复河东故地的大好机会。河东郡守王稽跟郑安平一样也是秦相范雎的人,王龁等秦**方人物肯定跟他合不来,你们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一点来做文章。

    魏将们齐声道:“惟公子之令。”

    待诸将退出后,信陵君忍不住抚掌笑道:秦军若再损兵失地,白起势必更加惹怒秦王,而郑安平与王稽也势必牵连范睢。如此,秦名将能相俱失,吾合纵之势又成,秦恐十余年不得东出了!六国之王侯军民,可夜眠贴席矣!

    秦军主力从邯郸败退之后,便向西跃过太行山往山西的汾河岸边撤退。王龁不愧为秦国仅次于白起的名将,为了保存秦军有生力量,竟然来了个千里大撤退;而魏楚联军却也不放弃,来了个宜将剩勇追穷寇,在后紧追不舍,结果,王龁在与河东援军张唐部汇合后立刻反迎战,斩魏军首级六千,魏楚士卒落河而死多达两万人。

    联军作战失利,但经过信陵君耳提面命的魏将们却没有泄气,他们鼓舞起精神,渡过汾河,开始围攻河东郡治所汾城。

    汾城的守将,正是河东郡守王稽。

    胜负尚未分晓,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从秦国传来,称病久的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竟被可恶的范雎谗杀了!

    于是,秦军主力不战而退,纷纷从河东撤往河西,只留下可怜的王稽独自守城。王稽守了段时间发现守不住,于是也只得弃城而逃。

    数月后,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了河内郡与河东郡,魏王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哭了,河东是魏国的祖地,是魏国的筋骨脊梁,也是魏国故都安邑所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三十多年前就丢在了上代魏王魏昭王手里,谁能想到还有回来的一天!魏王喜极而泣,于是大摆筵席庆祝,荐功祖庙,禀告上天,全军将士,无不向慕公子之义。不久,韩国与西周也加入了合纵的行列,痛打秦国落水狗,甚至连范睢在应县的封地也被韩国给夺回去了,秦军兵败如山倒,纷纷退回关中。而魏国则势力大震,不仅向西收复与河东,向北收复了河内及安阳,并攻占了秦的陶郡,还一举吞灭了卫国,将黄河重镇濮阳收入囊中。赵国此后也派名将乐乘打败了秦军统帅王龁,夺回故都晋阳,先后收复了太原郡以及皮劳、武安。另外韩国也收复了上党郡和汝南。

    谁能想到,秦国竟会遭遇有史以来如此惨败,秦昭王辛辛苦苦五十年打下的山东地盘,基本上全丢了。

    如果从白起攻打上党开始算,秦国数十万大军在黄河以东足足暴师了五年之久,国力几乎耗半,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落得如此下场,秦王怒火冲天,恨不得生剐了信陵君的皮,以泄心头只恨!

    一年后,王稽因通敌之罪被判斩首弃市,按秦律该连坐的范雎惶惶然不可终,终于献上相印,引咎辞职,秦国从此出现人才断档,直到七年后秦庄襄王即位,重用吕不韦和蒙骜这对文武搭档,况才开始好转。

    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仅有一人得善终?

    提到战国,那可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不过那个时候也是涌现了一大批奇人异士,比较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先来介绍一下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信陵君、申君、平原君和孟尝君,这四位在战国时期可是名气威望很大,不过这四人的下场也是很悲惨。

    信陵君。原名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他虽然没有继承王位,也算是魏安釐王的弟弟,被封为信陵君。他处在魏国即将走向没落的时代,为了保卫魏国,他模仿孟尝君还有平原君,自己招收门客,由于他礼贤下士,一时间手下的人士达到了数千。他也曾经靠着自己的势力拯救了魏国和赵国,但是他由于收留门客,一直被魏安釐王猜忌,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魏无忌留守赵国十年,威望巨大。这个时候他临危受命,返回魏国,被魏安釐王封为上将军,也是不负众望取得了胜利。秦昭王认为魏无忌的出现对他产生了威胁,于是派遣人员暗地里诋毁魏无忌,结果导致魏无忌又被魏安釐王猜忌,最后不得以待在家里。为了表示忠,结果魏无忌整在家里和宾客们天天把酒言欢,然后和各种女人厮混,终于因为饮酒过度得病而死,也是死在了女人堆里。

    申君,原名黄歇,楚国大臣,曾经当过相国,而且能力特别强,后来被楚王封赏,赏赐为申君。曾经代表楚国前去游说秦国,使秦国免于灭国;更是后来说服范雎,成功说服秦昭王,使楚国免于灭顶之灾,可以说为楚国贡献了很多。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这可是让申君很是焦急,因为王生前特别的信任他,于是他打算前去看望。他的手下提醒他注意李园这个人,可是申君太过自信,完全不听手下的建议,结果等到楚考烈王病逝的那天,李园的野心终于暴露,他派人刺杀了申君,砍下他的头,而申君的家人也全部被处斩,就这样申君死在了自己的轻率和无知上,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平原君,原名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此人特别的有能力,门下食客数千人,和平民关系也是很好,在赵国境内很受戴。赵惠文王在位时,担任赵惠文王的相国;赵惠文王去世后有担任赵孝成王的相国。当时秦军进攻邯郸,他派手下的门客毛遂前去说服楚王,最终解邯郸之围。平原君也算是运气好,并没有像其他三人一样死的那么悲惨,而是寿终正寝,也算是对得起他生前的作为吧。

    孟尝君。原名田文,齐威王田因齐之孙,他袭封父亲的爵位,被称为孟尝君。孟尝君依靠父亲留下的财产,广招门客,门下食客数千人,可以说是能人异士众多。秦昭王看重他,招他来秦国担任相国,后出逃,多次担任他国相国,足以见证他的能力。不过孟尝君的心特别狭窄,而且手法特别的残忍,还背叛自己的国家,滥杀无辜,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算高。孟尝君也是正常死去的,但是他的结局并不好。因为孟尝君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忙着争着继承他的位置,丝毫不顾亲。后来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他的几个儿子全部死掉了。所以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可怜的孟尝君就这样绝后了。

    总的来说,战国四公子仅信陵君军事才能最高,但和战国四大战将或同时期的其他名将相比就要逊色了,而战国四公子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