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的来说,战国四公子仅信陵君军事才能最高,但和战国四大战将或同时期的其他名将相比就要逊色了,而战国四公子自己豢养门客、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为国家尽心尽力的品格是值得称赞的。

    战国四公子,一个死在酒色中;一个尸首异处;一个断子绝孙;只有一个人得到了善终,可以说四君子的结局并不美好,不过在世上也是留得了名声,这些已经足矣了。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见古今都对士的作用很认同。

    战国末期中原诸国为了抵制强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为自己君王尽力的贵族团体。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观,以及运用人才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英雄,在那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的时代,他们应运而生。同时也造就了以士为尊,以有才者居上的时代。

    喜欢就分享


………………………………

第133章 谁最牛

    战国四公子,谁最厉害?

    信陵君魏无忌位列四公子之首,其能力也都在其他三位之上,除了个人品质上的无可挑剔之外,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此人忠肝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时,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将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此外还有冷静沉着,善于用人等特点,也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在个人能力上,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申君成为楚国的令尹后,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走向强盛,虽然“毛遂自荐”掩盖了申君在支援赵国上的作用,但是其战略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在楚国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说是对权力的贪恋。想要和吕不韦一样给大王戴绿帽子的他,最终被门下的李园给死了。

    提到孟尝君,自然会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门下食客,不过,能养活这平时不干事的三千人,我们首先得佩服孟尝君的有钱任。总的来说,孟尝君没有干出值得一提的大事。

    就对待齐国的内政事务上,孟尝君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私利。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赵国一直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不过平原君的才能不仅不如功绩赫赫的信陵君和申君,也比不上平庸的孟尝君。

    在上党之争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浅充分暴露。而让毛遂自荐,也表明自己之前没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执政赵国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全面无能,促使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为何说战国四公子是六国最大的毒瘤,除了信陵君没一个好人?

    当轰轰烈烈的战国时代步入晚年的时候,秦国的一家独大,令得其他六家诸侯国很压抑、也很受伤!

    为着这种不利局面趋于平衡,也为着自利益的最大化,诸侯国中的“食者非鄙”们纷纷想出了各种“救亡图存”的方式。

    他们或是联盟诸国,他们或是网罗人才,他们或是寻求变革,他们或是力图发展,无一不是追寻着将自做大做强的轨迹而奋发。

    这类人物中的佼佼者,大家所公认的有四个,他们具有一个相似处,都是以“养士”而闻名天下。即以礼贤下士的态度,广招门客,以壮大自势力。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王公贵族出,或是先前国家君主的后裔,因而地,当时代人将这四位仁兄,称作为“战国四公子。”

    这四位,知道点战国历史的人应该是不会陌生的,他们就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孟尝君,名字叫做田文,他老爹是先先前的齐威王的儿子,按辈论资来说,他老爹也就是先前的齐宣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当前的齐愍王的叔父。

    如其他的宗室大臣般孟尝君有着自己的封地,薛邑,他的生活还是蛮富足的。

    因而地,这得以让他可以从容地招收接待从各地而来的宾客,据说,他家的食客已经达到了四位数,约是在三千左右。

    孟尝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在这个事件里,他的三千门客中的两位老兄以模仿鸡叫的绝学和学狗叫偷盗的本事将孟尝君从秦国的软中拯救出来。

    这一事件,虽然让人领悟到了养门客的诸多好处以及即使卑微小人也有妙用的道理,但也让人明白了其实地孟尝君所豢养的众多门客中真实大才的不多,混吃混喝的倒是不少。

    名声很大的孟尝君实际上是称不上“贤能声誉”的,他“养士”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的齐国强盛,而是自势力的扩张,以便更好地掌握齐国的大权。

    而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手段实在不咋的,以一己的私怨,联合着多国部队数年伐秦,将齐国的国力消耗不少的同时,却未有给齐国带来了任何的好处。

    “近交”而又“远攻”,这样没头脑的事,也亏他做得出来。

    孟尝君的个人脾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本颜值不高的他,还自以为是“颜王。”

    有一次路过赵地时,赵国人对他的糟糕形象未有留下深刻印象,而说了一些过激的评判语。

    他一气之下,带领着门客竟是以“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的代价,给自己找回了颜面。

    所谓历史书上所称颂的“贤德人士”也就尽干这些事了。

    齐湣王时代,孟尝君竟然联合着各诸侯国差点就将母国齐国给灭了。

    只是为了一时的意气,置国家利益而不顾,以传统的标准评判,这就是“不忠不孝不智不仁不义”的典范。

    平原君,名字叫做赵胜。

    他是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赵武灵王的儿子,先前的赵惠文王的弟弟,当前的赵孝成王的叔父。

    赵惠文王及赵孝成王当政时代,赵胜一直都是赵国国内极具实力的国相。

    他的门客也不少,据说,也有着小几千人。

    出名的却是不多,我们所熟知的要属那个“毛遂自荐”的毛遂和说着“白马非马”的公孙龙,但以品质而言还是比孟尝君强了些。

    赵胜老兄也是“名不副实”的最佳代表,他最为出名的是他的极度近视眼。按史书上的说法,那就是“利令智昏”的典型。

    赵孝成王四年韩国守将顶不住秦国的压力,自愿将上党之地献给赵国。没有过多的考虑下,赵胜便怂恿着赵孝成王接受了这一烫手的山芋,战国时代后期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也因此而爆发。

    正是这一战,将赵武灵王积累起来的赵国所有家底全都拼光,本该有实力与秦国叫板的唯一诸侯国就此衰落而不振,这也就具有了当年庞涓着了孙膑道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所拥有的功效。

    平原君的真实能耐就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呼呼咋咋的,办起事来一点也不牢靠,只顾着近边的眼前利益,而却不会从长远局面去打算。

    以能力而言,他是极不适任赵国国相这位置的。赵胜又把持着大权不放,最终地,将自己的国家给搞垮。

    申君,名字叫做黄歇。

    他是四公子中的一个另类,他没有显赫的出,即使追溯到先前,他的祖辈们中最可以拿来作为炫耀资本的也只不过是一位曾经在楚王朝中任职过的大臣。

    他的成就全是因为他的奋斗与努力,因而地,“四公子”中黄歇是最有心机,最会玩弄权谋的一个。

    以实际形而论,“四公子”之中,黄歇又是名气最小,实际能力最为低下的一个。

    黄歇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篇,还是在他年轻气盛时做下的。

    那时的楚国是楚顷襄王当政的时代,这位楚王不顾楚国没落的事实,自视甚高,没有联系实际竟然地违反客观规律向强大的近邻秦国发起挑战,结局当然是可以预料。

    楚国连连失地,即将朝不保夕,这时候,黄歇出现了。

    作为楚国的使者,他以出众的辩才说服了秦昭王,得以让由“战神”白起所领衔的秦、韩、魏三国联军撤军了。

    正是有着这样的功劳存在,外加上黄歇想着法子让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安然回归,等到熊完先生继位为楚考烈王后,黄歇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功绩,就成了楚国的相。

    黄歇同志虽然会玩心计,最后还是给人玩了。玩他没商量的是他最为信任的门客李园。

    这位老兄也不简单,他把自己的妹妹顺给了黄歇,后来又建议黄歇将妹妹顺给无子的楚考烈王。

    李园的妹妹很争气,生了个男孩,被立为太子,李园妹以子而贵成为王后,李园水涨船高也被提拔到了高位。

    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就对黄歇下了手,玩了一辈子谋的黄歇同志全族都遭了殃,落得个“四公子”中最为悲惨的结局。

    隆重推出与介绍的是最后一位,信陵君。

    他的名字叫做魏无忌,他是先前魏昭王的小儿子,当前的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其他四公子“养士”,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图个虚名,或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以更好地掌握政权。

    因而地,他们的所谓“礼贤下士”带有很强的目的和动机,这也造就他们对待“士”上难免得有些言不由衷的意味。

    只有信陵君在对待士人的态度上,非常得纯正。

    这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

    当信陵君在赵国临时安居的时候,他和邯郸城的毛公和薛公打得火。

    邯郸城内同样以“好士”而著称的平原君就想不明白了,这两位怎么看也不怎么像有用处的,而且还是地位低下的人,信陵君这么尽力巴结他们是否有点那个了。

    信陵君即刻回了一句,将平原君的“养士”真面目给揭穿:“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并不是真的好宾客。毛、薛是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就听说了,所以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的。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件羞耻的事,看来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喜欢就分享


………………………………

第134章 功高震主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这点上,恰是信陵君所不能苟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

    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

    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我们应该会熟悉,张耳和陈馀。

    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军事上,信陵君干得也不赖,曾经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军,从而将处在危难中的赵国和魏国拯救出来,其中一次还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典故,诗仙李白在名作《侠客行》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

    因为是名声太响,功绩太大,信陵君受到了魏国老大魏安釐王的猜忌,在秦人的离间计运用下,信陵君在郁郁不得志中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从来英雄多寂寞,唯有贤者留其名。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刘邦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后来的人们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中,难以得到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搅动了战国风云,影响了历史进程,或多或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他们是那个时代环境下的特殊产物,由他们点缀下的战国时代更为亮眼,他们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战国四君子中名望最高的信陵君,为何最后沉迷酒色而亡?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中后期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是正儿八经的王族公子。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争之世,人人皆有争心,国国皆有霸志。

    此时的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早已过了谋取些许土地、民众等财富的时期,而是相互敌视,伺机攻灭他国,像郑国、鲁国、宋国、陶国、邹国、莒国等小国已经相继被大国吞并,仅留下了号称战国七雄的七个较大的国家。

    秦国一国独大,成为让六国既害怕又嫉妒的国家。魏王为了抗衡秦国,支持信陵君仿照齐国孟尝君那样招贤纳士,得门客数千人。信陵君充分发挥自优势,进而纵横捭阖,组织起两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合纵运动,将秦国击败,名扬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国之栋梁,为何晚年郁郁而终、死不瞑目呢?

    这一切还得从他发动的两次合纵运动说起。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撤换廉颇,改让赵括主持军政,在长平被白起统率的秦军打得惨败,赵国士卒战死和投降后被坑杀的多达四十五万余,精兵强将经此一战几乎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赵国惠文王在位三十多年积蓄的财力、物力经此一战耗费的也基本上所剩无几,赵国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危机。

    正在此时,秦军在王陵的带领下,硬是不依不饶地杀了过来,将赵国邯郸城团团围困,大有不灭赵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赵孝成王被迫起用廉颇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邯郸城的防务。邯郸城的守军几乎全是老弱病残,赵国精壮士卒十之七八死在了长平。赵国一方面由廉颇率领残军拼死抵抗,一方面让平原君赵胜出使魏国、楚国等国,试图发起合纵,联合攻秦,以解国家危亡之急。

    因为平原君赵胜娶的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魏安僖王尽管从内心深处害怕得罪秦国,不想出兵相救,却又不好拒绝姊夫平原君的相求。魏国答应出兵救援赵国,派晋鄙领兵十万北上。平原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楚国,楚王原不答应出兵,多亏了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胁迫楚王就范,圆满完成了使命。

    可是,正当魏军向邯郸行进的过程中,秦国通过细作得知后,就派人威胁魏王:若救援赵国,下一步秦军锐士将直下大梁城。魏王害怕了,慌忙下令晋鄙停止前进,驻扎在黄河边上的邺城,静观事态变化。

    此时的邯郸城已被秦军围城两年多,城内早已绝粮,饿死的人很多,易子而食、析骨为炊的人间惨剧再次上演。回到邯郸城的平原君天天派人来魏国催,希望魏王早发兵救援。信陵君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劝谏他的魏王哥哥让魏军赶快进军,偏偏魏王被秦国吓破了胆,硬是不同意。

    在这种况下,信陵君坐不住了,毕竟自己的亲姐姐还在邯郸城,而且天下人都知道,这次合纵是由他鼓动魏王发起的,若是就此宣布失败,魏国将失信于天下,以后谁也不会再相信魏国、再相信他魏无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