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鲁国这些富裕又盛产人才的国家,秦国看起来什么都没有。
尤其是面对三晋时,早期的秦国面临着随时被吞没的危险。三晋地区是原来晋国的所在,赵、魏、韩三国瓜分晋国后,他们成了秦国要面临的强敌。这三个国家虽然地盘都不如原先的晋国,但他们在经历各自的改革后,国力大增。而且,他们都把当时弱小的秦国当成可以瓜分的对象。双方屡次交战,各有损伤。不过,赵、魏、韩三国直到最后,也没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跟秦国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经历的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秦人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靠血战奋斗出来的历史。他们除了要面对三晋,更要面对羌戎。羌戎在一段时间内,曾是中原大患。周天子为了激励秦人平定羌戎,曾许下诺言,只要秦人可以赶跑羌戎,那么,羌戎的土地,就可以归秦人所有。
秦国最初几任国君,都是在与羌戎的交战中去世。秦人虽然常被中原诸侯认为是落后的国家,但与羌戎相比,他们的组织形式仍是比较先进的。而秦人在近百年与羌戎的交战中,也形成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等到秦人平定羌戎后,他们等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秦国所处的关中,虽不如齐国、鲁国富庶,但却十分的险固。这是一个四塞之地,除了跟三晋地区有接触,其他诸侯国根本打不到它。后来贾谊在《过秦论》中,就赞誉了秦地的险要。“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代以后,许多王朝定都关中,也是看中了这里险要的地理环境。
不过,仅仅凭借这些,依然无法让秦国真正得以避免被瓜分、吞并。三晋的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杀进秦国。三晋当中的魏国,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接连击退秦军,占领秦国的河西地,挥师关中。秦国大败。
而这次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秦国的贫弱。所以,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是得让秦国富强起来。而三晋地区的存在,也一直在刺激着秦国,让他们如履薄冰,不敢松懈。
而在秦孝公时期,商鞅登上了秦国变法图强的舞台。商鞅本来是卫国人,曾长期居住于魏国。在魏国的时候,受到魏国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这两个人都是魏国变法图强的关键人物。跟过去的变法不同,商鞅的变法,不只是对秦国进行边边角角的敲敲打打,而是由里到外的翻新。
秦国当时的制度,跟三晋地区赵、韩、魏三个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商鞅的变革,其实一定程度上,引进了三晋地区的制度。尤其是魏国李悝变法时采取的制度。商鞅用了不少。如李悝编纂的《法经》,后来商鞅就拿到秦国,成了秦国法律的来源。
郡县制、军功授爵制,以及世官制的废除,都可以看出商鞅从三晋地区引进的痕迹。当然,商鞅的变法,相比较于其他变法的优点在于,它更持久。即便是商鞅被杀后,他推行的变法仍然可以被推行下去。
除了秦国,三晋地区赵、韩、魏三个国家,也有自的缺陷。他们之间虽然同时从晋国分裂,并组成联盟,却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都有矛盾。这些矛盾一旦被刻意的挑拨和激化,就会他们的塑料花谊,瞬间崩塌。这使他们多次错过了灭秦的好机会。等到秦国真正富强起来,三晋与秦的关系就调换过来。他们成了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
魏国作为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是怎样衰落的?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40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由于瓜分晋国时,魏国得到了晋最为富庶的土地,加之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能臣良将,率先在国内推行变法,和当时相对有利的国际局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当时韩、赵、燕实力尚弱,齐国忙于田氏代齐,秦国经受四世之乱,楚国因受吴、越重创而被迫暂时收敛锋芒,魏国在一段时间内极为夺目。
军事上,靠着精锐的魏武卒,魏国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公元前409~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夺秦临晋、元里、洛等五城,长驱直入至郑,又于前389年在晋大破秦军50万,尽收河西之地,锁秦于洛水以西八十载。公元前404年,魏文侯趁齐相田和去世,田氏家族内乱之机,挥师东伐齐国,兵临齐之长城,将齐国的势力遏制在山东半岛,又于前406年派大将乐羊跨境灭亡了中山国。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时,合三晋之兵南下,占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打得这个曾与晋争霸达百年之久的大国节节败退,屈求和。
文化上,魏文侯尊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大兴儒学,魏国取代孔子的老家鲁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在战国初期,魏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其声势比之当年的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局势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马陵之战后,魏国在列国的围攻下,连遭惨败,国力益衰竭,魏惠王无奈之下,先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称对方为王,后又被迫与秦结盟以抵御齐楚。
昔横扫天下的霸主,沦为了秦齐楚三强争霸的筹码,以至于魏惠王悲哀地感叹: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失秦地七百里,河西尽丧,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耻之!
喜欢就分享
………………………………
第130章 魏国改革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独霸天下的超级大国,沦落到如此地步呢?我们来复盘一下当年的国际格局,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第一,四战之地,分乏术;四面树敌,结怨天下。魏国衰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坑死人不偿命的地理位置,虽然魏国继承了晋最为富裕的领土,却也给自己带来了列强环伺的困局。从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七雄中的其它六国,除了地处北方的燕国外,都与魏国接壤。地处中原的魏国,西有强秦,南有韩、楚,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国力强盛时尚且可以四面出击,一旦力量有所不济,就会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马陵惨败后,元气大伤的魏国立刻遭到了齐秦楚赵的四面夹击,疲于应付,最终国力衰竭,一蹶不振。两千多年后在世界大战中因两线作战而力不从心的德意志帝国,对此想必是感同受吧。欧洲的夹心饼干德国,与魏国同病相怜。魏国对外的盲目扩张,也导致了魏国霸业的败落。魏武侯时代,魏国虽然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下了极为严重的战略错误。早在魏文侯时代,吴起就提出了集中力量灭秦的主张,如此魏国既可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又可得关中之险而谋取天下。而魏武侯急功近利的采取四面出击的扩张政策,让列国饱受魏兵掠地之苦,就连同属三晋的韩、赵两国,也因受到魏国的抑制而心生怨恨,直接导致了魏文侯苦心经营的三晋之盟的瓦解。继任的魏惠王自认为凭借魏国一国之力足以独霸诸侯,无视魏国已经四面受敌的窘境,对外频频用兵,和韩、赵盟国大打出手,或攻取邯郸,或兵临新郑,使魏国成为天下诸侯的众矢之的。苦不堪言的诸侯们一致认为:不把这个巨无霸整趴下,咱谁都别想有好子过。在齐、楚、秦、赵、韩数十年如一的群殴下,魏国国力再强,块头再大,也终有寡不敌众的一天。
第二,错失人才,魏材秦用。在战国这样伐交频繁的大争之世,济世之才无疑是各国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魏国兴起很大的原因正是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吴起等人才,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猜忌吴起,迫使其离魏去楚,已经是一大败笔,而魏惠王在用人上所犯的错误,比起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魏惠王不听公叔座之言,放走商鞅,让宿敌秦国益强盛。魏惠王轻信庞涓之言,问罪孙膑,让魏国遭到了桂陵、马陵的重创,精锐之师尽丧。魏惠王晚年,魏人公孙衍、张仪又先后为秦惠文王所重用,前者在雕大破魏军,斩首八万,后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骗得魏惠王将上郡割予秦国,开山东六国“以地事秦”之先例……魏国的人才在本国不受重用,在秦国却能大施拳脚,一展鸿图,魏惠王的刚愎自用给国家带来了灾难的后果,魏国因重用人才走向强大,又因失去人才而走向衰亡。
第三,迁都大梁,顾此失彼。将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是魏惠王所犯的又一致命错误。魏惠王的本意,应该是要以此巩固自己在东方的权威,以便同齐楚争霸中原。但战略重心的东移,让魏国对西部领土的控制力大大下降,给了长期被魏所遏制的秦国可乘之机。马陵之战后,秦国趁机攻魏,俘虏魏公子卬,又攻破岸门,俘虏魏将魏错,甚至旧都安邑也一度失手。而在魏国迁都前,秦国对河西之地无力插足,至多只能通过函谷关要道攻取河南少许琐碎土地。这其中除了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力大增和马陵之战让魏国实力衰退外,迁都大梁也确实给秦国带来了转机。魏惠王一心沉醉于称霸中原,始终没有把秦国视为重点战略目标,有意无意的忽略来自西方的威胁。然而,历经变法后的秦,已经是不可小觑的虎狼之国了。公元前319年,年过八旬的魏惠王带着莫大的遗憾和悔恨撒手人寰。此时,魏文侯一手开创的霸业早已烟消云散,魏国沦为了在秦与齐、楚之间摇摆不定的二流国家。94年后,秦军水淹大梁,魏王假献城投降,曾经雄霸天下,令诸侯闻风丧胆的魏国,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战国七雄首先称霸的为何是被强敌环绕的魏国,而非国土更广的楚国?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国君为诸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格局形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在这七个诸侯国中国土最广漠、历史最悠久、人才最众多的国家是秦、楚、齐三国,但是在七雄中首先称霸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魏国。
从立国初,魏国就是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力量,到了第二任国君魏武侯时代,魏国国力达到顶峰,此时的魏国已经在西部从秦国手中夺取大片土地,还联合韩赵两国进攻齐、楚,此时的魏国俨然成为了中原大地上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四周强敌环绕。西有秦,南有楚、韩,东有齐,北有赵,地缘形势恶劣,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及楚国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处处不占优势的魏国是通过哪些手段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霸主的呢?
第一,重改革。
中国历史从秋步入战国,各个诸侯力量为了在益激烈的争霸战争中获得胜利,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现在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封建制迈向郡县制的转折点,在这个弯道上,谁能首先迈向郡县制谁就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谁就能统一中国。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这场改革竞赛中最后胜出的是依靠商鞅变法成为郡县制国家的秦国。如果说商鞅变法是这场改革的终点,那起点在哪里呢?在魏国。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听取了大量建议后,决定任用李悝为宰相负责变法。李悝曾任郡守,有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阻碍魏国发展的矛盾点在哪里。他认为魏国想要富强,必须对一下几个方面动手术:第一,土地;第二,经济;第三,法律;第四,政治。
在土地政策上,李悝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建立了按照粮食产量进行比例税收的财政体系。在传统的井田制下,土地被人为分割成属于农民、贵族的小块。被分成小块的土地远看类似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制。这些土地统一由农民耕种,收成按照地块的实际产量分配。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在耕种属于贵族的土地时候粗心大意,造成贵族地块的粮食产量不高。第二,由于土地被分成小块,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经过李悝改革,魏国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魏国农民生产积极得到提高,粮食产量连年攀升。
在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后,魏国面临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粮食收获有极为确定的季节,所以到了收获时节各家各户都着急卖粮,粮食价格不可避免的下跌。到了季播种的时候,由于冬天消耗,所以粮食短缺,粮价又会升高。这就造成了李悝所说“谷激àn)伤农,谷贵伤民”的问题。于是在经济政策上,李悝推行开籴法,通过国家在粮激àn)时高价收购、粮贵时低价出售来平抑粮价。开籴法为粮食生产营造了十分优良的经济氛围,给魏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
在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经济问题后,李悝开始着眼于社会秩序。在西周时期,各国都是以礼治国,到了秋时代,礼崩乐坏,依靠非强制的礼来治国已经行不通了。战国时代各个国家虽然也都开始使用强制手段惩罚为非作歹的“盗贼”,但由于没有通行全国的法律条文,所以处罚措施的不确定很大。同样的犯罪活动在一个官员判处监,另一个官员就可能判处黥刑。百姓无法预料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这直接影响了社会治安的进一步提升。于是李悝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法典《法经》。《法经》中不但详细规定了对具体犯罪行为的处罚措施,还给官员侦察案件、审理案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
在政治层面,魏国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诸侯国要面对的问题。传统封建社会施行爵位、官位、俸禄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李悝说这是“父有功而禄,子无功而食之”,造成的问题就是无能的贵族消耗了国家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影响了有能力士人的启用。于是李悝在魏文侯许下废除了贵族阶层的社会特权,收回了世代相传的爵位俸禄,并将这些收归国有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赏赐给有功劳的新人。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魏国建立了一新型的官僚系统。在新的系统中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才能得到赏赐,赏赐给官员的爵位、官位、俸禄也不再世袭。由于废除世卿世禄制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在政治层面的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是得益于魏文侯的决心和李悝的政治智慧,干戈化于无形,改革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喜欢就分享
………………………………
第131章 魏国荣耀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魏国的国力蒸蒸上,国际上一大批士人前来魏国效力。此时魏国的政治权力已经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了士人阶层手中,几近完成了政治贵族化向政治官僚化的转变。魏文侯授权李悝进行的这场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之举,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绝非是他一、二人之力所能及。在魏文侯和李悝的后,还有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批杰出的士人。
第二,主动改变不利的地缘环境。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分的的土地最为险要。魏国地处中原交通要道,四周除了同秦、齐、楚、韩、赵四个强国相邻外,还同中山国、郑国、卫国接壤。在如此不利的地理位置上想要富国强兵,魏国就必须改变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军事版图。于是魏文侯首先向北吞并中山国,向西从秦国手中夺取黄河以西直到洛水的西河之地。另外还同韩赵两国交换土地,使原本分散的土地得以统一。
第三,重视联盟。从魏文侯到魏惠王,魏国的强大离不开韩赵魏三国联盟。韩赵魏国土面积相当,又处于中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