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就是因为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所造成的,而秦国在这个方面就没有可担心的地方,没有哪一个诸侯国能在战略上实现围秦国就魏国。所以说魏国根本没有办法去攻打秦国,如果他们去攻打秦国,那么其他的诸侯国很有可能在此时趁虚而入,在背后捅刀子。最后魏国的结果也不堪设想,在受到东西两大诸侯国的轮番攻打之后,他们也会彻底丧失中原霸主的地位。
其次,跟经济较为落后的秦国比起来,魏国更倾向于占领东方的土地,所以将国家的战略重点都投向了东方的平原地区,就好比现在国家面临了一个选择,你要去攻打一个国家,一个是穷的国家,一个是富有的国家,你会选择去攻打哪一个呢?想都不要想,肯定是去攻打富国。秦国当时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闭塞,与东方各国比起来交通不便,而且其国家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于东方的诸侯国,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将开疆扩土的重点放在此地,而是放在了东方更为广阔的平原地区,那里的土地非常适合耕种,交通也非常便利,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非常的快速。
喜欢就分享
………………………………
第127章 历史没有如果
再者说,虽然相比于东方的繁荣国家来说秦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并没有那么容易就会被摧毁掉。在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之后,凭借着厚实的底子,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魏国虽然说是得到了非常重点的地区,但是毕竟是与三个国家瓜分的晋国,从人口和土地面积来说,都不能够跟之前的晋国相提并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晋国三分,这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如果说魏国当时灭掉了秦国的话,其他诸侯国势必不会坐视不管,一定会出兵进行干涉,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时,每一个诸侯国都非常惧怕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打破了天下均衡的局面,这也是三国时期刘备跟孙权联合起来的原因。战国时期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年齐国围魏救赵就是怕魏国过于强大,威胁到自的发展。到了战国的中后期,东方的6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讨伐齐国,也正是因为齐国在灭了宋之后国家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从而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而这一切就是为了房子,有一个国家过于的强大,所以如果魏国想要灭掉秦国的话,那其他的国家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其实这背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国初期的魏国综合国力虽然说非常的强大,但是也没能够到一国独大的地步,他们确实处于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实际上也是继承了秋时期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并不是由自己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如果我们查看整个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是晋国和楚国两个国家在争霸中原,而其他的诸侯国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称霸的时间都非常的短暂,但魏国却没有继承晋国的疆域与实力。为了能够维持自己大国的地位,免于被其他的诸侯国讨伐,所以在战国初期他们也只能够与韩,赵两国相互联盟。所以说从实力上来说他们是不具备的。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历史不可改变。但是,我们的思维想象力却不受限制,让我们来一次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是这样发展的……
如果赵氏孤儿蒙难。赵氏孤儿,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孤儿了,乃父赵朔,与屠岸贾同朝而深为其怨,屠灭杀赵全族,仅一孤儿漏网,此即赵朔遗腹子,据传匿出宫时,曾谓苍天:“如天有眼,保赵家,则不哭。”其果不哭,遂活之。这其中亦仰赖公孙杵臼与程婴,一以死保幼主,一蒙冤抚养之,待得幼主成人,是为赵武,遂光大赵氏,谥为赵文子。其后方有三家分晋。而晋国因此而亡。晋国本为中原霸主,分为三国,其赵、魏皆为一时之雄,曾数拒强秦之辱。由此可见,晋国国力非同小可。但是分晋后果也很严重。这就是在讲究实力的秋战国时代,以赵魏之实力,可以自保,但不足以一统天下。三分的过程其实就是内讧,大伤元气。本为中原霸主的晋国自从赵武之后,实力大减,盟主之位拱手相让。虽有悼公短时称霸,亦是回光返照,因为悼公虽有能耐,可是寿命太短,未能全面振兴晋国国威。其后方有秦国之雄起。试想,如果晋国依然为晋国,而有韩赵魏之人才,秦国能有如此之强吗?那大秦一统之伟业能否实现尚是疑问。中华文明如何发展也是难以预料的。
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如果在逃出宫时不是睡得正香,没有吵闹,那如何骗得了守卫的盘查?如果此关不得通过,当然赵氏灭族,当然三家分晋无以言说。那么天下是否是晋室天下也未可知。当然,一切如果而已。
当然,一切源于如果。如果以上成为现实,那么中华历史必将改写。但是,这“如果”如果真的成立,会有后人在这里妄批古今吗?
晋分三家后,魏国占得先机,拥有天下最肥沃的产粮之地,这是外在因素。对内而言,魏文侯启用李悝,经过一系列变法,经济实力渐渐强大起来,随后吴起又训练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使得军事实力成为七国之首。经过一番准备后,魏国对秦国发起了战争。
魏国为什么攻击秦国?这要从三晋联盟说起。晋分三家后,起初魏、赵、韩三国关系并不好,还有彼此内斗的趋势。赵国想拉拢魏国攻击韩国,韩国想拉拢魏国攻击赵国,魏文侯的大脑最清醒,当时诸侯林立,只有三晋联盟才能更好的发展,赵、韩两国也没意见,于是三晋联盟产生了。当时赵国在北,韩国在东,而魏国在西,因此只能与秦国对上。
此时秦国政治混乱,国力衰弱,吴起的进攻相当顺利,很快攻下秦国的临晋、元里,随后又拿下郑县,兵锋推到了渭河平原。秦国担心有灭国风险,立即拉拢齐国和楚国,可是齐、楚两国只是攻击魏国在东边的飞地。魏文侯对此不管不顾,命令吴起继续攻击秦国。不久,魏国就占据了河西,秦国被赶到当初的牧马之地。
占据河西之后,魏文侯没有继续进攻秦国,而是加强这块地方的统治。在河西建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并拜孔子的弟子,当时的大儒子夏为师,将他请到西河郡建立西河学派,让西河郡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许多秦国人才到此求学,导致秦国人才外流。由此可见,这是魏文侯的绝户计,也为下一步进攻秦国打下基础。
可是,实力强大的魏国虽然能吊打秦国,结果却没有灭亡秦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与三晋联盟有关。三晋联盟虽然让魏、赵、韩三国不再内斗,却也有一方有难,其他两方需要支援的条约。当时魏国在西边节节胜利,可是赵国却碰到了阻碍,抵挡不住中山国的攻击。南边的韩国与郑国的战争中,被楚国和宋国干涉,也不得不向魏国求救。
魏文侯没有办法,出兵帮助赵国摆平了中山国,也帮韩国击败了楚国和宋国,但同时也拖住魏灭秦最好的时机。虽然在这些战争中,魏国自己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国力也被一点一点消耗。最关键的一点是,魏国占据中山国的过程中,也占据了赵国一些地方,攻击宋国时,魏国也顺手占领了韩国一些地方,这在三晋之间埋下了内斗的种子。
魏武侯初期,魏国攻击楚国占据大梁城,楚国拉拢秦国和齐国共同伐魏。魏武侯将注意力回到秦国上,河西的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一举击溃50万秦军,一路打进秦国腹地,大有灭秦之势。然而此时魏国朝堂发生内斗,魏相公叔痤诬陷吴起,吴起被迫逃往楚国,这次攻秦之战就此停止。随后,魏武侯放秦国质子回国,不久立为国君,这便是秦献公。
秦献公约定,只要自己在世就不会主动攻击魏国,这让魏文侯不再攻击秦国,魏国的注意力从西边转到东边。而此时的三晋联盟濒临破灭,魏国的实力虽然还是战国七雄之首,但齐国、楚国、秦国纷纷变革,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特别是秦献公三战击败魏国,重新夺回河西之地,魏国再没有吞并秦国的机会了。
纵观战国前期的百年时间,魏国实力独霸诸侯,完全有机会灭掉秦国。但是魏国成也三晋联盟,败也三晋联盟,最终被赵、韩两国拖进战争泥潭,魏文侯时期没有时机灭掉秦国。魏武侯初期,吴起推进秦国腹地是最后一次机会,可惜魏武侯听信公叔痤的谗言,导致吴起逃往楚国,魏国再无机会灭掉秦国。
人类寻回过去记忆的同时,许许多多穿越历史时空的,传达人们善良的愿望。可现实告诉我们,历史无法改变,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历史也就没有历史。
历史的车轮带给了我们文明和进步,历史发展进程诉说着血和泪,多灾多难的沉淀。无论美丽抑还是悲哀,历史就在那里已成为故事…无法改变。尘埃落定,唯有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人们说如果,不过是对过去的遗憾或庆幸,更多的许是对未来的期盼或预警吧。人们毕竟需要从历史之中有所收获。
读史早知今事;看花还惜旧时人。我们其实并不都是永远的旁观者,但是我们首先要清醒地知道历史曾经怎样,将来又会怎样。
若干年以后,我们的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不管是不是风过无痕,我们的印记没人能改变。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句话是由马未都先生说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时代,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态度,谁也没有处在当时那个朝代,谁也不清楚真相,而道理就是人们当下通过对历史的是非得失而认定的与理。
道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总的来说,能称之为道理,还是需要大家普遍认同的。讲道理,需要有理有据。历史观也一样,也需要有文献、文物等佐证。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从雪维洞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从认知改革、农业改革,到科学改革、生物科技改革,我们用几千个世纪的“弹指一挥间”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
喜欢就分享
………………………………
第128章 历史充满偶然性
三晋,曾经是战国最生猛的角色,为何他们无一能统一天下?
春秋时代曾被奉为中原正统、与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对峙许多年的晋国,到战国便一切作三,分成了韩赵魏三家。
而就当时而言,这三个新兴的诸侯国,也是中原大地最富进取心、最有生机的力量,
也因为这缘故,三晋对谁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颇为关心。譬如孟子来到魏国之际,魏襄王就曾问他:“天下会统一吗?”
孟子很是斩钉截铁:“当然会统一。”
那么后一个问题就来了,那就是魏王。。。。。。
………………………………
第129章 三晋悲歌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喜欢就分享
从秋到战国的转折点是三国分晋,之前强大的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个小国。其实,这也是秦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虽然秋时期秦国也一度和晋国争霸,但在晋国分裂之前,晋国始终保持着对秦国的战略优势,秦国基本上只能自保,没有多少能力能够主动出击,更没有能力直接威胁中原地区。原因很简单,只要秦国要出中原,就必须经过晋国的地盘,而晋国只要封锁关中盆地的出口,秦国就出不来。
三晋分立之处,魏国也曾经占据上风,并一度对秦国形成压制之势。但魏国的小霸主地位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衰落了。因为魏国仗着自己强大,几乎把周边的秦国、赵国、韩国都欺负遍了,而且试图欺负齐国。最后是齐国在马陵之役把魏国击败,魏国开始衰落。秦国也击败了魏国,魏国就失去了优势地位。
魏国衰落之后,秦国就开始不断主动出击,韩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秦国打垮,接连丧师失地。而且,韩国占据着秦国出中原的必经之路,所以,在三晋分裂之前秦国打不出来,但现在面对的是弱小的韩国,秦国进出几乎没有什么障碍。韩国只能不断割地求和,和秦国的边界线不断后退。
三晋分裂的同时,秦国也在经历了变法之后不断强大起来,对关东各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有了六国合纵抗秦的建议。但这时候只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主动进攻秦国,都非常困难。原因也很简单。就像晋国可以轻而易举的封锁秦国出中原的通道一样,秦国只要在六国攻秦必经的函谷关一带坚守不出,六国也无如之何。
更重要的是,六国在联合攻秦的时候,也是各怀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都不肯积极进攻。比如齐国在六国联合攻秦的紧要关头,偷偷抽调军队回去灭宋去了。之前齐国和楚国、魏国都对宋国垂涎滴,但谁都不先动手。而在六国联合攻秦的时候,齐国作为合纵的盟主,却偷偷灭了宋。
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不断向北扩张,也让关东几个主要国家都感到很紧张,尤其是临近的魏国和齐国,对楚国都非常警惕。尤其是齐国。楚国在灭了吴国之后,不断北上,已经和齐国接壤,而秦国对齐国来说,中间还隔着三晋,根本说不上有什么直接的威胁。所以,相比之下,齐国对楚国的警惕远远超过对秦国。
这也是在合纵之说大肆流行、六国联合攻秦的议论在六国最为流行的时候,秦国仍然能够通过连横轻而易举的破解了六国合纵的原因。秦国和齐国相约,各自称帝,齐国也是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因为对齐国来说,秦国没什么直接的威胁。秦国如果能够压制三晋,对齐国的扩张也是有利的,比如齐国就可以进攻燕国。
相比之下,秦国的地缘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关东六国比较强势的时候,秦国可以闭关锁国,闷声大发财,等到秦国国力强大了,要打出来,首先就是进攻韩国,而韩国也只能向六国求援,但真正出兵救援韩国的,一般也只有赵国和魏国,因为三晋这时候已经明白了,他们虽然分裂了,但仍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所以,秦国不断进攻韩国,不仅是不断的蹂躏和打击韩国,也是不断的消耗赵国和魏国。而这时候秦国又征服了巴蜀,后方的补给更加稳定,同时战略纵深也在不断增加。而赵国和魏国、韩国,都没有什么战略纵深,也没有什么可供他们继续开拓和扩张的空间,只能在内部挖掘潜力,消耗一点就少一点。
但三晋的重要又在于,在秦国不断消耗和削弱三晋的时候,齐国和楚国无动于衷,作壁上观,各自忙各自的,而当秦国开始进入收割阶段之后,先后消灭三晋,对齐国、楚国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了,齐国和楚国都没有机会反抗了。齐国甚至是在秦灭三晋和燕国之后就直接投降了。楚国虽然抵抗了一阵子,但也已经孤木难支了。
赵、魏、韩三国如此强大,为何没能瓜分秦国?
在秦国立国开始,在诸侯国中,并不受尊重,大家总认为它远离中原,偏居西方,跟游牧民族混杂在一起,与蛮夷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直到周朝东迁时,秦人立下功劳,这才被封为诸侯建国。但秦国还是太弱小。比起齐国、鲁国这些富裕又盛产人才的国家,秦国看起来什么都没有。
尤其是面对三晋时,早期的秦国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