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空了一天肚子的魏国文武们在王宫里狼吞虎咽地饱餐一顿后,又恢复了精神。

    魏王魏假神色黯然地道:“诸卿,如今大梁城内粮食断绝,民无居处,已是绝地,寡人想投降秦军,诸卿以为如何?”

    “大王,臣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城内还有精兵五万,囤有三万粮食,不能不发一箭、不折一兵就投降啊!”一名文官奋声大呼道。

    “五万精兵都站在了屋顶上,三年粮食也都喂了鱼虾,再过几天,恐怕大人连喊都喊不动了!”一名武将讥笑道。

    众朝臣闻言默然:想想自己家人都在屋顶上饿得饥肠辘辘,嗷嗷待哺,一时腰杆再也不起来。

    魏王魏假见众臣俱各丧魂落魄,哽咽着下令道:“寡人不德,罪及臣民,如今只有出城投降一条路了!”

    次,魏王魏假遣使出降。王贲大喜,欣然受了降表。当,便令秦军堵上决口,帮助魏人抢险救灾!

    至此,魏国正式灭亡,秦国尽收魏地!

    公元前226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楚国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王贲即回军北上,于公元前225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魏假出降,魏亡。秦国在魏国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魏国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战斗力惊人,闻名天下的魏武卒!这支军队到底曾经有多强?靠着这支强大的军队,魏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在战国七雄中,魏国除了没有和燕国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外,其余五国都被魏国车轮战打败完了!魏国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时间里,连续攻秦,尽得秦河西之地,几乎都要灭掉秦国!魏国打败了楚国,夺取了楚国淮北之地;打败了韩国,包围了韩国的都城,差一点灭掉韩国,却被齐国破坏了;魏国打败了赵国,还曾攻破邯郸;即使是魏国在庞涓兵败,十万大军被齐国俘虏杀害后,还是打败了齐国,和齐国重新会盟。即便是后来的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取的也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也从来没有车轮战一个一个打败六国的经历。

    为什么变法最早、盛产人才、地理位置优越、军事强大的魏国没有统一六国,反而是个项条件都不如魏国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呢?

    首先,魏国的发展战略严重失误。

    魏国是战国初期甚至到中期都是实力都是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如此强大的国家却一直没有制定一个正确的持之以恒的发展战略。最开始的时候魏国选择对秦国下手,一举攻占秦地600多里,秦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然而魏国却满足了,没有趁胜追击,反而又向东边扩张。待秦国恢复国力后死追着魏国不放,魏国却只是疲于防守!魏国却又把多出来的兵力用来攻打楚国、韩国、赵国、齐国等,魏国虽强,但并没有强到可以一个打五个的地步啊!最后的结果是魏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失去了统一六国的机会!

    其实魏国历代君主或许根本也就没有统一六国的气魄和想法,他们的想法还是停留在秋时期做霸主的时期,但是历史之潮流,早已经过了那个时期,所以魏国的发展战略严重失误!正是因为魏国的失误给秦国提供了机会!

    其次,魏国没有利用好本国的人才,反而是给秦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为秦国统一六国贡献巨大!战国时期的经纬之才,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七个都是出自魏国,如果魏国重视人才,重用其中一两个,何至于亡国的地步?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立下巨大功劳的大臣如商鞅、张仪、范睢、尉缭子四人都是魏国人,如果魏国能够重用这四人,那么统一天下的一定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

    再次,变法程度不同。魏国的变法较秦国的商鞅变法温和的多,但同时对旧贵族的打击也就小得多,这也就造成了魏国的旧贵族实力强大,这也就严重的影响到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反观秦国,旧贵族经过了商鞅变法残酷打击,灭族抄家者不计其数,反而使秦国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后来者居上超过了魏国。社会属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国家实力,所以秦国的生产力超过了魏国的生产力,国力自然也就超过了魏国!

    最后,魏国轻视骑兵。魏国是有一支强大的魏武卒,然而也正因为此魏国一直轻视骑兵,造成骑兵的发展严重滞后!魏国疆域辽阔、周边又都是强国,步兵行军速度远远不如骑兵,贻误战机非常严重!而秦国最后统一六国靠的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所以虽然魏国变法最早、盛产人才、地理位置优越、军事非常强大,但是正是因为魏国发展战略的严重失误、人才的流失、变法不够彻底、没有骑兵,最后统一六国的历史机遇被秦国夺走!魏国被秦国灭掉!

    想当初,智瑶荀瑶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赵氏不给,荀瑶大怒,联合韩、魏两氏攻击并击败赵襄子。赵襄子慌忙退守根据地晋阳,荀瑶包围并引晋水灌城二年之久。在水淹赵家的晋阳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亡国。”智瑶说者无心,韩康子、魏桓子听者却是有意。因为汾水可以用来淹没晋阳城,也可以用来淹没魏氏的安邑城;而绛水则可以用来淹没韩氏的平阳城。于是,韩康子、魏桓子暗中联合赵家的赵襄子,把智家灭了,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但历史就像调皮的孩子,最终还是与魏国开了个不小的玩笑。魏国即便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仍然逃不过被水淹灭国的命运。不过,话说回来,王贲引汴河之水灌淹大梁,只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顶多算是导致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那么,导致魏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人才!魏国的人才流失与人才凋零,才是魏国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魏国真正成为诸侯国,是在魏文侯时期。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王侯,在他在位期间,招揽、任用了大量的当时顶级人才,如田子方、李悝、翟璜、西门豹、乐羊、吴起等等。正因为魏文侯能够重视人才,求贤纳士,所以魏国才一举跃居当时的强国之列,并为后来魏惠王前期成为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然,令人感叹的是,魏国历史上竟仅有魏文侯能够真正做到求贤纳士,魏文侯以下,魏国历代国君,就像九斤老太太说得那样,是一代不如一代,直至魏国灭亡。

    魏文侯之后是魏武侯。魏武侯于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在位,在位时间16年。在这16年的时间里,魏武侯干得最错、最蠢的一件事就是任人唯亲,听信公叔痤的话,把吴起bī)去了楚国。魏武侯之后是魏惠王。魏惠王在位时间长达51年,在执政前期,他凭借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积攒下来的家底,俨然成为了当时的天下霸主。史料说明,在魏惠王执政的51年时间里,至少与其他诸侯发生了21次战争,平均不到三年便有一次战争。这是一个惊人的战争频率,以魏国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频繁的战争。

    魏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频繁的、毫无章法的、吃力不讨好的战争?根源就在于魏国缺乏像商鞅、孙膑、范雎这样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人才。实际上,商鞅、孙膑和范雎本来是有可能替魏国出力的,但魏惠王却有眼无珠、一再错失。

    喜欢就分享


………………………………

第126章 魏国教训

    魏惠王屡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似乎也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在其执政后期开始招贤纳士,孟子、邹衍、淳于髡等便是在这期间来到魏国的。但这些人终究与魏惠王不是一路人,所以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从魏惠王到魏国灭亡,还有五位魏国国君,分别是魏襄王、魏昭王、魏安厘王、魏景闵王和魏王假。

    魏襄王用如耳而排斥成陵君,被苏代、张仪等忽悠得团团转;魏昭王时重用芒卯,但芒卯只善诡诈之术,实在难堪大用,我们就不去多说了。

    魏安厘王时,信陵君魏无忌可谓大才,然而在公元前257年,为了援救赵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从此客居赵国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47年,才回到魏国。信陵君回到魏国,马上组织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于是秦国采用离间计,挑拨魏安厘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再次不受重用,终于自暴自弃,酒色过度而死。而魏景闵王和魏王假时期,魏国已经如砧板上的鱼或癌症晚期的病人,只能任人宰割,已经无药可救。

    我们梳理、回顾魏国走向灭亡之历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即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魏文侯能够重视人才,魏国便得到发展;魏文侯之后,魏国历代国君既不够重视人才,也无法善待人才,导致人才流失或无用武之地。于是,摆在魏国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四面强敌环伺,基本无险可守。迫于形势,魏国最先开始变法,走上了强国之路。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兴修水利,奖励耕战,国力大增。各国优秀人才听说魏文侯贤明,纷纷来投,特别是吴起的到来,为魏国建立起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团——魏武卒。此时,秦国正处于百年衰落期,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关中平原,崤山、函谷关天险还在魏国手中,东进之路被三晋彻底堵死。第一次河西之战时,魏军以步步为营的方式一点点向西深入,秦国无力抵抗,魏军一直深入临晋才停止,距离秦都栎阳不过200里。秦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洛河沿岸才稳住阵脚。魏国完全占据了河西。

    秦国失去河西后,秦都栎阳再无险可守,只要吴起愿意,完全可以一举突袭拿下栎阳,秦国将成为战国第一个被灭的国家。为了夺回河西之地,秦国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派五十万大军进攻晋,打算把魏军赶出河西。面对强大的秦军,魏军主将吴起激励士卒,仅用五万魏武卒就把秦军打得大败。

    此时,秦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稍有不慎就是亡国的下场。就在此时,魏武侯昏招频出,先是bī)走了西河郡守吴起,又和赵国反目,魏国的战略目标从西线移到了东线,秦国压力大减。魏武侯错误的战略方向,把魏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魏国忙于争霸中原,吊打燕赵,痛殴楚齐,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已是强弩之末。魏国四面树敌,胜仗虽然不少,却没有实质的战略进展。马陵之战,十万魏军精锐被齐军歼灭,主将庞涓自刎,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回头看看魏国的衰落之路,倘若魏武侯、魏惠王继续执行魏文侯的西进战略,结好韩赵,趁秦国未崛起之前将其消灭,占据关中地区,把魏国原有的土地作为东进之路,那么,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而是魏国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魏武侯父子亲手葬送了先王留下的大好基业。

    秋时期,魏氏作为晋国六卿之一,看似不显山露水,其实一直颇具实力。三家分晋进入战国以后,魏氏割据了晋国的新老国都绛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获最大的一家之一。魏国从开始的零零碎碎的地盘慢慢发展成称霸诸侯的大国,然后再逐渐衰弱直至到被秦国灭亡,在这整个过程当中,魏国版图的变化是当时所有国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它就像天上一片云一样变幻莫测:一会成凹型包围韩国,一会又成||型被韩国分开,最终还是像一叶孤舟一样被秦国的大浪所吞没。三家灭智以后,各家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地盘,不断交换土地,好让各自的领土尽量连成一片,于是就形成了赵、魏、韩三国的雏形。

    三家分晋以后,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任霸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魏文侯还联合三晋东征西讨,基本上是把周边所有的国家都虐了一遍,魏国不但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攻灭了中山国,同时还侵占了楚国和齐国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国的版图达到历史顶峰。这时候的魏国地盘包括:被攻灭的中山国地区;韩国和秦国的之间的河西河东地区;韩国和赵国之间的小片地区;还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区,整个就看似一个凹字形包围了韩国。

    然而好景不长,三晋毕竟是三个国家,他们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分道扬镳!赵国和韩国跟在魏国后面南征北战,往往大部分利益都被魏国所占,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得多,分歧由此而产生!三晋离心以后,魏国凭借超强实力先后分别进攻赵国和韩国,结果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打败。两战过后,魏国逐渐衰落,而齐国秦国的相继崛起,给魏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魏国本来就处于四战之地,但是魏惠王在位时时而和秦国连横,又时而与列国合纵,政策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魏国四面受敌!不久魏国河西之地就被秦国锐士所攻占,河东之地也难以为继,魏国的国土不断萎缩。在河东部分地区被攻占后,魏国选择割让上郡给秦国以换得被侵占的河东地区并设立河东郡,此时魏国的版图中间好像被韩国切开一样分成两半。

    秦国自从攻占巴蜀,灭义渠以后,不但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还拥有了稳定的大粮仓,实力已经不可同而语,东出之势不可阻挡。魏国在河东河西地区均被秦国攻占以后,魏国就基本退出了抗秦第一线,站在最前面的变成了韩国。

    韩国本来就国小势弱,自野王被秦将白起攻占以后,也无力控制上党地区。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附秦国,于是就把上党之地尽献于赵国,直接导致了秦赵长平之战。此战之后,列国无法再与秦国抗衡,在韩国和赵国相继灭亡后,魏国犹如孤立的一叶孤舟。

    这一次魏国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不久就被秦国所灭,其版图也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战国初期,强大的魏国为何不直接将秦国灭掉?

    在历史上的战国初期,魏国是当时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国家。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举将秦国歼灭,这才有了后来秦国一统六国的局面。说到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关系,还略有些复杂,他们之间的各种纠葛还延续了秋时期秦晋两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生活当中了解到的秦晋之好。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秋时期的大环境来看的话,秦国跟晋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仇人。在赵国,韩国和魏国分晋国的时候,魏国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晋西南地区,所以在战国时期的晋国也指的是魏国。

    既然秦国跟魏国存在了这么一段利害关系,那么作为战国初期最先成为强国的魏国,在称霸中原地区长达100年之久的他们,为何不直接将秦国一举歼灭呢?

    首先,魏国处在华夏的心腹地区,也被称之为战争之国,所以他们并没有办法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攻打秦国,比如说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争,围魏救赵,实际上就是因为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所造成的,而秦国在这个方面就没有可担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