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王,除了代郡勉强适合耕种和利于防守,云中、雁门地广人稀,弃之并不可惜。不如迁徙百姓入代郡,全力耕种,一定可以缓解粮草危机。至于云中、雁门的存在,只是为了获取战马。可是只要我们赵国骑兵尚在,那么草场自然跑不掉的。”赵国奸臣郭开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

第83章 虽胜尤败

    “大王,万万不可!云中、雁门一旦丢失,如何能够抵挡北方匈奴年年的进犯?”赵国公子赵嘉听完赵国奸臣郭开的馊主意,气得差点跳脚大骂!

    “大王,如果不抽调北方精兵,难道要让我们这些文弱的大臣上战场拼杀吗?还是邯郸城内的数万老弱病残能够击退强秦?”赵国奸臣郭开继续蛊惑着赵王赵迁。

    赵王赵迁思索了半天,还是哀叹了一声,“寡人对不起先祖啊!即刻传令李牧迁徙百姓,等到百姓迁徙完,就抽调精兵南下、拱卫邯郸。”

    赵国雁门城守府。

    “上将军,大王真的决心放弃云中和雁门吗?”副将司马尚怎么也不肯相信,方圆数百里的土地,说放弃就放弃了。

    “大王的意思,只是让我们收缩防守,并没有舍弃云中和雁门的打算。”赵国大将李牧解释道,其实这种解释何尝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上将军,你不用自欺欺人了,迁徙百姓后,哪里会有兵源来镇守云中和雁门呢?”副将司马尚愤恨地说道,“都是郭开这个自私小人蛊惑大王,没有云中和雁门,赵国骑兵就没有战马和兵源了!”

    赵国大将李牧不禁追忆起伟大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之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推动赵国日益强盛,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五国联军逼近,刚继位的新任赵王赵雍才十五岁,而谁也没有想到他将是一代传奇!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26年,在位二十四年的赵国国君赵肃侯因病去世,这位英雄一世的国君,在位期间与魏、楚、秦、燕、齐等天下大国征战不断,却始终不落下方。俨然成为诸侯中的强国,并且代替日渐衰落的魏国扛起三晋之地向外扩张、逐鹿中原的旗帜。赵肃侯的去世,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图谋赵国的机会,魏、楚、秦、燕、齐五个大国各派了上万的精锐部队以参加葬礼的名义逼近赵国的国境,准备乘机侵吞赵国的领土。

    对于刚继位的十五岁的新君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绝对是对他的巨大考验,如果处置不当,轻则弃城丢土,重则毁家灭国。这个时候在敌人面前如果过于软弱,则会滋长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因此在父亲的托孤忠臣肥义的谋划下,赵武灵王决定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各国先行而来的吊唁使者。并且痛斥他们派重兵前来,是乘人之危,他同时下令全国戒严,各地军队进入最高备战状态,随时做好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准备。

    赵武灵王还派使者携带重金出使与这五国接壤的韩、宋、越等国以及楼烦部落,让他们出兵来威胁五国的边境。最终经过赵武灵王君臣的多方布局,五国一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便纷纷退兵,少年赵武灵王经受住了这次严峻的考验。

    为了提升赵国的军事实力,在大臣肥义等人的帮助下,他决定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每一次改革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的前期同样遭到了宗室贵族的强烈抵制,最终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了在宗室贵族中威望最高的叔父公子成,方才使得“胡服骑射”可以顺利推行下去。

    通过这次富国强兵的改革,赵国建立了一支异常强大的骑兵部队,为了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赵武灵王从国内挑选体格健壮的勇士进入骑兵部队,并且大幅提高他们的待遇。令赵国民众皆以能入骑兵部队为荣。赵武灵王同时从军中选拔了一批平民出身的军官充入骑兵部队中,大大的加强了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

    到了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为了检验改革的成果,赵武灵王亲率大军攻伐宿敌中山国,连战连捷,攻下了中山国十几座城池,将军事实力不俗的中山国逼到了亡国的边缘。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赵武灵王不断率军出征,继续蚕食中山国以及楼烦、林胡等部落的领土,大大的扩张了赵国的疆土面积。

    并且将曾经被中山国隔绝的邯郸和代郡连成一片,通过地域的融合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的实施来消除以两个地方为代表的赵国传统的汉族大臣和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从而也增强了赵国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

    经过政治、军事方面一系列的举措的实施,也让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一跃成为天下可以和秦国比肩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在位的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完全是一段赵国由一般的诸侯国崛起成为天下强国的奋斗史。

    赵武灵王也依靠自己在军事武功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举国上下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他的人生至此戛然而止,那么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他在后世拥有的评价以及名气要远远的比现在大很多、高很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赵武灵王依靠强大的国力,趁着燕国和秦国内乱,分别拥立了拥立燕王姬职、秦王嬴稷,一时之间赵国成为七国之中最强盛的存在!可惜时间太短,赵武灵王死得太早太突然,这两个决定也演变成了错误的决定,成为了赵国的梦魇,估计赵武灵王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眼光竟然那么好吧。

    因为经过燕昭王姬职招贤纳士,强大后的燕国反而成为了赵国身旁的心腹大患。而秦昭襄王嬴稷重用杀神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直接斩断了赵国称霸的希望,彻底伤了赵国的元气。

    斩断追思,赵国大将李牧重新恢复了神采飞扬的样子。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谁能保证我赵国不会重新兴起?到时候,不要说云中、雁门二地,就是天下都将臣服在我大赵的铁骑之下!”李牧豪气冲天地说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既然大王决定先击退西方强秦、再对付北方匈奴,我们作为臣子就只能服从命令。”

    “既然如此,我马上就下去安排。希望能够赶在秦军东进之前,安排妥当。”副将司马尚躬身听令,急匆匆去安排具体事宜了。

    “可惜啊,虽胜尤败!”赵国大将李牧等副将司马尚远去后,不禁老泪纵横!

    洛阳城守府。

    蒙毅从黑衣卫密报中得知李牧即将南下的消息,不禁感慨万千。

    “以赵国如今的国力,根本无法单独对抗强大的秦国。我如果没有猜错,秦王嬴政此刻一定会逼迫臣服的魏国和韩国一起进攻赵国,企图在短时间内解决掉赵国这个五十年的宿敌。”鬼谷门门主董安叹息道。

    “李牧不愧是赵国名将之一,居然企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可惜不过是南柯一梦!”蒙毅也不禁不住地感叹道。

    “南柯一梦?此语何解?”鬼谷门门主董安好奇地问道。

    “这个嘛……古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很高。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蒙毅突然想起南柯一梦还是隋唐时期的故事,立刻胡诌一通,反正是为了形容李牧志比天高、空欢喜一场罢了。

    “这个故事倒是有趣!不过,如果赵王赵迁重用李牧,恐怕桓齮要吃大亏!你确定不劝谏秦王嬴政?”鬼谷门门主董安不解地问道。

    “大王重用桓齮、搁置王翦,都是一盘谋划好的棋局,怎么会轻易改变?再说恐怕大王也没有把李牧放在眼中吧。”蒙毅解释道,同时也想起了李牧此时也只是击败过匈奴部落和弱国燕国而已。

    骄兵必败,小看敌人就是小看自己!
………………………………

第84章 执子之手

    “秦王嬴政这么看,可就大错特错了。当时匈奴虽然还不是很强大,可是来去如风的二十万游牧骑兵居然被李牧杀得血流成河;而燕国偏居东北苦寒之地,也是有十几万精锐士兵的,尤其是燕国的车兵在平原上可是威力巨大,也被李牧打得浪花流水!可见李牧的军事才能不在老将廉颇之下!”鬼谷门门主董安高瞻远瞩,自然明白李牧名将之名可不是靠吹嘘出来的。

    “哎,大王年轻气盛,已经决定的事情万万不可能更改。就像他看上了董柔,如果得不到是不会甘心的。这就是君王的可怕之处。放到普通人身上,顶多算是好色之徒;而一旦君王碰上这件事情,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蒙毅想了想,无可奈何地说道。

    “既然如此,你和柔儿的事情,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鬼谷门门主董安抱着侥幸的心理问道。

    “我意已决,将迎娶蒙笑为妻!至于董柔,我们终究是有缘无分!”蒙毅坚决地说道,虽然心痛不已。

    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最心酸的爱情,是有缘无分,是深爱过却爱而不得,

    最终只能含着泪,转身离开,再也不见,但思念到心痛;

    其实,得不到的爱情,更加美丽,因为长长的思念,会让两颗心始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断绝董柔的念想! 也可以彻底远离秦王的嫉恨!

    有些人,爱而不得;有些人,有缘无分。

    感情这种事情强求不得,有人一眼便看上自己的意中人,于是两人深陷爱河,走进婚姻的殿堂,相守到老,一生幸福。但有的人却爱而不得, 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爱情所苦苦纠缠,哪怕他自己很努力,但自己所爱之人,却始终无法陪伴自己。

    可爱情终究是两情相悦的事情,任何一方的努力,终究只是徒劳。有些人,找到了自己所爱之人,于是拼尽全力的去爱,但所爱之人终究不爱自己;有些人,有幸能与自己所爱之人,相守一段时日,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分开。

    周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信仰中的四御或六御,位列三清之下,天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有一种伤,不是逃避就可以抚平,有一种爱,不是决绝就可以释怀。有一种遗憾,叫做有缘无分,有一种思念,叫做痛彻心扉。有一种过程怅然纠结,有一种结局天涯各方。有一种醒悟,所谓的爱不过是镜花水月的过场。 如果逃避可以忘却记忆,是不是可以天涯海角,独自流浪。如果决绝可以斩断思念,是不是愿意千刀万剐,万劫不复。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可以回到最初,只远远地注视。

    蒙毅的确说到做到,一回到咸阳,立即操办和蒙笑的婚礼。

    本来蒙毅还打算找人尽量撮合一门亲事,不想蒙笑居然毛遂自荐,蒙毅此刻的心思都在如何阻止“屠龙王”的事情上。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礼记·昏义》

    根据《礼记·昏义》的记载,先秦时期人们的婚礼非常有仪式感;主要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步骤,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提亲——问八字——测八字——送彩礼——定婚期”一条龙。但这个一条龙并不是我们通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敲锣打鼓欢天喜地,那是从汉朝往后才慢慢开始兴起的婚礼模式。

    先秦时期的婚礼还是更加注重仪式本身,昏礼上不举乐,不庆贺,不设席,在他们看来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是非常严肃的仪式,不能吵杂喧闹,礼服也并不是后来代表喜庆的大红而是更加庄重典雅的颜色,新郎着爵弁服,下裳为纁色,镶有黑色的边。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黑边的纯玄色衣裳。整场仪式宁静安详,却给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充分体现了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

    先秦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以前,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除此之外,当时男女青年私订婚约和私奔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可见当时政府对此不仅不加干涉,反而却有些放纵。西周中期,“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这三位女子在没有媒人说合的情况下就投奔自己的意中人,是社会允许的。至春秋时期,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先秦时期的人们因为重视婚姻,把缔结双方的婚姻关系看的十分严肃。因此,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着固定的仪节和庄重的形式的婚姻礼仪。婚礼的礼仪,其具体的程序,据《仪礼.士昏礼》有所谓的“六礼“,主要有:(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7)共牢合卺;(8)妇见舅姑或庙见;

    (1)纳采: 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合提亲,然后派使者以活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提亲。提亲用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古人认为雁是候鸟,顺乎阴阳,往来有信,表明媒人是讲信用的;二是说明被提亲的男子剽勇,可以信赖。 女家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来与使者应酬。

    (2)问名: 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