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礼物仍用雁。问名之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3)纳吉:男家在祖庙卜问婚事的吉凶,卜得吉兆后,派使者向女家报喜。 (四)纳征: 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征,即成的意思。
(4)纳征: 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征,即成的意思。
(5)请期: 男家派使者向女家告知选择好的结婚曰期。
(6)亲迎: 新郎亲自赴女家迎娶新娘。
(7)共牢合卺: 夫妻共饮合欢酒。卺,即剖瓠(葫芦)为二,表示二人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夫妻共体。后世称之为“合欢酒“、“交杯酒“。 与此同时,男家要“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
(8)妇见舅姑或庙见: 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到舅姑(即公婆)寝房门外。经过一系列的礼节后,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成员。
这一婚礼的仪式,在直到清代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沿用,没有太大的改变。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诗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吧,被广泛用于婚礼现场,估计连司仪都快要说吐了。
但是且慢,这两句诗真的是说爱情的吗?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了。
现在蒙毅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这句话最开始的确是谈论战友之情的,可是其中的生死契约后来同样成为了浪漫爱情的象征!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蒙毅对着一身盛装的蒙笑笑着说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旁边观礼的秦王嬴政很高兴,心想:终于去掉一个情敌!
却不知,蒙府外,伊人情断惆怅!
………………………………
第85章 名将出马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国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
秦军立营不到三日,秦王嬴政特使赶到军前,带来了秦王政几乎倾国库近半的大量赏赐。无数的金银钱帛如同潮水般赏赐下去,在前番诸次战役中获得显赫军功的秦军们个个装了个钵满袋肥。那春风得意、财大气粗的模样让某些运气不佳的秦军们眼红得几乎发出蓝光。
秦军除了中央军以外,其余军队是没有军饷的,除了粮食和兵甲外,衣服、日常生活花费都要自备,所以抢得军功以获得丰厚赏赐几乎是秦军们赖以生存或者一夜暴富的最佳、也是几乎唯一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们阵前争抢敌军首级、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也就并不奇怪了。因为敌军首级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大量的财富或者显赫的爵位,这对于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秦国平民们来说,获得军功几乎是他们摆脱卑微地位的唯一方式!所以史书上才会这样的记载:秦人们每当听说要打仗,就会捶胸顿足、急不可耐,根本无所谓生死……
赵国的形势立刻危急了。
赵王赵迁急忙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对秦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相当的强。
赵国大将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秦国大将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城,企图诱使赵军往援,等到赵军脱离营垒后,再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宜安城外,秦军大营。
秦国大将桓齮此时也有些后悔,因为当初他攻占宜安后,下令纵兵烧杀、屠城,导致一座坚城被毁于一旦。宜安因为被战火摧毁,所以无法驻守。
“大帅,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全军出击的话,大营怎么办?”副将杨端和劝说道。
“赵军有二十万精锐,而我军只有三十万,留下五万秦军留守大营,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秦国大将桓齮不耐烦地解释道,“更何况我军秘密出动,赵军无法得知我们大营的虚实,一定不敢进攻我们的营寨。”
“可是万一……”副将杨端和见主帅骄傲大意,只能耐心地继续劝说。
“没有万一!等本帅埋伏围歼赵军主力,就可以兵临邯郸城下。”秦国大将桓齮打断了副将杨端和的话语。
“末将还是以为此举太过冒险!不如向大王求援,等我军两倍于敌,再行诱敌之策,方为稳妥。”副将杨端和也被主帅的骄狂激怒了,不顾一切地顶撞道。
“哼,既然如此,就有你去向大王求援吧。至于大营守将,本帅自有安排。”秦国大将桓齮见状,索性撤销了副将杨端和的职权。
副将杨端和见状,无奈地领命回咸阳了。
秦国大将桓齮秘密率领二十万大军分批运动到肥城附近的山林之中,同时让侄子桓霸领军五万防守大营,侄子桓雄领军五万佯攻肥城。
但是一切,怎么能隐瞒得了善于侦查敌情的赵国斥候。
古代虽是冷兵器时代,但是打仗绝不瞎。“斥候”是军队的眼睛,这些人不仅需要擅长逃生,因为一旦被发现,没命将信息传递回来也是徒然;还需要有刺杀,懂地貌,定水源,绘地图,有山开路遇水搭桥等本事。
斥候怎么判断对方人数呢?
首先,侦查敌军营地。古代军队驻扎非常有讲究,一个帐篷里能睡多少人一般是规定了的,斥候只需稍微侦查一下就能得知。对于一些经验老道的斥候来说,一般不需要细数营地和帐篷数量,观察敌方驻地面积以及帐篷稀疏程度就能大致判断出人数。
其次,看敌军炊烟数量。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侦查对方在饭点了多少炊烟,以及运粮队伍多久来一次,一次大致运多少,也能大概的推算出对手的人数。
最后,查敌军编制。古代军队为了便于管理,都是有固定编制的,每个编制下还有自己的旗帜,所以,古代斥候通过数编著,旗帜的数量就能够推算出人数。
正式由于这些常见的侦查方式,敌对双方的都清楚,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迷惑对手,都会进行造假营,建空灶,竖假旗等等。例如,孙膑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历史上著名的“孙膑减灶,智灭庞涓”就是来源于此。
孙膑刚到齐国后,由于身体的残疾,在幕后给田忌充当军师。一日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韩国,韩国和齐国相邻,由于唇亡齿寒的原因,韩国向齐国求援。孙膑带领齐军和庞涓的的魏军决战,孙膑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见到魏军就慌张撤退,而庞涓心急想活捉孙膑,见到齐军撤退,拼命追击。
第一天,庞涓派“斥候”去侦查齐军营垒中的灶迹,竟然得出齐军人数有十万之多!便放缓的追击,恐遭埋伏。第二天,再派人去侦查,发现齐军灶迹,不到五万。庞涓大喜!第三天,魏军斥候侦查出齐军灶迹只剩三万。庞涓便亲率两万轻骑追击。
等庞涓追到马陵道山谷的时候,孙膑砍下一个大树,在树上写道“庞涓死于树下”,并在周围埋伏五千弓箭手。
庞涓到的时候,发现被一个大树拦住去路,亲自率军进入峡谷,由于天色过暗,他点起火把看到树上的字时,大呼“中计了!”话音未落,就被齐军射成了刺猬。
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智谋策略,并不是单一的肉搏,其中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的。
李牧早就派了大量的斥候,在宜安附近方圆两百里的范围内反复侦查。赵国斥候,尤其是赵国北方边军的斥候,经常和匈奴人进行游击作战,对于侦查敌情更加得心应手。很快,赵国斥候就发现了大量隐藏的秦军士兵。
宜安城外,赵军大营。
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赵将赵葱建议道:“大帅,此时若是不救援肥城,秦军依然可以攻到邯郸城下。”
李牧微笑着说道:“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更何况斥候回报,秦军在肥城外隐藏了大量的士兵。秦军主力去肥城后,秦军大营中的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我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此时如果我军全力攻打秦军大营,一定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李牧一直关注这秦军大营的动向,见秦军防守松懈、有机可趁,就聚集了大量的骑兵。
“杀呀!杀……”伴随着火光的突起,南方地旷野里忽然响起如雷般的铁蹄声和喊杀声,像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地巨浪般席卷而来。
目瞪口呆的秦军哨兵呆愣片刻,猛然惊醒,看见火光中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大队骑兵,顿时吓得魂不附体,猛地敲击警钟,口中拼命狂呼:“不好了,赵军来了!不好了,赵军来了……”
赵国骑兵后面跟着大量的马车,运载了上百架投石机。这些投石机在上次赵国大将扈辄攻击秦军的时候,就曾经大放异彩。虽然这些投石机还只是最原始的状态,射程仅仅只有百步,威力也有限,但是对付秦军木质的营寨还是非常有效的。
秦军留守将军桓霸是一名勇将,可惜缺乏谋略,对手下士兵骄纵,导致营寨防守极为松懈。等到赵军来袭,他才慌忙命令秦军弩箭手列阵迎敌。
可惜赵国这次不仅仅带了上百架投石机,还附带了上万张厚重大盾牌。
不一会,投石机发射的火弹就把秦军的营寨栅栏砸塌,而秦军的弩箭甚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被赵国的厚重大盾牌挡住了。
赵军依靠厚重大盾牌,靠近了秦军营寨。而秦军却失去了壕沟和营寨的防守优势,更要命的是,秦军只有五万,而赵军足足有二十万!
“杀呀!杀……”一万赵国铁骑像一股白色洪流一样涌进军营。而秦军弩箭兵一看形势不妙,只能退往后阵。
“嗖嗖嗖……”不管三七二十一,赵国铁骑便将手中的火把一阵乱掷、乱点,顿时将军营点成了一片火海!
熊熊的火光中,很多秦军惨叫着、四处奔跑。他们浑身上下、火光点点,像是一支移动的火把般,发出令人恐惧的求救声。只是到最后不是被随之而来的赵军将士斩杀在地,就是被烧得皮开肉烂、焦黑一团!
一群群白色的骑士正挥动着黑色的厉芒进行着疯狂地杀戮,青芒乱闪中,带起一股股纷飞的血箭和散乱的内脏…… 触目所及处,除了赤色的火焰,便是惺红的鲜血!
………………………………
第86章 秦军大败
赵国大将李牧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大破留守秦军,缴获秦军所有的粮草和辎重。
可是李牧不仅仅满足于此,下令道:抽出一部分军队乔装成留守秦军,并且假装还在和我军争夺营寨。
“大帅,为何如此布置?”副将赵葱赶来询问道。赵王赵迁自然不放心把所有的兵权都交到李牧一人的手上,故意拆分李牧和司马尚二人,让赵葱代替司马尚作为李牧的副将,而司马尚则成为邯郸留守将军之一。
赵国大将李牧笑着解释道:“秦国大将桓齮听闻大营被围攻,必然回救。因为大营不仅关系到三十万秦军的粮草辎重,更是扼守了秦军的退路。如果让秦国大将桓齮得知大营被攻陷,他必然引军他去。我军兵少而且疲惫不堪,如何能得上?”
副将赵葱想了想,瞬间明白了李牧的老谋深算,欣喜若狂地说道:“末将明白了,大将军是想引诱秦军急速回援,然后趁机埋伏秦军。”
赵国大将李牧心中豪情万丈,终于轮到自己大展拳脚了,也十分高兴地回复道:“不错,秦军急于赶路,一定疏于防范,而且疲惫不堪。我军正好以逸待劳、趁机伏击!”
天地间阴沉沉的一片,巨大的乌云团在头顶上翻滚起伏,犹似随时可能泻下倾盆大雨相似。 阴冷的秋风拂动大旗,发出猎猎的声响;地面上的沙石也在大风的威力下在天空中四处乱窜,让人颇有些双目难睁的不快感觉。
在距离肥城外三十里的三岔路口,五万赵军拦住了秦军的必经之路。当然附近山林中,十二万赵军早就埋伏好了。
不一会儿,远方地地平线上,传过来一阵隆隆的战鼓之声,一条巨大而绵延的黑线出现在众人地眼前。紧接着,黑线开始迅速扩大成一大片无际无涯的黑色。在萧瑟的秋风中,这一片凄厉的黑色更显得肃穆而荒凉,同时散发出隆重的杀气。
赵国大将李牧大呼道:“弩机、投石机全力攻击,多用火矢、火油球!”
秦军上空一阵山崩地裂之音,数以百计的巨矢和不计无数地碎石从营地上空腾起,飞越近三百步的距离,扑向秦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大怒,虽然曾经在邺城见过投石机这东西。但是秦军工匠并不熟悉,也没法制造
其实这也不怪秦军工匠无能,因为投石机自从西周就有,但是由于机械零件不全或者工艺不成熟,一直没有大放异彩。但是赵国此次得到墨门的大力支持,而墨家最擅长制作器械,所以改良版的投石机应运而生。
赵国大将李牧对此自然十分满意,大力发展投石机部队,同时重谢墨门的帮助。
不过重型地弩机,秦军倒是不缺。
于是,秦国大将桓齮立即下令阵后的弩机兵也全速赶快上来,和新秦军展开对射。
赵军的攻势一波波到来。
原来赵军前军的士兵将一种特制的火油弹放入机勺,点燃后一拉机簧。数以百计的巨大火球飞速扑入空中,跌入秦军阵中,巨大的场面像是一阵从遥远宇宙侵入地球地流星雨一般壮观而灿烂。霎那间,火球及地,猛然迸溅出无数火油,这些火油见火就着,顿时将秦军阵前烧成一片火海。无数秦军将士淹没在火海之中,一片惨嚎之声。
愤怒的秦国大将桓齮咆哮道:“盾牌掩护,弩兵全力突击!”
数千秦军拿着临时赶制的盾牌筑起一面盾牌、拼命挡住天空密集射来地箭幕,保护起身后的弩兵。手忙脚乱的秦军弩兵们终于有了喘息之机,纷纷张弦搭箭,奋力还击。
一时间,战场上空飞窜急啸地箭矢数以十万计,阳光为之遮蔽,天地间一片黑暗。甚至由于空中互射的箭矢密集得太过分,至少有十分之一地箭矢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战场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