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大的机遇。”匈奴首领头曼单于说完,张开双臂,感恩昆仑神的伟大。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形若癫狂,大喊大叫道:“昆仑神!我以昆仑神的名义,我头曼大单于,在此宣誓!”匈奴首领头曼单于望着身旁的贵族大臣们,大吼道:“我要带领你们像猎鹰般飞越高山!穿越湖泊!为你们捕捉,青足灰翅之鹤! ”

    贵族大臣们赶紧低头,表示服从。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望着不远处的匈奴骑兵们,大喊道:“带领你们,像狼群一样,穿过那绿色的草原,去洗劫那些堆满粮食,堆满丝绸,住满美女的村庄和城镇!“

    匈奴骑兵们全部举起了马刀,表示敬意。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双臂再次张开,望着远处的匈奴平民们,郑重承诺道:“让中原的男人,作我们的奴隶! 让他们的女人,作我们的妾婢!让他们的田野,成为我们的牧场!血染黄昏,肉喂烈狗!我勇敢的大匈奴,是高天之下,除了昆仑神之外,唯一的主宰!”

    匈奴平民们全部欢呼了起来,表示拥护。

    他们只是为了日后的美好生活!可是,谁能保证这不是异想天开呢?

    昆仑是东方万族之源,天下之脊梁。匈奴和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一样崇尚自然,信奉萨满教。昆仑山神是最接近上天的所在,自然是天下最大的神灵。当然匈奴也信奉日神和月神,也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北方游牧部落首领都有“早晨拜初升太阳,傍晚拜高升月亮”的习惯。

    匈奴南下入侵赵国,就必须先攻克赵国北方长城,简称赵北长城。

    赵国长城主要有二条,第一条是赵国南方长城,即邯郸长城;第二条是赵北长城;

    赵国南方长城,是赵国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南方的魏国入侵。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武安的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城的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肥城。此外为了抵御西面的强秦,又修筑了从辉县开始,南接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北至滏阳(今河北武安县滏阳河)的秦赵分界长城。不过效果似乎不佳,因为秦国早就打进来了。

    赵国北方长城,是在公元前306年修筑的。当时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楼烦,开发了雁门、代城、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后,就开始修筑长城,东起于代城(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这一段赵长城的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曾利用了这一段赵长城的部分作为基础。

    长城的修筑,起源于大量的水利堤防工程。从春秋到战国,由于农民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统治阶级在进行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于是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战国七国中,位于西方的秦国早在公元前461年就开始不断地在黄河旁构筑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防止魏国的进攻。关东六国,也都在各自的险要之地修筑了长城。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率领二十万匈奴骑兵南下,随军的牛羊数十万,漫山遍野。匈奴人的兵锋直指李牧镇守的雁门关。雁门城既是雄关,也是赵国北方的军事重地。雁门关位于雁门山东西两山之间,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

    雁门城守府。

    赵国大将李牧听闻匈奴大举南下,知道匈奴人是想趁虚而入。

    李牧抚了抚额下的白须,闭目沉思。一时间,老将军那伟岸的身躯仍然是那么的挺拔和高大,白色的须髯也轻快的飞舞着,真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啊!

    “上将军,匈奴人来着不善啊。邯郸抽调了咱们大部分的兵力,如今守城尚且不足,如何能够击退匈奴人。”副将司马尚担忧地问道。

    “既然无法防守,那么就主动进攻!”赵国大将李牧突然睁开了双眼,掷地有声地说道。

    “主动进攻?如何进攻?”副将司马尚是一员勇将,可惜智谋不足,疑惑地反问道。

    “奇谋妙计,最毒莫过于断水断粮,最狠莫过于水攻火烧!”李牧思索了片刻,沉声说道,“此次,匈奴人举兵二十万南下,但是匈奴人的后勤基本上都是依靠随军而来的数十万牛羊。有一点,大家都明白,匈奴人的数十万牛羊绝不可能聚集在一起,因为需要方圆上千里的草原才能勉强养活这些牛羊。那么这就给我们造成了难得的机会。”

    “二十万匈奴人,行军作战就按照三个月来算,至少带来了五十万牛羊。五十万牛羊分布在方圆上千里的草原上,加上冬季积雪下的牧草稀少,那么他们至少要分作上百个牧场。匈奴人在雁门关下至少有十万人,那么每个牧场的留守兵力不会多余一千。”副将司马尚缓慢地计算到,越想越高兴。

    “不错,老夫静心挑选出一万铁骑,分成五大队,远程奔袭匈奴人的牧场。如果成功,匈奴人没有了牛羊,如何能够在雁门久留!”赵国大将李牧也欣喜异常。

    赵国骑兵不用说太多,大家伙都知道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这改革事实上就是把马车兵换成一种模仿匈奴骑兵装备的轻骑兵!也就是胡服飞骑!胡服飞骑的装备应该一杆长枪,一把马上用长剑和一张短弓、两个箭囊!他们移动速度非常快,来去如风。

    李牧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在北疆,赵国骑兵往往突然就出现在匈奴人面前,然后狠揍他们!所谓“兵贵神速”,军队跑得快,那就是王道。

    为了让赵军更快,李牧还进行了军粮改革!他在北疆的时候,发现草原平民的饮酒叫马奶酒。这玩意不仅是饮酒,喝饱了也特别经饿。于是李牧将之引入军队!李牧让飞骑每次就带一囊马奶酒和两个面饼,这样赵国骑兵可以吃上三天,却比其他粮食一天的重量还要轻很多!于是赵军的速度更快了,来来去去,一天可以走几百里。赵国骑兵抓到匈奴人就打一顿后,又跑回家,装满马奶酒,又出来接着打。这招弄得匈奴人苦不堪言,就差没唤李牧做干爹。这些赵国骑兵被称为“赵国飞骑”!

    而李牧也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飞将军”!他的后人李广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称。
………………………………

第82章 虎头蛇尾

    雁门关以西五百里,冰天雪地之中,一队两千人的赵国骑兵们正在艰难地行军。

    草原上的雪粒子,打在人身上好像子弹。皮甲被打得“噼里啪啦”直响,冰天雪地没人敢穿青铜甲。青铜盔甲容易沾了皮肤上,不掉一层皮,你别想撕下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草原的十二月,下的简直就是冰。人们呼出来的蒸汽,会迅速在胡子眉毛上结了一层霜,就连脸皮都好像冻在了脸上。

    赵国飞骑们不断地呼出白气,地上的积雪已然没过了马膝盖。

    一行人在雪地里行走得异常艰难。

    “吭哧!吭哧!……”战马们喷着白气,似乎连打个响鼻的力气,都没有了。

    “大人,不能再这么走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咱们没等找到匈奴人自己便被活活冻死……”一名亲兵不顾风雪,张着嘴大吼。他的最后喊话,被一阵猛烈的飓风塞回了嘴里,说出来的几个字,也被风雪无情的拍碎在旷野中。

    “上将军有令,必须摧毁匈奴人的后勤,否则雁门必然难保!”赵军偏将李豹依旧坚持前进,并且不断派斥候四散搜索。

    正在此时,远处一名斥候人未到先闻其声。

    “将军,我们找到匈奴人的冬季牧场了,就在前方十里处。”一名斥候骑着快马步伐艰难地回来报信。

    “哈哈……天不负我大赵,匈奴完蛋了。”赵军偏将李豹仰天大笑,“传令,兄弟们喝光所有马奶酒,稍事休息,等养精蓄锐后,就去杀光匈奴人的牛羊。”

    “诺。”赵军骑兵们也很高兴,走了三天天三夜,终于逮到匈奴人的尾巴了。

    两千赵国飞骑袭击了匈奴的牧场。而匈奴人只有上千人,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冲散了。

    无奈之下,数百残余的匈奴骑兵只好逃走了。

    “杀!杀光所有牛羊!就算砍不死,也要让这些牛羊受点伤!草原上的狼群会帮我们咬死这些牛羊的!”赵军偏将李豹急不可耐地发布命令。

    一方面,匈奴人的援兵很快就会赶到;另一方面,草原狼虽然一时之间吃不完这数千牛羊,但是他们凶残的本性会驱使他们咬死所有的牲畜。而被狼群咬过的牛羊,就没人敢吃了。因为草原狼的狼牙含有大量细菌,很容易传染疾病。这也就是草原人盛传的,草原上最毒的不是毒蛇的毒牙,而是狼牙!

    猛兽明显吃不了这么多牛羊,为何却要杀死这么多牛羊呢?

    在生物学上,这种行为叫“杀过”行为。所谓的“杀过”,就是指某些食肉动物一次性杀死的猎物远远超出自己食量的行为。狮子、豹子等猫科动物,狼、狐狸等犬科动物,北极熊等熊科动物,黄鼠狼等鼬科动物等都有这种“过分的举动”。比如,在非洲,当角马大迁徙的时候,一个狮群的成员都会守在角马的必经之地,等它们经过时疯狂地展开杀戮;北极熊可以一口气杀死十几头独角鲸;一个狼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杀死上百只驯鹿;一只豹子可以杀死数十只山羊,并将它们的尸体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不少体型较小的动物也有“杀过”行为,比如,被称为“抓鸡虎”的小型猫科动物豹猫经常来到村子里抓鸡,一次能捕杀数只;黄鼠狼在偷袭鸡舍或兔子舍方面能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损失,一只黄鼠狼就可以把一个鸡舍的鸡或一个兔子圈的兔子全部咬死;赤狐虽然属于小型犬科动物,但也很疯狂,荷兰的一位动物学家就曾亲眼见到过一只赤狐在夜间钻进鸡舍把所有鸡都杀死的事情;猫头鹰就算是吃得饱饱的,见到了田鼠后也不会将其放过……

    赵军偏将李豹带领着两千赵国飞骑辗转上千里,终于铲平了十几处匈奴人的冬季牧场,而且还十分幸运地和一只友军汇合。

    “后队变前队,咱们回去。匈奴人即便是到了雁门关下,在这风雪之中也会冻饿而死。愿苍天保佑,这大雪下个三天三夜困死那帮该死的匈奴人。”赵军偏将李豹大声地传达命令,随从亲兵们如获大赦。

    刚刚还拖曳行军的家伙,个个有如中箭的兔子,欢快的向雁门的方向奔走。只要能回到雁门城里,他们不仅有暖和的房子住,还有热汤喝,自然远比这荒郊野外要好上许多。

    这年月,汉人祖先的人口规模远没有达到控制土地的需要。整个战国大概只有三两千万人口,除了少数几座如咸阳邯郸这样人口百万的大邑。平平常常的小城,也只有一两万人丁。在边疆地区,地广人稀还是普遍的现象。

    越到边疆,人口不足的矛盾便越凸显。好像雁门这样的赵国北方重镇,人口也不过就是五万余人,算上驻军亦不足八万人。草原上,一座孤城根本没办法防守。所以赵国才在雁门城附近依靠山势修建了上千里的长城。

    赵国大将李牧站在雁门关上上,向草原上望去。之间烟尘滚滚,不断有骑兵往来奔驰,似乎是在做大规模的集结。再看远处,帐篷铺天盖地似乎一直能够排到天边去。李牧顿时觉得头皮发麻,这是这些年来匈奴人最为大规模的入侵。

    此时匈奴单于大帐内,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展开。

    “大单于,李牧太狡猾了,居然袭击了我们的后方牧场。”白羊王须卜角赶过来报告说道。

    “什么,牧场不是远在后方五百里吗?这冰天雪地的,难道赵国骑兵真的会飞吗?”匈奴王头曼单于大惊失色地问道。

    “大单于,赵国骑兵极为剽悍,恐怕他们早就谋划好了突袭。”左贤王头河提醒道。

    “大单于,赵国骑兵太毒了,他们没有砍死所有的牛羊,而是砍伤牛羊后,将牛羊丢给了狼群。这可怎么办?狼群咬过的牛羊,草原人都不敢吃的!”白羊王须卜角补充地说道。

    匈奴的封号制度首先匈奴单于最大,之下是太子,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这四个王是常见的最尊贵的王,谓之“四角”,然后匈奴凡是部落首领小王,这些王公贵族都归单于管,相互不统属。王公贵族之下还有大都尉、大当户等文臣武将。

    匈奴部落联盟如今虽然是松散的部落联盟,但是头曼单于却依靠着强大的匈奴本部压制着其他的小部落。为了笼络人心,头曼单于规范了匈奴官职和待遇,例如白羊首领以后只能尊称白羊王,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自然高于部落首领小王,统归于匈奴王头曼单于指挥,相互不统属。

    因此现在的匈奴部落联盟隐约有了国家的雏形。

    “既然如此,今天就当我们匈奴人南下练兵了。传令下去,杀马宰羊,让兄弟们乐呵乐呵!”匈奴王头曼单于如今更加有了王者风范。

    “大单于英名!”左贤王头河见状放下心来,心想:既然是练兵,那么自然不会去攻城了。草原人都知道,牛羊不足,自然不能在坚城下久留。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就消弭于无形!

    赵国飞将李牧,果然智勇双全!

    匈奴人退兵后,李牧赶紧赶忙派出信使,飞马报告给了赵王赵迁,自然是为战士们请功。

    赵国邯郸,赵国王宫。

    “大王,李牧将军击败匈奴人的进犯,可喜可贺!理应嘉奖有功将士!”赵国公子赵嘉进言道,虽然公子赵嘉被废除太子之位、无缘王位,但是素有贤能名气的他,还是很支持自己的弟弟赵王赵迁的。

    “这是当然!传寡人口谕:赏赐有功将士……”赵王赵迁正打算颁布赏赐,不料却被一个人打断!这个人是谁?竟然如此大胆!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国奸臣郭开,作为两代赵王的宠臣,郭开如今在赵国官场上几乎是一手遮天。

    “大王,且慢!老臣有话要说。”赵国奸臣郭开倚老卖老地打断了赵王赵迁的言语。

    赵王赵迁虽然有些不满,但是还是缓了缓口气,问道:“相国有何建议?”

    “大王,此时不宜再在北方边陲之地大兴赏赐了。”赵国奸臣郭开顿了顿嗓门,一语惊人地说道。

    “为何?”赵王赵迁十分不解地问道,就连其余大臣也十分好奇。

    “大王,秦国虎狼之心,明年或者后年,一定会再次兴兵来犯!而赵国连续损兵折将,只剩下北方十万精兵,如何能够在蛮荒之地久守?如果秦军攻来,大王是否要抽调北方精兵南下呢?”赵国奸臣郭开缓缓地说道。

    “自然是邯郸更重要,可是北方云中、雁门、代郡三郡都是先祖打下的基业,如何妥善处置呢?”赵王赵迁想了一想,发愁地问道。

    “大王,除了代郡勉强适合耕种和利于防守,云中、雁门地广人稀,弃之并不可惜。不如迁徙百姓入代郡,全力耕种,一定可以缓解粮草危机。至于云中、雁门的存在,只是为了获取战马。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