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爽朗利索。北方戎狄也崇尚白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赵国人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白色,就如同覆盖天地的白云雨雪一样强悍。

    赵国士兵们继续用生命为代价填平了壕沟。而赵国的攻城利器投石机也终于铺设好了。赵军的投石机射程有限,只能等壕沟填平后,方能架设在最外围的壕沟后面。赵国士兵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而炮梢架在木架上,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将石弹抛出,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梢,最多需500人施放。

    秦军最后一道壕沟的后面就是营寨,都是用粗大的圆木制成栅栏。

    赵军也有一批火油袋子等引火物,不断地利用投石机砸在栅栏上,而秦军弩箭的射程只能到最外围的壕沟边沿。无法射杀操作投石机赵军士兵。

    相传投石机发明于我国的周代,发明之初被称为”抛车“,为了攻击城池碉堡而制作的,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使用时,在木头的一侧装上批兜,把石弹放进去,然后几十个人过来一起把它拉起来,靠杠杆原理,将石头弹出去,从”飞石重十二斤,行二百步“的记载可以看出投石机的威力,一般守城时用来对付集合起来的敌军,或是攻击坚不可摧的城堡。然而,由于抛射的石头质量过高,很是费人力,加上只能在敌人阵前埋设投石机,操纵的士兵就会暴露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很容易死伤,所以,其实际作战中效果并不佳。

    秦军大寨内。

    秦国主帅桓齮见对方的投石机在秦军弩箭射程外,明白不可能完全依靠营寨杀伤敌军了。

    “哎,看来还是得依靠血肉拼杀。不过赵军兵少,这场战争,我们秦军依然占据上风。”秦国主帅桓齮

    “传令,让儿郎们出战吧。”

    一阵嘹亮劲急的号角,秦军营垒的大军随之出动,漫漫黑色如同遍野松林,看阵势仿佛与赵军大体相同。

    这是两支实力堪堪抗衡却是风格迥异的大军:且不说秦军持阔身长剑,赵军则弯月战刀,两翼骑兵更是不同。

    骤然之间,赵军鼓声号角大作,纛旗在风中猎猎招展。赵军两翼骑兵率先出动,中军兵士则跨着整齐步伐,山岳城墙班向前推进,每跨三步大喊“杀”,竟是从容不迫地隆隆进逼。与此同时,群均凄厉的牛角号声震山谷,两翼骑兵呼啸迎击,重甲步兵亦是无可阻挡地傲慢阔步,恍如黑色海潮平地席卷而来。

    终于两大军排山倒海般相撞了,若隆隆沉雷响彻山谷,又如万顷怒涛扑击群山。长剑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如蝗虫过境铺天盖地,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直使山河颤抖!

    这是两支战国最为强大的铁军,都曾拥有常胜不败的煌煌战绩,都是有着慷慨赴死的猛士胆识。铁汉碰击,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整个山原都被这种原始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所湮灭。。。。。

    赵国士兵面对强兵,缺兵少粮,为何还如此强悍?

    赵国开国之初,西有强大的秦国,南有魏韩两国环绕,东有富庶的齐国接壤,东北为古老的燕国。北部则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其外部环境可谓纷繁复杂,不利发展。

    比之继承了晋国核心地带的魏国,赵国的国力可谓稍显不足。若与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国和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相比,赵国的国土简直捉襟见肘。对比秦、楚两国,赵国的可谓“地薄人众“。而起,赵国占有的是曾经晋国北部领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河北、山东部分。从农业耕作的角度来说,赵国的开发潜力自然比不上南部的诸侯国。

    即便如此,自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起到秦剪灭六国(公元前221年)为止的几十年中,唯有赵国一直同秦国正面抗争。秦国坐拥4倍于赵国的国土面积,自然有更为坚实的后勤补给。但是在长平之战后,却仍要花将近40年的时间才将赵国击败,而且这期间赵国甚至还有反扑的机会。凭这一点便可知赵国军队有多么顽强。那么,赵国的军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且看下文慢慢道来。

    虽然开国时国力疲弱,且忙于应付周边情况。但是不代表赵国的子民柔弱不堪。作为一处与草原接壤的地域,这里民风彪悍。直至李唐、五代时期以及赵宋,这里可谓辈出精锐之师。也正是有了这个民众基础,才使得赵国有可能组建骁勇之师。此外,其自身出产马匹,又与草原民族多有往来,故有资源组建精良的骑兵。以上种种条件相加,才让赵武灵王能够挥手改革。公元前306年,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以提振军力。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胡服骑射所带来的最大改变不在于骑兵,而在于军队的服饰。赵武灵王已改曾经的宽袍大袖,命军士们作战时上袄下裤,腰系裤带。如此一来,赵国的士兵们在战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因为当时还未出现马镫,所以各国的骑兵虽为精锐,但也只是负责辅助战斗。远远没有达到单独作战的标准。自然赵国军队引以为傲的,依旧是步兵。

    关于赵国军队的编制,分为两种:一是郡县征兵,二是常备军。

    前者,属于义务兵系统。在战国时期,“兵民合一“是各大诸侯国常见的兵制。赵国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缺乏相关的记载,参照当时各诸侯国的普遍做法,赵国的服役标准应该也是十五至六十岁的男性。在特殊时期,也不排除激进的做法。如长平之战,赵国就“悉其士民“。从战后白起释放的战俘来看,其中甚至还有不满十五岁的孩子。由此可见,当时征兵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男性。

    后者,便是招募而来的战士。史书载,赵国拥有“带甲数十万“,这当中的“带甲“便是常备军。虽无关于这些常备军遴选和战绩的直接记载,但是从一些史料中我们还是能一窥究竟的。自胡服骑射后,赵国军力陡然增强,击破了林胡、东胡和楼烦;使他们称臣。在李牧镇守边关的时候,匈奴“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在边关之地,自然不大可能启用临时征召的义务兵,多半可能就是这些常备军了。

    最令人惊叹的,是阏与之战时赵国军队的表现。公元前269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得知消息后命赵奢领兵前去解围。领命后,赵奢率军在邯郸城外30里地驻军停留不前。28日过后,赵奢领兵奔袭阏与城外50里处。茫然不知所措的秦军仓促应战,赵军大败之。在地图上,两地直线距离相距100多公里;据史书载,这次奔袭仅用“二日一夜至“。而且,从邯郸到阏与城,是平地进入山区。对于带着甲胄的士兵来说,其难度更大。由此次奔袭,也看出赵国募兵的耐力和战斗力不比魏武卒逊色。

    如今在邺城的东崮山脚下,赵国士兵再次爆发出来了强悍的战斗力!

    广袤的平原上嘹亮的歌声余音不断: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第77章 秦虎赵狼

    “咚咚咚……”隆重的战鼓声在炙热的空气中迅速传播开去,原本空旷的原野迅速出现一片片巨大的黑色:秦军出战了!

    秦军方阵,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而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个庞大军阵的主体,这是一支分工极为明确,配合极为严密的虎贲之师!

    而在整个步兵方阵的左翼侧是一队骑兵,他们以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共一百零八人的组成一个基本纵队,用于迅速而齐整的向前突击。

    而在整个步兵方阵的右翼侧是一队车兵方阵,共有六十四辆,以两辆为一排,依次排列。平地冲锋时,倒也是如风而奔、如雷骤临,颇有几分威势。

    “碰碰碰……”秦军们齐整有力的脚步声,像一记记重锤一样猛击在赵军的心田。

    战车在古代分为好几种,有马拉的、牛拉的,但由于牛性情暴躁,加上多次的战场教训后,逐渐被马拉战车所替代。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最早将战车发扬光大的,还是中国的祖先。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此时的骑兵还并未在军队中大量装备,战车是他们的主力武器。此时关于战车的装备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战车上乘三人,分别是弓箭手、驾车的、以及操控长枪的,成为三甲士。战车在沙场上驰聘的场景,尤为壮观,各国战车也不尽相同。

    秦国战车在驰聘,这是典型的三人型战车,前方由四匹马操控,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势不可挡,极大地威慑了当时还是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六国部队

    战国时期,秦国将战车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轻松克服了赵国的骑兵,随着车轮的滚动,秦朝已经统一了整个中国,战车当然功不可没。

    但是,战车的劣势也被逐渐发掘出来,比如在战场不易转弯,也不好控制,一人摔伤全车就有可能倒了,因此要讲究“单兵”作战。让一个人驾驶战车?那更不好控制了,不光要掌握方向,还要操纵武器,攻击敌人。那么,就干脆废除战车,留下几匹马,让原来的甲士骑上马作战不就得了,然后就诞生了是秦国威武的骑兵们。

    秦国战车比赵国的战车更加强悍、坚实,为了保证战车的坚固性,甚至连某些部位要订几颗柳钉也是规定得清清楚楚。更为令人震惊的是秦军战车先进的车轮设计:青铜打造的车轮十分的精致、结实,不多不少三十根类似于今天自行车钢丝的辐条分散了车身对轮圈本身的压力,使得战车跑得又快又稳;至于车毂的加工复杂性则更远远地超过了今人的想像:它只有两端和车轴相连,中间却是一个鼓腹的空腔,空腔灌满了油脂,起到了今天类似于润滑油的作用,使得车毂和车轴的摩擦更加的灵活,也便行车更加的轻捷!

    秦赵两国的车兵迎着刺眼的阳光,毫无畏惧的便向着对方撞过来。忽然,其中一辆战车的轱辘敌方车辆上,一只轮子顿时腾空。木制的车轴一下子难以承受如此重量,还没等驭手反应过来。只听得“咔嚓”一声,那胳膊粗的车轴顿时断成两截。

    两匹驮马立时被解体的战车拖累,倒着四蹄翻到在地。更有一辆战车车轮腾空而起,居然砸在了驮马的身上。 那两匹驮马立时被砸断了脊梁,躺的地上不断抽搐哀嚎。大口的鲜血顺着马嘴里不断向外喷涌。

    惊呼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一辆辆战车互相撞击着,运气好的就算躲了过去,也会被敌方的弓箭或者长戟刺中。

    紧随车兵的是外围的骑兵,由于当时尚未有马镫,双方骑兵往往会在外围放箭,甚至有胆大的士兵下马精准射击。

    不到一个时辰,秦赵两国的车兵、骑兵轮番较量数十回合。

    秦国车兵仗着战车坚固,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残兵,而赵国车兵却全军覆没。不过由于赵国骑兵比秦国骑兵更擅长骑射,所以赵军骑兵的伤亡比秦军少很多,这样一看,双方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赵国骑兵不用说太多,大家伙都知道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这改革事实上就是把马车兵换成一种模仿匈奴骑兵装备的轻骑兵!也就是胡服飞骑!胡服飞骑的装备应该一杆长枪,一把马上用长剑和一张短弓、两个箭囊!他们移动速度非常快,来去如风。赵国骑兵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在北疆,赵军往往突然就出现在匈奴人面前,然后狠揍他们!所谓“兵贵神速”,军队跑得快,那就是王道,为了让赵军更快,赵国还进行了军粮改革!赵国骑兵在北疆时,发现草原人的马奶酒,不仅是饮酒,而且喝饱了也特别经饿,于是赵国将之引入军队,让赵国骑兵每次就带一囊马奶酒和两个面饼,这可以吃上三天,却比其他粮食一天的量还要轻得多!于是赵军这更快了,来来去去,一天可以走几百里。赵国骑兵抓到匈奴,就打一顿后,又跑回家,装满马奶酒后接着打,弄得匈奴苦不堪言,就差没唤赵国骑兵做干爹。

    秦军中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见状感叹道:“赵国飞骑果然名不虚传,往往秦军骑兵还未靠近,就被善于骑射的赵国骑兵射倒。”

    副将杨端和也附和道,“没想到赵国的弓箭竟然能和秦国骑兵弩相抗衡。虽然秦国骑兵弩速度快、容易瞄准,但是赵国弓箭明显射程远很多,而且赵国骑兵好像天生就是生长在马背上的士兵,简直太不思议了。要知道秦国骑兵往往一手发射弩箭,另一只手紧紧抓住缰绳,同时双腿还要夹紧战马腹部,才能保证不在奔驰的过程中摔下马去。而赵国骑兵居然能够仅仅靠双腿夹紧战马腹部,就能双手弯弓射箭,怪不得打得匈奴人远遁上千里。”

    秦国大将桓齮闻言,忍不住解释道:“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赵国自长平一战后,兵力不足,就大力吸收北方游牧部落士兵,结果反而导致骑兵战斗力大增。这也是我大秦数十年未能彻底灭亡赵国的原因。从某种程度而言,赵国更像当年的晋国一样,死死卡住了中原的北大门。而秦国先祖虽然也是靠骑射放牧起家,但是自从收服义渠部落后,基本上全国都转做农耕。毕竟农耕产量大、容易耕种,养活的人口也多,却不想因此秦国骑兵的战斗力下降了很多。好在战马数量和质量还凑合,否则就轮到赵国骑兵无敌于天下了。”

    秦赵双方的车兵、骑兵较量完了,轮到步兵大阵交战了,这也是双方军队数量最多的军种。

    此战的胜负在此一搏!

    “咚咚咚……”战鼓声好像一下下敲在人的心脏上!双方的步兵前军呐喊着冲在一起,书写了铁与血的对撞。飚飞的鲜血与飞舞的残肢,见证着将士们的勇武。长矛折断了,用佩剑;佩剑折断了,便用拳头;拳头被砍掉了,就用脑袋撞、用牙齿咬。

    双方的步兵后阵依旧是远程兵种,秦国弩箭和赵国弓箭互相对射着,在天空中磕磕撞撞,出现了不少乱飞箭矢,有不少士兵都是死于自家箭矢的误杀。

    “噌噌噌……”秦国锐士是重装步兵,臂力巨大,重重地挥舞着手中的长戟、重剑,呼啸而下,就能将孱弱的赵国步兵,连人带甲斩为两段!

    “秦风!秦风!秦风!……”秦军们疯也似的呼喊着轩昂的军号,疯狂地收割着赵国士兵的生命!鲜血在激溅,残肢在纷飞,赵国的前军步兵伤亡惨重!

    秦军锐士冲锋着,一往无前的冲锋着,他们仅仅用了一次突击,就将三万赵国士兵组织起来的战阵撕得像个稀巴烂!

    随之蜂拥而来的秦军步兵主力更像是一只贪婪的的巨兽,将三万赵国士兵的残部瞬间吞食得干干净净,然后继续高呼着,向赵国中军席卷而去!

    秦军锐士在风雨中杀得性起,又恢复了以往凶暴的本性。他们丢弃了身上的盔甲和一切有碍于行动的重物,光头赤膊地挺动着手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