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简单点说,君主非常贤明,就怎么想怎么说;君主比较糊涂,或者比较暴躁等等,保持正直的品格是应该的,但说话办事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也许这才是白起被杀,而蒙骜历经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

    蒙毅此刻除了肩负阻止“屠龙王”重任,还有估计蒙家满门数百口的生死,谁也不知道如果自己夺走了秦王嬴政的女人,会不会让秦王嬴政情绪失控,从而铲除蒙家,进而影响历史进程。

    总之一个字,难!

    就在蒙毅纠结的同时,秦赵的战事发生重大变化。

    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非常宠爱出生倡伎的倡后,废黜与正妻所生长子、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将品行不端的赵偃立为太子。同年冬天,赵王赵偃去世,谥号赵悼襄王,赵国太子赵偃继位。

    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君主也一个比一个荒唐无能,最终被秦国灭掉。而此时赵国有一位公子嘉,曾是赵悼襄王时的太子,后来虽被废弃,但他在邯郸城被秦军攻占后,收拢赵国残余势力,北走代郡,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秦六年之久,唱响了一曲壮烈凄美的英雄赞歌。这个后面会有精彩剧情,敬请关注!

    由于赵国数十年惨遭秦国攻打,国力衰竭。赵国虽有名将,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如今赵国只剩下4个郡,除了邯郸郡尚且还比较富庶,其余三个北边郡荒凉不堪,反而拖累了赵国所剩不多的钱粮。要不是齐国暗中支援了一批钱粮,此时的赵国恐怕早就亡国了。

    新任赵王赵迁也是昏庸无能的主,任用奸臣郭开。而郭开眼看着赵国江河日下,竟然萌生了暗通秦国的想法。史料记载,郭开,晋阳人。战国末期赵王赵迁的宠臣,出身太原郭氏,历仕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两代君主,拜为相国,封为建信君。谗言陷害名将廉颇和李牧,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进入秦国,拜为上卿。后来他返回邯郸搬运家财,为沿途盗贼所杀。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率领新编的30万大军,再度向赵国南部进攻,兵锋直指邯郸南部的重镇邺城,威逼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大将扈辄在秦国大将桓齮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只能死守邺城。同时为了巩固邺城,亲自率领精兵屯守于邺城城外的东崮山。

    秦国大将桓齮也不着急,只是在邺城和东崮山之间修筑壕沟和营寨,做出一副想要围困10万赵军的样子。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秦军不仅仅隔断了邺城和东崮山的联系,而且切断了邺城和赵国后方联系。

    赵国邯郸,王宫大殿。

    “大王,扈辄只守不攻,我国后方粮草的压力大增。而反观秦国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长此以往,恐怕要重蹈长平之战的覆辙。”赵国权臣郭开适时地提醒赵王赵迁。

    长平一战赵军六十五万人被围。大秦可是足足困了两个月,这才使得赵军投降。那一战大秦投入军队逾百万人,才有了长平一战之胜。战前秦国精锐军队有60万,而赵国精锐有45万,后来双方又相继征调青壮,导致秦军总兵力达到了百万,而赵国总兵力也达到了65万。赵军被围困两个月后,只剩下45万饥饿疲惫的士兵,而秦国也伤亡了20多万人。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军力,秦国大将白起索性坑杀了40多万赵国降兵。

    “可是秦国有三十万人,总不能让扈辄以卵击石吧?”新任赵王赵迁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是还是明白“以少胜多往往很困难”的道理。

    “大王此言差矣,秦军久屯于邺城和东崮山之间,粮草运输比我们赵国更加困难,况且赵国多出精兵强将,如果能够在邺城之下大败秦军,那么赵国就能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赵国权臣郭开又费尽口舌,不断地蛊惑着新任赵王赵迁。

    “如此,寡人就下令扈辄寻机出兵,不求大败秦军,只要逼退秦军就算是大功一件。”新任赵王赵迁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反正粮草不济了,拼一把!或许另有转机呢?

    如果廉颇还在赵国,一定会失望透顶,因为这就是当年长平之战的翻版啊!粮草不济、不能久持!

    奸臣郭开此刻也是欣喜异常,他完全就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小人,眼看着做赵国臣子捞不了多少好处,索性和秦国大臣王敖秘密联络。得到了秦国上万两黄金的重礼,奸臣郭开自然卖力地卖国求荣!
………………………………

第75章 赵军悲歌

    东崮山,赵军主帅大帐。

    “邯郸传来消息,后方粮草不济,我们必须和秦军决战了。”赵国大将扈辄十分忧虑地说道。

    “父亲,邯郸城内并非无粮。”中军校尉扈敢冷不防地冒出这么一句话。校尉扈敢是赵国大将扈辄的幼子,而扈辄的长子扈勇正在邺城内死守。

    “邯郸城内有粮草?粮草从何而来?”赵国大将扈辄惊奇地问道。

    “赵国上卿大夫和宗室封君府内囤积了大量了粮草,尤其以权臣郭开府内最多,光他一人囤积的粮草就足够十万大军维持一年的消耗。”中军校尉扈敢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和不少郭府的家将相熟,得知郭开最近一直在囤积粮草,准备等赵国出现饥荒就抛售出去、大赚一笔。”

    “此事不要再说。郭开利益熏心、自私小气,又怎么可能带头捐粮救国。再说了为父之所以能够接替庞煖老将军统帅赵军,也是讨好郭开的缘故。因为在赵国,没有谁能够得罪郭开。廉颇老将军德高望重、功勋卓著,还不被郭开陷害、出逃他国,就是最好的例子。”赵国大将扈辄悲哀地叹气道。

    “父亲,赵国最大的是赵王。只要我们掌握郭开的罪证,就能够扳倒郭开。”中军校尉扈敢不服气地反驳道。

    “掌握郭开的罪证?郭开的耳目遍及赵国,就连赵国王宫内也是耳目众多。恐怕还没到你收集齐全罪证,郭开已经提前布局好如何对付我们。想一想,最近郭开也有些提防老夫了。所以才派老夫前来接收邺城等地,何尝不是想通过秦军的兵锋除掉老夫。目前看来,只能希望我们能够大败秦军,方能得到大王的重视。有了大王的信任,我们就有机会和郭开决一雌雄。”赵国大将扈辄无奈地说道,其实他也明白击败两倍兵力的秦军,简直是白日做梦。

    “父亲,秦军两倍于我军,更何况秦军深沟高垒、兵甲锐利,我军如何能够战胜他们?”中军校尉扈敢不敢置信地问道。

    “我扈家自从赵武灵王开始就深受国恩,如今只能和秦军决一死战,以此报答大王的厚恩。”赵国大将扈辄无可奈何地说道,随后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幼子扈敢,“几个孙儿都年幼无知。你今夜就走,去楚国避难吧,总算给扈家留一条血脉。”

    “我会派人送走亲眷家人,但是我会和父兄一起血战到底,否则余生只能在悔恨和耻辱中度过。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中军校尉扈敢长跪不起,很明显如果主帅扈辄不同意,他就会一直跪地到死。

    “罢了,罢了……既然你已经存了死亡的志向,我们父子三人就和秦军决一死战吧。”赵国大将扈辄老泪纵横,终于狠心答应下来。

    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0多万军队,为何不到10年,又是东方强国?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经过1年多的鏖战,赵国的40多万军队全军覆没。在经过这次大败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内的军队精锐消耗殆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似乎已经无力与列国争夺天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十年时间,赵国再一次成为东方强国。那么,已经贫弱的赵国是如何做到的?

    就在长平之战结束的9年以后,燕国派遣大军进攻赵国,原来燕国试图趁火打劫。燕国使臣在赵国发现,赵国的士兵年龄差别很大,从10多岁的娃娃到胡须发白的老兵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决定大举攻赵。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燕国被赵国一顿暴打,赵国军队仍然十分强悍。按照道理来说,赵国军队的精锐早就不复存在,赵国根本没有太多的力量。其实,只能说燕国不了解赵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赵国是一个四面都是强敌的国家,自从赵武灵王改革之后,赵国国内尚武的气氛非常浓厚。这一点和秦国类似,至于其他的国家,打仗是军队的事情。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0多万精锐,国内重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虽说不是特别强,但对于燕国这个级别的国家还是绰绰有余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国军队确实强悍,赵国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就是吸收了大量的胡人,依靠赵国自己的人口已经远远不够。李牧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大量的吸收游牧民族参军。后来,赵国的20多万军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胡人。最为关键的是赵国没有排斥这些胡人,赵国士兵与这些胡人士兵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作战一起生活。久而久之,胡人也产生了那种家国认同感。在有一点上,中原文化非常的厉害,那就是同化。无论再彪悍的民族,到了中原也会被同化掉。当然的金兵如何?大辽国又如何?

    第三就是赵国保留了完善的指挥系统,其他国家都是一个都城,赵国其实有三个。除了名义上的首都邯郸以外,旧都晋阳和北地重镇代郡也都有一定了指挥职能。后来,秦国军队占领了邯郸,赵国残余势力就是在代郡重建了政权。所以说,想彻底摧毁赵国的指挥系统很困难。后来的明朝与只有点类似,除了北京和南京以外,还有一个中都凤阳。李自成攻克京师之后,福王朱由崧立刻就能在南京重建明朝的架子。

    第四就是赵国长平惨败后,仍有强大的战力!

    关于长平之战,为人所熟知的描述是赵括指挥无方,导致赵军大败。战后,赵国士卒被坑杀40余万。不过实际上是赵军战死20余万,将领死后投降者被处决者达20余万。而对面的秦军,自身伤亡也达20余万。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这一场战役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连秦国都“国内空“了,赵国的境况只会比这个更惨。当时的赵括冒然率军出战,也是迫于无奈。如果说,当时的赵国军队有什么缺憾的话,那便是后勤。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国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齐国祈求粮食援助,只可惜齐国不允。无奈之下,已经是几近断粮的前线军队只得被迫出门迎战。

    若是赵国军队能在持续地正面交锋中打赢秦军,廉颇为何还要背负骂名坚壁清野而不出?不是赵国军队没有这个战斗力,而是赵国没有如此国力支撑军队长期的正面作战。只能说,赵国一开始就输了,而且输在了国力与后勤上。但是赵国的将士却用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扛了下来。当然了,这不是要为赵括翻案。毕竟他当时背负的,可是赵国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家底。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赵国也并非空无一物。公关前258年,也就是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前后共计派出55万大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在廉颇、平原君等人的指挥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共计28万余人大败秦军于城下。此役,联军杀、伤40余万秦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的伤亡比。

    若不是秦国严苛的行政体系和商鞅定下的“耕战“国策,接连两场大战,没有个几十年怕是难以恢复元气。在几年之后,赵国迎来了一次反扑的机会。在公元前241年,以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共计百万余人西征秦国,是为蕞之战。若此役联军配合紧凑,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但是历史不容许假设,此战过后,东方六国真的无力抗秦。

    赵国拥有这些优势,足以保证赵国也就有强国的实力。但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毕竟损失了40多万精锐,这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其实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随后的几十年里,东方六国几次反击秦国,可都没有太大的作用。秦国在人力物力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秦国的统一仅仅是时间问题。当然,秦国自己的制度也有很多问题,秦国后来的崩溃,与之有很大关系。

    邺城,城守府。

    “昨晚家父派死士冒死穿越秦军的封锁,传来口信。”邺城守将扈勇看着麾下的数名校尉说道。

    “不知大帅有何妙计?如今邺城严防死守,丝毫不惧秦军攻城。但是城内缺乏粮草,恐怕不等秦军攻城,我们先要饿死了。”守城副将急不可耐地问道。

    邺城有精兵五万,再加上三千墨者、数万青壮帮助守城。连秦军也只是围而不攻。

    “赵国缺粮,大王已经命令家父与秦军决战。”邺城守将扈勇犹豫了一下,还是以实情告知。

    “什么?与秦军决战?”守城副将大惊失色,其余校尉一听也是立马嗡声一片。

    秦军主帅大帐。

    “各位将军,邯郸传来密报。赵军粮草不济,赵国大将扈辄极有可能会冒险出兵。”秦国主帅桓齮欣喜异常,可以说是威风八面,心想:终于轮到老夫主掌大军了,一定要青史留名。

    “主帅,赵军既然粮草不济,我军最好坚守不出、耗死敌军即可。”副将杨端和建议道。

    其余秦军将领自然是随声附和。

    “好,本帅也正有此意。等到赵军兵疲力竭,我军再全力出击。”秦国主帅桓齮自然不想和急于求战的赵军野战,应允道。
………………………………

第76章 血染平原

    秦军营寨外五里。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沉寂数日的赵军出动了。中央步军6万,两翼骑兵各是3万,总共12万白色胡服大军,便如寒冬的冰霜。

    赵军前进的战鼓声惊天动地般的响了起来,大队赵军将士立即开始嘶声呐喊着挥动着利剑、铍、戟等兵器向着秦国营寨冲锋而来。第一道壕沟到了,训练有素的赵军步兵们在漫天的箭雨中奋不顾身地用背负的泥土填平壕沟,自然每一个士兵身前都有一两面盾牌。

    秦军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军填平壕沟。壕沟后,一种犹若老人磨牙似的吱嘎声正在缓缓响起,上千架弩箭蓄势待发。忽然间,随着秦军军官的一声呼喝,秦弩发出一种令人耳鼓轰鸣的“呼呼”声,无数的弩箭射入空中,开始了覆盖性攻击。

    转瞬间,箭雨到达赵军上空,呼啸着落了下来。霎那间,赵军阵上响起一阵碜人的“扑扑”巨响,一蓬蓬湿湿的泥土和枯黄的草根溅起在空中,随之而起的还有那腥红的血液和那纷飞的肉屑,紧接着便是秦军们惊天动地的哀嚎声,空气中立时扬起一片刺鼻的血雾!

    秦军第一轮攻击波过后,打击的中心地带几乎是血肉模糊,哀鸿遍野,秦军弩箭的攻击力果然可怕!

    赵国中军大阵。

    赵国大将扈辄看着前军士兵伤亡惨重,虽然于心不忍,还是继续下达了攻击命令。

    “儿郎们,为了赵国!为了身后的父老乡亲们!前进……”

    “前进、前进……”

    赵国士兵高唱战歌《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