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命运-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军锐士在风雨中杀得性起,又恢复了以往凶暴的本性。他们丢弃了身上的盔甲和一切有碍于行动的重物,光头赤膊地挺动着手中的兵刃,向前冲锋着。他们见赵国士兵就杀,逢赵国将领就砍,简直是见神杀神,遇佛杀佛!只片刻功夫,前锋的秦军们就几乎人人身上都挂着几个赵人的头颇,像一群地狱中杀出来的魔鬼一样狰狞地大笑着,疯狂地吞噬着赵国士兵的生命,追寻着他们显赫的战功!

    东崮山脚下,一时尸横遍野,大地为之赤红!

    赵国大将扈辄见战况不利,赵国前军步卒死伤惨重,心中悲愤不已,哀伤的泪水立时涌入眼眶。

    “嗷唔……”赵国大将扈辄怒了,悲愤得像一只狂怒的苍狼,银白色的战甲几乎在奔腾的战意中燃烧,黑色的双眸变得赤红,整个人简直像是一头暴怒中的猛兽一般,充满着汹涌如潮的巨大杀气!
………………………………

第78章 邺城喋血

    “赵国不败!杀……”赵国大将扈辄狂吼着,挥动着银白色的大戟,驱动白色的飞骏卷向如同洪涛巨浪般猛扑过来的秦军!他的身后,最后的两万赵军精兵们呐喊着,随着统帅所指的方向毫不迟疑的猛扑上来,毫无畏惧地迎结死神的狞笑!

    赵国大将扈辄的幼子,中军校尉扈敢紧紧跟在父亲身后!

    “扑扑扑……”炙热的烈日下,迅速绽放出一朵朵悲壮的血花,血色的天空一时变得分外妖异和血腥!

    就在这时候,邺城的城门打开了。

    五万赵国精兵在邺城守将扈勇带领下,从后方袭击秦军的后阵。

    赵国士兵高唱战歌《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爽朗利索。北方戎狄也崇尚白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赵国人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白色,就如同覆盖天地的白云雨雪一样强悍。

    秦国士兵们高唱着战歌《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崇尚黑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黑色,显得肃穆神秘。

    双方拼杀的时候,后面的袍泽依旧高歌助战。

    秦国最强兵种就是锐士!秦国百万大军之中,锐士据说最多时候也只有三千多人,但每一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有两大特长,一是气脉悠长,每次集训都要背负百斤的东西,然后疾行百里,停顿后马上能投入演习作战,比今天铁人三项那些运动员,牛气了不是一星半点!二是兵器精通,锐士那百斤的东西,只有小部分是粮食,其他都是武器,诸如两把长剑,两把匕首,一把战弩,一杆铁枪,一副钢片铠,一张铁盾和若干弩箭!正因为有这两大特长,所以三千锐士所向披靡,比东方六国各国的几万精锐大军还经打!

    赵国士兵虽然悍勇,但是碰到了秦国锐士,依然犹如夏日的冰雪一般,迅速消融起来。

    “杀……”秦国军队发现赵国士兵的数量越来越少,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驱动庞大的军阵,瞬间便将数万赵国步卒分割包围在黑色的钢铁洪涛中!

    在天空高高的望去:庞大的黑色怒涛中,一团团白色的浪花奋力挣扎着,顽强抵抗着黑色死神的吞噬,然而白色浪花毕竟太少,在占据巨大优势的黑色面前,终于抵挡不住,迅速溃败,淹没在死亡的怒涛之中!

    然而,这些身穿白色盔甲的赵国士兵不愧为赵国军队中最悍勇的精锐,这些杰出的勇士们见到再也无法抵挡住秦国锐士狂飚突进的脚步,立即愤怒了、燃烧了。他们咆哮着、怒吼着,舍弃了护身的坚盾,忘记了死亡,飞身扑向四面八方涌来的秦军!在秦国士兵青色的长戟重重贯穿自己身体的同时,赵国士兵也同时将死亡送给了秦国士兵!他们的短剑也贯穿了秦军的心脏!

    一命抵一命,赵国士兵的勇气竟是如此的豪迈!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完成了一个军人的最高使命:血战到底,至死方休!

    这时候,邺城守将扈勇集中兵力从秦军防守较弱的左侧杀出,损耗了两万人马才成功和赵国大将扈辄的残军汇合。

    “父亲,赶紧撤吧。邺城无粮,守不住了。”邺城守将扈勇抱着赵国大将扈辄的大腿哭喊道。

    赵国大将扈辄眼睁睁看着数万赵国精锐士兵纷纷战死,却无能为力,只好怒吼道:“勇儿,你来殿后,让你弟弟带着伤兵先退回宜安。”

    “父亲,你和弟弟一起走吧。三军不可无帅啊!”邺城守将扈勇不由分说地让弟弟扈敢拉着父亲战马的缰绳而去。

    “大哥,你一定安全地回来。”中军校尉扈敢知道形势危急,稍不注意就会全军覆没。

    “放心吧,我一定回去的。”邺城守将扈勇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等到父子二人走远后,低声喃喃道:“但愿秦军会把我的骨灰送回宜安吧。”

    邺城守将扈勇对着身后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说道:“兄弟们,你们怕死吗?”

    “赵国男儿无孬种!赵国男儿无孬种……”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齐声大喊道,虽然他们几乎人人浴血,但是仍然不改高昂的斗志。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战死沙场,让秦狗看看我们大赵男儿的骨气!杀……”邺城守将扈勇明白如果不拼死断后,残余的赵军恐怕都回不了宜安。

    秦军中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身边只剩下了亲兵卫队和后军士兵。

    “为了减少我军伤亡,还是劝降为上。”副将杨端和建议道。

    秦国大将桓齮微微皱一下眉头,一想到邺城尚未攻下,终于传令招降赵军。

    “赵人降不降?赵人降不降?”秦军们或以戟顿地,或用脚跺地,按照古时的惯例,向赵国士兵们呼降!

    “赵人不降!赵人不降!……”赵国残兵败将大声呐喊,依旧决心抵抗到底。

    “还敢不降!真不知死活!”秦国大将桓齮皱了皱眉头,怒吼道,“擂鼓进军,不降者尽斩之!”

    “喏!”秦军中军校尉听令。

    片刻后,附近战车上的数十面战鼓重新响起,巨大的声浪像一波赶一波的急浪般澎湃而来!

    “杀!杀……”秦军们见最后的立功机会来了,欢呼雀跃着,越过前方因身上挂着数枚首级而显得有些蹒跚的袍泽,扑向赵国的残兵败将们!

    在秦军们看来,眼前的赵国士兵就是美食、豪宅或者娇妻,所以狂热的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便高举着手中的兵器,狞笑着、冲杀起来!

    凶猛的秦军踏着豪迈的步伐,呐喊着扑向兀自死战不降的赵军残兵!

    战斗渐渐接近尾声,最后残存的赵国士兵们在秦军的急攻下,基本上都是当场战死,即使有未断气的也是余光返照。赵国大将扈辄的长子、邺城守将扈勇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的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国南部进攻。秦军攻邺,赵国大将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秦国大将桓齮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赵国大将扈辄退保宜安,向赵王赵迁告急。

    接到前线战报,蒙毅才明白鬼谷门门主董安所谓的“内应”是什么意思了。

    列宁曾经说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克!

    蒙毅怎么也没有想过赵国会因为内斗缺粮!奸臣郭开简直是上天送给赵国的催命符!但是他也是秦国的大福娃!

    在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臣民;发动了无休止的战争。他们自称“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给人民带来极大苦难。连《吕氏春秋》都说:“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失。”劳动人民被强迫自备军甲参加战争;而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是尸横遍野。发动战争的国家自己死伤无数,被其战败的国家更是血流成河。我们仅以秦国为例,从史籍辑录自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的杀人数目,就可略窥当时战争的残酷:在这100年间;秦杀人总数超过130万!这还是见于记载的;无记载的有多少?整个550年更有多少?这还只是一个秦国;全中国老百姓死于战争的有多少?只有天知晓!

    战争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出征造成劳动力大大减少;田园荒芜;战场广大,糟塌庄稼;还表现在统治阶级为战争的需要经常采取焚毁、决堤等残暴手段,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如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指挥攻魏时,竟决开黄河大堤,水淹魏国。决黄河堤的暴行,齐、赵、魏、周等都干过。另外农业区域民族间的混战,削弱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能力,给其创造了进入中原烧杀掠夺的机会。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统一。因而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支持统一战争的场面。 实际上;“大一统”观念是在阶级斗争促进战国末期统一趋势出现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当时,不仅人民要求统一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封建生产关系,保障其阶级利益。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如《吕氏春秋》一书就极力主张“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大声疾呼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战,不得休息。”。《吕氏春秋》将“不二”的主张直接标为题目,表达用战争手段消灭割据状态,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的愿望。
………………………………

第79章 再战平阳

    在春秋初期,中国的人口有一千万,到了后期,增长到两千万;在战国初期,人口突破三千万,到了后期,人口上涨到四千万;秦朝建立后的人口大约是三千五百万。

    在春秋时期的242年之内,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战国时的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万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以上不完全统计,杀人已达130万之多。此外,秦人战死的数字还没有计入。所以古书典籍的正史数字应该是可以确信的 但是小说演义的就别去恭维了。

    总之,民族融合的潮流谁也阻档不了。由孔子倡导的“君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经过社会的根本改造,成为人们要求统一的战斗旗帜。孔子本人后来也有了思想转变,承认“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重要表现之一是不分华夏与蛮夷戎狄;人们有了共同的信仰;即一致奉黄帝为始祖;并将他神化。再是共同的大疆域观念的产生和不断增强。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特别是中原各国(包括郑、许、宋、卫、杞、鲁、陈、蔡等国)均在兼并战争中消失,而秦楚燕齐都是当时地处边陲的开拓者,因此过去限于中原地区的狭隘的疆域观念逐渐被打破。“四海之内若一家”,何苦闹分裂?为什么不“大一统”呢?

    总而言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广泛建立;特别是经济上互补的需要;产生了各民族渴望统一的共同心理和“大一统”的中国疆域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又推动着统一的历史趋势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在500多年战乱与民族融合这颗大树上的一个桃子,它巳经成熟了。只不过是秦王朝把它从树上摘下来罢了。

    就在此时,秦军的攻势不减。

    秦军大营,主帅大帐。

    “宜安城池高深,本来就有败退的五万邺城残军,加上赵国邯郸紧急挑拨了五万精兵支援宜安。墨家有调集了四千墨者帮助守城。宜安城内粮草虽然不多,但是坚守数月还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背靠邯郸,粮草和援兵都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死磕宜安绝非良策。”副将杨端和将搜集的情报叙述了一遍。

    “本帅从来没打算和坚城死磕,攻破邺城就是利用赵人粮草不足的缺点。此时宜安的赵军虽然增添了不少,但是他们死守城池尚且能够苟延残喘,如果我们将敌人引出来呢?”秦国大将桓齮微笑道。

    “将敌人引出来?不知大帅有何妙计?”副将杨端和疑惑地问道。

    “本帅仔细问过斥候校尉,得知赵军大多集中在宜安、邯郸一线,依靠漳河防守,而漳河下游的平阳防守空虚。一旦我们攻克了平阳,就可以从东南面进攻邯郸。若是如此,赵王赵迁怎么可能让赵国大将扈辄继续死守宜安呢?”秦国大将桓齮畅快地笑道,但是面目狰狞,犹如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

    “果真如此,赵王赵迁必然惶惶不可终日,哪里会细想宜安的安危,必然逼迫赵国大将扈辄再次主动出击。那么我们就又可以像邺城一战那样迅速击溃赵国大军。”副将杨端和也十分高兴,心想:只要不是攻城拔寨,论野战,这天下谁能是大秦铁军的对手呢?这次攻赵又是一次难得的大功劳啊!

    秦国大将桓齮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宜安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

    赵国宜安,城守府。

    “父亲,我们不能去救平阳!宜安总共才五万精锐,剩下的都是老弱伤兵,如何能够和秦军野战?”中军校尉扈敢阻止道。

    “为父,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关键!可惜大王已经慌了神,严令我军必须救援平阳。因为邯郸偌大的城池只有五万老弱士卒守卫,若让秦军攻下平阳,邯郸即刻不保。大王已经号令各地勤王、调兵护卫邯郸,而我们就是用来拖延时间的。”赵国大将扈辄面有悲哀的神色,心想:我扈家已经捐躯了一个长子,难道又要我父子二人再填进去?

    “父亲,既然事不可为,为何不学廉颇老将军?”中军校尉扈敢小心翼翼进言道。

    “学廉颇老将军?我儿可知廉颇老将军晚年凄惨,漂泊了四年才孤苦离世!”赵国大将扈辄自然明白儿子扈敢不想让自己带着十万士卒去送死。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3年,当时赵国的名将庞煖、乐乘、乐间都已去世,只有廉颇还流亡在魏国。秦国认为赵国已无能人,便大举进攻赵国,赵国的局势十分危急。一些大臣建议召回老将军廉颇,让他继续指挥军队抗秦。

    而相国郭开却不顾国家利益,为报私怨,极力反对重新任用廉颇。

    他对赵悼襄王赵偃说:“廉颇年近七十,人老体弱,连战马都上不去了,怎么还能带兵打仗呢?”

    他的话音刚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来说:“相国此言恐怕不实,臣有位亲戚近日从大梁来,言老将军身强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