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人若搁到现代,早就被女方宣判出局了。这么大公无私的丈夫,可不是每个女人都消受得起。看郑府就知道郑夫人从来不能分享到郑大人的胜利果实,没有锦衣玉食仆役成群,亦不能钱财露白,更不能与其他官员家眷过分交好。郑夫人的辛苦和付出如锦衣夜行无人能知,唯有个独子身体却不好,得不到父亲的青眼;自己这个妻子,与丈夫也是三秋不见如隔一日,只因为他一躯交国一心付君。
郑大人近来也正为夫人和离之事发愁,先前郑夫人同他争吵,他不过当作妇人的一时之气,不想竟是来真的。若真的和离,他这个御史大夫恐怕反要被人弹劾了,不能齐家焉能治国,多的是敌人等着他将刀柄送过去。
秦彻收到字条后,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再次将字条誊写一份送出去,曼烟亲笔写的那张又被他纳入囊中。另外,他也叫人去打听曼烟说的那个辣椒,鸿胪寺上次收上来的辣椒已经全部分掉了。由于是云州进贡的新物种,说是从南诏那边传过来的,洛京大多数人家都不惯食用。这批辣椒的大头分给了安平侯府和湛王府,其他府邸听说可以做药用也只是包了一两把。
曼烟对辣椒的事情格外惦念,便在松鹤堂的藏书房里寻找云州的地方志,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关于云州风土人情的书籍。这一翻找,让她发现了一件事情。好几本竖着摆放的书打开时灰尘很少,还有几本平放的书外封面上落着明显的手印。
书房显然有人动过。
这不对,祖母的书房除了自己,向来没人会过来。曼烟四下打量,又检查其他的书柜,发现同样被翻找过的痕迹。看来确实有问题,上个月她还来过书房,那时候书柜角结出了不少蜘蛛网,这些书尘封许久,稍微一抖,人就会被灰尘呛到。看来,那人是在找东西,找什么呢,难道是夹在书里的东西。
曼烟将此事放在心底,连续半个月没有出门,只暗地观察身边的人。更为怪异的是,她居然又做梦了,梦见的正是书。这太巧合了,巧合地让曼烟难以用科学解释。迄今为止,她知道三小姐做过三个梦,卓氏的死、祖母给祖父喂药、书。前两个梦都与现实实现了对照,这第三个梦会不会也在预示什么。曼烟的心底不禁生出一种隐忧,以前的三小姐是否也做过类似与生活对应的怪梦呢。她越发提起心来。
经她几番观察,她终于发现了一个可疑人:崔婆子。崔婆子有一次回琉璃院时与她擦身而过,她敏感地闻到一股淡淡的灰尘味道。开始以为是崔婆子经常劈柴生火,还有出入杂物房,因此沾上了灰尘。后来曼烟注意到,崔婆子走路很轻,经常无声无息就到了房间,几分钟前明明不在的人几分钟后就现身了。知道这一点后,曼烟确定书房那个不速之客定是崔婆子无疑。
她没有质问崔婆子,在绝对的武力值之前,什么计谋都得往后靠。与其打草惊蛇,不如顺藤摸瓜,看看她究竟在找什么东西;还有她背后,到底是什么人。
曼烟最担心的还是祖母的安危,藏书房在松鹤堂里,万一叫丫鬟们撞上了难保不会杀人灭口。崔婆子能在侯府潜伏这么长时间,可见那样东西的重要性,若崔婆子没找到,背后之人必会继续派人寻找。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那样东西,只有比崔婆子先找到,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连续几日曼烟频频往书房跑,惹得老太君生了疑。“烟儿,你是在找什么书呢?”
曼烟恐暗处有人监视,道:“祖母,孙女想找本地方志,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下咱们大丰的锦绣河山。”
老太君慈祥地捋了她一缕头发,劝道:“你这丫头,别看成个书呆子。以后梁府国公府的帖子还是接下为好,这个年纪的姑娘,都喜呼朋引伴,你倒是个孤寡性子。太孤寡了也不好。”
那些朝中重臣,向来少与安平侯府往来,如今曼烟在京城被这般高看,老太君当作是孙女的福报,自然希望孙女惜福。
曼烟目光清澈,娓娓诉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祖母,烟儿要的不是一时风光,而是长久的平安喜乐。”
一番话叫老太君又高兴又辛酸,小小年纪,倒将什么都看清了似的。
见老太君似又要感怀,曼烟故意撒娇道:“祖母快将书给我,我也瞧瞧哪些地方山清水秀,以后带着祖母去踏遍大好河山。”
此言几分傻气几分豪气,老太君听完精神即刻抖擞起来。“皮猴,跟着吧。”
原来竟然有一箱单独的书放在老夫人卧室的箱笼中。曼烟一看,忧心忡忡,祖母这是与危险一线之隔。她故作不解问道,“怎么会单独放一箱在这里啊?”
“这是我之前怕被糟蹋了,专门挑出的一些孤本,如今书市里可找不到这些宝贝。”
那最先接触所有书籍的人是祖母了。曼烟试探道:“祖母,这些书您都看过没?”
“傻孩子,祖母哪有那么多功夫做这个?也只有在闺中时,才有这些闲情雅致。”老太君谈起年少时光,脸上永远都充满怀念,连声音都变得柔软。
曼烟心中清楚,一时的怀念,是对过去的善意修饰;频繁的怀念,却是对现在下意识的否定。至少,对于那个祖父,祖母是全盘否定的。
曼烟不许祖母沉浸在回忆中,半哄半强迫老人家去打太极,她则将那一箱书细细检查。确实是一些珍贵的古籍,都没有夹东西。她现在已经了解古代对这种地方志看管很严,由于没有完整的舆图,这种书很容易在战时泄露地方军情,一般仅供自阅密不外传。所以秦彻对他讲的那些不是随便谁都会透露的。
曼烟摇摇脑袋,又检查了一遍,一切正常,没有夹带东西,也没有看到云州的地方志。她只好再去找老太君询问。
老太君思索片刻一拍手,道:“你啊,跟你娘一样,都惦念着你爹。云州的地方志,好几年前就给你娘了。那会你爹在云州苦战,你娘日夜担心,就找我要了这本书。后来她浑浑噩噩,我也没要回来,想着以后就留给你做嫁妆吧。”
曼烟大惊,这么说母亲看了那本书,难道发现了什么秘密,因此被人灭了口。
她不敢露出异色,道:“祖母,这些孤本我看也一并放到书房吧,不然回头找起来麻烦。”问题得一样一样解决。卓氏的事可以晚点查,但是祖母这边可不能耽搁。书房毕竟离祖母住的地方远些,总之要比卧室强。
随后,老太君就叫了几个婆子,将这一箱宝贝搬进了藏书房。曼烟特意让拂尘找来一把锁,且在箱子周围撒上一层白色灶灰。果然,过了几天,拂尘在崔婆子的一双鞋底发现了这些灶灰。
那本云州地方志,自然到了曼烟的手中。
。。。
………………………………
043 书里的秘密
那是一本手抄书,笔画齐整字迹疏朗,字体遒美健秀,一撇一划间未见拖泥带水,隐约可测写字之人该自有一种磊落之气。
曼烟将书从左翻到右,再从右翻到左,又提起来抖几下,书里什么也没有。她转身看向伍嬷嬷,问道:“这本书母亲看过吗?”
伍嬷嬷老老实实回想半天,才回答:“大夫人是翻看过,不过我瞧着夫人没看进去多少,每次没翻几页就开始伤心了。”
曼烟嗯了一声,古书从右往左排版,这本云州地方志最后几页有几处字迹是氤氲着的,应该是沾上了母亲的泪水。
所有的书都找了,却没有任何痕迹。难道崔婆子找的东西不在书里面?
曼烟自顾自摇摇头,不可能,崔婆子肯定是收到消息才会常往书房跑。那样东西一定在书里。
伍嬷嬷被三小姐神神道道的样子吓到了,问道:“小姐,可是遇上什么犯愁的事情?”
曼烟立刻露了丝笑意,道:“不是,只是我看书遇上些疑问,想着不知道何时才能请来先生,这才有些着急了。”
伍嬷嬷这才放心,劝慰着:“小姐莫心急,您年纪还晚几年也不妨事。”
曼烟无奈地将嘴唇抿成一道直线,双眼变成三角形,看着越发像个小大人故意耍淘气,惹得伍嬷嬷咧嘴笑个不停。
没办法,既然尽了全力还找不到,总不能在这跟绳子上吊死。曼烟便将这本云州地方志也扔到书房那箱孤本里头。反正什么也没有,就让崔婆子慢慢在书房折腾吧,也省得祸害到旁人。
曼烟一边在书房翻看云州地方志,一边单手撑着脑袋,嘟起嘴唇。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呢?或者根本不是什么地方志,而是单独一本内容神秘不为人知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
国公府的书房内,众幕僚议事完毕,独留老国公爷王钦同那个生面孔,两人都站着。
生面孔说道:“消息已经确定,先皇当初将书交给了死去的安平侯。”
老公爷不时来回踱步,神情胶着。“先降爵,再罚抄书,接着佯作训话,最后傅怀轻松将书带出宫。先皇一招金蝉脱壳瞒住了这么多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念和尚出的主意?”
生面孔神情冷然,“这个老和尚屡次坏我们大计,迟早要收拾他。眼下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那本书。”
老公爷看向对面之人,问道:“既然那本书现在安平侯府,能不能将此事交给傅仲德办?我看他还算可用。”
生面孔摇摇头,“此时还不行,想进来还需一个投名状。”
老公爷煞是不解,“什么投名状?”
“需要一个有分量的投名状。还得等上一段时日。”
老公爷拱了个手,“可否请问先生,那本书真的这么重要?”
生面孔慢慢抬起眼皮,瞳孔里乌云密布。“该知晓的时候自然会让您知晓,此事若是走漏半点风声,你我皆人头不保。老公爷向来深谋远虑,这点道理必能想通。”
“是,先生说的有礼。老夫轻狂了。”
等到天全黑,生面孔的汉子离开国公府后骑马出城,进了郊外一处大院子。此时的他全无在国公府时的狠厉之气,一张脸如同花儿被浇过水,完全舒展开。见院子空无一人,他便将马系到马厩的柱子上,起身向外走去。向东约莫走了一盏茶的时间,到了一座破败的野庙宇。他走进去一看,师弟果然在里面跪拜。
跪拜之人叫邹承,从国公府出来的汉子叫邹继。邹继看了看庙里供着的石像,重重磕了个头。“愿先祖保佑我兄弟二人,早日光复五行门,重现先祖往日之辉煌。”
原来这处野庙不是一座寻常庙宇,乃是为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建立的“邹夫子祠”。二人正是邹家仅存的两支根苗,虽隔了许多旁支,但终归是邹氏一族,平日以师兄弟相称。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师兄,你又出去奔忙了。”邹承声音温和,一开口就让人觉得温文儒雅。可他抱起身边一捆黍谷时,手掌中粗厚的茧子说明那是一双农夫的手。
邹继答道:“师弟,我们五行门光复有望了。如今皇帝火德盛,必有水灭之。”
邹承抱起黍谷躬身,满怀歉意道:“师兄辛苦了,测五行解谶书,每日都要东奔西跑,师弟我却一无所长,只会种地。”
邹继在师弟面前向来有一说一,从不绕弯子。“师弟莫要妄自菲薄,你我皆是五行门人,先祖亦看重农事。你专心此道即可。”
二人一道回了农家院。邹承给炉灶添了根粗木棍,然后将几片红色调料扔进锅里,不一会院里炊烟袅袅,一阵浓郁的香气从锅内飘出来,引得人垂涎欲滴。
邹继被这香味吸引了,好奇地问道:“这锅里做的什么,怎么香气如此诱人?”
邹承露出孩童般纯真的笑容,答道:“我用你抓的兔子熬了一锅肉汤,加了些野菜,之所以香还是因为你上次带回来的红色调料,拿来做菜用更好吃。”
“哦,那个听说是云州那边运来的,叫辣椒。回头我再弄些。”
邹承听了就欣喜,道:“多谢师兄。”
好不容易等到肉汤熬好,邹承单独盛出一盆肉汤放进装了井水的木桶中。待井水变温热了,他才将凉好的肉汤递给师兄。看着师兄就着米饭大口吃肉,邹承才端起自己的碗筷。等到吃完饭,已几近子时。几乎每天都是这个点。师兄白天在外奔忙,晚上不管回来多晚都要吃完饭后去练功,然后用井水沐浴。
邹继冲洗完毕躺到院子的长木凳上,邹承指着身下的竹床道:“师兄,你也睡在竹床上吧,竹床甚宽,足以容纳你我二人。”
邹继摆了摆手,安逸会让人心志颓靡,他肩负重任,时刻都要打起精神。
邹承想着他就会拒绝,不再劝说,只是看着满天繁星,叹道:“师兄,这星星里的秘密到底是怎么看的,为什么我就看不出任何东西?”
邹继望着星空若有所思,道:“明日有雨,出门记得带上油伞。定要将所有的水缸水盆都接满水,看天势必成旱灾。”
“嗯,记下了。依方才师兄所言,莫非大丰气数将尽?”
对待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邹继永远都充满耐心,即使师弟听不懂仍细细解释:“不是,是姬正,气数将尽。他一心开疆辟土,意图穷兵黩武,如今火德旺至极点,有水德之明主取而代之。我们已经找到对付他的那支兵,只要掌握那支军队,五行门复辟先祖荣光指日可待。”
邹承确实听不懂,他对这些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想起邹夫子祠的衰败荒芜,他心中不免伤感,自然也希望师兄说的那天早日到来。不过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每天能同师兄一起吃饭,不论日升日落,月隐月明。
糟了,师兄说明日下完雨就会有旱灾,得多储点雨水才是。不然他田里那些宝贝岂不要枯死。邹承想到他那些可爱嫩绿的小禾苗,还有豌豆、白菜、萝卜。天啦,这可怎么是好?越想越心焦,他缩起身子,不住在竹床上滚来滚去。
邹继一听到竹床的咯吱声就飞奔过去,伸手摸向他邹承的腹部,问道:“是肚子疼吗?”
邹承咬住嘴唇点点头,苦着脸,额头上出现豆大的汗珠。邹继连忙张开五指,在他的胃部一点点转着圈揉动起来。“定是那个红色辣椒吃的,辣椒味道太刺激,你以后不可再用了。”
邹承顿时腼腆下来,小声抗议道:“不是辣椒,是我心里担忧。”
“担忧什么?叫你搬进城里去,你总是不肯。”邹继的手没有停止动作,每次师弟肚子不舒服,都是他为师弟揉腹部。他已经习惯了。
邹承的眼睛暗淡下去,“进城还怎么照顾我的宝贝?”其实住在城里也可以出来照顾那些黍谷,他只是不喜欢师兄城里的宅子,里面好多人,他住不习惯。只有这里,才是他和师兄真正的家。哎呀,每次和师兄说话都忘记正事。
他一把按住邹继的大手,急道:“师兄,你说即将有旱灾,那我的禾苗怎么办啊?到时候会不会枯死?”说着说着似要哭出来的样子。
邹继觉得这个小师弟越来越可爱了,竟然跟小孩一样还会哭鼻子,于是朗声大笑起来。
“师弟,你忘了我给你挖的池塘和沟渠了,到时候你将那道拦水的沙袋移走就行了。至于吃喝用的水,明天下雨多接点雨水,冰窖里还有许多冰。”
邹承听完顿时不着急了,过了一会肚子也不再感觉刺痛。他红着脸,道:“谢谢师兄,不疼了。”
邹继移开手掌,给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