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争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隋争龙-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抬起头来,却见杨敏和韦珪都望着她,徐小慧面上表情平静,不为外面喧哗所感染,或许知道越多,便越为压力所困,不的不负重前行。

    “敏姐姐,再过两日咱们便要搬迁,劳烦姊姊让一位杨校尉扈从,另一位守在此地。滏口径地势险要,不可轻弃。”徐小慧淡淡说着。

    杨敏闻此,点头应着:“放心,不会误郎君大事。我会和哥哥讲好。”

    此时留守山谷的是杨民行和杨积善兄弟。

    “韦家妹妹,这老营的妇孺孩儿的口粮和衣物发放,你多留心。务必做到公正无私。”

    韦珪亦是连连称诺。

    “到了邺城,稳定下来了,我便让夫君纳妹妹进门。”

    徐小慧语出真挚的说着。

    “多谢姐姐。”韦珪那日回到韦家后,屡屡遭人耻笑,一狠心就跟着徐、杨二女离开,作了投靠打算。

    主持老营的李百药,郑俨和虞世南都是大才,办理三五千人的队伍迁移,倒是轻而易举。

    两日后,由杨积善领五百精兵护卫,彭石头引路,老营后勤辎重队伍开始向邺城进发。

    队伍起行后,日行三十里,不加耽搁,直接向邺城而去。根据路程,还需在路上寻一处落脚,扎营歇息一晚。

    而在里邺城二十里处有一废弃的寺院,这就是预备的落脚之处。

    队伍过春风,路上少行人。即便只作寻常之速,一天之后,也到了此地。

    只见一片郁葱树间,一座佛堂,香火寥寥,现于面前。

    彭石头上前,扣打门扉。

    “施主何人?”门内有一古朴声音询问,听声是一个老和尚。

    “某途径此地,有贵人需借宝刹一用。”

    “阿弥陀佛,出家人自当与人方便。施主请。”老和尚双手合十,颇有气度。

    于是队伍就在此住下一晚。
………………………………

第三卷:立基业 第七十七章:影响

    徐小慧、杨敏由侍女扶着,入庙拜佛。

    韦珪着人照顾,拜佛祈福时,轮到徐小慧,那老和尚竟然阻住,说不可拜。

    “这是为何?”众人惊讶。

    “女施主身怀未来佛,可谓佛母。自不必拜现在佛。”老和尚语出惊人。

    徐小慧惊讶,便问道:“不敢当。大师如何称呼?”

    老和尚双手合十,口宣佛号道:“老僧道言。”

    “大师可知僧璨高僧?小女子年幼时曾有缘见过老师父几面。”徐小慧受家传影响,笃信佛法。

    “正是家师。”“原来是故人之后。”

    双方彼此数落起来。

    第二日,车队继续朝邺城进发。

    铜雀台下再相逢,彼此感慨万千。

    高驷两手左右各执一女,大声宣誓说着:“从今往后,我绝不打败仗,再不会把你们弄丢了!”

    丈夫只手挽天河,冲冠一怒为红颜。

    高驷即入邺城,乃将张金称打入槛车,押至各县,以兵慑之,宣告高齐复立。

    采用崔略之计,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分别派遣韩世鄂、王伯仁为将,扫荡四方,很快攻下魏郡十县,只余下相州不曾攻打。

    高驷又派周仲率三千人马游弋在相州城外,广设疑兵,牵制住城内官军。

    七月,正值麦熟。

    高驷已经自称为大齐征北将军。

    三个多月以来,他可是如履薄冰,一面不断遣将攻城略地,另一面组织屯田,恢复生产。

    这将军幕府设立以来,不管是大小将官任命,还是日常事务处理,皆是千头万绪。

    三个多月来,李百药领会大帅的意思,在兵马支持下,雷厉风行推动均田制。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轰轰烈烈的抄家灭门,通过数个大案子,便让原本在魏郡的几个为富不仁的大户血流成河,一时之间,人人侧目,争先投靠,建立起了四个军府,在魏郡的初步扎下了根基。

    如此以来,形成了三文官共治局面,虞世南组建官僚体系,主管政事,使得幕府令旨得以下达。

    崔略负责应对外部形势交往,参赞军机,使齐军更加正规化。

    也就在七月初七这一日,高驷清早出行,带着一队骑兵,巡视田间耕种收获情况。

    傍晚方回,人刚到铜雀台下,就有卫兵远远宣扬。只是片刻时间,上面大门就大陡而开。

    在文轩阁处理政事的虞世南,急忙从上面迎接了出来,那模样是有大事将要发生。

    现在已定下君臣身份,同过去不一样了。

    虞世南就先拱手为礼,说着:“主公,有客到访。”

    高驷带着自信的笑容,此时穿着黑色宽袖长袍,头上束着银冠,腰悬宝剑,英气逼人,从容还礼:“不必多礼!虞先生素来一派儒士气象,遇变不惊,今来何人到此,让先生如此重视?”

    “相州薛元敬。”虞世南答道。

    两人进入了大厅,高驷见到了另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文士正在品茶,彼此介绍后,就分宾主坐下。

    此时,七月初,天时犹热,寒暄了几句,高驷就说着:“久闻先生大名,不知今日来此有何见教?”

    薛元敬开门见山道:“请将军立即发兵,解相州黎民之倒悬。”

    高驷笑道:“先生莫急,此固我所愿也。”

    恰在此时,掌管军情的崔略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说着:“主公,河北召讨行辕来了消息。”

    高驷精神一振,问着:“说了什么?”

    崔略说着:“杨义臣之子元麟亲自领兵八千,前来攻打我们邺城。”

    高驷不禁说着:“终于来了,这杨义臣还真为朝廷尽心竭力,也算是一代良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有杨广这昏君在,他平息不了动乱的。”

    这话却是说的真心,他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是杨义臣,担任河北招讨大使,下面遍地烽烟,才发兵山东,河北又失了一郡,首尾难顾,也不能彻底平定叛乱。

    杨义臣在山东和王薄等对阵,听闻邺城有变,能忍耐到现在,才遣子出兵,已经很了不起了。

    又问着:“那杨元麟,又如何用兵?”

    “据说那杨元麟,立刻以其父的名义,命令横山都忠武校尉王成成和苏邕听令,共得步兵六千,骑兵两千,已于两日前发兵了。”

    “嗯!”虽说杨元麟籍父之名,但是现在乱世中豪强多是自保,他短短一月不到,竟然可以征兵八千,哪怕是耍了手段,也非常了不起。

    “杨元麟又以军情紧急,调拨了边军五百,由苏邕之子苏烈掌之。”

    在紧急情况下,可召集边军,这已是有几分僭越了。

    高驷听了,本不在意,突然想起一事,不由问道

    “这苏烈,是不是打败张金称的那个?”

    “正是!苏烈,字定方,乃是苏邕之子,十五岁跟着父亲讨贼,从无败绩。”

    史书记载的苏定方,少年遂父讨贼,青年投靠夏王窦建德。夏亡,奈降唐。

    再往后,十二年蹉跎,得授百夫长。以两百骑夜袭阿突厥可汗大帐,立下旷世奇功。

    自此将星闪耀,灭三国,擒两主,为李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高驷默想片刻,立刻发出命令:“命韩世鄂、王伯仁,麦氏三雄联合带上两府兵马,前去围攻相州,并且带上三千石粮食。

    某要在杨元麟到来前打下相州,全据魏郡!”

    “将军好魄力,如此薛某就在城中恭候大驾了。”薛元敬提出告辞。

    “先生请。”高驷顺水推舟,送走薛元敬,表明了自己志在必得的态度。

    等只剩下崔略和虞世南后,他才悠闲说着:“我们虽有三万众,但是相州城高大坚固,又有五千人守卫,足可抵御咱们一段时间。若是杨元麟到了,内外夹击,咱们非吃败仗不可。”

    顿了一顿,又说着:“杨元麟大军来袭,我镇新建,决不能两面受敌,相州城下可虚张声势,咱们真正的兵马得同杨元麟一决雌雄。”

    崔略道:“不错,我这就加派探马打探军情,主公可召集众将,宣扬强攻相州,暗里去埋伏河北行辕即将到来的大军!”

    虞世南听了,也说着:“主公,当汇聚全军,打个堂堂正正之战!”

    高思听罢,不由大笑,说着:“英雄所见略同。此阵虽小,却极为关键。先前灭了张金称,有人就说咱们只是打败了伙贼寇,并未心服。这次就来个堂堂正正的决战,打出个真正的威名来!”

    崔略和虞世南听着,心知主帅的信心也是最关键的,心中寻思,又打量着高驷的状态,共同答着:“主公不以敌强而怯,臣等自愿从命,共克强敌。”

    高驷大喜,扶手说着:“有两位先生在,我无忧也!”

    当下又召回李百药和其他诸将,就此开始筹备大战。

    却说薛元敬离开,回到相州。

    弟弟薛元博就迎上前,问着哥哥:“兄长观高重德何人也?”

    “此人行事颇有章法。”薛元敬说着。

    “何以见得?”

    “你看他茅城一战,杀了宇文述,死中求活,败中求胜,自古用此方法者多,成功者少。当时为兄得他有福气,不然怎能如此?

    当其逃到滏口径后,潜藏深林,屯田养兵,等待天时,皆是堂堂正道,吾觉得他能屈能伸,堪为人杰!

    再后来出山入邺城,遭遇战中活捉张金称,更是声威赫赫,一时郡内哑声。

    而后攻略其他城池,不但有武略,更能文韬并重,已隐隐有大器之相,此子全据魏郡不远矣!

    立足邺城之后,屯田养兵,揽延英雄,足可见此人的器量。只是小胜还不足为凭,……乱世之重,能打胜仗才是关键。杨元麟南下,倘若其不能敌,则一切休矣。故而为兄要再等等看。

    其次,从兵马入手,又能拜访乡老贤士,这事何人曾做过?”

    薛元博想了想,似有所悟,犹豫了下问着:“兄长,还有何人做过?”

    薛元敬轻声答着:“曹操、高欢。”

    这两个名字,声音虽轻,在薛元博耳边竟如同平地生雷,他睁大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兄长。

    曹操何许人,魏武帝是也,兴兵讨贼,三分天下有其二,若非对手刘备和孙权皆是当世英雄,早就一统天下了。后世子孙无能,江山被司马氏篡夺,但是说到他,都称其为乱世之枭雄。

    高欢同样了不得,高齐神武帝,以奴隶之身,崛起乱世,东征西讨,由弱到强,一统关东。虽然由于儿子互相残杀,使高齐亡国,身死族灭。但是其临终遗计,仍旧保了高氏一门四十载富贵。

    高驷只是初起,现在不过拥一郡之地,连上屯田军,也只有三万兵,兄长对他这么高的评价,薛元博嘴上虽不敢反驳,心里却不以为然。

    知弟莫如兄,薛元敬就说着:“吾弟可是不以为然?”

    薛元博连忙说着不敢,薛元博却说着:“若是其它事,都可商议,此事却要和你说个清楚方可。”

    “魏郡十县,皆是上等良田,只是荒芜了。但其麾下李百药复垦荒地,今岁已有六十万亩,来年就计八十万亩,一年可出粮一百六十万石,有一百万石养军,此就是霸主之基也!

    你想想,只要他此战能敌主杨元麟的大军,来年有兵有粮,又有恢复高齐故国名分,北地还有谁能与之争锋?”

    薛元博想了想,仍旧不服气的说着:“但是就算如此,其存亡还得看我答应不!若弟率军出战,城外的人马反掌可破,到时候他士气大跌,拿什么同杨元麟的南下大军作战?”

    “不可!贤弟之勇,为兄自然知晓。但我们兄弟经营家业十数年,却要面临乱世中的选择。

    杨义臣愚忠于昏君,早晚必吃败仗。与其亡于隋,不若另头英主。我可以说,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北地必然会落到可此子手中。”

    薛元博博思考了一下,又说着:“既然如此,小弟就听兄长吩咐,看他到底是不是英雄。”

    “论北地雄杰,此时正值新旧交替,还有两人。罗艺虎踞幽州,窦建德称雄于高鸡泊,但都不如邺城有王者之气。只要高驷能在邺城站稳脚跟,就可横扫北地。”

    “十年前,有歌谣传闻,高氏出龙,齐国复立,推其预兆,恰应在此人身上也。”

    至此,相州兵马因为薛氏兄弟的坐观成败之心,便收缩不出。

    邺城,高驷探知疑兵之计奏效,便尽起两万大军,北上迎战杨元麟的八千官军。
………………………………

第三卷:立基业 第七十八章:相持

    高驷挥军北上,作出御敌于境外的打算。

    杨义臣的招讨行辕设在襄国郡邢台,其子杨元麟整合大军后,便一路南下。

    武安郡,邯郸城下,两军遭遇。

    因为邯郸城才被张金称屠过不久,当下空无人烟。

    齐军先到,先锋王伯仁发觉前方遭遇官军,就立即抢占此城。

    “嘭嘭彭”响声不觉,巨石呼啸破空砸落,使下面闪避不及的齐兵,轰然伤亡一片。

    “高齐”中军旗号卓立城头,高驷提剑咆哮呼喝,脸色如钢铁铸造,不住调集守城的兵丁,拿起简单的刀盾和长枪,上阵迎敌。

    “杀!”彭石头大吼,喘息似风箱拉扯一样,鼓起体内最后的力气,挥刀迎上去直劈,只听“噗通”的一声,狠很的将一个官兵劈下城头,摔得对方喷血而亡。

    身边的同袍,也纷纷拼命格挡着,把爬上来的隋兵,打下城头,沉重的落在地上。

    敌我双方的尸体纵横交错,积在城下,已经堆成个小山。鲜血不断从尸骨中流出汇聚成条河流,在大地上奔腾。

    两军嘶叫喊杀,几乎每一刻,都有人阵亡。

    突然城头上一处又一处大乱,几批官军精锐突入,砍杀起来,血光如浪翻滚,如刀锋划过豆腐一样,就要撕开邯郸城的防护。

    为首者甚至不用利器,直接操着一支狼牙棒,数十斤的铁棒横扫,己方就是伤亡一片,后面的隋军蜂拥而上,打得该区域齐军岌岌可危。

    “看打!”尉迟恭见此,知道再这样下去,城要是破了,齐军必然士气大跌。

    乃奋起神勇,鼓噪上前,大吼一声:“着!”

    只听“当当”之声如雷电爆鸣,冲阵的那人怒吼着,天灵盖被砸碎,怔了怔,轰的扑到在城头上。

    这人一死,隋军终于士气低落,攻势顿挫。

    “挡我者死!”尉迟恭大呼酣斗,几若雷神降世,双鞭猛砸,挡着披靡,连杀数十人,稳住了西面城头阵脚。

    官军如潮水般退去。

    余烟袅袅中,落日残照。

    猎猎大旗下,高驷发现自己视野里,到处是血水染透的一片猩红。

    在远处,隋军本阵终于后退,杨元麟撤退十里下寨。

    三天了,这遭遇接战以来,杨元麟可说是各种手段轮番使用,累日攻打,更是不计代价,将附近邯郸城周围的平民抓起来,驱赶着上万百姓作为炮灰攻城。

    这炮灰冲,主力攻的手段一出现,连官兵都觉得杨元麟太冷酷了。

    这数万百姓只发了铁枪,就被驱赶着扑城,又有官军类精锐混在其中,厮杀更加惨烈。

    大战厮杀了三天三夜,近五万黔首(百姓)已经全部死光,隋军爆发出多次疯狂的进攻,但是都被高驷适时调兵打了下去。

    听到下面撤兵号令,高驷下令让一队卫兵上前,挨个来收拾局面,将尸体一个个补刀或者推下城去,对自己人加以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