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番役千余人,
东厂提督的关防上刻着“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比之其他官署多了“钦差”的头街。既然有皇帝钦差的身份,一切所为均代表着皇帝,自是不会有任何人胆敢相违忤了。此外又刻制密封牙章一枚,上刻“东厂密封”四字,专门用来密封上奏的情报。
这两件东西,现在正摆在正厅主座的桌案上。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主桌今日设了两个席位,正印提督黄孟宇坐在右边以明人的习惯而言,这是次席。
左边的主位坐着一名年轻人,身穿大红纻丝飞鱼曳撒,面色平静,甚至微微有些眯着眼的意思,但在场二十余名大珰在他面前无不凛然警醒,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他口中说出的哪怕一个字。
所有大珰都清楚,此子既非勋贵,更非宦官,乃是彻彻底底的文臣。
在过去许多年中,大明最常见的一种畸形政治生态链,便是皇帝怕文臣,文臣怕宦官,宦官又怕皇帝。
但众所周知,眼前之人不在这个循环之中。
他是高务实,一个不怕宦官的文臣。
因为,他比任何宦官更受皇帝的信任。
这种信任有多惊人?惊人到皇帝刚才下达的口谕中就明确说了:“赐高卿天子剑,领东厂、锦衣卫彻查陈洪一案,凡有其党羽鹰犬,尽数捉拿归案,如遇隐瞒、抵抗等,准便宜行事。钦此。”
“便宜行事”之权,皇帝给得不算少,不少要地疆臣都有此权,然则东厂、锦衣卫本就权势滔天,还有几个能拿到“便宜行事”之权的?更遑论,还赐了天子剑。
陈洪虽是司礼监掌印,但由于黄孟宇跟他不是同一个“老板”,他这个掌印大太监的权势,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对付这样一个人,怎么看也似乎用不着如此阵仗才对。
可是,正因为异常,这些大珰们的态度才会如此恭谨,生怕做错一丁点儿,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身在东厂这个特殊的衙门,大珰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譬如说越是想不明白的事,就越不能多问,且越要严格执行,因为这里头所涉及的问题,肯定不是他们这小胳膊细腿扛得住的。
然而高务实的态度并非作伪,他半眯着眼,也不是故作神秘、佯装深沉。
他只是困了,而且又深知这一切的n。
忙了一天的生日宴,又连夜回城,安排几条线“合围慈宁宫”,哪怕他这具身体正是最具活力的年岁,到了现在这个下半夜,也实在累得眼皮子打架。
年轻人精神头虽好,可是也贪睡啊,六首状元又不是真的天上星君。
但如果眼下的事情还真的很重要,他也不至于如此。能犯困,说明在他看来,后续已经不会出什么意外了。
朱翊钧搞出这么大的阵仗,说到底还是年轻人沉不住气,有一点“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做派。
他是想立威,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万历天子已经完全可以君临天下,不需要两宫太后再继续对他指指点点,他自己能比太后做得更好!
高务实唯一稍稍费了点心思琢磨的,只是朱翊钧为何不拘常理,让自己一个文臣来暂时领导厂卫。
事有反常必有妖,高务实不能不琢磨朱翊钧这个举动的潜台词。
朱翊钧的政治头脑并不差,虽然偶尔还会表现出年轻人的气盛,但气盛不代表瞎搞,他再怎么激动,作为六岁就封了太子的人,也不可能不明白文官来统领厂卫意味着什么哪怕只有这一夜呢。
为了表明他与自己君臣一心?不会,这一点还要表明吗?京师百官,甚至天下官员,但凡还没瞎的都看得出来了,何必多此一举!
那么,就只能看做是他在向文官集团示好。
可是他为什么要示好呢?为什么又偏偏是在这个时候示好呢?
是因为他怕逼太后放权一事引起朝野非议,还是因为王恭妃的肚子?
感谢书友“srsr”、“书友20190619190037312”的月票支持,谢谢!
王恭妃的肚子有什么事,大家能猜到吧?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更新速度最快。
………………………………
第108章 隐情(中)
抓捕陈洪本人是非常简单的事,根本用不着东厂和锦衣卫这厮就在宫里,朱翊钧一声令下便直接锁拿了,不需要费任何周章。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不过,既然要抓捕党羽,那就麻烦一些,尤其是朱翊钧把陈洪案定性为贪蠹不谨,贪蠹嘛,这里头当然要涉及行贿者,高务实现在要安排的主要是这茬。
东厂这边好办,有黄孟宇这个正印的督公在,谁适合去抓谁,高务实无须太费心,主要的不便在于锦衣卫那边。
现在已经不是早几年的时候了,当时老成国公的兄弟朱希孝是锦衣卫都督,锦衣卫跟高务实处于暗中盟友的地位,但朱希忠死后没几年,朱希孝也死了,刘守有实际主掌锦衣卫,这下子锦衣卫就和高务实渐行渐远了。
刘守有是湖北麻城人,与高务实一般出身于世宦之家,乃名臣之后。其家族祖地在后世麻城顺河集镇南部,曰锁口河,刘家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逐渐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了麻城的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刘家祖上刘梦在元末随高祖起兵而“官同知,赐田麻城,因家焉”,这可以是为刘家能够在麻城这片土地上科场连绵、人才辈出所作出的最早准备。
自洪武年间,大明朝麻城的第一位进士诞生在刘家以来,锁口河刘氏先后有十七人举乡试,有十四人中文武进士,因此被誉为是“荆湖鼎族”。
洪武二十七年,刘梦之子刘从政科场报捷,成为麻城明代第一位进士。麻城县志载:“刘从政,字恭明,明洪武甲戌进士,拜监察御史,謇谔抗直,弹劾无所避,保靖宣慰司,族屡相仇杀,从政赍敕抚谕之,历河南、山西参议,皆清慎卓著能声,卒于官。”
刘从政胞弟刘从宪之子刘训于宣德七年中举,正统四年中进士第,麻城县志称:“知金坛县,有惠政,性俭素,治蔬圃以自给。”“拜监察御史,廉直有风裁,冢宰王翱特疏荐其治行为天下第一。”
金坛县志亦记其:“爱民勤政,好贤礼士,锄强剔弊,声称籍然三年考绩,行李萧然,冢宰王翱特疏荐其治行为天下第一,擢监察御史升山西左参政。”
刘守有的曾祖父刘璲为刘训之孙,成化十六年中举,弘治三年庚戌科进士,字士约,麻城县志称:“知丰城县,恺悌果断,兴学育才。县好淫祀,首毁之,以正民俗。自守狷介,不私一钱。征敛有方,奸猾屏迹。述职为江右第一。”
刘璲父刘仲荩疤┧哪甑木偃耍僦脸绲孪亓睢
刘守有祖父刘天和,字养和,号松石,弘治十一年中乡试,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为刘璲之子。
刘天和初任南京礼部主事,后补御史,为钦差巡陕西,因得罪宦官廖堂,遭其陷害被捕,后经吏部尚书杨一清等人营救获释,被贬为江苏金坛县丞,外放几年间,因政绩卓著,后迁至湖洲知府。
嘉靖初年,刘天和升至山西提学副使,累迁南京太常少卿。后以右佥都御史督甘肃屯政,向皇帝请求以肃州丁壮及山、陕流民于近边耕牧,且推行于各边疆。后改为陕西巡抚,任内请求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余事,世宗均听从。
此后,刘天和又pnn洮岷番四十二族bn及平息湖店的盗贼和汉中的妖贼,因戍边、平贼有功,便升任右副都御史兼陕西巡抚,总管河道水利工程。
嘉靖十一年,母丧,刘天和回乡丁忧,除服后恰逢黄河泛滥成灾,朝廷又重新起用刘天和以原职总理河道,后加工部右侍郎,仍然负责河南等地河道治理,因治河有功,刘天和晋升为工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
嘉靖十五年,刘天和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理陕甘三边军务,恰逢吉囊入寇凉州、宁夏等处,天和抵御塞外吉囊入侵有功,加封为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千户,前后赉银币十数。
后刘天和升迁至迁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召为兵部尚书兼督团营,因言官弹劾其年老衰,刘天和遂乞休归。家居三年后,于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逝世,赠少保,谥庄襄。
刘澯为刘守有之父,刘天和之子,字汝静,号云薮,嘉靖元年中乡试,嘉靖十一年中进士,麻城县志载刘澯“官郎中,以不附权贵改汝阳通判,为政严明,人不敢欺,后复为南京刑部郎中”。
而刘守有本人却不太行,但他改行很成功,中了武进士。
不过他能在锦衣卫混得好,主要还是因为以其祖父刘天和的平虏之功,得以荫官世袭锦衣卫千户。
至于后来逐渐升迁,去年起正式以锦衣卫都督同知身份掌锦衣卫事朱希孝死后至今,锦衣卫没有都督则主要是因为张居正的关系史实,因为他是湖北人,属于张居正的乡党,同时他的祖父刘天和又与张居正的座师徐阶有些渊源,张居正不提拔他才是咄咄怪事。
刘守有既然是在锦衣卫混的,对于当年张居正倒台的原因,当然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因此对高务实素来观感不佳,虽然不至于跳出来跟高党扳手腕,但锦衣卫在他的掌控之下,算是完全和高务实划清界限了。
这显然是让高务实有些不高兴的事。
高务实虽然胆子还没大到试图去掌握东厂和锦衣卫,但一贯是希望与厂、卫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毕竟没有这两家的暗中配合,还是有许多事情不好办。
今天得了个机会,他就打算顺便捋一捋锦衣卫的事,看能不能想法子把锦衣卫从新拉回来。
高务实不打算拉拢刘守有,一来刘家是跟徐阶一道的心学门徒,跟高家理念冲突,二来高务实也估计刘守有不肯与他走近是跟张居正有关,多半是知道点什么,这样拉拢起来一则难办,二则就算拉拢到了,也说明刘守有不值得信任,那还不如不拉拢呢。
那么,就只能想法子找人出来顶替刘守有。
至于人选嘛,倒也有两个,而且巧得很,还都是和高务实有血缘关系的。
一个叫王之祯,是王崇古之孙一个叫高务本,是高务实五伯高才之子。
话说,写络写到把一干古人的人际关系画图谱的作者可能不多了,我可能又在干吃力不讨好的蠢事。
大明元辅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更新速度最快。12
………………………………
第108章 隐情(下)
王之祯这个名字,高务实是熟悉的,不过对于王之祯这个人,他只在当初王崇古还在京师时见过几面,印象不算特别深刻。
王崇古实际上是高务实的舅外公,在王家所在的蒲州当地叫做舅姥爷,不过高务实当年与他在大同见面时(俺答封贡前高务实代太子检阅宣大防务),由于领着钦命和教令,当面只以官场俗称相称,王崇古入京之后,才有几次私人拜访,得以认识王之祯。
但高务实与王之祯的父亲王谦很熟悉,因为王家的私营兵工厂就是王谦力主开办,并且主动前来找高务实商谈合作的——合作的主要方向是京华方面为其提供精铁、精钢。
王谦的身份是高务实的表舅,但他考中进士只比高务实早了一届,乃是万历五年的金榜,当时其年已三十有七,不过名次尚可,且非常凑巧,二甲第三十七名(史实)。
不过王谦的官运比较一般,一开始翰林院散馆之后任了工部主事,没多久因为高拱去世,高党内部一时顾不上照顾他一个新丁,任他自由发展,结果被派去杭州榷税。
到了杭州倒是展现了一把,凑巧碰上杭州罗木营兵变,兵变乱军挟持了巡抚吴善言——这位老兄名字取得可能不大准确,没有因为“善言”自己搞定兵变,结果还是王谦赶过去安抚,才把这事儿摆平,将吴抚台救了出来。
不过吴抚台没来及报答王谦,就被得知消息的朱翊钧认定无能,派兵部侍郎张佳胤取代吴善言并镇压继续生乱的浙军,于是王谦也就只好继续留在浙江,负责税制改革方面的事务,至今还在杭州未归。
王谦有二子,长子便是王之祯,他不太好读书,便以王崇古之功,荫官锦衣卫千户;在他之后,王谦次子之乾,荫国子监生;还有一幼子之采,目前还小,只有十三四岁,留在山西老家读书——其实王家还有荫官锦衣卫的名额,但之乾、之采目前看来都能读书,便都没去,只给之乾要了个荫国子监生的名头,免掉一场考试。
之乾、之采先不去说了,只说王之祯,他比高务实还大两岁,今年二十有二,在锦衣卫当差已经几年,不过至今仍然还是个千户——他荫官就是千户,等于原地踏步了几年,大致就是在打酱油。
这一点看起来有点奇怪,张四维早几年就是次辅了,按理说照顾一下外甥很容易,何至于王之祯打酱油呢?
实际上张四维也有他的难处。
众所周知,他的晚辈中已经身处官场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外甥高务实,一个是儿子张泰徵,还有一个就是外甥王之祯。
高务实没得说,他的前途全大明都在看好,根本不必张四维刻意关照什么;
儿子张泰徵是正经进士出身,与高务实为万历八年的同年,并且高居二甲第四名,翰林院庶吉士排名前列。他庶吉士散馆之后已经做到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了,虽说只是个没什么油水的六品闲差,但张家反正也不缺钱,他只要按部就班慢慢来就行,暂时来说也不需要张四维提拔。
于是世人都把目光盯在张四维的王家亲戚那头,前次王谦这个表兄弟以工部主事得了去杭州榷税的差遣时,都有御史弹劾张四维,说他给表弟找美差呢,他又哪有心思去给王之祯想法子?
树大,就肯定招风,除非这棵树长的位置特别好,长在大山的背风面——譬如高务实,他这棵树背后的大山是皇帝,一般的风就不大找他。
当然,也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务实本身是一棵比较特殊的树,他是棵摇钱树。
但张四维没机会帮王之祯一把,高务实现在却有机会,而且也不怕利用机会。
为什么?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万历二十三年的时候,王之祯自己都能混成锦衣卫左都督!
这说明什么?说明王之祯虽然读书不太行,但做人做官还是有能力的,办事水平也不会太糟糕,这不就有了提拔的基础了么!
况且,高务实也不是提拔王之祯,他也没这个权力,他只是给王之祯创造一点露脸的机会,让他的名字能够出现在朱翊钧面前罢了——高务实当然也可以直接在朱翊钧面前提起王之祯,但那就未免流于下乘,不够水平了。
至于说高务本,他这位堂兄为人比较老实本分,如果是在某些清水衙门,或许可以做个主官,但在锦衣卫这种虎狼之地,高务实就根本不考虑把他推上堂官位置了,顶破天能做个副手的样子,甚至再低一点也说不定。
不过不管怎么说,高务实是敢于想办法推他们一把的,也不担心皇帝怀疑——不是因为他跟皇帝关系亲密。
这是个“制度”和“趋势”的问题。
制度,就是大明朝独特的荫官制度(荫官历朝都有,但明代比较有特色);趋势,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