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向我大明称臣纳贡,以求得部落安宁、繁衍,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就算有,恰台吉也不能说,因为这就是俺答的决定,所以他只能继续点头。

    高务实便继续道:“而大明对土默特有什么需求么?啊,也许你会说,大明也需要土默特的牛羊,特别是马匹……对吧?”

    恰台吉不说话,但显然就是这个意思。

    谁知道高务实大摇其头,道:“那你就错了,大明什么都不需要……你想想,昔年大明没有与土默特互市之时,土默特每年因此要多死多少人?大明呢?大明会因为不与土默特互市而饿死人吗?当然不会,大明百姓又不是靠吃牛羊肉过活的。”

    恰台吉被高务实绕晕了,迟疑道:“那马匹呢,大明一直都需要马匹,现在每年要从我土默特买去至少好几万匹马。”

    高务实呵呵一笑,道:“马匹是需要,但不是必要——你知道这中间的区别吗?必要,就是没有不行;需要,就是有了更好。”

    他施施然道:“大明有万里长城,有边境坚城,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坞堡,就算没有马匹,也一样能守住边境——这一点俺答汗已经试过无数次了,对吧?所以,马匹对于大明而言,就是这样一个需求物,而不是必要物。但大明有无所货物,都是土默特的必要物,如粮食、布帛、铁锅等等等等,少了一样都会坏大事,对吧?”

    好像是这个道理?恰台吉眉头越皱越深了。

    高务实又道:“因此在这种局面之下,土默特对大明的需求远大于大明对土默特的需求,大成台吉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心向大明,最终因为一点小小的契机,他来到了大明,以最恭顺的表现,获得了大明对他的信任,从此……哦,这些你都知道了,俺答汗为了奖赏他,甚至把整个西哨都给了他——你以为俺答汗只是为了奖励他吗?不是,俺答汗还有更深的用意。”

    恰台吉已经完全被高务实带偏了思路,闻言立刻追问:“什么深意?”

    高务实淡淡地道:“就是让他做彻辰汗。”

    恰台吉大惊:“怎么可能?”

    “怎么就不可能呢?”高务实反问道:“在蒙古,谁做大汗能不需要实力?可是,土默特部谁的实力最强?大成台吉!”

    “可是辛爱黄台吉……”

    “他有多少兵马,有多少部众?”高务实继续反问:“再说,蒙古最富庶的大板升城在谁的手里?你应该知道,即便是丰州川王庭归化城,也不如大板升城富庶……试问,大汗若不是希望由大成台吉来做彻辰汗,怎么可能会给他独掌如此强大的力量?你觉得,以大汗之英明神武,会仅仅因为宠爱大成台吉,就给他这样的实力吗?难道大汗就不怕,那新任彻辰汗嫉妒大成台吉的实力,对他痛下杀手?”

    恰台吉惊得汗都出来了,喃喃道:“大汗……是这个意思?”

    高务实继续加码,道:“我再问你,大汗把蒙古第一城大板升城给了大成台吉,却让辛爱黄台吉去了哪里?”

    恰台吉下意识道:“去东边守着图们。”

    他说出这句话之后,一下子把自己都惊了个寒毛直竖——大汗把辛爱派这么远,难道真的是不想让他继承汗位?

    高务实又恰到好处地道:“你看,我大明可从来不会把太子单独丢去边境——国之储君,自然应该呆在皇上身边学习治国的本领,去边境做什么,边境只需要督臣边将就能镇守,哪里需要堂堂国储亲往!”

    恰台吉心神大乱,慌忙道:“可是辛爱黄台吉是大成台吉的大伯啊,他是大汗长子,天生的继承人,就算大成台吉的父亲铁背台吉还在,也没有资格和辛爱黄台吉相争的。”

    高务实冷冷地道:“请问一下,贵部俺答汗行几?他有没有想过要做全蒙古的大汗?”

    “这……”恰台吉又惊出一身冷汗,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大汗没说过,大家谁也不能乱说啊。

    高务实哼了一声,道:“俺答汗若是没有这样的心思,那‘忽必烈’转世从何说起?恰台吉,你应该不需要我提醒你,忽必烈的汗位,也是打出来的。”

    恰台吉浑身失力,喃喃道:“大汗……难道……”

    高务实忽然大喝一声:“大汗的意思已经明摆着了,你自诩忠臣,难道要违逆他的意思吗!”

    恰台吉惊得连退三步,慌忙摆手:“我怎会违逆大汗?我,我什么都是大汗给的,我什么都听大汗的!”

    …………………………

    今天应该差一点才到一万字,不过剧情就到这,我不像硬塞了。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

第046章 脱脱愿为钦使驱驰

    一万精骑,不慌不忙地行走在草原之上,正是高务实和恰台吉一行——显然,恰台吉已经被高务实说服,现在已和他合兵一道。

    高务实的钦使仪仗基本是个摆设,他的骑术现在相当不错,所以一般都是骑马,以免拖慢了队伍的速度。

    他的马术水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除了让他在马上作战之外,其他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不仅能策马奔驰,甚至还会几手花活,如短时间来个镫里藏身这类,现在都已经难不倒他了。

    恰台吉对他的表现只能用惊讶万分来形容,当然惊讶过后,便是由衷的佩服。

    高务实的身份他是再清楚不过的,高文正公之侄、万历天子同窗、大明六首状元、詹事府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这样一个典型的大明文官,居然还有一手不错的骑术,这就好比让他恰台吉去翰林院谈学论道一样神奇,完全颠覆了他三十年来对大明文臣的看法。

    难怪昔日大汗从来不考虑长期占据大明的地盘,对赵全等人怂恿他的话嗤之以鼻,现在看来,还是大汗英明睿智,大明但凡有一个高务实这样的文官大臣在位,土默特就毫无希望能够完成那样的神迹。

    大明有多少这样的文官?

    恰台吉不知道,但他知道,至少眼前就有一位。

    算了,为了互市,有些事情让一步就让一步吧,也没什么大不了。至少,大成台吉也是黄金家族的嫡系血脉,是受到长生天庇佑的骄子。

    他正一脑子乱糟糟地想着这些事,冷不丁听见身边的高务实问道:“这一带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啊?哪样?”恰台吉顺着高务实手指的方向望去,却见那是前方的一片寻常草地。

    高务实提示道:“那些草地,为何还有不少黄土直接露出来,连草都没有长满?”

    恰台吉一脸诧异,道:“漠南的草场大多都是这样啊,很少有长满了草的地方,至少从我小时候记事起便是这样。”

    “是么?”高务实微微蹙眉,心中暗道:有道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此处难道不就是“三套”之一的前套所在么,怎么水土流失也这么严重?

    高务实刚才问这句话,主要是因为想起了后世网上的一个说法,认为明朝极度缺乏战略远见,因此放弃了河套。尤其是后来俺答在土默川大力发展农业之后,这种说法更是甚上尘嚣,认为大明朝廷愚蠢地放弃了大片战略要地。

    说这话的人,可能没看过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事实上大明在关内占据的核心领土,除了山西北部和陕北之外,全部都处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内。

    山西北部,就是宣府大同两大边镇,陕西北部,就是所谓的陕西三边。这两处,都是典型的军事重镇、国防重镇,它们本身是不可能支撑自己的用度的,靠的是内地的输血。

    而黄河的前套、后套、西套,实际上都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外。

    这三处,并称河套,具体在什么位置呢?

    “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百里,近者二三百里。”——这段出自《明史》。

    好吧,这样说似乎还是不够清楚。

    其实,河套就是黄河那个几字型大弯那一块,而大弯的外侧东北角就是前套,西北角就是后套,正西面银川附近就是西套。

    先不算外侧部分,内侧由于地处黄河以南,故而明人称为河南地,大致范围对应后世的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与河套平原。

    非常遗憾的是,明代河套由于绝大部分都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外,所以河套的降水其实颇为稀少,并不适合大规模耕种,而且河套内还有个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

    直到高务实穿越前,中国还在投入巨量资金在毛乌素沙漠植树造林呢。因此,《明史》里那句“土肥沃,可耕桑”问题很大,哪怕它没瞎说,也显然指的不可能是这么大块沙漠。

    这么大片沙漠,你跟我说土肥沃、可耕桑,你耕一个我瞧瞧?

    所以河套地区事实上只有黄河边上三块冲积平原适宜耕种,可依赖河流进行灌溉。但是因为黄河曾经改道,所以后世银川那片区域,在明代也是不存在的。

    换句话说,只有几字大弯的北部一块狭长区域,是可以进行农业耕作的土地。

    如果拿后世的地图来比划,由东到西,从呼和浩特到包头,再到巴彦淖尔的这一狭长地带,就是前套加后套。

    前套和后套,才是所谓的土肥沃、可耕桑的适宜耕种地区,此处是传统汉地之外的一块适宜耕种的飞地。

    现代人往往混淆了这两个地理概念,有些人大概一说河套就以为这个宁夏银川到榆林外的数千里地,甚至以为这一大块地都是水草丰美的人间福地呢。

    总而言之,明代的真河套地区并不适宜耕种,适宜耕种的其实是黄河以北方向,套外的丰州滩一带,而其利用的也是河流灌溉。河套内的鄂尔多斯附近倒是水草丰美,但因降水量不足,更适合放牧,而不是耕作,这附近就是明代“套虏”经常活动的地区,也就是清代射兔达人康熙一天射兔三百只的地方。

    这下子,基本上就能解释为什么明人不占据河套了:一个不适合耕种的地区,一旦占据了这里,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军需物资,满足驻军需要。而对明朝来说,这是一块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区,将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明初设置的大宁卫,也是一个无法自给自足的地方,不得不耗费内地四省之力供给,所以缓过来看河套,如果占据河套的话,也必然会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如果真想占据,那就还不如去占丰州滩,也就是前套。

    然而问题在于,前套本身也是一块耕种飞地,与传统汉地之间相隔有点远,并不直接接壤,其与山西方向防御重点的大同、宣府之间隔着大片山脉,不管在军事上还是战略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长期驻守的话,当地守军很容易变成一只孤军。因此有明一朝虽然曾派军偷袭,把大板升城烧了一回,但并没有占据此地的意图。

    以上只是地理问题,干脆再说一下放弃河套一事。

    其实明朝根本谈不上放弃不放弃河套,因为有明一代从未实际控制过河套,何谈放弃?

    事实上,河套地区在明初之时,只是个没人关心的无人区。明初,鉴于元朝势力北撤后,河套内的蒙古人数量稀少,于是就直接采取了将河套内尚存的人或驱逐、或迁移内地的简单粗暴政策——“四年,大将汤和兵攻察罕脑儿,擒猛将虎臣镇军将谢成等降其众,并省入内地,河套遂墟”。

    也就说,仅存少量部族也被迁入内地,人为制造无人区,搞成了一个军事缓冲地带。

    后世很多人,可能也包括明、清时期的某些人,都以明朝放弃东胜卫视为明朝放弃河套,其实这个认知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认知错误。

    东胜卫设置的地方也在套外,就是丰州滩附近。事实上在明初,这里一只是作为山西防御体系的一环,作为明初弹性防御体系中,大军从山西出征的前哨站,本身就不是为了防御和控制河套所设置。

    因此,裁撤东胜卫这件事与河套也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战略调整罢了。明初洪武和永乐年间,即不可能预料到土木之变,也不可能预料到套虏之患,朱元璋和朱棣能打是不假,但毕竟不是神仙。在他们那一代,因为河套是个无人区,事实上根本就是不需要设防的。

    只不过当数年之后,鞑靼被瓦剌压迫,不得不迁移到河套地区形成了套虏之患时,明人才回过头一看——卧槽!东胜卫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就放弃了?河套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就被放弃了?

    另外,很多后世之人,甚至包括明人,都喜欢用汉唐做比,来说“恢复河套”。而实际上大明并不是很适合用汉唐来对比,因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首都已经不在关中而在北京。

    简单的说,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转移,河套对中原的战略威胁已经远不如汉唐时期那么巨大。毕竟,河套是可以直逼陇右关中的存在,而明朝统治中心不在关中,并没有像汉唐那样的动力一定要夺取河套不可。如果要夺取和控制,唯一的理由也不过是地图开疆,拿民脂民膏搏功名罢了。

    曾铣怎么死的?内部权力斗争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这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在高务实看来,河套本身的作用不大,顶多能当个养马场,但汉人又不大喜欢养马,强行逼迫汉人养马,结果就跟河北养马一样,一开始还没什么大问题,过个几十年就民怨沸腾,不仅马养不出几匹堪用的来,民间的骂声还巨大无比,甚至动不动就搞出一批接一批的响马盗,成为当地治安的乱源。

    河北现在的响马近乎绝迹,可不仅仅是京华的骑丁收了官府的钱打击效果特别好,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高务实控制了百里峡马匪、打通了和土默特做买卖的通道,于是官府方面把民间养马的压力一点点释放掉了,到了最后封贡完成,互市大开,河北民间基本没有了养马的压力,于是马匪也就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高务实一直认为很多事不需要靠打仗解决,实际上就像行医一样,你光治标,这里治好了,那里又坏掉,医生看起来很厉害,总是药到病除,其实有什么用?不如直接去其病源,那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治国这事儿,当扁鹊是没用的,扁鹊的大哥才厉害,实在不行的话,有扁鹊他二哥的水平也能凑合用啊。

    但现在恰台吉这话就有点让高务实担心了,别是丰州滩一带的前套后套也要水土流失了吧?

    不过再转念一想,又有些庆幸:现在土默特开始转变执政思路,大力搞农业了,那也就是说,他们会越来越重视灌溉和保持地力,而不是如过去纯游牧时期一样,这里水草不丰了,就迁徙去别处,搞得到处都是沙漠和戈壁。

    看来,把汉那吉还真是应该当这个彻辰汗,他跟辛爱相比,谁更愿意过汉人一样的定居农耕生活,那是不用比的——把汉那吉长期住在大板升城,而辛爱则一直住毡帐,他俩谁更倾向农耕,这还用得着比么?

    不过,反倒要提醒一下把汉那吉,别跟后世某些国人动不动就要“****”一样,他们土默特可以大力汉化,但绝对不能全盘汉化——你们要是全盘汉化了,谁来帮我大明养牛羊、供骑兵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