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翊钧心中暗喜朕这个主意,简直是绝了不仅可以创造机会让尧娥见一见陪务实出行的侯拱辰,还能亲自祭奠父皇,一举两得,妙不可言

    转念又在心里默念父皇,非是儿臣欺骗母后,此事实是为尧媖好,您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不会怪罪的,对不对

    不多时,太后凤驾和皇帝銮驾往慈庆宫行去,走了大概一半,司礼监掌印太监陈洪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凑到李太后凤驾之前,小心翼翼地问道“太后娘娘,这是出了什么事了,竟然惊动懿驾”

    李太后看了他一眼,见他跑得大汗淋漓,温言道“皇上梦见先帝,先帝责他不曾亲祭,哀家要去和仁圣皇太后商议一下,今年先帝穆宗忌辰,由皇上亲祀昭陵。”

    陈洪诧异道“今年皇上不是奉两宫皇太后一道拜谒过昭陵吗”

    他说的这件事,是今年二月的时候,遵照隆庆二年例,朱翊钧先诣长陵,祭毕之后恭奉两宫皇太后,率后妃行谒拜礼,然后又谒永陵、昭陵俱如长陵仪,其诸陵则各遣官一员致祭。所以理论上来说,朱翊钧的确是拜谒过昭陵的,而且还只有三个多月。

    但李太后摆手道“春祭礼是春祭礼,忌辰是忌辰,各有其礼,岂能混淆”

    陈洪暗想这事跟他没有关係,既然太后让皇上去,那就去呗,就算有人要跟着受累,也是陈矩那厮倒霉,他陈掌印可没必要为别人操心。于是也就不再多言。

    到了慈庆宫,李太后便和陈太后说了此事,陈太后倒无所谓,反正皇帝年轻,多跑一趟就多跑一趟。而且眼下俺答那边也早就消停多年了,天寿山附近并没有什么危险,当下也就答应了下来。

    不过朱翊钧却提出了另一桩事,说是先帝虽然只是责他不孝,但他想着潞王和几位御妹也未能拜祭过昭陵,希望两宫太后考虑弟弟妹妹们尽孝之意,也允许他们同去。

    这一点却让两宫太后有些犹豫,因为大明的帝陵一般而言只有皇帝可以亲祭,如果皇帝有事脱不开身,也只能由勋贵或者大臣奉旨代祭,藩王是不能随随便便跑去祭奠的,公主那就更没听说过了。

    但两宫太后都是穆宗皇帝昔日枕边人,知道穆宗皇帝是个极重亲情的人,他既然“託梦”责备皇帝不孝,不肯亲自祭奠他的忌辰,焉知他在天之灵不会也希望见见潞王和几位女儿

    所以皇帝这一说,就让两宫太后犹豫了,最后还是陈太后话,让皇上去文华殿召郭阁老问礼,若是郭阁老认为可以去,皇帝就带上弟弟妹妹们同去若是郭阁老认为不妥,那就只能皇帝自己一个人去。

    朱翊钧于是领命去文华殿,把刚刚赶到内阁当值的郭朴请至文华殿问礼。

    郭朴本来想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哪能做个梦就亲自跑一趟

    但转念一想,皇帝亲自祭奠先帝忌辰,倒也是孝道的体现,不能一概而论。之所以一般皇帝不会亲自去,那是因为老朱家在天寿山的历代皇陵有老长一串,而却大明的各种祭礼又多,若是每一位皇帝的各类祭礼都要皇帝亲自去,那皇帝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一年到头光忙着京师和天寿山两头跑估计都够呛。

    但是归根结底,皇帝亲祭自己的父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郭朴的纠结也在于潞王和公主们能不能跟去,在郭朴看来,其实公主们跟去祭奠穆宗是无所谓的,去就去了,没多大事。

    关键是潞王,大明对藩王的态度,既继承了朱元璋的天恩荣养思路,又继承了朱棣的严格监控政策,所以搞到最后就变成了养猪。养猪不比养牛羊,没有放养一说。

    养牛养羊就算是圈养,也有放风出去吃草的时候,可是养猪就不同了,天天都是关在猪圈里头长膘,想放出来做梦。

    所以郭朴最后便道“皇上之忧心,老臣已然知晓,然国朝自有典制,潞王殿下既未成年,就不适合随意出京。”

    朱翊钧心头一紧,忙问“那几位公主”

    “老臣也不是不通情理。”郭朴看了面色紧张的皇帝一眼,心里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照着自己的想法继续说了下去“几位公主按理说应该也不该去,不过既然两宫皇太后都觉得此事重大,那么也不是不可以通融一二。”

    其实郭朴知道,两宫皇太后甚至连潞王过去都觉得没问题,何况公主但郭朴毕竟是顾命辅,有些事情可以顺着一些两宫的意思,但有些事情则万万不行。

    在他看来,不准潞王前去,是坚持国朝典制,是原则问题不准公主过去,则有些太不顾实际情况了,毕竟公主也是先帝的女儿,去拜祭一下父亲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当然,关键是公主又不可能威胁皇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给两宫皇太后一些面子。

    朱翊钧听他这么一说,顿时鬆了口气,但他刚想说话,却见郭朴又继续道“不过六公主年仅十岁,七公主更是仅止九岁,老臣以为不便远行。”

    这个无所谓,朱翊钧又不是要带幼儿园,要不是单独只带三公主一人容易引起朝野怀疑,他恨不得只带朱尧娥一个人就好,现在郭朴把六公主和七公主单独拎开,朱翊钧求之不得。

    当下皇帝便欣然道“还是郭先生考虑周全,那朕就带三妹、四妹和五妹同往祭奠先帝忌辰。”


………………………………

第011章 奉驾祭陵(第4更)

    万曆八年五月十六,上谕下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诸衙门,表示皇帝纯孝,今年将亲祭穆宗先皇忌辰,拜谒昭陵。

    着调东阁大学士许国、左都御史王国光、礼部尚书潘晟、工部尚书魏学曾伴驾随行,参赞典礼着调翰林院修撰高务实奉驾随行,参赞祭词。

    命潞王翊镠监国,内阁四辅臣为居守大臣,内阁及各衙门一应事务照常如仪。如遇急务,可请两宫皇太后及潞王决断,并报行在知晓。

    上谕传至翰林院,翰林院上上下下看高务实的眼神都不对了。

    想想看,陪同皇帝出行的四位大臣,有阁老一人,有总宪一人,还有部堂两人,四个人负责“参赞典礼”,也就是安排各项仪式。

    除此之外,伴驾随行的文臣就只有高务实一人了

    参赞祭词也就是负责写祭词,这个活儿说实话,翰林院这些学霸们谁写不了啊还非得这位六状元才有这个能耐么

    可是没法子,皇上心里就认准这位了,谁让人家给皇上做过十年伴读呢这份际遇,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怕也就这一位了,羡慕都羡慕不来。

    有人私底下议论就冲皇上这份信重,高修撰怕不是十年入阁的节奏

    但也有人反对皇上信重看来是错不了,可是入阁毕竟要经过廷推,高修撰原本的优势除了考得好,就是年轻,可是年轻这一条在廷推的时候,可未必真是优势啊。

    想想看,十年之后高修撰才不到而立之年,内阁的阁老们和九卿各官都是什么年纪,让他们廷推同意这么年轻的一位阁臣入阁,要不得几年不就做辅了三十几岁的辅,那他要是不犯大错,一直干到致仕,这辅难道要做三十几年吗那谁受得了

    不过,私底下议论归私底下议论,大家还是纷纷来恭喜高修撰,那模样彷彿高务实明天就要做元辅了一般。

    高务实本来也没料到这一点,但此时也只能一一含笑谢过,又不断地谦逊,说皇上无非是不知诸位的斑斑大才,将来有机会,自己一定会在皇上面前介绍诸位的才干云云。

    总之就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至于有没有人信,他高修撰就管不着了。反正就是温言在口,大棒在哦,大棒还是先收了吧,暂时好像还用不着。

    萧良有和王庭撰当然也很羡慕,不过他们的心态比其他翰林们要好,最起码现在高务实在翰林官中只有两位同年就是他们俩了。

    至于其他同年,留京的已经开始观政,授了外官的已经奔赴各地,而过了馆选成为庶吉士的那批“半路修仙”者们,虽然已经进了翰林院,但他们还要面临差不多三年的学习才能正式授官,现在可帮不上高修撰什么忙。

    现在能帮上高修撰的同年,就只有他俩,这可是个好机会尤其是高务实既然要奉驾随行,陪皇上去祭奠穆宗皇帝,那么纂修工作就会耽搁,这个时候可正是他俩展示能力的时候。

    只要纂修进度没有因为高修撰不在而延迟,虽然皇上多半不会知道,但高修撰回来肯定会知道,到时候肯定得感谢他们这两位同年的辛苦。他们两人都很实际,知道就凭他们这点资历,要让皇上知道他们,那是难如登天,可是只要获得高修撰这位同年的认可,他们的名头传进皇上耳朵里不就是迟早的事么

    如果高修撰是一般人,他们或许还要担心他会不会因此嫉贤妒能,但他高修撰不是一般人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根本看不到有被取代的迹象,他嫉贤妒能干什么

    萧良有和王庭撰心里清楚,高务实现在只会担心帮手不够,根本不会担心他这一科的进士有人能取代他的圣眷

    这就是机会啊,这种机会不抓紧岂不是傻

    所以当高务实带着歉意地跟他们说,“这段时间要辛苦二位年兄了”的时候,两人连连客气,说不辛苦不辛苦,他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不落下太多纂修进度。

    五月二十,皇帝銮驾出,潞王领衔内阁及各部院文武大臣在西直门送别,高务实作为奉驾随行官员,也随同銮驾出。

    当然,除了他本人之外,还带了二十来个家丁随行,其中顺天府大兴县生员侯拱辰也扮作高家家丁随行。

    皇帝出行当然是乘龙辇,四位大臣也都有自己的绿呢大轿,惟独高务实品级不够,不能乘轿,只好骑马其实这些规定现在已经有些鬆弛了,但再鬆弛也没鬆弛到当着皇帝的面都不当回事的地步。

    比如隆庆二年的时候,应城伯孙文栋就因为违例乘轿,立刻被罚奉停禄。

    高务实虽然不怕罚奉停禄,但却不想自己名声受损,所以老老实实骑马代步。这就苦了侯拱辰,以他的家庭条件,会骑马那明显是想多了。是以这一路上高务实很是花了些时间教他骑马。

    只是不知道三公主的凤辇之中有没有一双眼睛在观察他

    不过观察也无妨,高务实觉得侯拱辰学得也还挺快的,至少没有掉下马去过。当然,高务实给他准备的是一匹逍遥马,这种马本身就不高,而且经过严格的训练,性格温驯,步态平稳,一般来说也不太容易受惊,是典型的贵族马。

    这马还是当初把汉那吉托曹淦送给高务实的,只不过高务实骑术还凑合,倒是没怎么骑,现在居然废物利用,方便了侯拱辰。

    皇帝出行,排场当然很大,十六抬的龙辇,沿路要提前扫道、洒水,走得自然不快,虽然昌平离得算是够近了,但以御驾的度,中途肯定要驻辇休息一夜。高务实估计,朱翊钧多半会在今晚找机会让三公主看一看侯拱辰。

    只不过,应该是三公主能看见侯拱辰,而侯拱辰看不到三公主。

    果然,御辇抵达南沙河就停了,因为此处有个皇庄,皇庄里建有一所佔地不小的皇家别院,历代皇帝去天寿山拜谒的时候,大多会在此处落脚。

    高务实也不知道是皇庄的别院够宽阔气派,还是自己受了特殊照顾,总之随行的中官给他分配了一处单独的院落,不仅北房修得精緻,连家丁奴仆都有不错的住所。

    没过多久,又来了一批中官,说是皇上赐了御膳数道让他们送来,并让高务实吃完之后就去见他。


………………………………

网络故障,今日更新说明


………………………………

第012章 朕的皇庄那么坏?

    皇帝赐御膳,对于普通人甚至普通大臣而言,都是十分难得的恩宠,但对于高务实来说,就未免司空见惯了。不过既然朱翊钧找他有事,他还是儘可能快地吃完,然后便去参见。

    等见到朱翊钧,却见他正在房中踱步,看起来颇有些焦急的样子。

    高务实有些诧异,上前行了一礼,道“皇上召臣前来可是有什么事”

    朱翊钧一见他,立刻露出喜色,上前抓住高务实的手臂,朝身边的小太监们挥了挥手“你们先退下。”小太监们连忙躬身离开,只留了陈矩一人在侧。

    朱翊钧笑眯眯地看着高务实“倒也不是什么急事,朕主要是想找你陪朕出去走走。”

    高务实呆了一呆“出去走走去哪儿”

    朱翊钧一看他这副模样,顿时把脸一垮,不悦道“今年年初,朕虽然也去了一趟天寿山,但是那次是奉两宫皇太后一同拜谒山陵,行止不得自由。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单独出来,难道还只能整天被这些人包围着,什么想看的都看不着”

    高务实微微蹙眉“皇上的意思是,白龙鱼服这个安全上似乎有些隐忧。”

    朱翊钧横了他一眼“安全上有什么隐忧朕也没说要和武宗皇帝那般,朕就在皇庄转转,怎么就不安全了”

    “这个皇上带多少侍卫”高务实道“臣可不会武艺,万一要是有什么情况,怕是很难妥善护驾。”

    那这就算是基本达成妥协了,朱翊钧顿时笑了起来,也不端着模样自称朕了,笑眯眯地道“我不带侍卫,你不是带了家丁吗,随便带上几个,咱们就装作呃,你乾脆就别装了,你还是高修撰,至于我嘛你有什么兄弟没有,我随便冒充一个就好。”

    高务实看了朱翊钧一眼,他的脸本来是国字脸,但因为一直有些婴儿肥,看起来倒有些圆脸的意思,相对来讲比较显年纪小。于是高务实就道“臣家中行大,二弟高务观,比臣小不到两岁,皇上可以暂时冒之。”

    朱翊钧大喜,一拍高务实的肩膀“好好好,那现在你就是我大哥了。走,先去你那儿换衣服,我的衣服纹章不对,穿出去就露馅,好在咱俩身材差不太多,你先借我一套衣服穿穿。”

    那是,你的衣服上绣着各种五爪龙,单独穿出去走在街上,估计不用一个时辰就被抓去见官了。

    高务实心中暗忖带皇帝闲逛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安全倒还只是一个方面,这里毕竟是皇庄,现在又有随行的京营驻扎附近,总不会跟我当年一样碰上响马。不过关键是他要在皇庄看什么呢

    不过高务实毕竟不是个土生土长的正经文官,倒也不至于把皇帝微服转转看做大逆不道,既然安全不成问题,只是在皇庄看看,他也就同意了。

    陈矩立刻安排了一下,说是皇上去高修撰住的院子看看,顺便和高修撰商议一下祭词,几个人立刻赶去高务实的小院。

    高务实吩咐高陌拿出几套自己的衣服让朱翊钧挑选,自己也脱下官服,换了一身藏蓝色道袍,带上方巾,一副年轻文士打扮。

    朱翊钧也挑了一套道袍,不过却是月白色。陈矩倒还方便,他是有自己的寻常服饰的,不过此时他不敢穿得跟朱翊钧一个档次,只好找了身褐色直缀换上。

    高务实叫上高陌、曹恪和侯拱辰,让高陌安排几个内务处的家丁暗中跟着,便带了朱翊钧出门。

    出得皇庄院子,高务实便问“皇上要去哪”

    朱翊钧看了陈矩一眼,道“总听科道言官说皇庄的不是,我想看看这皇庄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又朝高务实道“对了,你近来纂修会典,可知皇庄的来历”

    高务实道“皇庄的起源嘛早在成祖为燕王时,就在燕京宛平的黄垡、东庄营等地拥有王庄。成祖即位后,将他在北京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