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这个词,朱翊钧已经懂了,当下就有些紧张,小小的身体顿时微微一僵。
隆庆的手上稍稍用力了一点,拍了拍他,安抚道:“不要紧张,是人都会有野心,而有野心未必都是坏事。”
“野心未必都是坏事?”朱翊钧心头一怔,反问道。
“当然,野心不仅未必都是坏事,甚至绝大多数人的野心,都是好事……它是一种上进心,在很多时候,这种‘野心’和‘志向’并没有什么区别。”隆庆温和地看着儿子,解释道:“世人常说的那种野心,实际上大多是因为这种志向没有了约束才生出来的。”
朱翊钧半懂不懂地“哦”了一声。
隆庆看出了儿子的迷茫,继续解释道:“爹爹给你举个例子——嗯,你已经读过史了吧?唐史读过吗?”
“读是读过的,不过不算深读,老师们不教这个。”朱翊钧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照实道:“爹爹,我读史一般是和高务实一起读的,他很喜欢读史,还喜欢和我讨论,我觉得他对很多史事很有见解,所以上次我还和他说,将来让他去编史呢。”
隆庆哈哈一笑,竟然拿自己调侃道:“你该不会是许了他一个总裁官,将来编纂朕的实录吧?打算给朕加一个什么庙号啊?”
这个调侃,隆庆敢说,朱翊钧却不敢接,甚至立刻大惊失色,吓得连忙起身在御榻前跪下,连连磕头道:“父皇折煞儿臣了,儿臣安敢言此大逆不道之言?”
“起来,起来,你才多大年纪,就算真说了,也是童言无忌,何况我知道你不会说。”隆庆扯了扯儿子手臂,示意他起身,朱翊钧这才诚惶诚恐地站起身来,却不敢再坐到御榻上去了,只是垂手站着。
不料隆庆自己来了谈兴,想了想,道:“其实说起来,在朕可能得到的庙号之中,朕最喜欢的是‘中宗’,中宗者,中兴之宗也。原本朕也以为有这样的机会,可惜……现在看来,只怕难了。”他说到此处,意兴索然地叹了口气,道:“只怕到时候是个‘穆宗’吧。”
穆宗这个庙号可不怎么好,根据上庙号的习惯,大意是这个皇帝总体还算不错,基本不瞎搞,但是喜欢享乐,而最糟糕的一点则是——短命。
往前如唐穆宗,往后如清穆宗(同治帝),都是这个调调:为政无大过,甚至因为肯放权(或者掌不住权),天下比较安宁,不过为人好享乐,最后英年早逝。
朱翊钧却还不太懂庙号的含义,闻言只是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
隆庆自己却转过弯来,自失一笑,道:“爹爹今天脑子有些乱,说话总是跑题,还是先说野心——你怎么看安史之乱?”
………………………………
第053章 最后一课(下)
怎么看待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如果是问高务实,高务实一定会先思索隆庆问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然后根据这个出发点来考虑回答的倾向性,甚至还会考虑回答的时候不要把答案说得太全面,要给皇帝留下补充、发挥的空间,这是一名久历官场的下属能给出的最正经但也最官僚的答复。
但朱翊钧不是高务实,他不会考虑那么多,也考虑不到那么多,所以他一听隆庆的问题,就毫不犹豫地道:“安禄山非我族类,其心自异,且其人狼子野心,辜负了一力重用于他的唐玄宗,罪该万死!”
隆庆叹了口气,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你要知道,安禄山原本不过区区一柳城杂胡儿,哪有什么临朝称制的野心?这野心不是凭空而来,而正是唐玄宗一点一点给他的。”
隆庆认真地道:“唐玄宗以为,汉臣读书多,心思复杂,是以不可轻信。胡儿读书少,心思单纯,因此可以信赖。正是因为这样的用人态度,他才会以莫名其妙的原因撤了王忠嗣,而事实上,王忠嗣若在,借安禄山十个狗胆,他也不敢反。因此安禄山之反,他自己固然罪在不赦,但归根结底,在于唐玄宗一边自废武功,一边泰阿倒持。”
“哦……原来是这样。”朱翊钧倒也容易受教,闻言点了点头,又补充道:“高务实也和儿臣说过王忠嗣,他说后来唐朝平定安史之乱,靠的基本都是王忠嗣以前的部下。”
隆庆并不是打算给儿子讲史,只是引出论点,所以便只点了点头,就将话题转了回来,继续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乃世间常理,安禄山当然也想往上爬,因此在他早年,也曾兢兢业业,为唐朝镇守边关、安抚藩部,实有功绩。但唐玄宗却忘了,人的野心总是随着实力增长一点一点的累积而来,他以为自己给得起,也愿意给,结果到头来却发现,安禄山已经不满足于要当官、当大官,而是想要一步到位直接当皇帝了——这还能给吗?”
朱翊钧这时候终于想起来此前父皇曾经跟他说的话,道:“我明白了,所以那一次父皇就说过,要知道臣子想要的是什么,譬如高先生那样,他家世代官宦,名声又好,想要的便是辅佐圣天子中兴大明,以图流芳百世——这也是一种野心,但却是皇帝需要的那一种。”
隆庆高兴地拍了拍手,赞道:“好好好,看来钧儿的确明白了。不过你既然提到高先生,爹爹就还要补充一下。刚才说,唐玄宗以为汉臣读书多,是以心思复杂,不可轻信,其实他这个想法未必全错,也绝非全对,你可知道为何?”
朱翊钧当然不知道,立刻摇头,并表示请父皇指点。
隆庆便道:“汉臣读书当然是多的,可是唐臣之读书与我明臣之读书,本有不同……嗯,算了,这个我先不多说,我且说另外一点:汉臣于胡人之不同,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胡人以力为尊,你比我力大势强,我即尊你为主;反之,我比你力大势强,我便绝不能容忍你还在我头上发号施令。”
朱翊钧连连点头,这个情况他读史的时候已经发现了。
“汉人则不同。”隆庆道:“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何以?周公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摄政七年之后,交还大政于成王,何以?”
朱翊钧道:“此前贤知忠义也。”
隆庆先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道:“知忠义固然有,却未必尽然。你应该听读过白居易那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见这也要看人来,因此白居易才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不能因为一个人当时表现很好,你便倾心相待,总要有一段时间细细观察,看这个人究竟是个何等样人。”
隆庆想了想,又道:“咱们还拿高先生举例:高先生侍我于潜邸多年,忠心任事,这都不必说了……上次你曾问我,为何当年徐阶逼走高先生时,我没有力持不允,当时我没有明确告诉你原因,今天却可以说一说。”
朱翊钧想起来,上次父皇面对自己的这个疑问时只说“有时候,做大事总要有些牺牲”,不禁点了点头,心里有些期待,不知道父皇当初这么做的真实原因。
隆庆叹了口气,道:“原因其实有几项,不过其他的,今日都不必说,只说一条:前次高先生致仕,其实也是一场‘试玉’——是朕对他的最后一次试玉。”
因为有前面说的那些打底,朱翊钧这次一听就有些明白过来了。
隆庆笑了笑,补充道:“甚至,连起复本身,也是这最后一次试玉的一部分。”
朱翊钧连连点头,这次他觉得自己是真的懂了,道:“高先生致仕,没有一言以怨父皇,后来起复,也没有一言以推辞,因此高先生对父皇,实在是忠心耿耿。”
隆庆点了点头:“没错,所以爹爹那时候便完全确定了高先生的志向,就是做个中兴之臣,且极重臣节。他想要的,爹爹给得起,也愿意给……所以,钧儿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如今高先生能以首辅之尊兼掌吏部事,不是爹爹这个做皇帝的偏心厚予,而是他自己用行动、用表现争取而来,这都是他应得的。”
朱翊钧点了点头,但忽然又有些迟疑起来,忍不住问道:“虽然如此,可是爹爹方才也说过,人的野心是可能一步步增长的,虽然高先生忠义……”
“你是想问,高先生是不是也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变化,而慢慢增长了野心?”隆庆笑着问。
朱翊钧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这么怀疑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实在是太多疑了——多疑这个词,在史书中历来不是好词。更何况,这个老臣还是他的伴读高务实的亲伯父,以他和高务实的关系,这就更显得有些刻薄寡恩。只是,这毕竟是在和父皇“论政”,把疑问憋在肚子里,好像也不太对。
隆庆却不介意,反而有些欣慰,微笑着,温和地道:“你能时刻保持警惕,也未尝不是好事,只要保持理智,不以一言断忠奸,不以一事定贤愚,便是可取的。”
然后顿了一顿,又道:“在大明,不论一个文官的权力有多大,你只要不放松两点,就至少不必担心这个人成为王莽。”
朱翊钧目光发亮,诚心正意地问道:“哪两点?”
隆庆面色平静,如古井不波,淡淡地道:“厂卫和京营。”
………………………………
第054章 明修栈道(上)
隆庆父子继续说了会儿话,隆庆的谈兴似乎异常的高,到后来甚至起身走到御案前,拿起几道奏疏给朱翊钧讲解。
皇帝并没有浪费时间解释得太具体,只是告诉太子如何分辨这些奏疏之中有哪些是急务,必须尽早批复;哪些是大事,需要审慎决定;哪些既是大事又是急务,一定要尽快理清思路做出决定,如果实在一时难以决断,或者谨慎起见,就该赶紧把信任的阁臣或者执笔票拟的阁臣叫来御前召对;另外还告诉他哪些是无所谓的小事、闲事,可以丢给司礼监按例批红。
其实,在皇帝这个层面,真正收到的奏疏之中,反倒有一大半都是小事、闲事。隆庆给太子举例说:譬如某府上奏“本府有节妇,其夫亡故之后,绝食二十一日而死,伏请皇上赐节妇美谥并修建牌坊”。
隆庆告诉太子,像这种事情就是典型小事、闲事,按理说该府自己就能处理,但是由于朝廷祖制,对于这种节妇烈女,必须要上奏朝廷嘉奖,以示隆重,所以平白无故地浪费皇帝的时间——反正这玩意儿是朱元璋定的,你这后来的皇帝对此只能照准。
但其实这还算好的,还有一类是报告天气,比如上奏过来告诉皇帝“本府(县)本月下了十三天雨,比去年多了一天。”然后奏疏里头就从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以能理顺阴阳开始谈起,一直讲了两三千字的道理,皇帝估计都看懵逼了,他才把道理转回来,说所以他那儿多下一天雨乃是天下至关重要的大事,请皇帝千万注意。
好吧,其实这也还算好的,总算人家还知道关心当地气候,更让隆庆深恶痛绝的是另外两类:
一类是请安。请安就是字面意思,上奏也很简单,就是问皇帝近来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身体好不好这样。
这不是废话吗,皇帝身体不管好不好,除非已经快要病死了,否则都只能回答那句“朕躬安”,这要你问个屁?偏偏这种奏疏占了全部奏疏的差不多三成,皇帝还都得打开看一眼,一天得有个几十本,简直坏胃口,所以这一类型的奏疏一般都是内阁先看一眼,然后直接发给司礼监——内阁一来没有权限帮皇帝回答这种问题,二来也没闲工夫浪费在这种奏疏上。
但是司礼监也不能直接批了作罢,他们也得告诉皇帝,今天又有哪些官员上疏请安了。最烦的是有些官员喜欢在请安的奏疏中再说一点事情,这就一下子把内阁、司礼监和皇帝三方全耽误了一遍。
另一类就是道听途说之后来指点皇帝怎么过日子的。这个不必细说了,总之就是风闻皇帝近来去某妃处多,然后有的劝皇帝要节欲修身,有的劝皇帝要“雨露均沾”……总之在隆庆看来,这些人不光是吃饱了撑的慌,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招厌——你风闻奏事是不假,可你风闻都风闻到后宫来了?你这鼻子还真不错啊!
太子虽然还不是皇帝,但一看当皇帝每天要面对这么多没事找事的废物奏疏,也是吃惊不已,对父皇的教导连连点头称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从这些废物中挑选有用的奏疏出来并处理妥当是一件多么重要的本领。
又过了一段时间,隆庆的脸色开始泛白,好不容易强打精神把这些事情讲完,他忽然面色一变,别过脸去,低沉地道:“去吧。”
朱翊钧还在回味刚才的教导,忽然听得这么一声吩咐,有些糊涂地道了一声:“啊?”
“出去!”隆庆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起来,只是越发低沉。
朱翊钧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让父皇变了脸色,但也不敢怠慢,连忙告退,出了门来。
隆庆本来一直背对着朱翊钧,直到朱翊钧的脚步已经远在门外,才有些踉跄地冲到御榻前,抓起明黄色的薄锦被捂住口,用力咳嗽了起来。
咳嗽的同时,他还转头朝门口望去,眼神有些慌张,直到确认太子已经走下台阶,不可能听见这里的声音,慌张的神色才逐渐消失。
松开锦被,隆庆的脸色变得更白了几分——那锦被上已经沾染上了一块不小的血渍,血与明黄相映,呈现出一种暗红近黑之色。
隆庆眼中露出一抹绝望,用力抓了抓锦被,抬头再朝门口望去,却远远地看见朱翊钧已经在和高务实说话了。
隆庆神色一松,目光中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坚定。
………………………………………………………………………………
高务实并没有向朱翊钧打听皇帝跟他说了些什么,只是问他“皇上龙体可好?”
朱翊钧并没有看见隆庆最后吐血的一幕,便只说“还好”,而且他也知道轻重,没有把皇帝对于用人的教导跟高务实提起,只挑了最后皇帝教他分辨奏疏的一些事。
高务实的眼光很毒,一眼就看出朱翊钧虽然没有说谎,但肯定有事没有说完。不过他倒也没有因此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天家嘛,总有些不为外人道的事,哪怕再亲信、再得宠都不能抹平君臣之间的那道鸿沟。
这就像他也不会把什么话都对自己的家丁们说一样。二者虽有区别,但本质上来说也没差太多。
高务实关注的是另一点:皇帝既然开始临阵磨枪,教太子这些理政的手段,那说明皇帝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有了很不好的判断。可是问题在于朱翊钧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以为这只是因为他观政已经有近一年时间,所以父皇开始进一步培养他了。
要不要把自己对皇帝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妙的判断告诉朱翊钧呢?
高务实悄悄打量了朱翊钧一眼,见他洋溢着笑容,那股子高兴劲完全发自内心,心里不禁暗暗叹息了一声:多好的一个爸爸,却快要没了。算了,还是不要告诉他了,让他多开心一段时间也是好的。
这时候,朱翊钧却看出了高务实的犹豫,稍稍收敛了一点笑容,问道:“怎么啦?有什么事情要说?”
高务实眼珠一转,面上却毫无破绽,一脸慎重地道:“臣忽然想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