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近程作战,当然由于这时代火器精度和威力都很有限,所以就做成了散弹——我打不穿你的身体,我就发射一大片,万一打中你眼睛、咽喉之类的要害,不就赚了么?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南军的作战方式更加合理,术业有专攻么。

    不过由于热兵器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诸如穿越者之类的人为干涉,可能需要一两百年才能完全淘汰冷兵器,所以其实北军的作战方式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不过三眼铳这种产品在高务实眼里肯定是过时货,迟早他会搞出带刺刀的步枪来替代。不过在这之前,需要火枪本身的热兵器作战能力得到提高,否则的话可能反而降低火力密度或者说弹丸瞬间投放量。

    其实高务实觉得以戚继光的军事才能,不应该看不出这种弊端,所以才有此一问。

    戚继光果然不是看不出问题,但他却满脸苦笑:“不瞒高侍读,这个问题不光是我戚某人知道,天下数得着的诸镇大帅谁看不出来?只是……说不得啊。”
………………………………

第113章 高戚之会(六)

    说不得?

    高务实脑子里直接冒出一个词:利益集团。

    问题是,哪个集团?

    朱家皇室及宗亲集团?文官集团?勋贵集团?还是什么其他自己没有留意到的集团?

    高务实略微沉吟了一下,问道:“现在的武备供应,是个什么流程?”

    戚继光心里暗道:这可真是神童了,我才说了一句‘说不得’,他立刻就明白这里面一定是有利益牵连,只是他不好直接问,于是便问武备供应的流程。流程一说,中间哪些环节可能会有利益关联,岂不是就一清二楚了?这……这也太神了点吧?要说神童,有些奇思妙想不奇怪,读书过目不忘、举一反三也不是没有,可是这利益纠葛上的问题,需要的难道不是人生阅历?他这个岁数,怎么会连这种事情都天生就懂?天底下还真有“生而知之者”?

    但不管他心里多么震惊,毕竟眼下两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戚继光震惊归震惊,振奋归振奋,当下心中对高务实生起了一种莫名的信心:万一这天才真有办法解决——或者至少钻出一个空子来避过这个麻烦呢?

    当下他便打起精神,坐直身子,道:“说到武备供应,其实京营与各地边军乃至地方卫所都有所差异,不过如果粗略一点讲,大致是各军上疏报呈兵部本年或一段时间内需要多少武备,兵部行文回复各军批准或者调整额度,然后通常由各军所守地区或邻近地区之都司分配军户打造,打造好之后由当地兵备道代表兵部验收,再由总督或者巡抚以及当地镇守太监与巡按御史第二次验收,最后交由总兵进行终查验收。”

    高务实听得只差直接呆住了——不是吧,这么麻烦?那这里头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也未免太多了一点吧?

    他只好发挥后世的从政经验,“抓重点,重点抓”地问道:“我有两个问题:第一,需求什么武备,首先是各地镇帅行文兵部来提要求的?第二,最终这些武备的制造都是落到各地军户头上?”

    戚继光已经懒得震惊了,直接回答道:“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需求什么武备,镇帅当然可以行文请兵部调拨,但兵部未必会按照这个标准来给。而且,也不是什么你要十成,我给七成这么简单的‘讨价还价’,事实上各镇各军能拿多少东西,最终的决定权完完全全都在兵部手里:兵部认为你缺,你就缺,不缺也缺;兵部认为你不缺,你就不缺,缺也不缺。”

    懂了。

    高务实心里暗暗叹息:难怪这时候的武将在文官面前几乎毫无人权,不仅粮饷被卡得死死的,连武器装备的供应都是兵部的一言堂,各地镇帅按理说是最清楚麾下需求的,然而他们的上疏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兵部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听。反正最终给你什么你都得收,甚至我就是不给你,你也没有什么办法,是龙你给我盘着,是虎你给我卧着,是狗……摇摇尾巴少乱叫。

    那还搞个毛线?这他娘的在根本上就出问题了呀,亏得我以前还以为只是卫所烂了,军户制造的东西不合格呢!这要是兵部管事的官员根本不懂,可不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了?后世老子开过无数的会议,“不允许外行指挥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一定要充分征求各行各业专家和一线从业者的意见”之类的话,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合着这个思路在明朝根本没有?哦,说不定这个思路在明朝完全是大逆不道都说不定啊!

    这事情就有点难办了啊……高务实的眉头顿时就皱了起来。

    戚继光打量了他一眼,也知道高务实看出了问题,但他无法预料高务实心中所想,原打算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现在见高务实皱眉沉思的模样,也不敢马上说了。

    好在,高务实也只是想了一会儿,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了,反而主动问道:“那么武备的制造呢?都是各地军户所为?兵备道的验收……是不是很容易通过?”

    这句话问得有意思,明朝中后期武器装备的质量那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要不是各地兵备道的第一道验收太容易,怎么能过关?

    “这个……”戚继光原本想了一套比较迂回、比较宛转的说辞,谁知道高务实主动问起的时候问得这么直白,一下子搞得他没有后退的余地了,只好略微尴尬地道:“各地兵备道……这个,毕竟也要给当地卫所一些颜面……再说眼下各地卫所也的确……呃,的确比较困难。”

    得,这么一个本该直爽豪迈的山东大汉,一个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说起这事来都支支吾吾地只差要结巴了,可见这里头不是某一个环节烂了,而是全部烂了。

    高务实又不是没在官场混过的,这里头的一些小九九,用脚指头都能猜到了——利益均沾呗!

    首先是兵部行文之前就肯定有人和他们“商议”,今年内阁讨论的全国军饷开支是多少,然后某地某军今年要配备多少武器装备,按照某些标准——大抵是综合考虑某军和该地区卫所的孝敬程度——来决定一个大致分配额度,兵部这里就过关了。

    接下来各卫所就会接到生产要求然后开始生产,但光是傻乎乎的生产可不行,你得马上联系你产品的验收领导——当地兵备道,当地兵备道会根据你的孝敬来决定你交付的产品是否合格,或者有多少合格。

    但由于兵备道也不是最终决定者,所以他又要孝敬他的领导们——上至总督巡抚(个别地区双重领导,也有单独领导的)以及镇守太监,下至当地巡按御史。

    这里要提一句:巡按御史虽然级别不高,本身级别比兵备道还低不少,但他拥有极其惊人的纠察权,连总督、巡抚、镇守太监等等,都全部可以合法弹劾,大明还有明文规定,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是代表都察院的,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至于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里涉及到了包括巡抚与巡按长达至少百年的权力之争等等,将来会有更详细的介绍,这里暂且按下不提。

    总而言之,从兵部到最后的总兵,每一层每一级,通通都是这个利益链中间的一环——可能还漏了一条:各地卫所的直接领导是各地都司,而各地都司的直接领导,又是五军都督府,也就是勋贵们。

    哦豁,完蛋。大明文臣、武将,还包括勋贵,全给包罗进去了。也就是皇帝被瞒在鼓里,皇室宗亲继续被当猪养着过问不了。

    这大明朝的墙角,还真是除了朱家自己,人人都能挖他一锄头啊。

    牛逼。
………………………………

第113章 高戚之会(七)

    常言说得好,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其实不单做事,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军备问题牵扯如此广泛,实在有些超出高务实的意料之外,原本他以为这里头主要就是地方卫所的首尾,了不起再牵涉到一部分勋贵。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还多少有点信心去想办法解决,或者就算无法“解决”,但至少也应该能给个别地方开一点后门搞个特例,譬如蓟州,譬如宣大。

    但戚继光的话让他不敢再随意接茬,毕竟从兵部到地方的文官以及从五军都督府到地方卫所全部与此有关联,别说他区区一个太子伴读了,就算是高拱也架不住文武两大集团的夹击不是?把这条绳子上的蚱蜢一起得罪,只怕连皇帝都受不住。

    所以最终高务实没敢做出什么明确保证,只是说回去慢慢想办法。

    这一来,他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却解决不了,面子上就实在觉得有些过不去,只好在另一方面给于“补偿”。于是,高务实便提供给戚继光一个具体的提升火枪部队战斗力的小思路,这个思路咋一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效果却很明显。

    “戚都督,据我了解,眼下的鸟铳或者赛贡铳,在填装火药方面,主要依靠士兵个人按照经验来把握份量,是吗?”

    戚继光点头道:“没错,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何我对军纪管束格外严格的原因之一,只有让他们在下意识的动作中,都不会搞错份量,打仗的时候才不会忙中出错。毕竟……高侍读你也是火器方面的行家,那火药装填,少装一分则射击无力、威力不足,多装一分却又可能导致铳管炸膛,所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务实笑了一笑:“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一个小办法可以解决。”

    “哦?”戚继光眼前一亮,来了兴趣,问道:“高侍读总有神来之笔,不知道这次又能给戚某带来怎样的惊喜,戚某在此洗耳恭听!”

    “戚都督客气了。”高务实说着,把手边一张纸卷折起来,弄成一个筒状,向戚继光晃了晃,笑道:“戚都督请看,解决了。”

    “呃……嗯?”这题可能有点超纲,戚继光一下子没跟上思路,显得有些发愣。

    高务实依旧笑着,又以同样的手法再次卷折了一个纸筒,才道:“戚都督,这两个纸筒一般大小,里面可以装火药……”

    “啪!”戚继光猛然一拍大腿,大声道:“妙啊!”

    他霍然站了起来,激动地道:“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高侍读,你这画龙点睛的本事,戚某今日当真是领教了!佩服,佩服!”

    高务实面上保持着矜持的微笑,看着激动不已的戚继光,心里头也不禁有些感慨,这真是一个把提高大明军队战斗力看得重如泰山的将领。

    其实高务实的这个办法,就是历史上后来出现的纸壳定装弹的先声,只是还过于原始了一些,“弹”字还谈不上,不过是“纸壳定装”罢了。但即便如此,对于现阶段火枪使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可以极大地减少士兵在战场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装药量不准确而产生的危害,也就反过来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

    戚继光这时候从激动中回过神来,朝高务实躬身一揖:“戚某代……戚某拜谢。”

    高务实收敛了笑容,也站起身来,规规矩矩回了一礼,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都督无须谢我,小子不过仰慕都督宏志伟愿,愿助都督一臂之力罢了。”

    戚继光略有些意外,但仍然道:“不敢当,不敢当。”顿了一顿,又道:“此次与高侍读一晤,戚某受惠良多,实在不知何以为报……”

    “戚都督客气了,都督答应为我训练护卫家丁,已经是莫大的回报啦。”高务实笑着回答道。

    戚继光却摇头道:“不然,戚某于训练一道,一贯自问略有心得,高侍读送来那几十号人,伙食自负不说,连住所都是他们自己搭建的,因此对戚某而言毫无负担,无非是训练的时候多站一小队罢了,什么事也不耽误,算得什么回报?”

    高务实笑道:“那也是都督赏脸。”

    戚继光连称不敢,然后又道:“方才听说高侍读想要买下开平附近大片地面,用以找铁找煤,然后冶铁炼钢?甚至……想要买下开平城,让开平中屯卫移防?”

    高务实点头道:“确有此事,只是开平毕竟乃是军镇,要想让其搬离,其中颇有麻烦。都督你也知道,永平兵备副使吴环洲(指吴兑,吴兑号环洲。)乃是我三伯的门生,连他都认为此事不好办……看来是我之前想得太简单了一些。”

    戚继光仔细看着高务实,是否想要从高务实的神态中分辨高务实这话的可信度。但高务实一脸平静,根本没有流露出其他神色来。

    “因私人买地而让军镇移防,这事儿还真是前所未有……”戚继光深深地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下,斟酌着用词,道:“虽然真要说起来,这般操作也并不违背大明律,但毕竟难免有些骇人听闻……”

    高务实没有答话,因为戚继光这话明显还有下文。

    果然,戚继光顿了顿,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道:“不过,戚某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出现这样举朝瞩目的麻烦。”

    高务实眼前一亮,问道:“哦?请教戚都督,计将安出?”

    戚继光道:“我乃蓟州总兵,开平是我所辖防区,朝廷之所以在此处设立屯卫,在军事上主要是作为永平府的后方支撑点,用以转运从京师送往永平及山海关的兵马、物资,所以单从军事上来论,此处是不该放弃的。”

    高务实顿时有些泄气。在这种军事布防的问题上,他自问连戚继光一根小指头都不如,既然戚继光这么认为,那自己势必不能强争了。

    谁料戚继光却继续道:“但如果真要说开平镇就是作为这个支撑点最理想的位置,却也不然——高侍读可知道义丰马驿?”

    马驿,乃是大明的官方通信道路,以京师为中心通行全国,不过大明的马驿十分发达,哪里设有马驿,高务实平时又不研究这个,自然记不清楚,因此摇了摇头。

    戚继光也不见怪,笑了一笑,拿起桌上的纸笔,飞快的画了一幅简图。
………………………………

第113章 高戚之会(八)

    戚继光这副简图,那是真的简。但高务实仍然很快看出他在纸的上方所画的那道线,乃是大明的长城防线,而在那条线以南画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则是包括了蓟州、永平府等在内的一些城市。

    忽然,戚继光从蓟州城的那个圆圈上画了条线,一路往右边穿过几个小圆圈直接到了永平府,又从永平府继续向右连接到了山海关。'无风注:这里个人推荐一套地图,是由一位网名“宁南左侯”绘制的明朝系列地图,该套地图分类详细,其中就有都司驿站图,整个大明行政系列地图都非常精细,我个人相当喜欢。'

    这时候高务实突然发现,开平镇并没有在这条线上,它的位置相比这条线有些靠下,在地理位置上来说,也就是大概靠南了几十里。

    戚继光看见高务实眼中的恍然,这才满意地笑道:“高侍读这下看出来了吧?从蓟州到山海关,以最近的距离来说,这一路只需要经过玉田县、丰润县、永平府、抚宁县,而开平镇所处在的位置,在丰润县偏东南一点……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里,丰润县离永平府的距离,是这一路各县之间最远的一站,而开平不在这条线上!”

    高务实立刻补充道:“也就是说,丰润县到永平府中间,是有必要在新建一个县城或者军镇的,因为开平并不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