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元辅- 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大明建立之前,朱元璋的义军便是当时火器装备率最高的军队,大明建立之后,对于火器的发展也从未停止,其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所占比例一直都在上升。到了永乐年间,大明甚至就拥有了正式的炮兵编制,隶属于后来著名的“三大营”之神机营。

    一开始,神机营的主要任务是训练京卫官兵和“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使用各种火铳及其它火器,从实际而言,其实更像是个炮兵训练中心。

    后来随着神机营的重要性日益突击,遂又担负起了“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职能。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明成祖朱棣对这支专习枪炮的军事组织十分重视,不仅把当时大明最先进的火铳、火炮装备给神机营,还从西方“蛮夷”那里引进一些洋火炮配给神机营,一边训练,一边仿制。

    当时,神机营是个大营,下辖左哨、左掖、中军、右掖、右哨和五千营,其中仅五千营就有良马5000匹。总的来说,它相当于一个后世人们所习惯的近卫兵团,由皇帝委派亲信宦官或勋贵担任兵团最高长官,即提督。

    神机营组建后,除了为其它部队训练出了大批的火铳手、火炮手外,还常随明成祖朱棣出征作战,驰骋沙场。作战中,神机营以其密集的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敌军、从而为夺取胜利建立了功勋。

    后来,边军和地方部队的火器配置比例也逐步提升,尤其是倭寇大肆侵入沿海的嘉靖时期,火器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提高,而戚继光所征募建立的戚家军,对于火器的应用更为推崇。

    当然,戚家军是一支冷热兵器结合并全面发展的部队,戚继光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充分考虑到火器的发展程度,然后与冷兵器相配合,以这个时代的发展水平和明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最优配比。

    然而戚继光对于火器发展一事看得非常明白,他认为冷兵器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停滞,而人的战斗能力本身是有极限的,将来的军事发展如果还能取得较大的进步,一定只能使来自于火器的发展,因此戚继光对于火器的发展十分上心,甚至亲自参与各种火器的研发、创新、修正等等。

    历史上的戚继光除了对于地雷类武器有过不少创举之外,对于火炮的发展也颇有建树,其亲自为戚家军打造了五种型号的佛郎机炮。其中一二三号大型佛郎机用作舰炮和城堡(类似碉堡)的防御,四号中型佛郎机随军机动作战,五号小型佛郎机装备单兵使用。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中的记述,则当时原则上已具有以火炮口径的尺寸为基数,确定弹重与装药量变化的关系,是明代中期火炮设计制造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

    这个思路,是高务实非常认可的,毕竟历史上火炮的发展,除了以榴弹炮、加农炮这样的射击方式区分之外,主要就是按照口径的不同来区分,辅助标准则是弹重和装药量。

    高务实既然早在几年前刚刚穿越的时候就开始做“目标规划”,而其中也明确有着进军军工产业的计划,当然不会放过火炮制造。不过,火炮毕竟是非同寻常的军国重器,他眼下可搞不出实物来,而加上他本身需要自己将来各个产业形成“以老产业的利润哺育新产业”的循环发展链,所以火炮生产这一块他必须保证将来的技术优势,不可能提前泄露过多的生产技术要素。

    这就很矛盾了,因为戚继光对于火炮的应用,在大思路上问题不大,除了巨炮守城这一条高务实一贯认为有问题,其他的思路基本符合他的认知。于是,高务实原本打算只引导一下炮兵配置和使用思路的计划,就被戚继光天才的预见性提前击败破产了。

    高务实纠结了一会儿之后,决定从另一个方面提高戚继光麾下炮兵的实力。

    “戚都督。”高务实看起来十分诚恳地道:“火炮的制造,眼下我还帮不上太多的忙,这一点希望你能理解。”

    戚继光笑道:“高侍读就是不说,戚某也知道的,毕竟火炮制造这种事,还是要看工匠手艺,咱们这些人最多也就是从别的方面对他们进行要求或者提点,真正动手却哪里会?就好比看人比武,看的人倒是轻松,品头论足,好像自己是武学大家,真要是上场过招,被人一拳就撂倒了。”

    高务实却笑了起来:“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对于火炮制造本身,我现在帮不上忙,但我可以从另一方面提供一点帮助。”
………………………………

第113章 高戚之会(四)

    戚继光这下就诧异起来了,既然火炮制造你帮不上忙,那你说提供帮助是什么意思?

    他心念电转,暗道:莫非高侍读的意思是说动高阁老甚至皇上,给我们蓟镇多拨一部分饷银,用于研制新型火炮?嗯……那倒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提供帮助了,只是这种事情,他真的能帮得上么?朝廷的用度,可还并不宽裕呀,何况高阁老眼下正从各个方面查漏补缺,以期抚平朝廷的亏空,堵上以前一些拨款被滥用的漏洞。那就更不可能随便对某一个军镇提高饷额了——退一万步说,就算真要提高,不也应该是先提高宣大那边?那边一来直接面对威胁最大的俺答汗,二来也是高阁老的嫡系,他们宣大都没轮到提饷,我蓟辽哪里会有机会?

    但高务实的话,却让戚继光疑惑了,因为高务实道:“这个帮助,主要的着力点是炮车。”

    “炮车?”戚继光不愧是戚继光,他立刻问道:“高侍读善造车?你的意思是,能够制造出更好的炮车作为火炮的移动炮架,使火炮移动更加迅速,提高临阵调动和部署能力?”

    “戚都督果然了得,不过您只是说对了一半。”高务实笑道:“提高炮车移动速度这一条,我的确有办法,不过那需要一个很关键的零件,但那个东西不仅需要精钢,而且需要非常精密的制造。另外,那东西一旦制造出来,不仅炮车可以用,许多工程工具都可以使用,效果远超现有的任何方法。”

    戚继光现在已经不会认为高务实是个光会吹牛的小屁孩子了,闻言不仅立刻正色起来,肃然问道:“不知高侍读所言何物?”

    “此物从前应该未曾有过,我在上次送给戚都督的书稿画册中也未曾提及。”高务实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子,道:“我将其命名为‘轴承’。”

    “轴承?”戚继光皱着眉头,左思右想也想不出那是个什么物件,不禁有些难以开口。

    高务实笑道:“我简单的画给您看吧……高陌,拿一根炭笔来。”

    虽然高务实跟许多穿越者不同,他的毛笔字因为从小练过,实在还过得去,但会写毛笔字不代表会拿毛笔作画——这个他没学过,反倒是中学时代被迫学过几节素描课,所以这次来的时候特意准备了几支在他看来简陋得想哭的炭笔,权且一用。

    戚继光不敢小看高务实,认认真真看高务实“作画”。他很快发现,高务实作画的风格与历代画风都极其不同,尤其是他对几何图形的阴影掌握格外纯属,一个复杂的圆环状物件在他手中画出来之后,简直就像实物摆在眼前,特别是层次感极其强烈。

    如果高务实知道戚继光走神到这方面去了的话,一定会告诉他:这都是小儿科,不过是当年练习素描画鸡蛋之后的附带技能,咱们不要跑题。

    最后高务实画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带有内切边缘的圆环,圆环里头有一圈小圆珠子,再内层则是与外臣圆环反向边缘内切的另一个小圆环。

    “这种,可以叫做滚珠轴承。”高务实笑了笑,道:“戚都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东西安装在车轴上,车辆行进之时所受到的阻力是不是比现在那种要小得多?”

    戚继光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细盯着高务实的素描图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才感慨道:“高侍读,你的才智,戚某委实心服口服,这东西的原理虽然连我这一介武夫都看得明白,可这般奇思妙想,数千年来何曾有第二个?”

    高务实脸上保持矜持的微笑,心中却道:那可不见得,轴承这种东西,罗马人就已经有所运用,只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金属冶炼技术更加不行,所以只是搞出一些木质产品,后来达芬奇那个真正的天才,又对轴承有了新的创意,最后待金属冶炼水平一上来,西方人在这方面顿时就领先世界了。我现在还没有开始搞航海,弄不到几何原本之类的书籍,但中国古人尤其精于手工,所以轴承这种东西虽然复杂,反而可以先靠我来设计,然后强行依靠能工巧匠的过硬手工技术慢慢磨出来,只是……冶铁炼钢这块必须等我的钢铁厂干起来才行,不然以现在大明的冶炼水准,就算做出轴承,耐用度也完全达不到我的要求。

    高务实脸皮虽厚,也架不住戚继光不停的夸,于是干咳一声,转过话题:“戚都督,这东西的样子我已经画出来了,但以目前的炼钢技术,即便制造出来,也达不到我理想中的效果,所以我才在开平买地,打算利用开平附近的铁矿和煤矿来炼钢,然后自己开始制造。”

    戚继光诧异道:“开平附近有些铁矿这我知道,不过煤矿……虽然好像不少,可是据我所知,以煤矿炼钢,更炼不出好钢,高侍读你……有其他的办法?”他本来想说“高侍读你这么做恐怕要失望”,但忽然想到,以高务实这样的鬼才,煤炭炼不出好钢难道还能不知道?知道还要这样做,那就只能代表一件事:他能解决这个问题。

    果然,高务实摆摆手:“这个问题我可以解决,不过眼下来不及细谈……我们先说一说第二个可以对炮车进行改进的地方——这次可能比轴承对炮车的改进更加直接,因为这个办法可以直接提高火炮的作战能力。”

    戚继光又惊又喜,惊的是高务实这脑子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改进一下炮车居然能提高火炮的作战能力?炮车本身只是个载体啊,改炮车和作战能力有什么关系?

    喜的是如果高务实所言不虚,那这个效果立刻就可以加强到现有的火炮上去,岂非大妙?

    高务实二话不说,再次拿起炭笔,在纸上作画起来。

    这一次,他把炮车其他部分都画得很简略,但在炮车前部靠下的位置,仔仔细细的画了一个戚继光未曾见过的装置,那东西仿佛一根柱子,柱身上标示着一些文字,看起来仿佛是尺子上的刻度一般,而这个圆柱体的上方则呈纵向半圆柱形内凹。

    戚继光认认真真的看着,忽然心中一动,脱口而出一句话:“这东西的作用,是要托起炮口?”
………………………………

第113章 高戚之会(五)

    高务实所画的柱状物,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名字,但这玩意儿的作用还真是调整炮口高低,究其来历,还是当年他在某论坛看两位军迷大佬互撕的时候得到的启发。

    他所画的这个物品,他暂时命名为炮托,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柱子,而是从中间劈开的筒状铁柱,类似于后世收音机的伸缩天线,中间部分有一个转轮机构,可以调整伸缩程度,划分出若干个刻度,用以调整不同的炮口高低。

    “戚都督,我非军中之人,也不是很清楚眼下我军各类火炮的射程,但无论如何,炮口高低一定是对火炮的射程和射角等方面有影响的。”高务实叹了口气:“接来下一段时间我可能比较忙,无法进行这一类型的试验,只能提供给你这样一份图纸,至于制造和试验等,就只能请戚都督自己进行了。”

    戚继光在军事上的敏锐性是何等了得,这“炮托”的具体价值如何他现在无法空口断定,但正如高侍读所言,一定对射程等方面大有影响!

    至于高务实表示没有时间制造和试验,他更是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人家现在已经是太子伴读不说,本身也还在求学时期,无论再怎么惊才绝艳,也不可能把精力过多的浪费在这些军器之上——这东西又不能让他金榜题名。

    “此戚某分内之事,岂敢当高侍读一个请字?高侍读切莫如此说了,戚某实在惭愧。”戚继光诚恳地说道。

    高务实见天色有些转阴,有些担心待会儿会下雨,也就不再多言,把话题一转,谈到下一个类型。

    “火枪——哦,我是说包括各种手铳在内的手持式射击火器——不知眼下我军的装备水平如何了?”他本来打算以一个“火枪”代替,忽然想起明朝比较习惯于叫“铳”,所以临时补充了一句。

    这方面当然难不倒戚继光,只见他如数家珍地道:“我大明火铳有很多种类型……”

    然而,高务实这次却直接打断了他的话:“那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就不要说了,戚都督,不是我诋毁历代火器工匠们的才智,这些东西虽然有很多都颇有创意,但它们都有两个问题。”

    戚继光稍稍错愕,问道:“哪两个问题?”

    高务实面有忧色地道:“五花八门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稍稍一顿,道:“我记得戚都督你在教练军中士卒习武之时,就曾经多次强调,临阵作战无须花招,必须讲究实用,最好是一招制敌,是也不是?”

    这的确是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的一个基本思路,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点头道:“然也。”

    “火枪也是一样,最多有个两三种型号就足以,可眼下光我知道的就有赛贡铳、连子铳、一窝蜂、双枪、双管枪、三管枪、四管枪……一直到十管枪,又有什么三眼铳、三十六管铳等等,看起来倒是蔚为大观,可是真正实战效果好的有几样?”

    戚继光苦笑道:“我们南军比较偏爱鸟铳或者根据鸟铳改进的赛贡铳,北军则更喜欢三眼铳,除此之外,也就一窝蜂还有使用,其余那些……仓库里倒是不少,但平时很少有人愿意用,有时候临时应战而武备不足,倒是会被拿出来装点一下门面。”

    高务实大摇其头:“这些五花八门的火器,装药量各不相同,数量达到几十种,哪个士兵记得那么清楚?一旦作战之时缺乏武器,随便操着一件就得上阵,结果连装药量都记不准,这仗怎么打?这也就罢了,它们的弹丸大小还不一致,临时作战难道还要分成几十种弹药和枪支来配套?枪弹不吻合又怎么打?这简直是灾难一般的后勤体系。这些五杂百货怎么就没通通撤了,只用那两三种——就譬如戚都督方才说的赛贡铳、三眼铳和一窝蜂?”

    赛贡铳是大明对引进西方枪支进行仿造和改进之后的本土化鸟铳,从技术指标上来看,可以算得上世界一流,至于军队中批量装备的制造质量,那个就不好说了。

    三眼铳这个比较有名,很多明穿小说都仔细讲过,就不提了,反正是一种中程火枪(按时代平均水准算),射击完之后还可以当做冷兵器使,颇受粗犷豪迈的北方军爷喜爱。

    至于一窝蜂,那是个近战火器,说它是枪甚至有些为难,一次能射百弹,散布面大,命中的机会多,而且轻巧灵便,士兵可用皮带将其挂在腰间携带。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像是个长得短而粗的一次性发射散弹枪。

    其实从南北两军对于手持火器选择偏好来看,北军显得比较奔放,打仗方式偏向于在中远程先打一波火器射击,然后抵近作战则直接拿火器砸人;南军则比较精细,火器就专攻火器,冷兵器就专攻冷兵器。至于那个一窝蜂,不妨将之视为后世的手枪,只能近程作战,当然由于这时代火器精度和威力都很有限,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