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资充足,守住城池倒是不难,可是大半的物资己经运走了,现在城里的物资,最多让我们维持三个月了,过了三个月,敌人不用进攻,我们就已经没有活路了。”
“三个月的时间虽然有点少了,但只要薛司令带兵来救,时间完全够了。
况且敌人这么多的兵马,人吃马嚼的,一天的消耗都很惊人,他们末必比我们能够坚持更久。”
“如果是靺鞨人没有打败各族以前,靺鞨人长途奔袭辽州,肯定坚持不了太久,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各部族必定会源源不断的,向靺鞨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所以等着靺鞨兵马自己退兵,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报告司令,城外敌军派了使者,要求进城拜见司令。”一位通信兵来到崔景浩面前。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201章 与辽州城共存亡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崔景浩命人将敌方的来使带了过来,他倒是真的想知道,靺鞨大军迟迟没有攻城,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等到大祚荣来到面前的时候,崔景浩凭着自己看人的眼力,打量了大祚荣一阵,便觉得对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使者。
在崔景浩打量着大祚荣的时候,大祚荣同样也在打量着崔景浩,毕竟是两军即将交战之时,对敌了解多一些,更有利于制定出一个更好的作战计划。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是大祚荣在长安留学时,从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中看到的。
大祚荣自从看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便深深的为之着迷,尤其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些计策。他对三十六计可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研究,越是研究,便越是觉得受益良多。
此次之所以可以这么快速的,拿下契丹和奚人等部,并打败强敌突厥,大祚荣心里一直以为,是他巧妙的运用了三十六计。
“早闻崔将军大名,尤其是崔大人以一已之力,死守建安城时,就连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都对崔将军干拜下风,实在是令鄙人敬佩不己呀!”
大祚荣突然笑了起来说道,至于一般使者要施的礼节,完全没有做,仅仅只是拱了一下手而已。
“太宗皇帝可是天下共主,天下人都要尊重他一生天可汗,岂是崔某能比的,你靺鞨族人的首领大乞象,都是受大唐天子册封的,现在你们靺鞨人竞敢对大唐用兵,真是好大的胆子。”崔景浩历声的喝道。
“哈哈哈哈……!好一个天下共创,大唐占据着天下最繁华的中原之地,最肥沃的土地,过的是最富裕的生活,凭什么我们这些人,就应该世代受穷,就应该生活在这苦寒之地。”大祚荣狂笑着大声的说道。
“天下是强者的天下,大唐强大,这天下便是大唐的,靺鞨强大了,这天下同样可以是靺鞨人的天下。
崔将军,我们的首领大乞象说了,崔将军是高句丽的英雄,曾经为了建安城的百姓安危,不得不归顺大唐。
如今我们靺鞨大军来了,希望崔将军可以象上一次一样,选择归顺于我们靺鞨。
汉人有句话叫做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这辽东的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死于战火之中,还请崔将军三思而后行。”
“大唐本就是天朝上国,既便是高句丽强盛时,高句丽王也要接受大唐的册封,崔某归顺大唐,也没有什么不妥。
高句丽强盛时,靺鞨尚且依附于高句丽,你们那里来的勇气,会认为我崔景浩,会愿意归顺于你们靺鞨,苟且偷生。”
当初崔景浩之所以向大唐投降,本就是万般无奈,这才不得不归顺了大唐。
但大唐毕竟是中原之主,天朝上国,归顺大唐崔景浩还是可以接受的,况且崔景浩的祖先,本来就是来自中原地区,严格的说,崔景浩的身上,也流着汉人的血脉。
但是,崔景浩可以归顺大唐,却不等于他也会愿意向靺鞨人投降。
相比于大唐,崔景浩根本就瞧不起靺鞨人,在崔景浩的眼中,靺鞨人就是一群野蛮人,若是天下落在靺鞨人手中,绝对会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
“崔将军,若是你一意孤行的话,你就不怕兵败之后,破城之日,大乞象会下令屠城吗?”
大祚荣被崔景浩的话给气到了,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大的羞辱一下,不由的阴沉着脸,出言威胁道。
“你敢威胁本将军,信不信我现在就杀了你?”崔景浩气的拔出了身上的刀,指着大祚荣喝道。
“你会吗?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堂堂的崔将军,总不会是一个无耻的卑鄙小人吧!”
大祚荣看着快要抵在自己胸口的刀,心里着实是吓了一跳,面对死亡,要说心里不紧张,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他强自镇定了下来,他知道这个时候,自己绝对不能够慌乱,更不应该露出害怕的样子,必须赌一下自己的命运了。
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后悔,自己真的有点冒失了,不该托大,自己亲身来敌营中犯险了。
只要崔景浩心里一激动,大刀用力往前一送,大祚荣的命,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滚!回去告诉大乞象,要战便就,本将誓与辽州城共存亡。”崔景浩一脚将大祚荣给踹翻了之后大声的说道。
大祚荣这回学乖了,不敢再乱说一句话了,就怕惹得对方一个不高兴,一刀就斩杀了自己。
不过大祚荣也因此对崔景浩是又气又恨,发誓以后一定要让对方好看。
崔景浩并不知道,自己会无意中放走了一个强敌,靺鞨首领大乞象的儿子大祚荣。
等到他知道了大祚荣的身份之后,才追悔莫及。
若是让他此时知道对方就是大祚荣,谁还会顾得上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肯定是毫不犹豫的就把对方给杀了,以绝后患。
走出了辽州城的城门,大祚荣才抹了一下自己头上的冷汗,一阵风吹来,大祚荣忍不住的颤抖了一下,这才发现自己刚才全身都冒了冷汗,把衣服都汗湿了。
大炸荣深深的为自己感到耻辱,他粗暴的将前来迎接他的族人,从马上拉了下来,自己翻身上马,快马加鞭的朝着中军大帐中跑去。
“父王!儿臣请求父王下令,马上攻打辽州城。”大祚荣一下马,便跑进了中军帐中,愤怒的大声咆哮道。
“我儿这是怎么了?”大乞象着自己最器重的儿子大祚荣,又气又怒的样子,急忙关心的问道。
“简直是气死儿臣了,那个崔景浩竟然敢看不起我们靺鞨,看不起父王,还百般的羞辱儿臣,儿臣争辩了几句,险些被他给杀了。
这口气儿臣绝不能忍,等到辽州城破的,儿臣定要亲手杀了崔景浩,还要杀了他全家,诛他三族,不,儿臣要诛他的九族,屠了整个辽州城。”大祚荣近乎疯狂的大吼着说道。
“儿啊!父王知道你受委屈了,可是就算要攻城,也要先做足了准备,有计划的安排好了才行,今天肯定是来不及了,明天天一亮,父王就下令开始攻城吧!”大乞象对儿子大祚荣劝慰着说道。
发泄了一阵之后,大祚荣心情好受了一些,心情也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攻城可不是一件小事,当然要召集众人来商议,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攻城了,而且人员兵马也需要提前部署和安排。
虽然之前早就有过攻城的计划,但攻城之前还是要再进行一次商讨和确认的。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202章 枪(二章合一)
“砰”的一声响起,一颗黄铜制成的实心子弹,带着一道火光,还有一阵轻烟,射向了一只可怜的小羊,小早头部中弹之后,倒在了地上,无力的挣扎了几下,便彻底断气了。
“一枪毙命,成功了,我们终于研究出了,陛下所设计的火枪了。”
“终于成功了,希望这一次的效果,可以让陛下满意。”
……
一帮人跑到了己经死了的小羊面前,激动的欢呼着,这只小羊应该算得上是这个世界上,第一只死在枪口下的动物吧!
李中华听到长安大唐科学研究院,简称唐科院送来的捷报,再一次全面提升了科技含量的火枪,终了成功的生产出了样枪,并且成功的通过了训练,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亲自前往大唐科学研究院,他必须亲眼验证一下,再一次重新改良过的枪支,杀伤力到底有多强?
皇帝亲临大唐科学研究院,全院的师生们无不欢欣鼓舞。
身为皇帝,出行的时候,身边却是有文武百官跟随的,还有御前护卫,宫中精卫,阵容很大,想要低调都基本上是很难的。
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师生们,为了在皇帝陛下面前,表现一下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士气,可是做足了准备。
这些年来,李中华对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和投入,可以说是不遣于力,要钱给钱,要资源就给资源,要人便给人。
不仅如此,李中华还经常指点他们,避免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中华虽然动手能力不强,对枪支弹药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也很有限。
但他毕竟是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就凭他那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看来很一般的关于枪的见识,还有枪的发展史,随便指点一下他们,便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大量的时间。
所以大唐科学研究院的师生,对方李中华这个皇帝,那可是发自内心的又敬又爱。
一群羊在草场上奔跑,一排士兵手持长枪,点火,开枪。
在阵阵的枪声中,一只又一只的羊被击中,倒在了地上,有的被击中了要害,倒地之后挣扎了一下便死了,有的虽然没有击中要害,但也痛苦的倒地不起了。
文武百官在亲眼见识了枪的威力之后,一个又一个的惊惧万分。
在枪的威力下,任你武功再好,你能够一枪撂倒,谁又敢说不怕呢。
别看现在的枪威力还行,但也是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研究,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虽然李中华有着超前的见识,但这个时代一切的东西都没有,全部需要靠自己来加工完成。
比如车床,想做真正有用,威力够大的枪,就必须用金属来做枪,否则一切都是扯蛋。
用金属做枪管,又怎么少得了车床呢?所以想研究做出真的枪来,必须先做出车床来。
真正的枪,是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丸,口径小于20毫米(大于20毫米定义为“火炮“)的身管射击武器。
以发射枪弹,打击无防护或弱防护的有生目标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也是其他兵种的辅助武器。
在原来的历史上,要在1259年的南宋后期,我国才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枝枪,名叫突火枪”。
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
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
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
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很少能成功开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慑作用。
有李中华在,当然要选择跳过这个阶断了,这样的将研究发明出来了也没什么作用,简直就是鸡肋,如果有用的话,南宋也就不会被元朝给灭了。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大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近二倍。
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
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
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
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
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
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
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Arquebus)终于出现。
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
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
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
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
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