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进展顺利之后,国库变得富裕了许多,各地的学校建设也就资金充足了。
孩子可以免费读书,可把老百姓给乐坏了。
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穷苦百姓们都知道,让孩子们读书的好处,以前是没有条件,送自己的孩子去私塾接受教育,更没有钱请先生到家中,教孩子们读书。
现在有免费的书读,有免费的先生教孩子读书,老百姓们当然高兴了。
“臭小子,现在朝廷出钱请先生,免费的教你读书,你可一定要给老子争气啊!要是让老子知道你在学校读书,不认真学习的话,老子一巴掌拍死你,你信不信。”
一个中年汉子对背着新书包,准备去上学的儿子大声的说道。
“老王,你家大郎怎么没有去上学呀?”
“唉!大郎己经长大了,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只能让那两个小的去读书了,大郎要帮家里赚钱才行。”
“大个锤子,你家大郎才十岁而已,正是朝廷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你怎么可以剥夺你家大郎读书的机会呢!”
“我有什么办法呢?怪只怪我这个父亲无能,负担不起呀!大郎早生了几年,他是家中的长子,只能给弟弟妹妹们让步了。”
“皇恩浩荡,免费让老百姓的孩子读书,你还不愿意让孩子入学读书,等孩子将来长大了,肯定会恨死你的,我家的大狼12岁了,刚好够得上接受免费读书的机会,他不想上学,我打都打到他去上学。
虽然家里会苦一些,但就算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我也不想让我的孩子,痛失这个免费读书的机会。
你也不想一想,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会像我们当今的陛下这样的仁义,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读书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你都不抓住,难道你还要朝廷逼着你让你的娃儿去读书吗?”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92章 辽东混乱
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地方发生着,让穷苦百姓的儿子,也可以有书读,也可以和富贵人家的儿女一样,有机会成为一名读书人,这是很多穷苦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
这样一来,李中华这个皇帝,在老百姓的心里,变得无比的伟大了起来,每一个老百姓都发自内心的拥护这个皇帝,尊敬这个皇帝。
在李中华出巡之时,沿途的老百姓,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喊出了一句,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自从李中华登基称帝之后,虽然经历了一连窜的叛乱,让社会出现了一些动荡,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叛乱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就是三四年的时间,就被迅速的平定了下来。
叛乱平定之后,大唐到处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受到这么战乱波及的百姓,也都得到了朝廷的救济,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
国库有钱了,国家富足了,在中华远洋贸易公司的带动下,很多的商人纷纷将眼光看向了海上贸易,一船又一船的货物出海,从海外换回了大量的大唐需要的物资,还有真金百银。
做外贸生意,朝廷当然要向他们征收进出口关税了,而且因为利润真的非常巨大,所以征收的关税还挺重的。
不过具体收多少税,也要看那些商人,从海外带回了什么货物。
什么香料,珊瑚,琥珀玛瑙,珍珠黄金饰品等奢侈品,那肯定是要征收重税的,如果是粮食等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那肯定是关税很低的,甚至免税也是可能的。
李中华在平定叛乱之时,便大力发展大唐经济的时候,边境上可是不怎么太平,一些曾经臣服于大唐的国家,看到中原内乱,李中华这个皇帝,得位似乎又不怎么正,便纷纷的开始有了异心。
不仅如此,就是一些曾经主动内附于大唐的部族,也开始不安于现状,比如黑龙江边的靺鞨部族,看到辽东空虚后,便打起了辽东的主意。
辽东空虚后,不仅只是靺鞨人眼馋,蠢蠢欲动的想要得到辽东地区,邻近的契丹部,奚人部,突厥,柔然等部,无不垂涎辽东这片肥美的土地。
高句丽国虽然在既将灭亡时,大唐因为政权动荡,之后又陷入了叛乱四起中,不得不停止了对高句丽的征讨,撤离了朝鲜半岛。
但新罗国又怎么可能,放弃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以前高句丽强大,新罗只有受欺负的份,但现在的高句丽,己经被大唐打残了,而且人口锐减了很多,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处境了,又怎么可能是新罗的对手。
休养生息了几年,新罗的国力己经大大的增强了,所以收拾一个被打残了的高句丽,实在是不要大轻松了。
高句丽虽然灭亡了,但高句丽的百姓不会都死光了,虽然有一部分人,变成了新罗的子民,成了新罗国的老百姓了。
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因为仇恨新罗,因为不愿意叛国,反正有着各种的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归顺于新罗。
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
五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
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八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句丽”。
粟末水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松花江,粟末水靺鞨在高句丽强盛时,长期依附于高句丽,现在高句丽灭亡了,粟末水靺鞨头领大祚荣看准了这个机会,打着为高句丽复国的旗号,大量的收拢高句丽国的遗民,并且一步一步的蚕食辽东的土地。
李中华虽然收到了薛仁贵发出的军报,可是此时大唐内部的政局不稳,各地叛乱四起,相比于辽东的形势,当然是国内的中原地区的稳定,更加的重要了。
所以李中华只能命令薛仁贵,放弃大部分的地方,守住辽东,守住金州。
眼看粟水靺鞨得势,契丹和奚人部族,也不干寂寞,加入了争夺辽东的队伍,而且他们还打着大唐的旗号,保护辽东。
西突厥眼看着辽东乱了起来,大唐朝廷根本就顾不上,那叫一个高兴,这个时候又怎么还会客气,于是也加入了进来。
辽东这么一块大大的肥肉,谁不喜欢,大唐都撤兵不管了,那就等于是一块无主之地了,谁不眼红,谁还能够坐得住,那肯定是要抢呀。
李中华从辽东撒兵的时候,早就有了心里准备,知道辽东肯定会乱起来。
所以他虽然命令薛仁贵收缩防线,但也让薛仁贵尽可能的收拢百姓,将百姓迁往金州。
这个时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人,便不愁没有地方。
金州既不缺钱,又不缺粮,而且有的是工作,最缺的反而是人,是劳动力。
李中华虽然不想放弃辽东城,但如果事不可违的时候,宁可放弃辽东城,也要保住金州,金州如果丢了,那个损失可是难以估量的。
辽东的混战,李中华虽然看在眼中,辽东虽然丢了大半,但李中华一点也不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早晚都会发生的,是无法避免的。
辽东是大唐东北的重地,除了靺鞨人以外,还生活着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问题突出,发生动乱是必然的。
如果这个时候都没有发生动乱的话,那反倒是很奇怪的事情。
契丹人也好,奚人也罢,他们都是依附于强者而生,是在强者的夹缝中求生存。
大唐强盛,他们便会内附大唐,突厥强盛,他们并非依附于突厥,反过来与大唐为敌。
如果高句丽强盛的话,他们也会选择依附于高句丽。
如果这场混战中,是谁赢了的话,他们同样有可能依附于胜利者。
李中华之所以并不着急,也是抱着坐山观虎斗,让这些不安分的步骤,相互战斗中削弱各自的实力,到时候再出兵收拾残局就可以了。
可是李中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粟末水靺鞨部族的头领大乞象的儿子大祚荣,是一个非常历害的人物,居然在这一场混战中,迅速的脱颖而出,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大祚荣率领骁勇善战的靺鞨骑兵,首先打败了奚人部族,奚人部族首领不得不表示臣服。
之后,大祚荣收编了奚人部族的士兵,又大量的选拔了一批奚人部族的青壮,打散之后编入了自己的靺鞨军中,战斗力马上得到了成倍的提升。
战斗力提升之后,又主动的向契丹人发起了挑战,采用偷袭的方式,大败契丹兵马,最后逼迫契丹整体依附于粟末靺鞨。
这样一来,整个辽东就没有那个,还有力抗粟末靺鞨的兵力了。
原本是坐山观虎斗的唐军,看着辽东城下的靺鞨军,这一下他们己经变成了,直接面对粟末靺鞨的兵马了。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93章 围而不攻
………………………………
第194章 与辽州城共存亡
………………………………
第195章 枪(二章合一)
………………………………
第196章 大战开始
………………………………
第197章 哗变
………………………………
第198章 夜袭敌营
………………………………
第199章 夜袭敌营
………………………………
第200章 围而不攻
辽东风云再起,一时间从辽州到金州,狼烟四起,烽烟一路传递。
薛仁贵镇守在金州,这是因为皇帝李中华说过,金州比辽州更重要,金州绝对不能失守。
看着从辽州一路传来的烽烟,薛仁贵脸色非常的不好看。
辽东与朝廷的陆路交通早己经断了,想求朝廷派兵救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时间上也恐怕是来不及了。
虽然皇帝陛下李中华曾经说过,必要的时候,可以撤出辽州,保住金州就可以。
但这并不代表,辽州的地位就不重要。
相反,辽州的地位非常的重要,辽州一旦生守,安市城也会失守,更不要说辽州附近还有岩州等十几二十个城池,也将会保不住。
城池丢了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抢回来就是,但辽州和附近的百姓,可就不保了。
靺鞨人从白山黑水中走了出来,可是非常凶残的,大唐的汉人百姓落入其手,绝对是会极其悲惨的,他们可是一群没有人性的野兽,随时都是会吃人的。
太宗李世民,在亲征辽东时,为什么可以对高句丽的降兵,表现的非常的仁慈,却单单将俘虏的靺鞨兵,全部给屠杀掩埋了呢!原因就在这里,因为靺鞨人难以降服,放走又等于是放虎归山,这才下令全部屠杀掩埋了。
辽州一带,有着上百万百姓,高句丽民族和汉人百姓,占了八成以上。
这个时候,人口就是财富,整个大唐才多少人,不过三千万左右,所以这一百万人口,真的是不少了。
如果放弃辽州城,这些百姓绝对是来不及撒离的。
此时镇守辽州的将领,乃是前高句丽建州城的城主崔景浩,他看着城下黑压压的靺鞨兵马,也是非常的头痛。
靺鞨此次统兵的大将军,乃是大祚荣,他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并不只是知道打打杀杀,攻城掠地。
他从一开始进入辽东以来,就很严格的治军,一改以前靺鞨兵马攻占城池之后,便大肆劫掠,烧光,杀光,抢光,杀人取乐,杀人吃肉的恶习,而是学习大唐的做法,收降败军,安抚百姓,收买人心。
不得不说,靺鞨的大祚荣,其实是一个枭雄,他带领靺鞨人,从白山黑水中走来,不但打败了契丹人,奚人,就连强悍的突厥人,也败在其手中。
现在眼看着整个辽东,也将臣服在他们靺鞨人的脚下,大祚荣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带领他的靺鞨族人,建立一个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政权,一个可以和大唐分庭抗礼的靺鞨国。
他知道围攻辽州,就等于是公然的与大唐为敌,和大唐开战了。
但为了让靺鞨族人生活的更好,这样情况是迟早要面对的,也是必须做出这样选择的。
辽州城内的情况,大祚荣早就己经派人打探的清清楚楚,如果采取强攻的话,虽然他也很有把握,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是,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办法,不到最后一步,他并不打算走这样的路。
大祚荣不愧是一位枭雄,他希望亲自劝降辽州城守将崔景浩。
众将听了大祚荣的打算之后,一起反对大祚荣的计划。
“儿啊!虽然早已有过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中原汉人内战时,斩了敌方使者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呀!”靺鞨部族首领大乞象担心的劝道。
“父王,这种情况虽然并不少见,但现在是我们占了很大的优势,大军围困了辽州城,如果辽州城守将崔景浩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肯定是没有那个胆量,杀我们派去的使者,况且儿臣并没有打算,公开儿臣的身份,所以安全问题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父王尽管放心。”
不过他也很清楚,虽然崔景浩之前就是从高句丽,投降归顺于大唐的,但这并不代表,崔景浩还会作出一样的举动,向他们靺鞨族投降。
至少不会主动的向他们报降。
不过如果自己亲自向他陈述了历害关系,最后以靺鞨族首领大乞象儿子的身份,对其进行一番劝降的话,崔景浩归顺靺鞨,也并非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辽州城内,大战将至,城内的气氛非常的压抑,虽然表面上看,辽州城内有着十万大军驻守,更有数十万的百姓,随时可以征召出十万青壮。
但是,因为辽州早就己经在有什划的撒离,所以城内的物资并不充足,很多物资其实己经在运往金州的路上,包括众多的粮草。
事前因为情报分析上的错误,以为靺鞨族大军和契丹,奚人,突厥等部族之间,会有很多的大战要打,短时间之内,不会分出一个胜负来。
既便是靺鞨人最终取得了胜利,必定也是和其它的部族,在大战中己经两败具伤了,大大的伤了元气。
没有料想到,靺鞨人会这么快的,就打败了那么多的部族,并且迅速的整合了那些部族,不仅没有两败俱伤,大伤元气,反而大幅度的提升了战力。
“崔司令,这些靺鞨人为什么围而不攻啊?这都己经三天了。”
大唐的官制改革虽然还没有延升到辽东来,不过军制改革己经先行一步了,如今己经没有了什么刺史或是中郎将什么的了,而是辽东省军区司令员。
整个辽东地区,薛仁贵是司令员,崔景浩是几个副司令员之一。
“围而不攻肯定是有目的的,估计是想逼降我们吧!”
“唐军长说的不错,看来靺鞨人里面有高人啊!这一次绝对是来者不善呀!”崔景浩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赞许的说道。
“只要我们拒城而守,他们敢攻城,我们便炸的他们落花流水一样。”
“如果物资充足,守住城池倒是不难,可是大半的物资己经运走了,现在城里的物资,最多让我们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