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军的总兵力只有六万陆军四万水军,水陆军此时也未汇合,张亮的水军,此时依然在进攻建安城的路上,李世民身边的兵力,最多只能有五万。
一部分需要维持后勤运输,一部分需要继续包围安市城,以防敌内外夹击,这样能迎战的兵力居然仅仅剩下3万人。
敌我兵力比达到了五比一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战,端的是凶险万分。
幸好李中华从康定带来了五万兵马,这个时候才不至于和高句丽的兵力悬殊太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唐军从皇帝到普通士卒,却都十分乐观,李世民对大家说道:“朕若是高延寿,可以有三条计策,一,带兵直接过来,连安市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夺我军牛马,我们攻击他们,也没有办法马上解决掉他们,我们想撒兵也不行,他们可以想办法阻止我们,坐困我军,上策也。
二,接引城中之众,一起弃城而逃,中策也。
三,自己为是,不把我们大唐放的眼里,前来和我们交战,下策也。朕观其人,觉得高延惠此人,必出下策,成擒在我们眼前了。”
而普通士兵闻高句丽大军前来,,皆拔刀结旆喜形于色。可见唐军对自己的野战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句丽方面,高延惠显然被自己绝对优势的数量所迷惑,开始将唐军不放在眼里。
当然高句丽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有个叫高正义的对卢官,对高延惠说道:“吾闻中原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
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这个计策恰恰就是李世民皇帝,最不希望高句丽军实行的计划。
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条件下反而避而不战,而且十五万大军拒险防守,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的,这样想要上下接受这样的计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高句丽统帅高延寿,当时就否决了这个计策,决定主动进攻,一举击破唐军,于是引军直进,开进到离安市城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李世民命令阿史那社尔,率一千突厥骑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
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李世民亲自与李勣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李世民命令李世勣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尉迟敬德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
李世民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
高延寿看到李世勣布阵,结阵要作战。李世民望见尉迟敬德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
高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唐将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
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高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各路兵马将其包围了起来。
尉迟敬德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高延寿、高惠真无奈之下,率领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
唐太宗选出耨萨及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往内地,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
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40章 攻城受阻
安市城外的这一场大战,唐军取得了大胜,但说起来很简单,事实上李世民却冒了很大的风险。
当李世民率领四千精锐,从山上往下面冲击高句丽的军队时,遭到了几万了高句丽士兵的重重包围,可以说是命悬一线。
要知道唐军虽然很能打,但面对敌我悬殊巨大的时候,也是很难取胜的,况且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高延寿只要不是笨的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就不会不懂,捉住了李世民,这场仗不用打,自己便赢了,活抓不了,杀了李世民,也能乱了唐军的阵脚,令唐军不占而退。
所以当时高句丽军队团团围困了李世民的时候,当真可以说是险象环生,李世民的脸都吓的白了,心里紧张的要命,非常的后悔,不该如此的大意,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如果给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绝对不会制定一个这么冒险的计划,甚至都不会御驾亲征,跑到这辽东来。
就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一身白色战袍,手握银枪的薛仁贵,带着一队由党项和白兰部族勇士组成的康定军,从高句丽军的侧冀,冲杀了进去,硬生生的撕开了一道口子,与李世民的队伍会合在一起。
当时薛仁贵率先带头冲进了高句丽的大军之中,一枪一个的挑杀着高句丽的土兵,所向披靡,毫无停顿的冲杀在军阵中,神勇非凡,所带的队伍,喊杀声震天,一个个的都是悍不畏死,很快便将高丽大军杀的溃败而逃。
李世民对薛仁贵的表现,十分的欣赏,战斗结束之后,赏赐了薛仁贵不少的好东西,又问他现在在军中是什么官职。
薛仁贵据实相告了之后,李世民立即让他连升三级,封他为游击将军。
薛仁贵非常的感激李中华,认为是李中华给了他这个机会,其实李中华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这个机会表面上看,虽然是他给的,但其实也是薛仁贵命中注定了的,他只是尽量的还原历史而己。
安市城的城主名叫梁万春,是一个坚定的保王派,对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另立高藏王,并且把持着高句丽的朝政,将高藏王视为傀儡,十分的不满。
所以,渊盖苏文所发布的任何命令,他都是十分抗拒的,根本就不会听他的。
开始的时候,渊盖苏文也想过,要把梁万春给拿下来,换一个自己的人,来做这安市城的城主。
可是他派兵来攻打安市城,梁万春进行了坚决的抵抗,由于安世城的地势太过于险要,两侧是十分陡峭的山崖,只有正面可以进攻,后面你根本绕不过去。
这之后,渊盖苏文便懒得再动他了,安市城也因此,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似的。
此次得知大唐军队正要围攻安市城,虽然渊盖苏文和安市城的城主梁万春,有些矛盾,但此时一致对外,况是安市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若是落在大唐手中,对高句丽将会十分的不利,所以渊盖苏文于情于理,都要派兵支援安市城。
只是他没有想到,高延寿的十五万大军,不仅没能把大唐的军队赶出辽东,反而是败的这么快。
打败了高延寿的十五万援兵后,高句丽的渊盖苏文,便再也不敢派兵去救安市城了,他担心唐军会突然出现在平壤城下。
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和辽东城不一样的是,安市城的城墙非常的高大,抛石车根本起不了作用,用炸弹去炸,作用也非常有限,还只能炸城门。
可城门外面早已挖了一条很大的壕沟,又深又宽,想挖地道也行不通。
这样的一座坚城,想攻下来,可以说是千难万难,难怪城主梁万春,对渊盖苏文都可以那么的傲气。
唐军围攻了几天,除了损兵折将之外,安市城仍然是固若金汤一样,一点损失都没有。
李勣心里很着急,向李世民建议道:“陛下!安市城地势险要,短时间之内,想要攻下安市城,会非常的困难,不如绕开安市城,直接杀到平壤城去,只要攻下了平壤城,高句丽便完蛋了。”
“这样做不妥,一旦我们向平壤进攻,高句丽必定举国上下,都会前去支援平壤,我们的兵力不足,很容易陷入高句丽的重重包围之中,后路都会被高句丽的军队堵死,对我们十分的不利。”
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做秦王时,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现在己经做了将近二十年的皇帝,年近五十岁的人了,早己过了爱冲动,喜欢冒险的年龄。
如今的李世民,一心想要求稳,不想再冒太大的风险了。
前不久的一场大战,己经是十分的冒险了,险些就吃了大亏,至今想起来,李世民还能感觉心有余悸,那里还会愿意听从李勤的建议,冒险去攻打平壤。
另一方面,在李世民率军于安市城外,与高延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大战时,大唐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水军在攻占卑沙城后,继续向西北推进,在抵达建安城下时,唐军壁垒尚未加固,兵士大多出外砍树放牧,建安城内高丽守军突然杀出,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
张亮此人是个庸才,平素胆怯懦弱,没有什么本事,见到敌军杀出,他坐在胡床上,直视不言,被吓得呆如木鸡。
可是将士见他神色不变,还以为他沉稳勇健,军心稍定,总管张金树等鸣鼓整军,向敌进攻。
高丽守军抵挡不住,只得败逃城中,婴城自守,不敢出战。
李世民将军营移至安市城东,与李绩等商议攻城方略。
李世民知道安市城是个难啃的骨头,而且梁万春打定了主意死守城池,决不与唐军正面野战,唐军要硬攻下安市城得难度很高。
于是李世民提议,放弃安市城,转而西攻建安,此时张亮率领的水军也在围攻建安城,两军夹攻之下,建安必定得,如此一来,安市城也就在我们的肚子里了。
但李绩却说道:“若是西攻建安,离我们的粮饷基地辽东城,有些过分遥远了,如果高丽断了我们的归路,情势必定危机,臣以为,还是先攻下安市城为好。
李勣毕竟是李世民自己封的辽东道行军总管,最后.本着用人不疑地方针,李世民还是同意了李绩的计划。
李世民又将军营移于安市城南,切断了安市与建安两城之间的联系,然后下令,让李绩想办法攻城。
李绩派高延寿等高句丽降将,带着降兵在安市城下,招降城中将士。但城中坚守不动,且每次看见太宗旌旗麾盖,必全城鼓噪,以弓矢相拒。引得李世民大怒,李绩乘机说道:“陛下!这些人全部都该死,破城之日,让将士们杀尽城中的男子。”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41章 辽东道节度使
此话传入城中,守军十分的气愤,反倒斗志高涨了起来,个个悍不畏死,放言要死战到底,既然怎么样都是死,反正也没有了活路,那还有什么好怕的。
不怕死的敌人,才是真正令人可怕的对手,唐军也因此久攻不克。
这时,高句丽的降将高延寿献策说道:“应该释放高句丽降将与妻子团聚,以动摇安市城守军的心,然后移兵进攻乌骨城,该城守军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后麾军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
群臣诸将亦建议,应该与张亮所率水军会师,并力攻拔乌骨,“渡鸭禄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
李世民听了之后,也觉得非常有道理。正要采纳这一建议时,但李道宗却极力阻止。
他认为如移兵乌骨,则建安、新城的高丽守军必定会紧随我们之后,我军则有腹背受敌之忧。
因此,他主张先破安市城,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乌骨的念头。
李道宗的建议当然是万全之策,但是这就让唐军陷入了正面作战一颗颗拔高丽建立的诸多“钉子”的过程,战争必然旷日持久,而且当唐军拔完所有的钉子之后,还能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高丽的都城平壤呢?
显然按照这样的方针来办,想要一举攻灭高丽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日午后,安市城中传出猪、鸡鸣叫之声,李世民估计高句丽守军可能夜袭唐营,遂严兵设备。
果然,高丽数百人于夜半缒城而下,唐太宗亲自驰至城下,麾军急击,高丽军死者数十人,余者只能退回城中。
第二天,李世民又命令江夏郡王李道宗,督促众人在安市城南修筑土山,以逼城内。
城内守军亦增高其城,与唐军相拒。双方兵士又分番交战,每天都要六七回合。唐军兵士用冲车炮石,摧毁楼堞,城中守军即用木栅塞堵被打出的缺口。
江夏郡王李道宗在修筑土山时,足部受伤,唐太宗亲自为其针灸。
因此,筑山昼夜不息,先后历时六十多天,用工五十多万人次,山顶距城仅有数丈,下临城中。
江夏郡王李道宗,派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土山之顶备敌。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固,屯兵过多,土山塌倒,压坏了城墙一角。
这时正值傅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数百人从城缺处杀出,占据了土山,“堑而守之”。
如此一个绝佳的攻克安市城的机会被如此浪费,还反而被对方转为自己的防御屏障,太宗怎能不大怒?
于是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令诸将率兵夺回土山。
但接连三天进攻,均未奏效。道宗赤脚行至旗下请罪,太宗以其破盖牟和辽东之功,特予赦而不罪。
战事一拖再拖,天气慢慢的开始变冷了,辽东这地方,一旦变冷的话,对还道而来的大唐大军,形势是极为不利的,李世民不得不下令退兵回朝。
虽然说这一次的征讨高句丽,并没有达到李世民战前制定的目标,但收获其实也是巨大的。
接连攻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7万人口到中原;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斩获高句丽军队首级四万多。
仅仅是大败高延寿、高惠真一战,唐军便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还有其他大量战备物资,这一战得益远高于损失。
但李世民却坦言,这一次的东征高句丽,其实是失败的。
李中华一看李世民,打算拍拍屁股就走,攻下来的城池也不打算要了,因为要了也守不住。
于是李中华找到了李世民,强烈的要求,留下来,镇守住辽东己经收复的大唐领土。
李世民看不上辽东这里的苦寒之地,可李中华却是非常的喜欢。
辽东的黑土地,那可是肥的流油啊!在李中华的眼里,辽东就是一块还没有开发的宝地。
李中华带来了五万大军,可高句丽光是安市城和建安城的守军,就不低于十万,而且平壤距辽东也近,随时可以增兵辽东。
可以预料得到,唐军一撤,高句丽必定会重新返回,再一次控制辽东这些地方。
李世民也知道,辽东应该派人镇守,可是派少了人,根本就守不住,派多了人,一个是缺人,一个是要花很多的钱。
如今大唐不过二百多万户,很多偏远一点的地方,土地多的没有人耕种,百里无人烟的地方都还有很多。
辽东的冬天太冷,说句实在的话,辽东的土地,李世民还真没有放在眼里,他要的只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