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5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才能够成为地球的卫星,不然就会直接坠入大气层烧毁。…;
    虽然月球飞船的最终是把宇航员送回地球,但是绝对不是直接坠入大气层。
    说得简单一些,重返大气层是一个逐渐降低轨道高度的过程,飞船是沿着一条螺旋线航线逐步接近地面,而不是直接坠向地面。
    根据宇航工程师计算得出的结果,轨道舱的质量至少为二十吨。
    也就是说,月球飞船的总质量在四十吨以上。
    要知道,这还是理论计算结果,而且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需要。比如在登陆月球后,宇航员肯定会采集岩石标本,并且得把这些标本带回地球,还需要妥善保管,因此就会增加返航时的重量。
    如果各个子系统的研制工作出现了问题,还会增加月球飞船的总质量。
    最后,宇航工程师把整个月球火箭的质量上限定为六十吨,并且一切可能把质量控制在五十吨以内。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估算,而不是月球飞船的设计指标。
    进入设计阶段后,月球飞船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即指挥舱、服务舱与登月舱。指挥舱与服务舱就是前面提到的轨道舱,主要就是把维持宇航员生存的返回舱分割出来,形成了指挥舱,而把动力系统等部分集中到了服务舱里。这种分舱设计,主要就是为了避开当时无法解决的技术。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确定了月球飞船的总体质量之后,就得着手设计运载火箭。
    毫无疑问,这是登月项目中最大的技术问题。
    即便月球飞船的研制工作收到了理想的结果,即月球飞船的总质量为五十吨,也意味着运载火箭需要具备五十吨的月球轨道运载能力,而这相当于一百四十吨的地球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末,这是一个中国航天技术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时,中国拥有的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还不到二十吨,而且已经是中国拥有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极限了。
    说白了,中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确实不够先进。
    当时,中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是以煤油做为燃料,即煤油液氧燃料发动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开始使用液氢液氧燃料发动机。
    如果依然以煤油作为火箭的燃料,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一百四十吨的运载能力。
    为此,中国必须研制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为零,甚至连预研项目都没有。
    顾祝同为载人登月工程争取到的五十四亿启动资金中,有二十六亿花在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项目上。
    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科研经费用于启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投入的钱不少,可是相对于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那就不算什么了。更要命的是,时间比金钱还要宝贵。
    顾祝同已经放出了豪言壮语,必须在五年内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显然,仅仅是研制大推力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五年时间都不够充足。
    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中国的第一种推力超过一千吨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要到二十多年之后,也就是二十世纪末才问世。
    在预研阶段,火箭动力工程师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七零年三月,在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一次总工程师会议上,运载火箭系统总工程师钱仲三教授就提出,不管花多少钱,也不可能在短短五年之内研制出能够实现载人登月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建议采用混合型火箭,并且通过捆绑方式,使第一级火箭达到所需要的基本运载能力。…;
    顾祝同不懂技术,却懂得听取专家的意见。
    要知道,钱仲三不但是中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即便在全世界,也是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
    更重要的是,钱仲三一直从事液体火箭的研制工作,与其他火箭专家不大一样。
    受军方导弹项目影响,中国的大部分火箭专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固体火箭上,因此液体火箭专家并不多。
    在此之前,钱仲三主导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运载火箭研制工程。
    当时,用来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所采用的火箭发动机就是由钱仲三研制的,而且其性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建议得到采纳后,钱仲三很快就提出了一个可行方案。
    这就是,以载人航天工程所用的YJ4型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研制一种推力在五百吨左右的大型煤油液氧火箭发动机,燃油以捆绑的方式,由七台这样的发动机构成第一级,产生三千五百吨的推力,获得推动总质量在三千一百吨左右的运载火箭的能力,而这枚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至少能达到一百二十吨。当然,运载能力不但与第一级有关,也与火箭的第二级有关。
    可以说,这是最有望变成现实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这是花时间最少的方案。
    在经过技术专家委员会的评定之后,钱仲三提出的运载火箭第一级动力系统配制方案获得了通过。
    也就是说,只花了不到半年,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设计方案就确定了下来。
    在几十年后,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甚至很难想像。要知道,规模如此大的项目,仅审定就需要花上好几年,而具体设计还要花上好几年。在短短半年内就走出了第一步,这个速度绝对是个。
    只是,在冷战时期,从来都不缺乏奇迹。
    要知道,当初中国海军仅花了三年就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超级航母,在半年内搞定大型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设计方案,确实不算什么。
    当然,这也与顾祝同的领导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手机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程师
    后世对顾祝同有很多的评价,也给他冠上了很多的头衔,其中就包括“工程师”。。)
    当然,这并不是说顾祝同是技术人才,而是指他擅长搞大工程,而且特别擅长管理与运作大工程。
    早在脱下军装之前,顾祝同就已经在大工程上绽露头角。
    这就是,他亲手主导了中国海军第一艘超级航母,即“长江”号的设计与建造工程,而且总共只用了不到三年。
    当时,没有任何人相信,中国海军能在三年内设计与建造一艘超级航母。
    顾祝同用事实证明,三年还有多的,“长江”号从绘制第一张图纸算起,到建成后交付给海军验收,只用了两年九个月十四天。
    即便以战时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要知道,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舰队航母的平均时间是两年,而建造大型航母的平均时间是三年半。
    “长江”号的设计量是大型航母的两倍,建造工程量是大型航母的一点六倍。
    在设计阶段,顾祝同总共动员了近三千名工程师,仅手工绘制的图纸,拼接起来就能从北京铺到广州。
    建造阶段,总共有一万八千余名造船工人参与。
    为了确保建造工程顺利进行,顾祝同还动用军队为造船厂运送设备与材料,确保运输工作畅通无阻。
    当然。顾祝同也制订了激励机制。
    这就是。设计与建造工作都分阶段进行,只有按时完成阶段工作才能拿到奖金,提前完成则能获得额外奖励,而进度落后则会受到处罚。在设计与建造阶段,发放的奖金高达八千万华元。
    当然,这笔钱花得很有价值。“长江”号的建造工期至少缩短了一年半,这相当于减少了一点五亿华元的建造经费。要知道,即便不算别的,仅占用船台,一年就要向造船厂支付数千万华元。
    可以说。在设计建造“长江”号的时候,顾祝同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工程管理能力。
    显然,让他来负责载人登月项目确实是最佳选择。
    虽然并非没有能够与他同样厉害的管理者,但是在管理政府工程上。顾祝同绝对比任何人都要出色。
    载人登月项目启动之后,顾祝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管理框架。
    按照他的要求,载人登月项目被拆分成了五个子项目,即运月球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地、工程制造与后勤运输。这五个子项目都有各自的总工程师与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处理技术问题,而项目总经理则负责项目运作。顾祝同并不过问项目的具体情况,只给总工程师与总经理安排任务,并且要求总工程师与总经理签下军令状,然后就是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的。
    显然,在顾祝同手下做事肯定很辛苦。但是只要把事情办好了,就肯定能尝到甜头。
    比如,钱仲三出色的完成了其工作之后,不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的双料院士,还在中国航天集团公司担任总工程师,获得的奖金更是难以计数。
    当然,像钱仲三这样的科学家,把钱看得很淡,他们要的是名。以及科研成就。
    在载人登月工程中,总共有十二人担任过总工程师、十四人担任过总经理,而这二十六人中,后来有七人成为了部长级官员,九人获得了院士身份。八人在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担任高管。
    这些,都与顾祝同有关。
    这就是。只要出色的完成了工作,顾祝同就会给他们一封亲笔推荐信,而这封心就是获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可以说,在管理方面,顾祝同确实很有才华。
    此外,顾祝同还非常重视技术。虽然顾祝同并不懂技术,在他拥有的众多头衔中,绝对没有“技术专家”这个头衔,而且即便与海军有关的技术,顾祝同的了解都不多,但是这并不表示顾祝同不重视技术。
    事实上,顾祝同是中国第一批技术型将领中的领军人物。
    在担任海军参谋长期间,顾祝同就格外重视技术。事实上,在大战期间,顾祝同就极为重视技术兵器。
    可以说,中国海军的大部分技术装备都与顾祝同有关。
    仍然拿“长江”号来说,这不但是世界上第一艘超级航母,也是第一艘大量采用了在大战期间、以及大战之后出现的新技术的航母。比如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光学助降设备、雷达导航系统、导弹防空系统、电子对抗设备等等。这些技术能够在“长江”号上得到广泛应用,正是顾祝同的功劳。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以前从来没有建造过像“长江”号这么大的航母,而且也没有大规模应用喷气式舰载机的经验,加上工程进度进展得十分迅速,所以要保守一些,避免采用过多的新技术,以确保“长江”号的建造工程能顺利完成,而且能够及时交付给海军,尽快形成战斗力。即便需要在航母上采用新式技术装备,也可以等到建造完成之后,通过改装来实现。
    只是,顾祝同否决了一切妨碍技术进步的建议与意见。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长江”号不但以奇迹般的速度完成了设计建造工作,还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的战舰。
    可以说,除了没有采用核动力,“长江”号用上了当时所有的先进技术。
    也正是如此,“长江”号在兼程二十年之后,才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改进,并且在中国海军中服役了四十七年。
    要知道,“长江”号的涉及服役寿命只有三十年。
    也就是说,其实际服役寿命比设计服役寿命多出了百分之六十。
    “长江”号的服役时间记录保持了十多年,要到二十一世纪初,才会被另外一艘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打破。
    在载人登月工程上,顾祝同更加重视技术。
    说白了,载人登月工程本来就是一项技术工程,工业贡献相对较小,主要考验的就是国家的科技实力。
    为此,顾祝同专门成立了一个**的技术专家委员会,用来审定载人登月工程所涉及的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那些以前没有应用过的技术,以确保这些先进技术不会对整个工程产生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项目外的委员会。
    也就是说,该委员会的技术专家全部与载人登月项目无关,都没有参与到项目中去,因此与项目本身并无利害关系。
    此外,顾祝同还要求委员会的技术专家直接向他负责。
    说白了,技术专家在审定载人登月项目的技术方案的时候,必须做到客观公正,给出不含水分的评审结果。
    当然,顾祝同也为这些技术专家制订了惩奖制度。
    技术专家在受雇之后,都能领到不菲的咨询费,而且每次技术评审都有额外奖励,但是这些都直接与评审结果挂钩,并且每次评审都由两组专家分别以闭门方式进行,只有两份评审报告一致才能得到采纳。如果在评审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或者是因评审失误导致项目受损,那么参与评审的专家都要受到惩罚。虽然在顾祝同制订的奖惩制度中,对参与评审的技术专家的惩罚并不严厉,毕竟他们是项目外的人,但是没有任何专家敢掉以轻心,因为顾祝同只需要说句话、打个电话或者是写封信,就能毁掉任何一名技术专家的前程,让他成为过街老鼠。
    要知道,有资格进入委员会的技术专家,都是知名科学家与工程师。
    这些人,绝对不缺钱,以他们的才干,可以在国内任何一家大企业、或者是任何一所科研机构里获得高薪职位。
    他们在乎的是名声,以及自己毕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显然,顾祝同能够让他们获得更高的成就,也能够毁掉他们毕生奋斗的事业。
    这两套制度,贯穿了载人登月工程,发挥了极为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载人登月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从这个角度看,顾祝同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工程管理者。
    在参与载人登月工程的数十万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与航天人员中,顾祝同恐怕是对载人登月工程最不了解的一个,他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更不是航天员、也没有能力从事技术劳动,但是他却是整个工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员,而且是整个工程中的核心成员。
    说白了,顾祝同就是载人登月工程的大脑,其他人只是受大脑控制的肢体。
    在载人登月工程中,不管给予多高的评价,对顾祝同来说都受之无愧。没有他,就不会有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也不会有接下来的接二连三的奇迹,甚至不会有人类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留下的足迹。
    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顾祝同用他的方式书写了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只是,在一九七零年,相信顾祝同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是参与到载人登月工程中的人员,也没有几个人相信,能够在五年之内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且带着月球岩石标本返回地球。未完待续……)
    s

第一百九十三章 时代奇迹
    在一九七零年,载人登月工程的重点就是运载火箭。
    虽然钱仲三提出的捆绑方案解决了运载火箭第一级的问题,而且YJ…4E型火箭发动机也在两年之后研制成功,台架试车时的推力达到了五百二十吨,比预期需要的五百吨还高出了百分之四,但是月球火箭至少需要三级,因此第二级与第三级所面对的技术问题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显然,在第二级与第三级上,必须采用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当时,钱仲三估计,即便第二级也才用捆绑方式来提高运载能力,也需要花上好几年才能研制出推力足够大的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