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半天仍没头绪,忽然看见自己桌子上有几壶酒,还有几个小菜,其中一道菜是鱼,莫非这字中有个鱼?那另一边呢,又见桌上有一碟羊肉,心下明了,原来答案就在眼皮子底下,说道:“是新鲜的鲜字。”
那公子哥笑了笑:
“正是鲜字,我以你桌上酒菜为题,想不到你却视而不见,想了这么久,真是……。”后面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都听的出来这是在数落张宣。
张宣心中亦是尴尬,又是不服,对方说的没错,答案就是眼皮底下,却没想到,实在是汗颜啊,但心中饶是不服输啊,又见对方态度如此嚣张,心头更增无名火,想刚才已经输了一局,这一把无论如何也要赢他,说道:
“只要猜中即可,旁人出字谜自然是将眼前事物与字谜中物事离得远些才不至于让人容易猜中,你反其道而行,只能说你胆子比较大,但是我已猜中了,就多说无益了,那么下面我再出一题,你听好了:‘一块横棍吊块宝,四张口来围着咬。莫看此间神情傲,放肆气焰一时消。’”
那公子哥细细品味了一番,失声笑了出来,道:
“你这是在说我态度嚣张吗?”
这字谜一横下面有个宝,是个页字,四张口围着,便就是个嚣字,前两句已经将字谜道了出来,后面两句则就是画蛇添足,讽刺这公子哥的嚣张狂傲的模样了。张宣听到他说自己态度嚣张,这其中便就有了嚣字,知道对方已经猜了出来,一时哑口无言。
那公子哥见张宣没有说话,又道:
“下面该我了,你挺好了……”
“不用比了,在下认输就是。”张宣说道,这一语,出乎所有人预料,包括马方、程轩、李冲等人都没想到,张宣竟然会主动认输,李冲急忙道:
“子俊,这怎地人家还没出题,你就认输了?”
张宣道:
“我们整日自诩自己是饮中八仙,才高八斗,向来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今日遇见这位公子,相信大家也瞧见了,我八人加在一起都未必及的上这位公子,以前那些放荡之言,岂不让人耻笑。”
众人被张宣这番一说,均是鸦雀无声,张宣看了看那公子哥,说道:
“我们愿赌服输,公子赢了,我们就此离开便是,以后若是遇见公子,我等退避三舍。”
也不等其他人,张宣离了酒桌,向外面走了出去。
第八回 指腹为婚(三)
张宣出了酒楼门,便径直回府去了,回府之后就将自己锁在房间之内,一直在反思。他三岁识千字,五岁熟读五经,十二岁便就是河东有名的才子了,但是他一向淡薄名利,未曾考取功名,常常恃才放旷,极为自负。如今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白面公子羞辱,心中实在怏怏不服,一口闷气堵在胸口,烦闷至极。这****也没用过晚膳,便在房中兀自郁闷着,不知不觉趴着书桌睡着了。
第二日一早,张宣从睡梦中醒来,趴着桌子,浑身酸痛,伸了个懒腰,活动一下筋骨,此时他腹中早已饿的咕咕乱叫了,随便抹了一把脸就去用早膳。为了避开父母的唠叨,他匆匆吃了几口就出了家门。
经过昨日的事情,张宣心情还是烦闷的紧,马方、李冲等人来寻他吃酒,都被他一口回绝了,如此漫无目的的在城中游荡,不知不觉就出了蒲州城,往城南走了去。出了城门不远,左边是中条山,右边是黄河,张宣兀自向左上了中条山,他心情不好时,常常就登中条山俯视黄河,在中条山上,能望见大河南北延伸至天边,那种睥睨山河的感觉,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张宣如同往日那样,攀上了一坐秃顶的矮山,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景色尽收眼底,这如此磅礴气势的风景,将心中烦闷一扫而尽,顿时诗兴大发,欲吟诗一首,忽然传来一名女子的声音,那声音如黄莺出谷,婉转悠扬,又犹如空谷幽兰,酥软人心,张宣一下子听的怔住了,觉得这声音好听极了,人间根本难得闻几回,那声音沉默了一会,又吟起了一首诗,那诗中念道: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这首诗乃是前南齐诗人范云的一首《渡黄河》,诗中只诵出了前四句,后六句并没有念出来,前四句正是描写了黄河的气势和水流迅猛而浑浊特征,也符合当下所见之情景。张宣饱读诗书,自然知道这诗中之意,这间吟出这首诗来,此情此情,自是相得益彰。
那女子吟完诗后便不再说话了,这时又传来一名女子声音:“姐姐,既然我们已经来了蒲州城,为何却又不见人家了呢?”
过的一会,原先说话的那女子说道:
“我原本是想来质问他为何不遵守当年的约定,可……可是如果他现在是一个泼皮无赖,市井流氓,那……那如何是好?”
另一女子道:
“我们背着老爷跑了出来,如若不去看个究竟,岂不是白跑一趟……”
张宣正自听着,忽然间起了大风,她二人的对话便就听不清楚了,张宣闻着声音找了过去,转过前面一个大石,就看见有两名女子站在不远处,他们两个人都面朝山下,是以张宣只能瞧见他们的背影,根本看不见她们的面貌。
只见那两名女子中,右边那少女穿着淡黄色衣裳,头上双环垂髻,却是个小丫鬟。那小丫鬟仰头看着旁边那少女,旁边那少女身着紫红相间的绸衫,身材高挑玉立,袅娜娉婷,头上朝云近香髻,髻中插了一根碧绿小钗,除此之外别无他饰,从后望去,极为素美,颈后肤如凝脂,似会散发出一股幽幽淡香一般,叫人我见犹怜。
张宣欲走近看清楚一点,匆忙的脚步声惊到了眼前的佳人,那小丫鬟失声道:
“是谁?”
那穿着紫红绸衫的小姐也听面后面的脚步声,微微一惊,但听见张宣说道:
“在下……”还未说出后面的话,那淡黄衣裳的小丫鬟厉声说道:
“好不要脸的淫贼,怎地在后面偷看我家小姐。”
张宣莫名其妙,自己怎么就成了淫贼,明明什么都没有做,便开口想要解释,却听那小姐说了一句:
“琴儿,我们走。”说着拉着琴儿丫鬟的手,转过前边秃石,消失在张宣的眼前。张宣想要上前解释清楚,也跟了上去,刚转过秃石,却见一把明晃晃的短剑从秃石另一侧刺了过来,张宣吓了一跳,急忙缩回身子,才不至于被这短剑刺中面门,跟着那淡黄衣裳的小丫鬟走了出来,张宣见她不过十五六岁,脸上稚嫩之气还未脱,将剑收了回去,说道:
“你这淫贼,当真无耻,看剑。”说着就又挺剑刺向张宣双眼,说道:
“看我刺瞎你的双眼,叫你还怎么偷窥我家小姐。”
张宣冷不防这小丫头脾气如此火爆,一言不合就拔剑,何况自己还一句话都没说,就被平白无故的安上了个“淫贼”的骂名。他见小丫头刺来一剑,甚是狠辣,左手一扬,长袖将剑挡于袖后,那小鬟瞧不清张宣双眼在哪里,便将剑收回了,从地上抓了两块石子,待张宣将长袖放下,伸手将石子打向张宣,张宣不耐,只得侧身去避过这扔来的石子,得此空隙,那小鬟便就不再理他,朝她小姐身后奔了过去。张宣远远望去,只见他小姐背影柳绰约多姿,仪态万方,不由得心往神驰看痴了。待那小姐消失在山林之中,他还兀自发呆,还沉醉在刚才那娇美背影之中。
张宣在山上发呆了好一会,才喜笑颜开的往回走去,一路回去,脑子浮现的都是那为绝代佳人的香影,完全没有之前上山时那般郁闷。也不知道这是哪家的小姐,回去之前一定要好好打听,张宣心想能上此山的,定是居住在附近的人家,不知哪个村镇的,一路上心思不定,下了中条山。
一路上,张宣都在想如何才能找到这位姑娘,不知不觉就回到了蒲州城,进了城已经是下午时分了,他腹中饥饿,就找了一处地方,吃些东西将肚皮填饱。正吃着,又遇见马方、李冲、程轩三人前来找他,邀他去城东竹林共饮几杯。那城东竹林中间有一主亭,亭中有一石桌,石桌旁正好有八张石凳,是以张宣八人便以这东竹林为他们八人平常的聚集之地,喝喝酒,做做文章,倒也显得潇洒惬意。
时逢张宣得遇佳人,心情不似早上那般,便一口答应,随他几人去了城东竹林。几人从城南穿过坊市区,出了东门,不过了二里路,便看见了一片绿油葱葱的竹林,进去林中不远就能看见那座竹亭,柯啸林、郑恒、商秀群、周文清四人早就在哪里恭候多时了,见张宣兴致而来,脸上喜笑颜开的,不似昨日那样萎靡,个个心中都极是高兴,老远的就把张宣迎到亭子里。
周文清素来观察细微,他见张宣面露喜色,料猜他今日定是遇上了什么好事,便贼笑的问道:
“瞧子俊模样,一脸面犯桃花,不知道今天是认识了哪家的姑娘,让子俊这般的眉飞色舞啊?”其实周文清根本不知道张宣今日遇到那姑娘的事情,只是平素几人处的久了,说话自然不比旁人,玩笑的成分居多。
听周文清这么一说,张宣立马有想到了那紫红色的绝代佳影,不由的表情呆滞,一副花痴的模样。周文清本就是胡诌,见他这模样,出手晃了他一下脑袋,骂道: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怎地说你面犯桃花,你就一副淫贼的模样啊。”那小鬟也是以“淫贼”称呼他,听周文清也这么叫他,张宣不由的又想到了那姑娘,表情更是痴了。
众人还自奇怪,都以怪异的眼神看着他一动不动,忽地张宣吸了一口气,站了起来,右手举置胸前,食指微翘,双目轻闭,晃着脑袋,吟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六章 平冤昭雪(六)
杨国忠进了兴庆殿,见左右无其他大臣,只太子李亨,广平王李俶和大理寺卿陈文远,只这三人在场,他心觉不妙,这几人都是自己的对手,尤其是太子,近几年虽然一直隐忍东宫,但是任自己如何排挤打压,皇帝就是没有废了太子的念头,如今太子他父子二人在场,又有一个常年与自己作对才陈文远在,形势对自己大大的不利啊。
眼见皇帝神情冷峻,眉头紧锁,最要命的是,这关键时候,妹妹杨贵妃不在,倘若杨贵妃在,她为自己说上几句话,抵得上自己十句百句。如今只得硬着头皮上了,他疾步上前,走到李隆基面前,向他行了大礼。杨国忠跪下叩拜时,却始终没有听见皇帝说一句话,没有要自己起身的意思。
隔了半晌,李隆基才问道:
“朕问你,平城梁的案子,你是怎么办的?”
杨国忠一猜果然不错,正是为了平城梁的案子而来,心想,反正卷宗已经不在了,没有物证,那还不任自己一张嘴随便说么,想到此间,心中暗暗得意,但口语中却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
“启禀皇上,此事证据确凿,臣是依着依着律法办的啊!”
李隆基冷冷的道:
“证据确凿,依着律法?”
杨国忠道:
“正是,皇上若是不信,可调取当日卷宗来,一看即明。”他认准卷宗已然不在内阁,皇帝就是去找,也是找不回来,如此一来,便就是死无对证,想到这里,心中又是一阵得意,却听李隆基龙颜大怒,喝道:
“你看看,这就是你的证据确凿!”说完狠狠的将那卷宗和书信扔到了杨国忠面前,杨过眼前一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待那东西落地之后,瞧了一下,登时惊得背脊发凉,冷汗直冒,一时无言以对。
李隆基怒道:
“就凭一封来历不明的信就杀了我大唐名将,你好大的胆子啊。”
陈文远上前一步,想李隆基说道:
“皇上,此事不仅物证不齐全,而且人证毫无,那至关重要的送信人的口供,完全没有,送信之人详细情况也只字未提,这封书信根本就是来历不明,此间各种详细,还请皇上明断。”
杨国忠辩道:
“启禀皇上,那送信之人厉害的紧,手段高明的很啊,数十人都没能将其擒住,让他逃脱了。”
陈文远抢问道:
“敢问丞相,如此手段的人,面对数十人都能逃脱,却如何连一份小小书信都保全不了,这岂不是与理不通么?”
李隆基听陈文远这么一问,也是醒悟过来,喝道:
“数十人都擒不住一个人,你还好意思说。”
杨国忠顿时哑口无言,还尚在发懵之中,这卷宗书信自己明明寻觅半天都没有找到,怎地却道了皇上手里?他哪里知道此事全在李俶掌握之中,早就提前藏好了。此节算是自己栽了,便道:
“皇上,此事是微臣的糊涂啊,只是此事涉及到通敌叛国,一旦疏漏了,那吐蕃番邦真的打了过来了,有损我大唐天威啊,微臣也是为皇上考虑啊。皇上文治武功,功在千秋,正是在皇上的统领下,我大唐才有今日的盛世之况啊,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皇上也经常教导我们要谨小慎微,倘若由于微臣一个失误和不作为,让我大唐国土沦为外族番邦,岂不是让皇上脸上无光啊。”
杨国忠不愧是混迹官场多年,能爬到今日这般地位,自然是对揣测圣意有独到的认识,他如此一说,就立刻转移的李隆基的注意力。也却是如此,终唐一朝,在玄宗李隆基的手里,唐朝盛世达到了顶峰。只是后期怠慢了朝政,又宠爱杨贵妃,任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也显得不是那么清明了,然而当局者迷,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在沉迷在他往日的功绩上面,完全看不见眼下的危机四伏。
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细想之下,却也有那么几分道理,如此李隆基态度便就和缓了许多,道:
“即便是如此,你也不能如此草率的就将平城梁定罪啊,此事是你上奏,朕批准的,如此岂不是还是让朕背负了这昏君的骂名?”
杨国忠一听皇上这语气稍有缓和,看来事情还有转机,急忙道:
“此事是微臣的疏忽,微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听得杨国忠如此说,李隆基心下就犹豫了:“他是爱妃的兄长,倘若我此时怪罪与他,爱妃定要不高兴了。”想到这里,又一时踌躇不定了。
陈文远瞧出皇帝有了片刻的犹豫,语气也变的缓和了,已然猜到适才杨国忠的一番话已经让皇帝有所动摇,忙道:
“皇上,此时牵涉朔方军军心,倘若处理不当,引起军中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啊!”此言又给李隆基敲响了一声警钟,心想:“不错,此事牵涉复杂,平城梁枉死,他所在朔方军定不肯善罢甘休,需得妥善处理才好。”
沉思片刻,李隆基对陈文远道:
“此案疑点尚多,证据不足,即日起,你会同刑部、御史台重审平城梁一案,一定要给朕一个满意的答复。”
杨国忠正欲要说话,李隆基知道他想要说什么,左手一摆,说道:
“此事你不用管了,交给大理寺就好了,退下吧。”
杨国忠欲言被皇帝打算,哪里还敢说下去,此番只是发回重审,没有将自己问罪,已经是不幸中之大幸了,不敢多言,向皇帝行了礼,便退了下去。
李隆基等杨国忠退出兴庆殿后,转头又对陈文远说道:
“此事你需好好办理,不得出一丝的差错,这原先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