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入翰林院其实是另外的一个学习过程,不管是修撰、编修和还是庶吉士,第一件事情都是阅读诸多的奏折,这些奏折还有皇上的批阅和内提出的建议,一旦熟悉了这些奏折,对于朝廷的大部分情况也基本熟悉了

    二月十七日,养足精神的郑勋睿,和杨廷枢一起在京城内闲逛了

    闲逛是很轻松的,不用思考任何的问题,每一次的大考之后,考生都是想着能够轻松一下的,这种滋味和高考之后的放松是一个道理,应该说郑勋睿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前世高考之前,过的是生不如死的日子,父母在一边唠叨,自己还要昏天地的学习,可一旦高考结束了,父母也就不过问学习的事情,开始关心高考成绩,一旦考取了好的大学,父母就乐开花了,甚至催促他出去游玩

    如今所不同的是,父母没有在身边,会试结束之后,马上就要参加殿试,但殊途同归,道理都是一样的

    闲逛的这些日子,郑勋睿出现了难得的轻松,他很清楚,一旦殿试结束之后,自己恐怕难以有这样轻松的时间了,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

    杨廷枢都感觉奇怪了,想不到郑勋睿会表现的如此的轻松自如

    扫描起点微信二维码,全民抢答冷知识,拿勋章,赢大奖

    点击微信右上角+号,选择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ead”参与

    各种大奖,轻松拿下

第九十六章 揣摩() 
(求收藏,求推荐,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求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郑勋睿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但是能够做出这等分析的可不止他一人。

    周延儒和温体仁也作出了准确的分析,他们基本揣测到了皇上的心思。

    会试考题是礼部绞尽脑汁准备的,一共是十套考题,其中每一套考题的第一个题目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决定会试走向的重中之重,一旦皇上在十套考题之中圈定一项,那么主考官和同考官都要开始熟悉考题,便**速阅卷,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在二月初六,主考官和同考官二月初七就进入到贡院,到时候他们也就知道了考题,开始做出相应的准备。

    进入到贡院,周延儒和温体仁知道考题之后,大为吃惊,因为这不是礼部所出的考题,这是皇上直接出的考题。

    作为内阁首辅和内阁辅臣,若是不能够知道皇上的心思,很多时候不能够迎合皇上,顺着皇上的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那就不要想着能够在内阁大臣位置上多长的时间,很快就会被其他人所取代,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的时间虽说不长,但能够充分的揣测到皇上的心思,为皇上所信任,至于说温体仁,年岁大了,经历过太多的风波,用老奸巨猾来形容是不过分的,更是能够揣测到皇上的心思。

    主考官和副主考两人迅速商议,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共识。

    他们很清楚,皇上需要人才,崇祯元年到如今,朝中大臣特别是内阁大臣走马灯一样的调整,这表现的是皇上内心的焦虑,对于朝中大臣不满意,迫切需要更加有能力的人才,可惜朝中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天启年间遗留下来的,经历了很多的风波,譬如说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又譬如说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那些残酷的斗争和压制,让很多的大臣失去了斗志,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了。

    皇上清楚其中的利弊,知道朝着很多大臣,都是难以依靠的,那么从科举考试之中发现人才,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袁崇焕的事件,让皇上对朝中大臣的看法更加的不好,当初重用袁崇焕的时候,皇上是绝对信任和言听计从的,朝廷拒困难,可袁崇焕需要的银子全部满足,袁崇焕说五年的时间彻底剿灭后金鞑子,皇上完全相信,甚至袁崇焕擅自斩杀一品武官毛文龙,没有请示,皇上也忍住了,但辽东的局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毛文龙被斩杀之后,后金鞑子失去后顾之忧,入关突袭,千里奔袭,直接威胁到京城了,导致京师戒严、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如此严重的后果,是皇上难以承受的,也让皇上累计的不满彻底爆发,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袁崇焕被磔杀,家产查抄,家人发配三千里,而且朝廷之中的大臣也守到牵连,内阁大臣钱龙锡罢官下狱。

    如此情况之下,皇上修改了考题,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弄清楚其中的利弊,周延儒和温体仁在录缺士方面,也很快达成共识,那就是必须以考生的文章是不是能够结合现实、提出新颖的治国观念为主了。

    阅卷开始,周延儒和温体仁召集了诸多的同考官,强调了阅卷的要求,他们的要求虽然简单,可落脚点是明确的,凡是能够提出新颖的治国理念,或者是对朝政、民间疾苦、朝廷面临的问题做出分析的,文笔出色的文章,就是能够被被录取的文章。

    明确的要求,被诸多同考官吸收,这也让阅卷的工作进展加快了。

    五天的时间,第一轮考试的两千五百多篇文章,全部都被看过,其中的五百篇文章被挑选出来,四百名贡士将在这五百篇文章之中产生。

    周延儒和温体仁没有闲着,所有挑选出来的文章,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将其初步分为三类,一类是异常出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多,二十篇以内,第二类是中等水平的文章,这一类的数量比较庞大,有接近四百篇文章,此外就是下等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第二次仔细阅读的时候,那就是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的时候了,这一次看过之后,被录取的四百人,基本确定下来,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况,否则不会出现什么变动,四百篇文章,同考官和主考官悉数都要背书,接着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第三次就是精读了,那就是挑选出来的十来篇最为出色的文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确定最为优秀的文章,能够被确定下来的最为优秀的文章,基本就是会试会元了。

    初步确定会元人选之后,同考官还要找出此人第二篇和第三篇的文章,由主考官审阅,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若没有

    问题,那就最终确定下来。

    阅卷和确定名次的时间,一共就是九天,余下的三天时间,需要书写榜单,做好发榜的准备,更加重要的是,主考官和副主考要觐见皇上,呈上会元以及前十名贡士的文章,由皇上审阅,若是皇上有异议,名次还有可能变动。

    一般情况之下,主考官和副主考确定的前十名贡士以及会元不会出现什么变动。

    会试优秀的人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皇上记住了,皇上会询问相关的情况,以便在殿试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些人。

    忙的头昏眼花之后,所有名气和录取的贡士悉数定下来了。

    周延儒揉了揉脑袋,笑着开口了。

    “温大人,总算是不负皇上的重托,只不过这会元的人选,是不是有些过于年轻了。”

    “下官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大人弱冠之年连中会元、状元,乃是大明之骄傲,此次会试的会元虽说是年轻,可文章的确是不错的,大人和下官都审阅多遍了,会试会元如此之年轻,说明大人的学问得到了继承,此乃是大明盛事啊。”

    被温体仁不着痕迹的拍了马屁,周延儒很是高兴,他当年的会试和殿试无比风光,二十岁的年纪连中两元,引发了诸多的惊叹,如今的会元,和他当年的情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个会元的基本情况,他们也调阅了,确实算得上是人才。

    与温体仁之间的配合多了,周延儒觉得很是舒服,温体仁总是能够顺着他的思路做出解释或者是决定,就算是某些时候,看似难以解释的事情,温体仁也能够说出理由,让内阁顺利的通过,有如此的助手,谁不高兴。

    这一次会试,两人之间的配合,可谓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了,就连对文章的分析,都是大同小异,这在以往基本是不大可能的,崇祯元年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在确定会元人选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还是皇上决定的。

    “温大人学识渊博,本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啊。”

    “大人客气了,下官是跟随大人学习,就说这会试会元的人选,下官一时间都难以确定下来,若不是大人朝政建议、民间疾苦、朝廷隐忧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下官都不知道该如何的确定了。”

    “温大人就不要客气了,单从年纪方面来说,温大人处事稳重,眼光独到,的确值得本官学习。”

    “不敢不敢,下官在大人这个年纪的时候,尚属懵懂无知,若是要参与到会试如此之大的事情之中,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的处理了。”

    周延儒仰头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这样,他说出来的每一个道理,温体仁总是能够找到解释的理由,而且将功劳全部归结到他的身上,这太难得。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个道理,周延儒虽然知道,可真正到了那个地位,还是要忽略的,他可能没有想到,温体仁这样的聪明才智,最终是要直接针对他的,毕竟人人都想成为内阁首辅。

    “温大人,不管怎么说,皇上殚精竭虑,为大明之江山呕心沥血,这是值得你我学习的,此次会试之考题,本官也没有想到,皇上如此重视人才,你我自当心领神会,为皇上挑选出来合格的人才。”

    “大人说的是,其实大人不说下官也明白,大人一心为国操劳,为皇上分忧,凭借着丰厚的学识和无穷的睿智,镇服了朝廷上下,更是得到了皇上之信任,下官还要继续努力,为大人分忧。”

    “温大人这话说的不对,你我都是为皇上分忧,这朝中事情太多,皇上每日都是苦苦思索,崇祯元年到现在,哪一天不是如履薄冰,本官真的不知道如何说了。”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其实这一次的会试,其中也有小小的猫腻,当然这些事情,他是不会说的,记住就可以了,也许日后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来作用的。

    收拾完毕,两人起身,准备去给皇上禀报了,当然重点是周延儒直接说,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温体仁补充。

    两人朝着皇宫走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小声商议,看上去特别的亲密和谐。

第九十七章 吉榜() 
发榜的时间是三月初一,几乎所有赶考的举人都到贡院去了。

    会试发榜在贡院,这一点与乡试不同,会试发榜称之为吉榜,这也是因为会试高中之后,那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到朝廷之中,只要殿试的时候不发疯不乱写,那就是稳稳当当的进士了,当然在这之前,若是发现身体有残疾者,或者说有冒名顶替的情况,那是会遭遇到淘汰的,可这样的情况几乎都不会出现,礼部就是操办这些事情的,早就将考生的情况弄得清清楚楚,有问题的他们早就刷下来了,免得后面出现麻烦。

    郑勋睿和杨廷枢也是一大早就赶赴贡院,两人同样关心会试的成绩。

    会试之后,没有任何的庆贺仪式,考中贡士之人,三日之后,也就是三月初四,就必须到礼部去报到,礼部集中所有贡士之后,会提出来诸多的要求,无非是祝贺诸多的贡士,接着是告知殿试相关事宜,诸多的贡士记清楚之后,回去歇息五日的时间,三月初九直接到鸿胪寺,鸿胪寺的官员开始培训贡士,需要注意什么礼仪,进入皇宫之后需要怎么走路,前后顺序如何,见到皇上该如何行礼,该如何的控制自身的情绪等等。

    吉榜发布之后,没有考中的举人,或者是选择进入国子监学习,一般情况之下学习两年左右的时候,接着吏部会派遣到地方上去做官,官职不大,大都是县丞和主薄之类的八品官或者是九品官,或者是选择回到家乡去继续学习,三年之后参加下一次的会试。

    京城酒楼客栈的生意,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就慢慢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

    留在酒楼客栈的,都是贡士,这些人的地位不一样了,掌柜甚至会免去后段时间的食宿费用,以表示对贡士的庆贺。

    那些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举人,食宿都是在国子监,也不会继续留在酒楼客栈了。

    贡院外面集聚的依旧有接近万人。

    郑勋睿和杨廷枢站在靠中间的位置,他们没有挤到最前面去。

    四周较为安静,没有人高声说话,身份不一样了,都是举人,有功名在身,基本的礼仪还是清楚的,除开和熟悉之人小声议论之外,基本都是默默等候。

    发榜的时间从辰时开始,这一点没有区别。

    榜单一共是四十一张,最后两张榜单上面,分别是九人和一人,其余榜单全部都是十人,当然各自的名字也在榜单上面出现。

    杨廷枢显得有些紧张,按说他是南直隶乡试第二名亚元,不用过于担心的,可谁知道会试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意外情况,郑勋睿看上去很是镇定,其实内心也在打鼓,他不是在乎学识是不是得到认可,他所着急的是不能够耽误时间了。

    两人一直都在注意,看看是不是能够遇见张溥、杨彝和吴伟业等人,可惜他们的努力没有多少的作用,参加考试的举人太多了,来自于全国各地,而且礼部早就编排好了,从木牌上面的顺序来说,基本都是打乱的,也就是每一个考舍的布置都是经过思索的,来自于不同的省份,就说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木牌上面的号码相差甚远,一个是九十三号,一个是三百七十一号,隔着老远。

    张溥、吴伟业、杨彝、吴昌时和陈子龙等人都参加了这一次的会试,可结果就不是乡试的情况了,若是历史没有发生改变,这些人之中,只有张溥和吴伟业高中,而且吴伟业是会试会元。

    但郑勋睿认为,自己的穿越,之前就在改变历史,譬如说南直隶的乡试,解元成为了自己,历史上的解元杨廷枢,成为了第二名,也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说这一次会试,情况也应该出现变化。

    这才说得过去,也才能够证明郑勋睿的确是穿越了,否则什么都不能够改变,穿越也就失去意义了。

    辰时,发榜开始。

    锣声响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了。

    报榜人早就到位,他们还是能够得到不少的赏赐,每一个高中贡士的人,都是要打赏的,不过会试无人去报喜,因为时间上面来不及,再说也没有这个规矩,毕竟殿试相聚的时间太短了,期间还有不少准备事宜,贡士基本没有时间庆贺,小范围喝酒都不能够大醉,否则影响到身体,在礼部去会收到训斥,甚至直接影响到殿试,这样的傻事无人会做。

    唱榜随即开始。

    人群显得很是安静,没有谁大声喧哗,被唱到名字的举人,也不会欣喜若狂,都是尽量压制自身的情绪,这可是在京城,要是有什么过于激烈的动作,很快会被传为笑谈的,就算

    是进入到朝廷做官了,这样的笑柄也不会消除。

    被唱到名字的举人,慢慢朝着榜棚走去,周围的人会主动让开一条道路,此人走到前面去,看清楚榜单上面的名字,确信无疑之后,会打赏唱榜人,接着就是转身离开。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已经出来了二十多张榜单,这也预示着过半的贡士宣布了。

    “捷报张老爷张讳溥高中崇祯四年会试第一百四十七名贡士。。。”

    郑勋睿和杨廷枢终于看到了张溥的身影。

    张溥慢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