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工匠心-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当年如意馆人才济济,原本就是圆明园内的房舍之一,位于福园门内东侧。当皇帝驻跸紫禁城时,画家们就要移至紫禁城内启祥宫服务。

    初春迁往圆明园时,所有在启祥宫的人员又移至如意馆中当差。咸丰十年火焚圆明园时,如意馆被化为灰烬。

    如果说造办处是大清制造的传奇,那么如意馆则可谓是造办处的传奇。

    而如意馆传奇中的传奇,当属那些出入大清宫禁的画家们,尤其是盘桓于圆明园如意馆,堪称藏龙卧虎。

    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沙如玉……每一个在当时都大名鼎鼎,各有所长。

    特别是郎世宁因画得好,被乾隆皇帝授予三品奉宸苑卿的官衔。还有王致诚,来自法国的传教士曾是乾隆最喜欢的随侍肖像画家,曾创造过奉命随皇帝出巡期间,50天内画22幅油画的吐血记录。

    因为在紫禁城,皇帝由于职责与义务,不能经常去看望自己喜欢的御用画师。而在圆明园,皇帝得到相对的自由,能够经常往返如意馆看望艺术家们。

    王致诚向朋友描绘在圆明园的经历道:皇帝几乎每天都前往那里观看我的工作,以至于我生病都无法缺席。

    到后来如意馆无疑变成皇家艺术的代表品牌,除绘画,还有许多制造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比如法国传教士沙如玉,发明能报时间的自鸣钟,就是今天的闹钟,在当时的欧洲也被视为是一大奇迹。

    而圆明园中大量精美的玻璃器皿,就来自于如意馆纪文修士的设计与制造。当时在如意馆的西洋传教士们,甚至还发明了机器玩具。

    据记载,杨自新修士制造一头机械狮子,能走一百多步。而另一个传教士石澄元还造个机器人!

第185章 通往牛逼的捷径() 
    乾隆龙颜大悦,对于如意馆的工作业绩,十分满意,经常赏赐以示鼓励。

    乾隆二十二年,郎世宁七十寿,皇帝特别于当天请郎世宁赴圆明园见面,赐绢六匹,朝服一领、玛瑙项饰一环,并赐御笔颂词。

    从圆明园回京路上,郎世宁坐大轿,二十四人乐队开道,满汉官四人骑马相随,八名侍从捧御赐物品,直到宣武门南堂,沿路百姓观瞻,缙绅相贺,无上荣耀。

    这个洋鬼子一辈子都没有如此荣光!

    1769年圆明园西洋建筑最后一期工程完工。就在这一年,郎世宁去世,很多人说他是因圆明园工程累死的。1774年,建筑师蒋友仁在工作中累倒,脑溢血而死。

    这些西洋传教士真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乾隆虽然好大喜功,但也算有真才实学,呕心沥血创造出一个传奇般园林,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到咸丰慈溪手里,那如意馆就一落千丈,史料记载,即使皇宫中的用度最紧张的时候,慈禧也从不消减裁撤如意坊,就算挪用军饷,也要满额调拨如意馆的日常开销,知道为什么吗?

    国内屡次举办书画展,均有慈禧太后的作品展出,甚至有媒体称誉其画:艳惊世人。

    这个老娘们每天忙于干预朝政,但为在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内在修养,正所谓鱼与熊掌皆要兼得,就想到代笔这一歪招。

    当年如意坊养着十八名画师做枪手,职责就是为她作画。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书法,这十八个人画画写字的功夫是面面俱到。只要是他们的作品得到慈禧的赏识,一律拿过来盖上自己的印章。

    女画家缪嘉惠,专门代慈禧写字画画,可谓第一代笔人。慈禧对缪嘉惠的才华十分欣赏,让其官拜三品,每年支俸白银两千八百两,且免其跪拜,经常伴随慈禧太后身边。

    康雍乾三代帝王统治下的如意馆,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乃艺术之巅峰。

    到后代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直接变成代工贴牌的工厂?

    可悲!

    可叹!

    这也是为什么清代只有前一百五十年被收藏家认可,后面的一百五十年简直不忍直视。

    鲁善工激动的睡不着,打开电脑,查询四王四僧的拍卖纪录。首先是八大山人,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1。187亿。

    仿倪云林山水,2009年8400万元;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3426万元;鹭石图,2008佳德3300万。

    石涛,杜甫诗意册,6900万元;2005年竹石图,2925万元;2011年为月翁作山水,3760万元。

    王时敏,仿各家山水册,2010年1。2亿元成交;王翚《唐人诗意图》,2011年佳德以1。26亿元。

    经徐邦达收藏并六次题跋的王原祁的远山图,以2420万元成交。王鉴的江干秋色,以1800万元落槌拔得全场头筹。

    清朝三百年,能得到后世追捧的艺术家不超过二十人,其中四王四僧则是佼佼者。无论市场还是业界,艺术魅力都能被广泛认可。

    更何况流出市场的只是一般货色,自己手里这批经过乾隆预览,石渠宝笈珍藏,圆明园遗留下的极品,真要是出现在市场……

    就好像一盆水倒进热油中,

    炸了!

    鲁善工深吸口气,满意的关掉电脑,自己手里暂时不缺钱,肯定不会上拍。更何况作品需要重新装裱,吸收名家经验,提升绘画水平才是王道。

    王时敏,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致力于摹古,临摹黄公望。王鉴,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风格相近。

    王翚,王鉴弟子,他的山水画集古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功力极为深厚,60岁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堪称巨制的《南巡图》。

    王原祁,在四王中年龄最小,却职位最高,获康熙赏识,成为御用画家之掌首,领导宫廷画派。

    他是王时敏的孙子,祖孙俩与王鉴王翚,加上吴历、恽寿平,被称为清六王。上次从败家子手里得到的万柳堂扇面,其中有不少六王真迹。

    自己的绘画从齐白石入手,吸收汤安仿古经验,后加上张大千临摹心得,六王扇面体会,一路水涨船高,直到现在手里的手卷册页。

    所以六王对于鲁善工来说难度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达到顶峰,这是清三百年正统画派,传承有序,如同一道天梯,把他送到元明艺术最核心的精髓之处。

    明董其昌!

    元黄公望!

    他们才是承前启后的两大巅峰,上追唐宋,下达明清,影响后世几百年的艺术审美,无数人追捧膜拜的偶像大师。

    鲁善工想起手里的董其昌的兰亭序,只要这次能完全吸收四王四僧之精髓,必然能开启金手指,仿佛从小学一直升到高中,最后临门一脚,终于能登堂入室,来到传统艺术的大学之道!

    意外之喜反而是石涛和八大山人,石涛号称苦瓜和尚,一生最爱苦瓜,作品磅礴大气、大起大合、气势非凡。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无一不精。

    山水特别喜欢黄山,花鸟钟爱荷花,画中几乎都有题诗,画中有诗意,诗情有画意,将诗歌、书法、画三者完美结合。

    晚年创立一画论,认为一画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事物变化万千的本源,不易被世人发现,需要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三岁的时候被送入佛门,乃当时的无奈之举。本来应该青灯古佛、无欲无求、清静一生,他却静不下来,喜欢热闹。

    曾经多次试图和京城权贵结交,权贵们只把他当做一个会画画的和尚,不予理睬。所以满腔悲愤能只有在画中排解。

    四处游历,遍观奇山峻石,高山流水,清泉青山,寻找大自然景物的美妙,因此中年作品气势恢宏,浑然天成。

    最擅长轻描、淡抹、勾勒等技法,自成一派,灵活多变,意境高深,笔下景物自有一种灵性和生命。

    作品不受传统拘束,任意妄为、酣畅淋漓,连他都嘲笑自己:一动笔就收不住!

第186章 白眼一翻 天下无敌() 
    然后是八大山人,真名叫朱耷,有个大到吓死人的背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十代孙。

    正正经经的皇亲国戚!

    19 岁家中 90 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他一个人幸运逃出。荒山野岭中避难,躲进一个庙里。23 岁,剃发为僧。

    改名八大山人,从此不再说话,透过冷气逼人、嫉俗傲世的丹青,扑朔迷离、隐晦幽涩的身世及作品,在世人的争论中化为难释之谜。

    有人甚至把八大山人跟西方的梵高相比,作为东方的古代艺术家他以其狂怪的笔墨震撼人心,而西方的梵高也以扭曲的色彩和笔触让人泪流满面。

    一疯一癫,一唱一和,东西方两大怪杰!

    满门抄斩后,在极度恐惧中癫狂,趴在地上大哭,而后仰天大笑不止,笑完又跳起来大哭大喊。

    时而大声唱歌,或在市上乱舞,经过一年多的精神折磨,依旧恍恍惚惚,戴着布帽,穿着僧袍,拖着露出脚后跟的鞋子,舞动长袖在市上游荡,引来孩子的追逐取笑。

    同样的还有梵高,为追求艺术几近疯狂,在极度压抑下,用暴力攻击好基友高更,之后割左耳,这是第一次疯病发作。

    因此被捕入狱并丢入精神病院,在里面跟弟弟相爱相杀,最后举枪自杀,只留下令后世疯狂的画作。

    穿越时空,他们用疯与癫的叛逆眼睛凝视世界,也许正是艺术大师的高明而又悲惨之处。

    两人完美的诠释什么叫做:不疯魔,不成活!

    以致后来影响很多怪咖,比如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鲁善工忍不住,拿出一张八大山人的荷花图,张大千毕生最推崇石涛和八大,特别是用墨之境界,临摹毕生,最后终于突破瓶颈,开创一派泼墨之先河。

    眼前荷花,纯以笔墨取胜,罕见用色,其笔墨和形式简练的背后,给人留下无穷审美空间。

    对于他的荷花,如同品一杯西湖龙井,初次品尝,淡乎寡味,不知好在何处。

    时光荏苒,待尝遍世上所有的甜饮和浓茶烈酒,厌倦声色名利,再次定下心,慢慢消受一杯那淡淡的茶香,才会对这种淡淡的味道别有一番体会。

    鲁善工闭上眼睛,轻轻触摸,脑中闪过种种信息。荷叶形象单纯之极,简练之极,或点厾、或泼写,绝少画叶脉,也没有复杂的空间变化,只是一笔笔写去,万豪齐发,干湿浓淡一任自然。

    这样的线条似不着力,但中侧锋之间变化自如,弹性十足,墨色变化自然而细微。

    均为双钩,用笔若紧若松,笔笔中锋,花瓣皆不圈死,气口充盈,完美写出荷花高雅绝俗的神仙气,仿佛隐身荷叶丛中的一个个荷花仙子,半遮半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特别是莲蓬,形象与现实相去甚远,诸多细节均被略去,圆鼓鼓的花托往往被平面化,甚至简化为三角形状,滚圆莲子也被提炼为两三条短弧线。在黑色花托衬托下,明如珠,润似玉。

    不由感叹道: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笔法墨色看似简单,实则源于多年艺术实践的洗炼之功,洗去的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中的杂质,更重要的是洗去心中的杂念和世事的喧嚣,还人以清风朗月般的审美时空。

    荷花往往占据画面边角位置,以修长的荷柄承接,此外别无一物,大片虚白,干净之极。

    大量留白给人以亦天亦水亦雾岚的朦胧感,闲适宁静,似乎时间已然凝固,荷塘中另有一个不受世事惊扰的彼岸世界。

    再次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之下,空白之中,一片空明,透着淡淡的光线、轻微的和风,沉寂之中尙可听到淅淅沥沥的细雨声,滴落在青白荷叶之上。

    正如庄子所说:听之以耳,莫如听之以心,听之以心,莫若听之以气。

    这是一种天籁之音,宁静之中的声音,侵入人的灵魂深处。

    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的场景,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外无世界,内我自我,完全沉醉在一个时光凝固的荷香世界中。

    这张墨荷还好,八大最令人震撼的还是鸟和鱼。拿出另一张,上面所画的无论花鸟,还是鱼虫,十分夸张,怪异之极。

    甚至将鸟和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翻白眼的状态来表现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看完只有一种感觉:

    一枝一叶尽是骨血,一花一鸟皆是悲啼!

    同为四僧,更是明代遗民,石涛与八大山人有着相似经历,但两人却有着不同的心境。

    两人年龄之间相差十六岁,并不是一代人。甚至还有传言说石涛是八大山人的侄子,其实不然。

    由于历史或者说是身份限制,两人之间交往并不是太密切,多以书信来往,但对彼此都十分的欣赏,相互推崇

    比如故宫有张《兰竹图》,八大绘画的兰石,而石涛画下竹子,更是有八大作画,石涛题诗。

    更有传言石涛曾经向八大求画,名为《大涤草堂图》,但尺幅太大,房子太小,无法悬挂,便再次向八大求画。但两幅书画真品,并没有流传下来,不知所踪。

    相比石涛,八大山人更有悲**彩。人生八十年,前二十年在明,后六十年在清。

    曾是大明的王孙,20岁之前锦衣华服,考过大明秀才,经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

    生死关口,从皇家宗室沦为朝廷命犯,为逃命保命窜伏深山老林三年之久,最后逃禅削发为僧。

    十五年多在进贤介冈灯社,十二年在奉新耕香院,做三十余年和尚,在禅林寺庙里静寂修习,青灯古佛,也化解不了心中压抑郁闷之情。

    56岁回到南昌,孤独终老,最后居然饿死在家中,可谓悲情一生。

    鲁善工长叹口气,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命运也塑造性格。如果没有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不会成就八大山人的独特艺术魅力。

    更元四家的洁癖之王倪瓒一样,堪称史上三大画面最干净的画家。

    元代倪瓒,明代徐渭,清八大山人!

第187章 一抹翠绿的风情() 
    重新收起石涛和八大山人,可以说四王四僧已经代表整个清代三百年的辉煌,对于鲁善工来说仿佛一个阶梯,有资格逆流而上,真正接触到传统书画核心,达到登堂入室的地步。

    第二天很早起来,今天有重要工作,就是研究九龙九凤冠。

    上世纪50年代末,考古人员对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发掘,这是迄今为止主动发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皇陵。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寝,里面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皇后,以及孝靖皇后。

    定陵出土大量令人惊叹的珍贵文物,其中最亮眼就是凤冠,共出土四件凤冠,两位皇后各两件。

    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之外,最牛的还是国家博物收藏的九龙九凤冠,它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自己手里的应该是清宫廷后仿的九龙九凤冠,其实严格说起来也不能叫仿,毕竟自古无论什么朝代皇帝都是真龙天子,皇后皆是凤凰,所以名称相同很正常。

    把凤冠称重,足足四斤二两,真要整天戴在头上也是种折磨。

    用漆竹扎成帽胎,用丝帛面料打底。冠上方共装饰九龙九凤,龙凤口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