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工匠心-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主导的情况下,老行家很难有出手的机会了!”

    “上次短暂的交流,感觉赵老是个心胸宽广之人,让我很是敬佩,这次有机会欣赏其收藏真是三生有幸啊!”鲁善工回忆着上次和赵老的偶遇,不由得感叹着。

    “赵老的人品是圈里公认的一等一,为人谦和有礼,从不会因为自己资格老,去贬低或看不起后辈,总是尽力提携,帮助他们成长,毕竟是当了一辈子的老师,骨子里的东西不会改变。我早年也受过不少他的指点,受益良多啊!”金总也被勾起一些回忆道。

    “木缘啊!一会你见到赵老多亲近些,听你上次说的情况,我估计他对你第一印象不错,作为晚辈多尊敬前辈没有错!别说是你,就是我在他面前也是小字辈!赵老的人脉关系很庞大,虽然现在早就退休,但其弟子门生遍布全国,不少都是行业里的翘楚,你要是能入他的眼界,以后绝对大有裨益,千万记住啊!”金总提点鲁善工道。

    “知道!金叔放心,我明白。”鲁善工点头道。

    车子不一会就开到西边的一个家属院,这是省美院的家属楼,赵老和老伴一直在这里住,儿女都自己成家立业,现在二老过着清闲的晚年生活。二人下车在附近的超市买了点水果和礼品,一起上楼。

    “赵老,我是小金,我们到门口啦,好,您给开门吧!”金总在门口又打通电话,不一会,赵老就把门打开出来迎接。

    “赵老好,我们来看看您,这是我们公司的鲁善工,上次您见过他吧?”金总笑着打招呼,把鲁善工正式介绍一下。

    “小吴啊!我当然记得!我正想着给你打电话问问他的情况呢,正好!快进来!”赵老精神抖擞的把二人请进屋,这是一个大三室一厅的房子,装修很雅致,鲁善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门口旁边,换了鞋进屋。

    “知道你要来,我让老伴去市场买点菜,中午给你们做条糖醋鱼!她的手艺你是知道的!没想到小吴也来了,太好了!快坐下!”赵老早就把茶切好等着他们,热情的把二人让到沙发上道。

    “好久没有尝到阿姨的手艺啦!今天真是有口福了!哈哈!赵老您身体还是很健朗啊!”金总接过赵老递过来的茶水道。

    “我们这些闲人,天天就是到处转转,不操心,当然没有什么事,不想你们这些大忙人,对了,听说你的秋拍就要上了,今天是给我送请帖的?”赵老哈哈一笑问道。

    “您还用什么请帖吗?本市圈子里还有谁不认识您?到时候我提前联系您,早点让车来接您过去,能请到赵老您捧场就是小的我三生有幸啦!哈哈!”金总高兴道。

    “你小子还是这样会说话!难怪生意越来越大,手下的人才越来越多,上次我见老邬和小胡家的孩子都跟着你干,特别是小吴,这个小友我是印象深刻啊!”赵老对着鲁善工笑道。

    “上次的事是晚辈多有孟浪!请赵老不要见怪!”鲁善工赶紧站起来,给赵老深鞠一躬道。

    “这话就不对了!上次多亏有小吴你的提醒,要不我老头子就要打眼喽!快坐下说!不要这么客气!”赵老站起来,把鲁善工拉着重新坐下。

    “上次的事我听木缘说过,其实以赵老您的眼力,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出破绽,只是当时环境不对,人多嘴杂罢了。”金总插话道。

    “也不能这样说!上次那个民国谭敬仿石涛,是我见过最到位的一幅,不只是笔法精到,就连其中的气韵也深得其精髓!加上还是民国时期的画,有一种古旧之气,所以我打眼也是很正常的!这点你们不用给我找台阶下!还是老话,字画鉴定博大精深!别说是我这样的半吊子,就是谢稚柳,徐邦达这样的大师,遇见相同的也会有不同意见,你看看他们七个人一起编撰的中国古代书画图录就知道啦!”赵老一点没有把自己打眼的事情放在心上,毫不避讳道。

    “可惜的是上次走的急,没有把那幅谭敬仿带回来研究一下,我正想着最近有空再去汪老弟那里一次呢!”赵老有点意犹未尽道。

    “哈哈!赵老您晚了一步啊!有人比你想到前面喽!不但如此,还有了巨大发现!您看看这是什么?”金总一听,哈哈大笑起来,示意鲁善工把梅竹图拿出来。

    “赵老,您看看这个梅竹图是不是真迹?”鲁善工赶紧把画从画桶里拿出来,在沙发上直接展开,让赵老鉴定一下。

    “这?”赵老一看就是一愣,带上眼镜仔细研究起来,然后有拿起放大镜看其具体细节,好一会没有说话。

    “这是石涛的真迹!绝对无疑!百分百的开门!不过这幅梅竹图和上次的一模一样啊?”赵老先是激动的肯定着,不过马上就疑惑起来。

    “这就是从上次您看的那幅谭敬仿的梅竹图里面发现的!”金总回答道。

    “画里藏画?以假保真?原来如此!怪不得能仿的如此到位,还是有真迹模仿啊!难怪难怪!”赵老不愧是经验丰富,一听就能猜到真实目的。

    “这幅画当时鲁善工是想买回来做个样本研究,才花五千从卖家手里收回来,结果无意见发现其中的奥秘,真是没想到!所以我们赶紧就来让您老掌掌眼,随便也解释一下。”

    “早年我也见过几张画里藏画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或是隐藏的目的,这张画估计也是这个原因才这样的处理,不过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也是不容易的事!小吴又让我刮目相看啊!”赵老赞赏的看了鲁善工一眼。

    “我也是机缘巧合才发现,当时只想带回来研究学习,没想到~~~~”鲁善工只能继续演戏道。

    “不管怎么说,能让真迹现世就是好事!这件石涛的宝贝被仿品掩盖了几十年,现在终于被有缘人发现,可以重见天日对它来说也是大喜事!好!”赵老一脸深情的抚摸着画卷,感叹着。

    “是啊!宝珠蒙尘可以重见天日绝对值得庆祝!赵老,我记得您这里有两张石涛的真迹,一张扇面小品,还有一张难得一见的山水,今天我们后辈开开眼吧!”金总顺水推舟要求道。

    “好好!今天高兴!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亲手研究三张石涛的真迹!这张梅竹图是难得的花卉题材,具有文人的经典风貌,走!去书房!一起去对比一下!”赵老激动的站起来,带着二人走进书房。

    书房面积很大,除了一个书架外墙上挂满了字画,有大幅的山水,也有小品的扇面,赵老小心翼翼的从专门放画的架子上拿出两幅,一大一小,先把小的打开,原来是一个扇面。

    “你们看!这是早年我也是在拍卖会上买的一幅石涛的精品扇面,一幅秋日落霞图,虽然尺幅不大,但笔法精妙,方寸之间有大天地!石涛的功力展现无遗,能在小小的扇面上表现出落霞的迤逦和秋日的萧瑟,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后人难以超越!”赵老一边让二人欣赏扇面,一边兴奋的讲解道。

    收藏一道最大的乐趣就是有三五知己一起欣赏自己的心爱之物!都是懂行之人才能一同体会古人高超的功力。

    鲁善工一上手就知道这件是真迹无疑,仔细看下来和赵老说的一样,石涛的风格跃然纸上,画面虽然简洁,但意境高远,让人不自觉沉迷其中,这就是大师的功力所在。

    “你们再看看这个!这是我最得意的石涛的作品!三十多年前从一个朋友手里收来,石涛难得的山水,一幅远山图,应该是石涛中年时候的作品,笔法清淡,禅意悠远,深得佛法之味。”赵老在条案上又展开那幅大点的画卷,更加震撼的山水出现在鲁善工眼前。

    鲁善工和金总仔细的对比着两幅石涛的真迹,虽然作画的时期不同,梅竹图要晚于远山图,但从笔法都是如出一辙,特别是其中的意境充满禅意,这就是有真迹的好处!可以天天观摩研究,慢慢的形成对这个画家的第一直觉,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鉴定大家一上手就大致知道真伪的原因。

    “你们看这幅远山图,应该是是他40岁前典型风格的变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赵老一点点在画上点出石涛笔法的精妙所在,让鲁善工他们有更直观的认识。

    “相比较更晚年的梅竹图,笔法精炼,用墨老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每一个枝条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一般!梅花欺霜傲雪,青竹傲骨磷磷,把千百年文人的风骨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图以罗纹纸作画,由于半生半熟的纸质特点,画面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更兼用笔清逸流畅,构图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数枝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绝对是难得的精品!”

    “还有一件类似题材的梅竹图,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不过上面有画题诗,我记得是:餐尽冰霜始破胎,寒情幽绝傍林隈。犹疑老鹤庭中立,髣髴孤云溪上来。踏雪几回劳杖屡,乘风一夜散香台,主人能使宽杯兴,谁道花枝不忍开。”

    赵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时候显露无疑,不管是从笔法,还是整体的意境,还有同类作品的出处,甚至它们的具体差别都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让鲁善工听了心悦诚服。

    “石涛为什么能被称为“四僧”?在名家云集的清初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作为明朝贵族遗民的他,年轻时候胸中也有伟大的抱负,不过经历大变之后,成为云游僧人,几次毛遂自荐想出世治国,但因为自己的身份不被主流所接受,最后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的理想抱负,也有佛家的禅意,这种矛盾和统一是他最大的魅力。”

    “对了赵老,我听说现在的字画鉴定主要有三大流派,不知道您是属于哪个?”鲁善工好奇问道。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赵老点点头道。

    “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着作最多,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他在目鉴之外特别注重考订,诸如题款、题跋、印章、纸绢绫、装潢形制、着录等等,无不精心审察分析,所以徐邦达的鉴定手法则具有系统性、可传授性,故而我们将他定位在技术鉴定。运用着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着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着录的博览程度和驾御能力。他在鉴定一幅古书画作品时,如果是流传有绪,总是先一一引出着录所载,然后将着录中的记载和评价加以细致周密的考辨,去伪存真,断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前代鉴定家的失误,重新对作品作出结论,这是徐邦达成为一代鉴定大师的杀手锏。”

    “启功的书画鉴定具有另一特色,为其他鉴定家难以取代,即他以学问支撑鉴定。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考据学、历史学、音韵、训诂、书法等有很深的造诣,故而他在历代书法碑帖的鉴定和文献考据方面,具有过人之处。他的鉴定以书法碑帖的考据为主,绘画鉴定为辅。他在历代书法碑帖的考据上功力过人,多不从用笔、风格等本题语言出发,而重在考据,形成了他的鉴定特色。他与徐邦达不同,徐氏所据是比较专业的文献--书画着录,而启功所据范围广泛,除书画着录外,还广取各种文献史料,这样的人才奇缺,而在学术界精通书画的人又极少,启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故而他在运用学术研究的功底,进行书画鉴定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的流派是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同时也是最难最高深的功夫!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处和贡献正在于此。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

    “那赵老您是最高深的艺术鉴定?”金总也好奇起来。

    “还早的很!我现在还是处于研究考证书画的阶段,先是通过笔法和细节大致有个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提拔,题诗,印章,甚至纸张和装裱等其他来辅助鉴定,最后才能下结论。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本身也是美术科班出身,所以开始有点艺术鉴定的感觉,第一印象开始精确起来,其实这个才是成为真正鉴定大师的根本!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最后全部转化成一种对艺术的本能直觉!那种奇妙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赵老叹了口气,有些向往道。

    “是啊!听说徐邦达徐老晚年被人称为“徐半张”!意思任何书画到他手里,只用展开半张就能判定真伪!那是何等境界!”金总深有体会的感叹道。

    “到了徐老的那种水平,有时候连半张都不用!三寸就能知道!那就是我说的直觉,好的真迹可以令人心旷神怡!而假的只能让人如同嚼蜡!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一吃就基本知道这个菜的处理方法,世间上的事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赵老走到一旁,喝了口茶总结道。

    “您的意思是不是刚开始的时候用专业来证明,就像徐老立足于画作本身,通过现有表现出来的证据,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证据链,最后确定结果;而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水平的增加,然后就不仅仅局限于画作,而是扩展到其他方面,文字,历史,人物关系等都是帮助自己判断的依据;最后就是上升到直觉,修炼到举重若轻,大巧不工的至高境界?”鲁善工听了赵老的话,自己慢慢把体会说出来。

    “对!就像金庸先生武侠里对独孤求败的描写!三十岁前靠一把神兵利刃闯荡江湖,四十岁靠一把重剑无锋打遍天下,到五十岁拈花摘叶即可伤人!”金总找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最高水平都是返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