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皇宫宴席的人,有各国驻中华国使节、文武官员、百姓代表,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由各地评选出的优秀农场主、优秀投资商人,被灭国的宋国赵家、西夏李家、高昌皇室,投诚中华国的蒙古部族首领、吐蕃部族首领,东正道教的教主、长老、优秀传教真人,中华慈善榜的前一百位慈善家,皇宫摇号抽选出的幸运百姓等等。
将近两千位宾客对皇后娘娘及一众嫔妃的表演,报以欢呼声,喝彩叫好,一半真心实意,一半自然是吹捧了。
元武陛下喜欢“动感”欢快的乐曲和歌舞也不是秘密了,皇宫中许多曲子和歌曲流传到民间,广为教坊司和勾栏女子们学习。听说陛下还在捣鼓什么钢琴,也不知道是何稀奇的新鲜玩意。
中华国蒸蒸日上,国土面积不断扩大,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国家兴盛强大。
在这种民族强盛的情势下,皇宫的除夕大朝会也是办的越来越精彩,每年花样翻新,愈来愈有看头了。
第569章 精简官员()
中华六年,公元1127年。
年假后,初八第一次大朝会,一级内阁和二级内阁共二十七位内阁大臣。其中只有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缺员,其余尽数到齐。
一级内阁:
首相:吴用
国防大臣:陈良
财政大臣:林守成
工建大臣:沈楚生
农政大臣:高光平
外交大臣:胡媛
商务大臣:鲜于光
司法大臣:李纲(负责制定司法)
育教大臣:赵跃
二级内阁十八位:
海军总署大臣:赵长河
陆军总署大臣:陈良兼任
银务大臣:钟涛
最高司法法院大臣:管卫
廉政总署大臣:冯海(监官民政官员)
警务总署大臣:曹宝
税务总署大臣:宋先平
卫生大臣:周官(下辖军医署等)
官报媒体总署大臣:陆余
人口和计育总署大臣:陆友明
审计总署:康宝荣
体育总署:邓子行
水利总署:关鹏玉
交通运输总署:隆士德(含海船、河运、路运、铁道等各部公署)
律法总署:丁忧(负责使用司法,通常和警务总署一起执行公务,必要时会牵涉到内务署。)
文化总署:、温泰有
常备武装总署大臣:唐作海(下辖中华武装招兵办公总署……吕成等等)
联合参谋部总参谋长:崔振
除了一、二级内阁,朝廷另有例如政议院(相当于御史台),军机监察署(监察军部,属于文官体系)、锦衣卫、内务署、秘书机要总署这类机构,不列入内阁大臣班列,虽然级别高,但不能称“大臣”,只能称为总署长。
大朝会开了一天,主要就是把目前中华国已吃下的领土进行再一次划分行省、市、县,确定名称………因为现在很多行省依旧沿用前朝的前缀,而且有些地域太大或者经济、人口比重太高。
首当其中的就是两浙行省给砍成了一大一小,把松江府给独立出来,设为松江经济特区。另外还有香江区(香港那一片港口)、琼州区(海南岛)、旅大区(旅顺半岛)、海参崴区、库页区、兴安岭区、于巳尼区、巴尔瑙尔区、玉树区(现下时代的黄头回纥国)、孟加区(后世孟加拉国如海部分和大理国接壤的地区……尽管还没打下来……尽管内阁大臣们也不知陛下为何取这个名字)、阿尔泰区(阿尔泰山脉西部和将来要吃下的部分黑汗国富裕地带)、银川、黄鲸岛(后世韩国济州岛)。
一共设了十四个经济特区,可以看出,这些经济特区要么是入海港口地带,要么是进入内陆的关键船舶口岸,要么是战略要点。
这些地区既然定名为经济特区,自然是朝廷要显现出治理其地,大力投资发展经济的决心了。
另外,便是朝廷重新把领土作规划,包括目前暂未打下来,但一定会打下来的国家、民族。
划分出:江浙、福建、东广、西广(东西广是拆分掉了广南东西两个行省,后世的南宁)、贵云(把成都府行省的入江口辖进去,与汉中一起洞开川蜀的北、东大门)。
川蜀、贵宁(后世昆明)、江南(原江南西路)、荆南、荆北(把夔州拆分掉融入荆湖南北两个行省,部分也给了贵云省)、淮西(后世安徽)、淮东(后世江苏)、河南、安陕(原京西南路,包含部分夔州路和京畿路)、甘肃(西夏国,把盐州、宥州、韦州、洪州等六个州拆分出来融入安陕行省)。
秦凤(这个改动较大,拆了东部给安陕,不过把黄头回纥国和部分吐蕃东北低原地区给融入进去,其中玉树特区不受行省管辖)、河东(差不多大小,部分剥离,相当于后世山西)、河内(后世内蒙一带,不过和河东行省中间夹个银川经济特区。关内大同府周边到河东省接壤地带和关外奉圣州)。
天津(燕云辽国南京道)、北津(辽国中京道)、东蒙、西蒙、外蒙(西起巴尔瑙尔经济特区,东到库页经济特区、中间还有个于巳尼经济特区,是唯一一个拥有管辖三个经济特区的行省,毕竟地盘狭长,只能靠贸易发展了)。
在干掉金国后,为防止黑山白水里再出什么契丹和女真,把辽国东京道拆分成:辽东(后世沈阳)、长春、安兴(后世哈尔滨,现下是把兴安岭东、南囊入进去,地图形状像一把菜刀。东京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割给西蒙。)
此外,还有夷州(台湾岛)、夷北(北海道大岛、马六甲行省(靠印度洋一侧的半岛,另一侧半岛准备让给蒲甘国殖民,弥补分割它的孟加拉特区的损失)
所以,一共重新划分了29个行省,280个市和5个知郡(东西南北中,五京的郡级市),956个县(北宋末年有将近一千五百个县,中华国现在很多小县被降级为镇或者跟附近的乡镇合并成满足人口两万以上、八万以下的县),人口满足五千以上、两万以下的有18200个镇(统数,很多地方还未完成规划,将近一步缩小镇子数量)。人口一千到五千的乡的数量一时间没办法具体统计,总数在一万五千左右。
按照新规定:一级内阁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二级内阁为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
行省级别为从三品、正四品和从四品。郡级别为从三品和四品。市级别为从四品、五品和从五品。县级别为从五品、六品、从六品,七品和从七品。镇级别为从七品、八品和从八品、九品、从九品。乡级主官为从九品,其余官吏不设品级,只按公职人员算。
品级划分按照各地经济、人口、地盘大小来区别。
就好比高昌行省的主官秦桧,知省级别才从五品,这是因为其地人口和经济不行,虽然地盘大,但不是决定品级的主要因素。若是五年任期内表现不好,不能拉动行省晋升上去,立刻免职,绝不含糊。
另外,行省知郡在中华国只设了五个,分别是“西京”甘肃行省兰州郡(银川改为经济特区直辖市),“东京”江浙行省的杭州郡,“北京”天津行省(燕云)的津律郡(原析律府),“南京”贵云行省的遵阳郡(遵义、黔州一带),“中京”河南行省的开封郡。
由于这次大朝会的中华国对于官员数量的改动较大,很多地区的县都得降级为镇,镇降级为乡,很多有品级的官员将为降级为“优先”晋升资格的公职人员。
同时,会有一大批混日子的公职人员(以前朝小官吏为主)被勒令退职,该干啥干啥去。也会有一批表现良好的公职人员,晋升为基层乡镇主官充入目前正缺人的高昌、东蒙、西蒙、北津、河内五个行省和那些经济特区内。
为了稳定各部地区,警务总署、廉政总署、常备武装总署、内务署、律法总署、官报总署六个大部门一起行动,展开开国以来第一次“廉政巡察”行动。
从朝廷传出的消息犹如大风般刮起来,是个人都知道,朝廷这是要开始精简官员体系和公职人员数量了。
张林是这次精简官员和公职人员体系的主导者,提升“官”和“公职”的质量,而非数量!他是下决心要把官员和人口比例调到1比4000以上,把公职和人口比例干到1比500以上。
说实话,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仅仅相当于唐高宗时代的水平。
若果能落实这个精简政策,那么公职人员和官员的整体福利水平再上调一些都没问题,财政负担也将大大的盈余出来。同时,精简公职也将有利于朝廷对各地的管理,提高文书传达和政策落实的效率。
第570章 金国想突围()
就在朝廷轰轰烈烈开展“廉政巡察”以图精简官员和公职数量的行动时,北地加急传来一封噩耗。
一代名将种师道回归道祖怀抱,寿终正寝,年终七十七岁。年前,朝廷刚派特使授予他中将军衔和子爵以表彰他的功勋,没想到这么快就撒手而去了。
可惜,可叹。
张林下令运回其棺枢,按照老将军的遗书实行火葬,把骨灰和众多为国效死的将士们一道厚葬在英灵山。
同时,朝廷追封种师道为中华国第一位公爵,爵位世袭五代。因为他儿子皆在前朝战死,所以其侄子种浤世袭男爵。
追封其为二级内阁陆军总署大臣,官衔正二品。谥号忠汉。
朝廷明确规定,爵位最多世袭五代,通常是三代,由元武陛下特赐可以多增两代。每一代世袭爵位要降一级,降到最低的男爵为止。
在种师道老死的消息传出宫后,元武陛下下令国旗队把国旗降半旗,以表示国家对这位老将军的哀悼。
其西部军区的统帅职位,经军部决议和内阁、元武陛下批准,由少将军衔的杨文广接手任职。
杨文广这一代也算是在历史上,把杨家将家族发展到了巅峰期,
种师道的死将元宵节后的喜庆气氛冲淡了不少,官报连载数天,对老将军一生为国为民拼死杀敌的故事进行宣传,不吝赞美之词,可谓是光荣而伟大。
在种师道死讯传回来的同时,军机署也传回了一封金国可疑动迹的军扎。
金国元帅府与契丹室韦似乎是闹起来了,完颜宗翰几兄弟调兵遣将到了嫩江、呼玛尔河、鄂伦春自治旗一带,防御海参崴半岛的率宾府的图朵大军也有调动迹象。
还有一个消息便是,金国在大批集合十二岁以上年龄的孩童、少年和年轻男子,安排在黑龙江周边进行集训,至少有两万数以上,不知道是不是要跟中华国死拼到底。
这封军报让朝廷迅速从种师道的悲伤中回过神来,金国这个大敌还未灭亡呢,现在还不是伤春悲秋的时候。
那么,金国想干什么?难道真的要把孩童少年拉进战争,跟汉人血战到底?
但凡一个文明开化有些理智的民族都不会冒着被屠杀的风险而自取灭亡的,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女真族想突围。
从海路突围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向北或向西了。历史上跟中原国一贯交恶后被干翻的游牧民族,大多是往西域是欺负别的弱小国家,继而占领地盘自强不息。
所以,女真族应该就是抱有这个向西突围的心思。
西面的西蒙有蒙古三部(投降了中华国)的探子,中蒙五部听从折彦质大军调派,驻扎在于巳尼湖有接近五万五千人的步骑军(年前补充了一个混编旅)和接近两万数装备冷兵器的蒙古军队。
在鄂毕河中游的巴尔瑙尔一带,还有栾廷玉、吴阶、王童率领的七万步骑军。
将近十五万人马堵在西面,女真族能突围出去?仔细想想,还是有些可能的。
联合参谋总部建议从杨文广少将的西军和贵武中将的北部集团军中各抽调出一个加强骑军旅和两个混编营,合计一万精锐骑军和两万步军去支援于巳尼湖的折彦质部。
反正从北线将近二十六万大军中抽调三万兵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另外,则是让驻扎在海参崴半岛上的韩世忠一万五千兵马展开试探性进攻,看看金国到底在搞什么鬼把戏。
军部同意了参谋部的建议,一面派人去通知栾廷玉和折彦质加强侦察力度和范围。一面派人去通知海参崴半岛上的韩世忠,叮嘱其只是试探进攻,等待开春后另一个加强混编营的支援,切不可孤军深入。
其次,朝廷再度派出使节前往金国,逼迫金国朝廷立刻投降。三月初便是最后的期限,过了二月底,中华国就将全线开战,展开灭亡女真族的军事行动。
大批粮食和军械弹药从仓里放出来,运往北地。说道军粮,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
从春秋战国起,当时就已经有了职业兵这个职业。因时代生产力局限,军队中多以小麦、粟米、肉蔬、盐混在一起熬成糊糊状做大锅饭。这也是孙膑用减灶障眼法欺骗庞涓打胜仗的道理。
从产量上来说,水稻肯定是排第一的,因而水田种水稻、次一等田种麦子,贫田种粟米或者其他菜蔬草料类。
粮食储备的时间来说,粟米能保存个十来年都没问题,小麦一般是五六年,稻谷与麦子相差不大年。粟米是最没营养的,人畜都能吃,消耗量比较大。
军粮的发展与军队战斗力息息相关,唐代为何能开疆拓土数千万里,盖因其军粮把粮食磨粉后制成干饼。这种干饼经过烘烤后,水分极少,士兵带一个袋子能吃十几二十天。所以,唐代骑兵才能经常在外面一晃就是几个月,打得匈奴嗷嗷叫。
现在中华国的军粮主要是沿袭唐代(这种军粮最早是从秦地传出来的),不过是做成了更干更紧的压缩饼干,里面加点盐。口味嘛就不说了,士兵吃的时候需要兑水,或者用水泡,或者用锅煮成糊糊。由于玻璃的出现,豆腐脑这种极能下饭开胃的美食也加入了军队,半个巴掌大的小瓶子就足够士兵吃个一月两月。
另外,继压缩饼干的出现,军队也把各种肉切块搅碎后,放锅里蒸煮,加入香料等调味品。出锅将碎肉进行压缩,压出其中水分制作成块状,最后装入瓶中混油防腐。能保存将近两年之久,也算不错了。
当然,这些瓶装食物一般是给野战机动部队吃的。前线大部分的食物都是面食,因为方便运输和节省空间。大部军队用玻璃制品装的话,太耗重,没这个必要,现在还没把铁皮应用于军工……可以造出来,但成本太高无法批量造。
所以,军队的军粮是以袋装面食为主,瓶瓶罐罐的是装肉蔬果之类的调口食物。到前线后,再根据实际需求制作成野战口粮。
其次,就是从蒙古人手里学了风干肉条的做法,也是野战口粮的主食之一。虽然味道差,但非常管饱。
第571章 远洋贸易()
军粮的发展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排挤出食物本身含有的水分,二是制造密封状态,限制食物跟空气直接接触而迅速腐烂。
前者是通过磨粉、烘烤、压缩、包装等一系列工序,而后者就对精密机械技术有很高的而要求了,至少中华国目前还搞不出来后世那种旋紧密封盖的产品,更别说塑料皮之类的了。
能搞出旋紧密封技术,其实也就跟进一步完善螺丝螺母是一条线上的技术,纯手工肯定是不现实的。这时代的古人连软绵如纸的金箔都能手工制出来,可想而知手工业的发展有多牛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